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如何应对提升工程

2015-03-31王冬梅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考试信息化信息技术

王冬梅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教育信息化研培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中小学教师如何应对提升工程

王冬梅*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教育信息化研培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在全国展开,各位教师需要了解提升工程实施的必要性,提升工程的特点以及如何应对提升工程。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13年10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经过历时两年的准备工作,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测评工作即将在全国各省市大面积地开展,很多教师习惯性地面对考试而心里有些不安。只要教师能够全面正确地了解提升工程的必要性和特点,就能够从容应对测评工作。

一、提升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提升工程是在信息化社会、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实施提升工程对促进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发展乃至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2年3月,我国第一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式颁布,这份十年发展规划可以用一个核心理念和两个关键思路来概括。一个核心理念是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紧密融合,两个关键思路是强调应用驱动和强调机制创新。为了全面落实教育信息化,教育部印发了《意见》,并在《意见》中明确指出“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此后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2014]3号)也明确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向纵深方向发展是提升工程提出的重要原因。

二、提升工程的特点

提升工程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继“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简称“计划”)之后再一次推出的针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员培训和考核项目。“计划”是提升工程的基础,提升工程是“计划”的继续,两者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我们从教师刚刚经历过的“计划”出发,从提升工程和“计划”的对比中帮助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提升工程。

1.实施步骤更促进应用

“计划”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按照“培训—考试—认证”的步骤推进“计划”的开展。提升工程是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引领下,把“培训-测评-应用”有机结合来推进工程的有效实施。“计划”的实施过程注重培训和考试,认证是考试通过之后的自然结果。很多教师回忆整个过程仍然会感受到压力,因为培训是统一的,考试是必须参加的,拿不到认证是会影响评职评优的。很多教师通过培训更深入地了解了教育技术,也喜欢尝试将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但是提起考试这个终结性评价方式,教师们仍然心有余悸。而提升工程的培训、测评和应用没有前后顺序之分,虽然培训满50个学时之后才可以进行测评,但是测评之后教师仍然可以学习网络课程或者参加学校的研修活动。测评结束,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不会结束。培训以及测评都是以应用为驱动,因为“促进应用”是提升工程的核心任务。

2.混合式培训成为主要培训方式

虽然“计划”中也明确提出了“通过‘人网、天网、地网’的结合,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但是真正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多数以面授培训为主。而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和培训方案,课程内容相对固定,没有伸缩性。所有的教师学习、考试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而提升工程改变了传统面授为主的培训方式,采取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方式,从而实现了教师选学培训。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提升工程开发了大量用于教师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依托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培训前的诊断测评,为教师提供“菜单式、自主式、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实现了按需培训,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

3.测评注重形成性评价

“计划”中的考试是一种终结性评价,所有起点的教师参加同样的考试,虽然通过题库形式为不同学科教师准备了不同试题,但是试题的难度是一样的,考查的内容是一样的。这对于一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弱的教师是一种极大的负担。而且考试的情境都是单一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这对于第一轮的全员培训是合适的,但是第二轮全员培训之后的评价应该更加体现教师的个性发展。因此提升工程更多地采用了形成性评价方式。通过开展诊断测评,确保了有效教学;通过开展培训测评,确保了培训质量,通过开展发展测评,确保了教师能力的持续提升,最终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目的。

三、应对提升工程的策略

1.了解测评方式

提升工程为了测评工作特意编制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以下简称《测评指南》),因此各个学校要组织教师了解和学习《测评指南》。测评实施的时候是以各省为组织单位,虽然各省的情况不一样,但是所有的测评都要依据于《测评指南》。依据《测评指南》,测评分为三种方式:诊断测评,培训测评和发展测评。诊断测评是为了帮助教师测定培训起点,因此教师作答的时候一定要依据自己的真实经验。诊断测评目的是给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做一个预测,为教师接下来的自主培训提供参考。培训测评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因此教师要注意收集、保存平时信息技术应用的材料和视频。各个省在具体的要求上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本地教育信息技术主管部门的要求做。有的省的发展测评做成了学习、展示加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是在最终的测评中首先要求教师观摩别人的课堂,然后展示自己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堂,之后再对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部分进行说明。教师只要平时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会很容易地完成测评任务。

2.明确测评目的

提升工程虽然安排了类似于考试的测评工作,但是测评是为了“以评促学,以评促用”。在整个提升工程中,一方面提出了全员培训的要求,要求“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原则上不少于50学时”,另一方面也提出建立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可以通过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管理挂钩,开展竞赛、评课、案例征集等方式,创造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现在正在进行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正好很好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各位教师在参加活动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目标:即通过活动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来有利于自己以及学生的发展。

3.坚持发展应用,促进融合创新

目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处于一个瓶颈阶段,即很多教师已经会简单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是没有大的创新。多数教师都能够上课之前用一个视频或者一定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利用表格、图片以及一些特定软件解释教学的重难点,应用概念图、思维导图软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天衣无缝地融合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如何促进高质量的应用和创新对多数教师是一个挑战。多数教师已经能够应用技术,但是如何艺术化地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更深厚的功底。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用多思考,以求熟能生巧,熟能生精。

[责任编辑:知然]

How to Deal with the Improvement Project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WANG Dong-mei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Heilong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Harerbin,China 150080)

The nation-wide project which is aimed at improv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ability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carried out.Teachers need to know the necessity and features of the project and how to deal with i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ability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improvement project

G451.2

A

1008-388X(2015)03-0014-02

2015-07-28

王冬梅(196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考试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