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
2015-03-31栾桂芳
栾桂芳
(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116021)
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
栾桂芳*
(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116021)
初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要求不尽相同,初高中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高一学生初入高中,如果不加以衔接引导,往往很难在短期内适应高中的学习,这些都凸显了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并研究该问题,对于完善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更好地体现“以学定教”的新课改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初高中;语文教学;差异;衔接
高中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一般三年一轮回,很多高三教师轮回到高一的时候,总是认为高一学生素质太差,什么都不会。其实,教师们如果能自我反思一下,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不在学生而在教师自身:教师从高三回到高一,不自觉地以高三学生的标准去衡量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同时也忽视了初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巨大差异,自然认为学生水平太低、素质太差。[1]找到了问题症结,那就应该改变看问题的角度,重新审视高一学生,审视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差异,进而动脑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一、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差异
1.课程标准差异
初高中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素养、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要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语文素养来看,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标准都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程度上明显是不一样的。初中阶段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2]。高中阶段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3]。从阅读能力来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并“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型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3]。不难看出,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已由初中的理解层次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重视文本,能与“文本对话”,深入作者内心世界。从表达能力来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2]。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3]。由此可以看出,高中作文思维品质,已由初中的感性思维提升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高度,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与提高。
2.知识体系差异
初高中课程标准存在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高考考查方向的差异,因而在初高中知识体系建构上也就出现了差异。中考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中考试卷甚至有很多源自教材的内容。而高考则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鉴赏探究能力,试卷难度明显加大,试题除了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中高考考查倾向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初高中语文教学中知识体系建构的差异。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是知识灌输型教育,缺乏系统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尽管课标上有这方面要求,但是迫于升学的压力,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教育,忽略了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的一些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等学科知识,这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尽管这些知识在中高考中都没有直接考查,可是这些知识,是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和鉴赏探究能力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只能是镜花水月。而没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就很难达到高中教师所要求的一定水准。
3.学习方式差异
学习方式的第一大变化是对教师依赖性的差异不同。初中生的学习更多依赖于教师,教师课上教教材,课下检查作业,学生大多是在教师的推动下,一步步前进。教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教师布置什么作业,他们完成什么作业,很少人自己主动去学习探索。而且,很多初中学校的班主任教师是全天候跟班,全方位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而高中生的学习恐怕更多要依靠自己,绝大多数教师上完课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不会亦步亦趋跟在学生身后检查督促,即便很多学校安排了下午自习时间的答疑,教师也更多是等着学生自己来问而很少主动去询问某个学生在学习上有何问题。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式的第二大变化是,临时突击行不通了。初中学习内容少,考试范围明确,所以很多学生考前突击一下,往往会取得不错的成绩。而高中学习内容多,知识点密集,能力要求高,所以初中那种全靠“临时抱佛脚”的突击式学习到了高中完全行不通了。高中讲究的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只有有了平时“量的积累”,才会有最后“质的飞跃”。
高一教师如果能清醒地认识到初高中语文教学的种种差异,认识到初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衔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对学生即将开始的高中学习,必将起到良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策略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忽视这种差异的后果,就是师生彼此不满、相互抱怨。而如果教师能够正视这些差异,认真考虑应对措施,那么结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1.指导学生听课
语文课和理科的课是不一样的,语文一节课不听,下节课依然能听得懂,所以语文课失去了什么不会像理科课那样立即感知到,语文课的很多知识是在用的时候才发现没学,而到那时,就悔之晚矣。中国有句古话叫“书到用时方恨少”,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而语文学科的另一特点就是无法“临时抱佛脚”,因为语文知识太零碎,所以说学语文更多靠的是慢功夫,语文素养是磨出来的、泡出来的,所以中国文化里会有“浸润”“熏陶”“耳濡目染”这样的词。这些道理讲给学生听,就是让他们首先明白,语文课听课的重要性,然后再传授他们一些听课的方法。因为初中学生学习依赖性大,不会主动听课记笔记,因此作为高一教师应该向他们传授一些听课的方法。
(1)听课要“五到”
“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参与听课活动。耳到是指听教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眼到是指看课本、看教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是指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教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状态,主动积极参与。实践证明,凡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参与课堂活动的的学生,学习成绩都较好。
(2)学会记笔记
无论记忆力多么强的人,都不可能把课堂上教师所讲的话全部记住,所谓“好脑袋瓜不如烂笔头”,所以听课必须记笔记。无论书写速度多么快的人,也不可能把教师所讲的话全部记录下来,所以记笔记还要讲究点儿方法。一是巧用符号。借助符号记笔记,快速且利于长期记忆,简明的符号比文字更容易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复习时书中或笔记中的符号更便于查找。符号的使用没有硬性规定,只要自己懂得、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专有名词可用字母代替。二是抓住要点。课堂笔记最好建议学生用红黑双色笔,及时把重难点标记出来。这样条理分明、要点突出的笔记,使用起来才更方便。
(3)学会质疑与存疑
质疑,即提出疑问。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实现的。学生在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学生始终集中注意力,始终积极动脑思考。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也是会学习的学生。听课时,对疑难问题或没听明白的问题,可以暂时记下来,待下课后再思考或请教同学、教师,这些存疑。这样做,一是不影响教师的教学计划,二是也不会因纠缠某个问题而耽误大家的时间,三是还可以促使学生自己深入钻研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读书
陆游《示子遹》有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想学好语文,真正的工夫靠的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当然,读书也不能随便拿起一本书就读。古人讲开卷有益,那是在著述稀缺的时代;在物质财富无限丰富的当代,书籍,是丰富多彩的,也是鱼龙混杂的。所以,读书决不能随便读,尤其是对于尚不具备完整世界观的中学生来说,更是不能随便读。教师应该有责任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阅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从而提高语文成绩。
(1)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
高中很多课文是节选的篇章,教师应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提前看一下教材目录,指导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有计划地去读一下原著,尤其是一些比较短的原著:比如沈从文的《边城》,比如曹禺的话剧剧本《雷雨》等;再就是书后名著导读推荐的作品,虽然目前高中不像初中那样考推荐的名著,但对于学生阅读的开展还是大有裨益的。
(2)学会泛读和精读
泛读,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的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精读,就是对某些重点文章或精彩片段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泛读是量的积累,同时是精读的基础;精读是质的提升,是培养阅读能力,学习典范语言,增强语言修养,提高思想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基本的手段。根据不同的内容,要采取泛读与精读的不同方法。否则,应该精读的只是泛读,就会囫囵吞枣;应该泛读的却在精读,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两种阅读结果都会收效甚微。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泛读发现优秀的篇章语段,再进行精读加以鉴赏,进而可以摘录下来,甚至背诵下来。让阅读的成果扎根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因阅读而丰满。
(3)学会借助工具去读书
阅读文章、书籍,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或其他内容上的障碍,跨过去,可能就错过了一道美丽的风景;面对它,解决它,可能因此洞悉一个世界的奥秘。那么,读书遇到问题怎么办呢?以前我们可能只有找机会请教师长或者自己去翻阅词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更多的时候,查而无果,不了了之。现在 “有问题,找度娘”成了我们新时代的口头语;很多问题,上网一搜,基本都迎刃而解。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利用网络方面给学生以正向引导。单就读书来讲,利用网络作为阅读顾问,有问题随时请教,便捷有效。除了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答案之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去专业的论坛或贴吧提问,亦或选择在自己的微信或微博上发帖求助。
但是,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学生读书的一个不良倾向,就是只读易读的书。长此以往,只会导致阅读理解水平下降;所以,我们指导学生读书,一定要引导他们读一些稍微超越自身接受能力的书,如此才会通过读书,不断获取精神成长所需的能量,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高。
(4)读记结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中接受的信息是繁多的,是丰富多彩的,在读书过程中要有选择的进行摘录。摘录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最好是抄到活页积累本上。如果是自己的书,还可以进行圈点批注。如此,读记结合,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在《为有志读书求知者存——记“钱钟书手稿集”》一文中写到:“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钱先生自己也曾说过,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后才能发现。
(5)读写结合
阅读是一种学习,是汲取;写作是一种思考,是表达。学习与思考结合,阅读才能够更有成效。阅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写作是自己攀升。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而写作对于巩固阅读的成果非常有益。[4]只读不用,终究只会让自己的脑袋沦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读以致用,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高的目的。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注重读写结合,将阅读过程中心灵的感触随时记录下来,把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来,从读中学写、以写促读、以写促悟,使读在写中不断迁移升华,使写向读去不断“索取”。常写不仅能使学生在写作水平上日臻成熟,还能使学生思想日渐深刻。因为,要想写得好,写出新意,就必须去思考。
网络时代的写也不仅局限于用笔写,也可以是在电脑网络上进行,微信、微博、博客、空间、贴吧……鼓励学生网上写作,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也可以采用网络方式为学生点评批改作文。但是为学生发展计,教师亦应首先做好网络写作的引导。一是指导学生即便是网络写作,也不要总用网络语言去表达,而应该坚持运用规范的书面语表达。当然,网络用语不是绝对不可用,比如习近平在新年致辞中还用了“蛮拼的”“点个赞”这样的网络流行语;但网络用语一定不能滥用,要有甄选地适度运用。二是不要做愤青,在网络上,丧失理智,只会吐槽,或只会人云亦云。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要有自己独立思考,要运用规范的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做个有良知、有正义的社会公知。
3.指导学生积累
荀子《劝学》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对于语文学习而言,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前面提到,语文知识不系统,很零碎,如果不能分门别类的进行及时整理积累,到最后高三复习的时候,就会感觉语文的知识点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无从抓起。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高一就注意指导引领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最好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准备活页积累本,然后做好标签分类。标签上的类别一般包括——文言阅读、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作文——这些是一级标签。然后每个一级标签下面再设二级标签,比如:文言阅读——一词多义、常用实词、文言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诗歌阅读——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论述类阅读、小说阅读、散文阅读、传记阅读、新闻类阅读……;语言运用——成语、病句、仿句、压缩语段、语句衔接……;作文——作文技法、作文素材、优美语段、优秀范文、哲理警句……如果教师能坚持培养学生用活页本分类整理积累的习惯,那高三复习的时候,学生就会真正感到“一本在手,语文不愁”。
4.指导学生书写
一笔好字对于考生来说极为重要。高中语文试卷主观题多,而且每道题分值大,文字表述量大,所以卷面书写显得尤为重要。高考实行的网上阅卷是流水作业,批阅每道题的教师,在给卷子打分的时候,都可能会因为考生的书写好坏,多给一分或少给一分,而高考语文的高分考生,没有一个不是练就了一笔或娟秀或帅气的好字的。让学生明白了书写的重要性之后,高一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督促学生练字。但是练字绝不是一刀切,而应因材施教,专门针对书写差的学生。练字,是一项考验师生毅力的事情。因为练字没有一蹴而就的,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甚至一年。只有教师督导有力,学生勤练不辍,才会最终功成“字”就。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作为领学生进门的高一语文教师,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最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教学。所以,要想让学生进入高中语文学习的状态,让学生爱上语文,教师就应该先让自己进入高一语文教学的状态,充分尊重学生,适时引导学生,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享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幸福,不抱怨,不牢骚,与学生一起,多读书,多交流,同提高,共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语文学习的温馨环境,才会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才能同时实现一名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
[1]曹勇军.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五块界碑[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6):4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9.
[8]朱永新.朱永新谈读书:思想不应私享[N]. 人民日报, 2015-07-27(5).
[责任编辑:阅文]
How to Smoothen Chinese Teaching Transition from Middle School to Senior High School
LUAN Gui-fang
(Center of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Dalian,China 116021)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are not the same as those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Therefore,the high school freshmen,if not guided in terms of transition,often can not adapt for a long time.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is problem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to improving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continu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and it can embody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concept of“teaching based on learning”much better.
middle school and senior high school;Chinese teaching;difference;transition
G633.3
A
1008-388X(2015)03-0022-04
2015-08-24
栾桂芳(1973-),女,山东烟台人,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