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格里拉访书记(一)

2015-03-31文图

丝绸之路 2015年17期
关键词:德钦维西特藏

文图/耿 昇

香格里拉访书记(一)

文图/耿 昇

2013年,在云南丽江举办的“茶马古道学术讨论会”上,经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所长木霁弘教授和杨海潮教授介绍,本人有幸结识了迪庆藏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所长和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馆长李钢先生。李钢先生长年在当地州、县的文物与文化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对于该地区的文化文物熟悉到了如数家珍的程度。他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有不少学术论文和数部专著问世,而且为迪庆地区的文物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是迪庆文物和博物馆学科的带头人。我曾先后拜读过他的有关金沙江流域古岩画,以及三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并流地区区域文化的论著,对他的学识实属心仪已久。在学术讨论会期间,他向我提到,解放初期,中国政府将巴黎外方传教会在维西地区,特别是茨中教堂的传教士们驱逐之后,在茨中教堂留下了一批西文书籍,主要是拉丁文和法文的。这批书籍当时由公安机关接收保管,“文革”之后又退还。几经周折,它们才被收藏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图书馆。此前,他们已经找人查看过几次,但由于业务和语言的关系,一直没有考证清楚这批书的真实情况。由于我是学法文出身,曾翻译出版过《1659~2004年入华巴黎外方传教会会士列传》,以及一大批国外藏学家在华考察笔记和藏学论著,也曾写过几篇有关巴黎外方传教会在华活动的论文。李钢先生曾读过我的一些论文和译著,我们完全是以文会友。他盛情邀请我在方便时,去考察一下这批书。我早就向往香格里拉这片神秘之地。我们当时约定,我将于2014年抽时间前往。2014年,全国掀起了研究“一路一带”的高潮,我实在无暇前往,但对此却始终念念不忘,惦记在心。

香格里拉,地处云南省西北一隅,属于横断山脉山区,其州府中甸市也被更名为香格里拉市,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相毗邻,离缅甸也不太远。“香格里拉”一名是20世纪上半叶由美国人类学家、植物学家和探险家洛克(J·F· Charles Rock,1884~1962年)提出来的。2001年12月17日,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县正式更名香格里拉,此地历来就是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一大天然要塞,是从中原进入西藏的三条通道(青藏、康藏和滇藏)之一。香格里拉(迪庆)自近代以来,便是西方旅行家们进行探险活动和西方学术界从事人类学研究的重镇。因此,它在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经过与李钢先生的多次联系协商,我与夫人终于在2015年6月13日,飞往令我们魂牵梦萦的香格里拉。这趟旅行既艰苦卓绝,又令人兴奋不已。由于航班的关系,我们只好绕道成都机场。虽然在夏天,我们也做足了旅行准备,身穿厚厚的夹克衫。但一下飞机,却被冻得瑟瑟发抖,被迫立即去采购冲锋衣。

由传教士们留下的这批西文被收藏在德钦县图书馆,它是云南省最靠西北的一个地处横断山脉深处的县城。由于德钦县尚不通航班,所以从中甸到德钦,要驱车往返700余公里。我们途经金沙和澜沧江河谷,翻越海拔4290米的白马雪山垭口,从梅里雪山和云岭山脚下俯仰而过。万仞陡峭山崖矗立,江水千里奔腾,山路无限盘旋,气温冷热无常,零星村镇坐落谷底山腰,针叶林与灌木丛茁壮而又青翠,已过盛花期的杜鹃漫山遍野,农田沃野与荒山秃岭犬牙交错。美不胜收的风景,大大缓解了沿途的舟车之劳。

德钦县图书馆

茨中教堂钟楼

历经千辛万苦,我们终于在德钦县图书馆大饱眼福,亲眼目睹了这批珍藏。它们原来都是由巴黎外方传教会遗留在德钦县茨中教堂的,历经沧桑,几经周折,才落户于德钦县图书馆。该图书馆为这批图书开辟了专门收藏室,保存状态虽不太好,尚说得过去,实为万幸。全部图书有750余册,不对外开放。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权宜地称之为“德钦特藏”。我们全程由李钢所长及该所办公室主任杨秀芸女士陪同,精心照料。途经各地,有关单位都给了我们慷慨的帮助。我们又在这批图书的最早收藏地——维西县茨中教堂参观,拜访了驻堂的任神父,并在那里的核桃林农家宾馆中度过一夜,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件事也实在令人惊讶,在距法国数万公里之遥的地方,在那样一个偏僻而又与外界几近于隔绝的地方,竟然存有这么多法文和拉丁文图书的特藏,而且在那里沉睡了几十年,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由于保管单位不允许对这批图书复制、拍摄或抄录,我在那里停留的时间又很有限,也无法作详细笔记。现仅据个人所掌握的情况,简单地对“德钦特藏”作一番介绍。拙文恐怕是至今首次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学术界公布这批图书文献的状况。

由于“德钦特藏”原属巴黎外方传教会的茨中教堂,所以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巴黎外方传教会及其在云南(特别是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活动略作叙述,以稽考清楚该特藏形成的历史背景及过程,查清其沿革脉络。

巴黎外方传教会(La Société des Missions Etrangérès de Paris)是于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六大修会或传教会(耶稣会、遣使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圣母圣心会和巴黎外方传教会)之一。据初步统计,在1659~2004年间,该传教会共有1220多名传教士入华(全部是外国人),远远超过了1552~1800年间中国早期传教区的入华耶稣会士975人(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中国人,特别是澳门人),也远远超过了1697~1935年间入华的遣使会士946人(其中三分之一为华人司铎)。

巴黎外方传教会于1653年创建于巴黎,主要由法国的那些拒绝加入特定修会,而又向往赴遥远地区传教的神职人员组成。在1653年之前,赴远方传教,基本上由各修会的传教士们所垄断。教皇亚历山大六世(Alexandre VI,1492~1503年任教皇)赋予了葡萄牙人在远东和西班牙人在西半球的“保教权”,所以他觉得自己大权旁落,此时又企图直接操控赴远方的传教权,这才筹建了专门负责对外传教的巴黎外方传教会。

由于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入华传教士们背离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于16世纪确立的中国文化“适应政策”,再加上当时清朝政府与西方殖民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的坚船利炮和远征军虎视眈眈,动辄就开进中国的大门,因此,传教士们有恃无恐,不断制造一场场血淋淋的教案,引起中西双方的重大人员伤亡。仅在19世纪,便有89名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因教案而死亡。1984年,教皇若望一保禄二世对历史上在朝鲜死亡的传教士“封圣”时,其中有10名就是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教廷曾对在越南死亡的10名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封圣”。2000年,教廷对在中国死亡的3名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封圣”。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神职人员人数,在1940年左右,达到3800人的巅峰。20世纪,共有105名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死于亚洲。

巴黎外方传教会在1659~2004年的近350年间,共有1.22万多人入华。其中分布在四川省的有397人、云南省90人、广西79人、贵州136人、广东170人、西藏和藏区39人、香港45人、辽宁120人、吉林38人。他们大都是从法国当时的殖民地印度沿着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进入中国的。

先后赴云南的90多名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们,主要分布在维西厅、路美邑、成凤山、巴东、旧衙坪、蒙自、角奎、龙溪、昆明、东川、昭通、永北、漾濞、大理、曲靖等地。可以说,他们几乎分布在云南省的四面八方,尤其分布在那些贫穷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

最早在维西厅活动的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应该首推顾德尔和丁安德两位神父。顾德尔(Jean-Baptiste Goutelle,1821~1895年),1821年7月29日诞生于法国卢瓦尔省,1845年11月进入巴黎外方传教会修院,1847年9月16日赴中国四川传教区。他于1850年在四川涪州开始传教工作,创建了基督宗教的多个会口,又于1855年赴中国藏区作传教士,成功定居打箭炉,并在那里购得了一座住院。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之后,他先居住在藏区江卡、邦卡、俄本和打箭炉,于1867年定居巴塘。1875年,他筹建了阿墩子(即升平镇,今之德钦)会口,并在那里一直居住到1887年。1894年,他前往维西,最终于1895年7月26日死于维西。我这次赴维西地区考察时,还在维西县文物管理所亲眼见到了在那里收藏的顾德尔的墓志铭拓片。

丁安德(Georges André,1891~1965年),1891年4月14日诞生于法国香巴尼(Champagny,香滨城),1908年被接收进巴黎外方传教会修院。他于1922年6月29日晋铎,旋即被派往中国西藏传教区,于1921年6月间到达地处当时云南藏区的中心维西,直到32年后才会见了居住在打箭炉的主教。他首先负责潞子江流域的巴塘天主教会口,1923年在棒当创建了天主教的另一个会口。1949年之后才到达中甸。1951年,他遭到新中国政府驱逐返法,于1965年12月4日死于法国蒙伯通。

巴黎外方传教会茨中教堂的建立,以及这批图书的形成,与此二人关系甚为密切。因为当时中国西藏传教区由教廷明确划归巴黎外方传教会管辖,从而结束了耶稣会与巴黎外方传教会在该传教区管辖权问题上的争夺战。他们进入滇藏边境地区,完全是为了伺机入藏。多名外国传教士和旅行家都曾试图从康藏线化装秘密入藏,均在识破后被抓了回去。外国传教士们认为中国藏族和蒙古族人,与他们一样,均属于“信教的人”,比较容易接受天主教的归化。他们非常乐于在这些民族和地区中传道。迪庆地区很久以来,便是外国人从中原地区进入西藏的通道之一,因此,传教士们在该地区的活动就不会令人感到奇怪了。

据德钦县图书馆整理的材料统计,在由法国巴黎外方教会于维西地区(清代德钦归维西厅管辖)建造的四座天主教教堂中,现在仅存茨中与巴东两座。茨姑教堂位于德钦县燕门乡茨姑村,建于1866年,于1905年第二次“阿墩子教案”中被毁。所谓“阿墩子教案”,实际上更应该被称为“北门教案”或“大理教案”。其肇事者就是法国入华的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伯尔纳尔(Jules Dubernard,1840~1905年)神父。他于1840年8月8日诞生于法国科雷兹省,1860年12月11日进入巴黎外方传教会修院,1864年1月10日晋铎,同年3月15日赴中国西藏传教区,首先负责江卡会口。1866年,丁硕卧(Joseph Pierre Chauvean,1816~1877年)主教将茨姑会口委托给了该神父。伯尔纳尔在那里居住了近40年,于1905年7月26日在教案中被杀,教堂被毁。其尸体当时就地埋葬,遗骸于1906年2月10日被挖出后,又被安葬在茨姑教堂遗址上。

阿墩子教堂,位于德钦县升平镇,建于1892年,直到解放后的1957年,才被彻底拆除。现存的巴东教堂,建于1901~1919年间。它在解放后曾被作为小学使用,于1984年才腾归教友。位于燕门乡茨中村的茨中村教堂,建于1910~1914年。茨中教堂于1905年便成为云南省天主教特总铎府(主教府)的教堂。1951年,该教堂由政府接管,也被作为一所小学的校舍使用。1985年,茨中教堂被归还给信众。该教堂于1987年被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有关方面向那里派去了驻堂的任神父。该教堂正在维修,准备举办有关教堂和教区史的图片展览。

据德钦县图书馆的资料统计,天主教传入德钦地区后,共有16名法国、瑞士和美国传教士在那里布道。我对此无法稽考清楚,姑且从之。

茨中教堂的这批西文书籍(德钦特藏)是历任外国神父们陆续搜集到的,还包括他们个人编写的传教教材和个人札记。由于教案的原因,这批藏书很可能曾大量流失。解放初期,也毁掉了一批。自从它们被收藏在德钦县图书馆之后,总算暂时再无损失之虞了。

这批图书都曾被历任传教士们使用,再加上历经无数周折,其中不少图书残损严重,缺头少尾者不为少数,中间散页者也多有之。许多书的书名和版权页均已付阙如,致使我们无法知道其书名、作者姓名、出版机构、出版时间与地点。

据初步清点,在这批750余册的特藏中,以法文和拉丁文著作占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英文和德文(仅1册)著作。其中还有一批藏文和藏汉文、藏法文对照著作,特别是收藏着一批价值很高的传教士们的账目、教科书和手书札记等。

茨中教堂传教士墓

茨姑教堂遗址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德钦维西特藏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s of the genus Hebius Thompson, 1913 (Reptilia:Squamata: Colubridae) uncover a new taxon from Yunnan Province, China, and support revalidation of Hebius septemlineatus (Schmidt, 1925)
德钦藏族初诊断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及糖化血红蛋白影响因素
德钦中学学生绘画作品选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探析
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工作探微
德钦乌头块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漫长告别
浅谈德钦奔子栏“喇丝”的礼仪美
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特藏发展与实践研究*
我校图书馆特藏建设的实践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