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临床研究
2015-03-31窦海波
窦海波
【摘要】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方法从本院2011年6月~2013年06月接收并治疗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中选取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表现和CT资料对该病的诊断进行探讨。结果该病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根据CT检查,呈现双侧侧脑室周围蛋白质及半卵园中心脑白质对称影,病变模糊不清,可伴有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萎缩。结论在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使用CT检查,可以有效进行早期诊断,是一种科学、可靠的诊断方式,指的在临床中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皮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诊断;CT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被称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患者患病后,会出现记忆和思维障碍,病情严重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问题[1]。且该病往往伴随高血压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于皮层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治疗,当尽早发现确诊,以便顺利进行早期治疗。本院就5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CT检查影像学表现来分析该病的特点,以下为分析报告: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本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接收并治疗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中选取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69.4±2.1)岁,病程1d~12年。所有患者中,有49例出现头痛和头晕,12例出现视力模糊,15例出现智能障碍,8例出现脑卒中样症状,7例伴有高血压并发症,4例伴有糖尿病并发症,2例伴有冠心病并发症。
1.2 方法:选用美国进口,型号为GE1800的全身CT机,对54例患者进行常规CT平扫,检查过程中,患者保持仰卧位,以OM线作为扫描基线,间距和层厚为10mm,在必要情况下,可行增强扫描和薄层扫描。
2. 结果
CT表现:在皮层下,位于脑白质侧脑室周围呈现片状,边缘模糊且具有不规则的低密度影,片状呈月晕型,较为对称。54例患者中,100%双侧性,其中有37例为对称发病,占68.5%,同时,患者病变分布均为侧脑室额角周围,其中有42例为体部,占77.8%,有31例为枕角,占57.4%,有29为三角区,占53.7%。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脑萎缩,其中有45例为脑白质萎缩,占83.3%,有38例为脑皮质萎缩,占70.4%,患者中有26例具有脑梗死并发症。
3. 讨论
病理学表现: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基本被认为是一种血管源性的脱髓鞘改变。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硬化与高血压使得动脉内膜增厚,官腔狭窄,甚至出现完全性的闭塞,局部长期慢性进行性脑缺血缺氧使脑白质酸中毒和水肿,从而引起白质神经纤维肿胀和脱髓鞘变,脑星形细胞变性,血管周围间隙增大,但由于脑灰质有较多侧支循环而较少受累,所以灰白质分界清。本病常伴有腔隙性梗死或脑软化。而弥漫性脱髓鞘,脑皮质萎缩,胼胝体继发性变薄,使脑室扩大,造成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严重的可并发脑出血和大片脑梗死[2]。
临床表现: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发病群体为老年人,且患者年龄和发病率是呈正比例关系,在临床上,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气促、心慌和胸闷等症状。痴呆和智能障碍是重症患者的主要表现,同时该病容易引发脑卒中,一般情况下,伴有高血压等并发症。
CT表现及分型:两侧脑室周围白质呈斑片状、点状或弥漫性互相融合的低密度区,边缘模糊呈月晕状。病灶CT值较正常白质低,不被强化,常两侧对称。早期病灶局限于侧脑室前后角周围,以后向中央半卵圆区中心等白质区扩散,无占位效应,灰白质分界清,几乎均有不同程度脑沟及侧裂池变深,且常伴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3]。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要点:在临床研究过程中,部分学者认为,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中,痴呆应当作为确诊的必备条件, 但是通过本文分析,痴呆作为必备诊断标准的观点具有片面性,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结论的提出,是根据临床经验或是活体解剖总结出来的,并不具备有效影像学检查,其没有看到疾病的发展过程,无助于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4]。
参考文献
[1]马俊芳,杨春林.CT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3):1054-1055.
[2]杨佳,张哲林,全秀清,等.结合影像学检查分析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表现[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1,05(3):158-159.
[3]张文,孙桂霞,赵昌华,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10):301.
[4]杨涛,阿拉腾巴根,侯先文,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MRI与MRA表现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4):46-48.(上接第27页)
参考文献
[1]魏笑天.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12(26):1056-1057.
[2]高斌.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评估[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2(07):219-221.
[3]迟玉法.阿托伐他汀和曲美他嗪联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11):225-226.
[4]胡海龙.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18(28):517-518.
[5]谭正中.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14(08):1206-1207.
[6]赖汉齐,傅万颖,麦佩琼.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10(05):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