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效果分析
2015-03-31彭勇
彭勇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缬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10/2013-10接收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N 端前脑钠素(NT-proBNP)、血肌酐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肾小球滤过率与LVE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缬沙坦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缬沙坦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慢性心力衰竭指的是舒张功能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征,该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等的激活起到主要参与作用,由于肾脏为易受累的器官,故而约有50%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1]。本院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中,施加了缬沙坦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接收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为39~76岁,平均年龄为(51.0±3.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ACCF/AHA心力衰竭指南(2009年制定)与美国肾脏病学会指南中当肾小球滤过率为30~90mL/(min·1.72m2)时为中度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2]。23例伴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伴风湿性心脏病,9例伴扩张型心脏病,18例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层次、疾病类型、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且于治疗前7d停用血管扩张剂,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洋地黄类以及利尿剂,对于心功能Ⅳ级者可施加螺内酯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施加80.0mg/d的缬沙坦(商品名:代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217)治疗。
1.3 观察指标: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后的血清N 端前脑钠素(NT-proBNP)、LVEDd、LVEF水平以及肾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胱抑素C、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LVEDd、LVEF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LVE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机体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后会直接参与到病变反应中,并促使心肌重构,故而该病的治疗关键就是将神经激素系统的激活过程与心肌重构的恶性循环过程进行阻断,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为神经被分泌激活的标志,且与左心室壁张力与压力紧密关联,成为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与左心室重构的标志[3]。
缬沙坦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其作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时,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起到阻断作用,降低心率,进而促使心肌耗氧量降低;可将AT1与AngⅡ受体结合过程起到阻断作用,抑制血管收缩,从而使心脏后负荷降低;可影响醛固酮分泌,大大降低水钠潴留现象,促使心脏前负荷降低[4]。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施加缬沙坦治疗后,患者的血清NT-proBNP、LVEDd、LVEF水平变化与肾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表明其有效性。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缬沙坦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利红,黄伟,刘琮琳,等.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3,21(44):1259-1260.
[2]马景涛,徐芳.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30例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杂志,2006,14(8):638-639.
[3]朱凯.缬沙坦治疗蛋白尿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20(01):329-330.
[4]姜慧敏,顾菁,李海云,等.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辅治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4(17):1240-1241.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缬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10/2013-10接收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N 端前脑钠素(NT-proBNP)、血肌酐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肾小球滤过率与LVE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缬沙坦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缬沙坦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慢性心力衰竭指的是舒张功能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征,该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等的激活起到主要参与作用,由于肾脏为易受累的器官,故而约有50%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1]。本院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中,施加了缬沙坦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接收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为39~76岁,平均年龄为(51.0±3.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ACCF/AHA心力衰竭指南(2009年制定)与美国肾脏病学会指南中当肾小球滤过率为30~90mL/(min·1.72m2)时为中度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2]。23例伴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伴风湿性心脏病,9例伴扩张型心脏病,18例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层次、疾病类型、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且于治疗前7d停用血管扩张剂,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洋地黄类以及利尿剂,对于心功能Ⅳ级者可施加螺内酯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施加80.0mg/d的缬沙坦(商品名:代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217)治疗。
1.3 观察指标: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后的血清N 端前脑钠素(NT-proBNP)、LVEDd、LVEF水平以及肾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胱抑素C、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LVEDd、LVEF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LVE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机体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后会直接参与到病变反应中,并促使心肌重构,故而该病的治疗关键就是将神经激素系统的激活过程与心肌重构的恶性循环过程进行阻断,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为神经被分泌激活的标志,且与左心室壁张力与压力紧密关联,成为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与左心室重构的标志[3]。
缬沙坦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其作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时,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起到阻断作用,降低心率,进而促使心肌耗氧量降低;可将AT1与AngⅡ受体结合过程起到阻断作用,抑制血管收缩,从而使心脏后负荷降低;可影响醛固酮分泌,大大降低水钠潴留现象,促使心脏前负荷降低[4]。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施加缬沙坦治疗后,患者的血清NT-proBNP、LVEDd、LVEF水平变化与肾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表明其有效性。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缬沙坦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利红,黄伟,刘琮琳,等.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3,21(44):1259-1260.
[2]马景涛,徐芳.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30例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杂志,2006,14(8):638-639.
[3]朱凯.缬沙坦治疗蛋白尿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20(01):329-330.
[4]姜慧敏,顾菁,李海云,等.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辅治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4(17):1240-1241.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缬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10/2013-10接收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N 端前脑钠素(NT-proBNP)、血肌酐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肾小球滤过率与LVE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缬沙坦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缬沙坦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慢性心力衰竭指的是舒张功能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征,该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等的激活起到主要参与作用,由于肾脏为易受累的器官,故而约有50%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1]。本院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中,施加了缬沙坦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接收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为39~76岁,平均年龄为(51.0±3.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ACCF/AHA心力衰竭指南(2009年制定)与美国肾脏病学会指南中当肾小球滤过率为30~90mL/(min·1.72m2)时为中度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2]。23例伴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伴风湿性心脏病,9例伴扩张型心脏病,18例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层次、疾病类型、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且于治疗前7d停用血管扩张剂,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洋地黄类以及利尿剂,对于心功能Ⅳ级者可施加螺内酯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施加80.0mg/d的缬沙坦(商品名:代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217)治疗。
1.3 观察指标: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后的血清N 端前脑钠素(NT-proBNP)、LVEDd、LVEF水平以及肾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胱抑素C、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LVEDd、LVEF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LVE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机体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后会直接参与到病变反应中,并促使心肌重构,故而该病的治疗关键就是将神经激素系统的激活过程与心肌重构的恶性循环过程进行阻断,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为神经被分泌激活的标志,且与左心室壁张力与压力紧密关联,成为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与左心室重构的标志[3]。
缬沙坦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其作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时,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起到阻断作用,降低心率,进而促使心肌耗氧量降低;可将AT1与AngⅡ受体结合过程起到阻断作用,抑制血管收缩,从而使心脏后负荷降低;可影响醛固酮分泌,大大降低水钠潴留现象,促使心脏前负荷降低[4]。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施加缬沙坦治疗后,患者的血清NT-proBNP、LVEDd、LVEF水平变化与肾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表明其有效性。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缬沙坦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利红,黄伟,刘琮琳,等.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3,21(44):1259-1260.
[2]马景涛,徐芳.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30例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杂志,2006,14(8):638-639.
[3]朱凯.缬沙坦治疗蛋白尿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20(01):329-330.
[4]姜慧敏,顾菁,李海云,等.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辅治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4(17):124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