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采香风陆海丝路长
2015-03-31文图冯玉雷
文图/冯玉雷
香山采香风陆海丝路长
文图/冯玉雷
610年前的7月11日,三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由240多艘海船、2.7万多人组成的庞大探险队伍从江苏太仓(江苏太仓市浏河镇)刘家港起锚,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后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往来,络绎不绝,给西洋诸国带去陶瓷、丝绸等,返程购买或交换香料、染料、宝石、珍珠、玛瑙、象皮、珍禽、异兽等。永乐年间,海外朝贡国家由洪武帝年间的几国增至30余国;到永乐晚期,来朝贡的国家更是超过60个。郑和下西洋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长的海上航行,远远超过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航海家,比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早500年提出海权论。
为纪念郑和对海洋文化的巨大贡献,由政协广东省文化和文史委员会、中新社广东分社、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社科院海上丝路研究所指导,政协中山市委员会办公室、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等主办,中山市政协书画院、中山市元一沉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承办的“驼铃帆影行天下——‘元一杯’海上丝路诗歌书法展暨一带一路文学对话”活动于2015年7月11日在中山市举行。
达摩雕像
路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
此次活动以“驼铃帆影”命名,巧妙嵌入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特色文化符号,意味隽永。7月10日下午,从广州前往中山市途中,我与同车的李庆新兄先期开始“对话”。李庆新兄身兼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主要研究明清史、中国经济史、中外关系史及华南区域史,主编《海洋史研究》,著有《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明代海外贸易制度》《海上丝绸之路》,主持过“17~18世纪华人南渡与越南社会”、“明中后期开海贸易与制度调适”等重大项目研究。2014年9月下旬,我们相识于由韩国庆尚北道、韩国海洋大学校主办,广州韩国总领事馆、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东南亚研究所等代为协办的“海洋丝绸之路与海港都市国际学术大会”。他曾在天津大学读博士,又到过甘肃兰州、甘南等地,所以话题很多。
汽车在拥堵中穿越广州市区,这倒让我能够从容品味这座海滨名城的历史遗韵。1992年大学毕业,我首次到广州,在珠江港乘坐“芍药号”航船前往海口;回兰后,开始对禅宗产生浓厚兴趣,遂在宿舍墙上挂上西安碑林拓片《达摩像》(风颠和尚画)。达摩系禅宗初祖,当年自古印度来穗,先在西来初地结庵居住(该址即现代华林寺),再到光孝寺(诃林)讲学,传播佛教。后来北上少林寺,面壁九年,开始传法。传到六祖,就是著名的曹溪惠能大师。惠能俗姓卢,广东新州人,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脉并建立南宗,弘化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有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柳宗元《赐谥大鉴禅师碑》称“凡言禅,皆本曹溪”。
我与庆新兄的对话围绕去年的韩国学术展开。2014年9月20日下午,我抵达广州,中山大学博士生朱祺与海洋大学的崔洛民教授联系后,我们驱车直往位于广州光孝路北端与达摩、惠能都有关联的光孝寺。据《光孝寺志》载,光孝寺初为南越王赵建德故宅。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于此,讲学,多植诃子树,时人称虞苑、诃林。虞翻后代施其宅为寺,名制止寺。401年,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僧昙摩耶舍建佛殿,奉敕译经传教,改寺名为王苑朝延寺,俗称王园寺。唐代称干明法性寺,五代南汉称干亨寺,北宋称万寿禅寺,南宋称报恩广孝寺,1482年,明宪宗赐“光孝寺”,沿用至今。1650年,清军炮轰广州城,后占寺为兵营;次年,因广东贡院在清军入城时毁于战火,光孝寺改作贡院。
光孝寺建筑结构严谨,雄伟壮观,佛教遗迹遗物众多,有始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瘗发塔、石经幢,南汉千佛铁塔,宋、明时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河子树、菩提树等。
光孝寺瘗发塔
瘗发塔十分精致,为仿楼阁式砖塔,八角七层,高7.8米,是当年六祖惠能削发受戒后埋藏头发的地方。瘗发塔东面是风幡阁,因睡佛阁与风幡堂合为一体而得名。睡佛格为唐代建筑,原楼上供奉睡佛,下藏梵经。风幡堂是为纪念六祖在光孝寺“风幡论辩”事迹而建。明代重修时将两楼合为一体。风幡阁中有六祖、达摩元代石刻像碑,两面各刻达摩、六祖像。风幡阁墙壁上有两幅彩画,分别记载达摩东渡故事和六祖“风幡论辩”事迹。
参观结束,赶赴怀圣寺。怀圣寺又名狮子寺,俗称光塔寺、怀圣光塔寺、龙凤寺、礼拜寺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也是世界最早清真寺之一)。怀圣寺与扬州仙鹤寺、泉州清净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唐代以来,广州成为我国海外贸易主要港口。618~626年,穆罕默德派艾比·宛葛素、阿布·宛葛素等四位门徒来华传教。艾比·宛葛素于唐贞观初年经海上丝绸之路登陆广州。在当地政府支持下,627年,阿布·宛葛素与侨居广州的阿拉伯富商捐资在“蕃坊”修建怀圣寺,寺院坐北向南,主轴线上依次建有三道门、看月楼、礼拜殿和藏经阁;该寺礼拜大殿在院庭正面,是三间带周围廊、歇山重檐绿琉璃、斗拱的古典式建筑,巍然耸立。石栏杆板上雕刻着葫芦、扇子、伞盖、花卉、狮子、游鱼等物,生动活泼。
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光塔在寺西南角。此塔为国内现存伊斯兰教建筑最早、最具特色的古迹之一,始建于唐代,高36.3米,青砖砌筑,塔身圆筒形,开长方形采光小孔,塔内设二螺旋形楼梯,双梯绕塔心盘旋而上,直通塔顶。每次礼拜前都有人登上塔顶高喊“邦克”,因此该塔最初叫“邦克塔”。广州话“光”和“邦克”发音相似,“邦克塔”又称“光塔”。当年,阿拉伯教徒常在晚上登塔点灯,为船舶指引航向。塔顶原有金鸡,可随风旋转以示风向,明初为飓风所坠。1343年毁于火,其后多次重建。
9月20日晚,在广州沙面(其地曾是许多国家的使馆、金融区)用晚餐时结识《深圳日报》副总编梁二平。他研究海图,满世界跑,搜集了很多珍贵资料。我当即向他约稿,2015年开始,《丝绸之路》就开设专栏,刊发他撰写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章;同时认识了山东学者刘凤鸣先生,因我的小说《野马,尘埃》涉及山东青州历史,学术会结束不久,他便发来明代朝鲜使臣路经青州时和在登州海域绘制的两张地图。
他们对学术的态度令人钦佩。
“南海I号”沉船扫描图
庆新兄还主持过国家汉办课题“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9月21日,他理所当然带领与会中韩学者到阳江参观海陵岛上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南海I号”是南宋时期的木质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宋代船只。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距阳江海陵岛30多海里的海区意外发现,并初步推算古船是尖头船,整艘商船长30.4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估计排水量可达600吨。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这艘古船当时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南海I号”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对外贸易史等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因此,海丝馆又称南海一号博物馆。
那次参观,时值海丝馆与东莞博物馆联合举办主题为香料的展览,我首次把文献资料、文学作品中的香料与实物对应起来,激动得想唱秦腔。例如乳香,几乎可以说耳熟能详,但看到实物及介绍才了解其来龙去脉。乳香为薰香原料,又供药用,本名薰陆,为橄榄科常绿乔木的凝固树脂,因其滴下成乳头状,也称乳头香、马尾香、塌香、西香、天泽香、摩勒香、多伽罗香、浴香等。除了文献资料,文学作品中也多有提及,如《警世通言·福禄寿三星度世》:“妹妹安排乳香一块,煖一碗热酒来与我吃,且定我脊背上疼。”《老残游记》第二十回:“老残倾出来看看,有点像乳香的样子。”
我想起了敦煌文书中有两首《店铺叫卖口号》。敦煌学家李正宇先生专门撰文考证。《店铺叫卖口号》涉及到桔皮、胡桃瓤(核桃仁)、栀子、高良姜(简称良姜)、陆路(陆路通)、诃黎勒(诃子)、大腹(大腹皮,为槟榔外壳)、槟榔、莳萝(小茴香)、荜拨、芜荑、大黄、油麻、椒(胡椒)、祘(大蒜)、河藕(莲藕)、佛香、白矾、皂矾、紫草、苏芳(紫苏)、粆糖(沙糖)、饧糖、干枣、石榴等,有的来自江南或岭南,有的来自中亚、南亚,有的来自南洋,它们与来自中原、西域、印度、龟兹、于阗等地的物资交汇到沙漠腹地中的敦煌绿洲,其市场繁荣、贸易发达的气氛亲切可感。
达摩自印度渡海而来,从广州北上,到少林寺面壁九年,开始传法,至惠能,又回到广州,法脉清晰;而桔皮、大腹、槟榔之类南国物品辗转到达敦煌的路线及其故事,很可能永远消失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了!
前往中山市的路途中,经过几条大河,它们承载过多少曲折生动的历史?
海上丝路诗歌书法展
7月11日上午有两项活动:海上丝路诗歌书法展开幕式、沉香体验。
我下楼早,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高建群先生更早,已在大堂。1993年,我读过他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作者简介中有句与小说毫无关系的内容:“见过飞碟。”此次见面,求证目睹过程。他说飞碟像篮球那样大小——正要展开描述细节,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艾克拜尔、新疆文联副主席董立勃、香港作家唐至量、澳门作家汤梅笑等纷纷下楼,大家乘车前往中山日报集团,参加第一项活动。
海上丝路诗歌书法展的缘起,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于2012年接连创作的大型史诗《海上丝路》和大型音乐情景歌舞《海上丝路·香云纱》。深圳市书法家谢绍璟先生用行书把500多行的《海上丝路》写成15米长的书法作品。这时,丘树宏另一部史诗作品《珠江》完成,谢绍璟再次把500多行的《珠江》也写成行书长卷。
高朋满座,嘉宾云集,此次书法展是一次颇具品位的文化盛事。诗、书合一的《海上丝路》《珠江》是最大亮点,大家对诗人与书法家的才情、毅力赞不绝口。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士澍、珠江纵队创始人欧初、国家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等友情奉献书法作品。而用各种书体书写的有关海上风物生活的古代诗词也洋溢着浓烈的时代气息。作为根深蒂固的西北人,对南方的了解除了《三国演义》就是大量古代诗词。例如宋之问的《度大庾岭》:
广东省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在海上丝路诗歌书法展开幕式上致辞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大庾岭古称庾岭、塞上、台岭、梅岭、寒岭、东峤山,位于江西、广东边境,为南岭组成部分,是珠江水系与赣江水系的分水岭,粤赣交通要道,秦时横浦关就设在此岭上。秦国官方史记《秦记》说:“秦使屠睢将兵十万守南野之峤,谓此矣。”《水经注》说:“涟溪山即大庾岭也,秦始皇三十三年,以谪徒五十万戍五岭,大庾其第一塞之岭。”据《元和郡县志·岭南道·韶州·始兴县》载:“大庾岭,一名东峤山……本名塞上,有监军姓庾,城于此地,众军皆受庾节度,故名大庾。”唐张九龄监督开凿新路,道旁多植梅树,故又名梅岭。五代间驿路荒废。宋元佑间重修,蔡挺复命夹道植松,在岭上立关,名梅关。大梅关现尚存数里石板古驿道,道旁多梅树。后来开通的粤赣公路经过庾岭之地称“小梅关”。
秦汉以来,大庾岭就是粤赣文化、地理分水岭。唐玄宗开元年间,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张九龄出任宰相,其五言古诗对扫除唐初沿习六朝的绮靡诗风贡献很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我在长篇小说《野马,尘埃》中写到唐代循州刺史哥舒晃。哥舒部落古属西突厥别部突骑施部落,唐贞观初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其伯父所杀,内部变乱,贵族争立,哥舒部逐渐壮大,唐史文献记为“哥舒”。著名军事将领哥舒翰即出自该部。哥舒翰在安史之乱中被迫出关迎敌,兵败被俘,被杀。唐玄宗内疚,没追究他的责任,反而赠太尉,谥曰武愍。其部族属从不但幸免于难,还继续受到任用。岭南节度使吕崇贲念哥舒翰忠勇冤屈,收罗其族属旧将,多方关照。并任哥舒翰族弟哥舒晃为刺史。这是虚位,实属寓居。哥舒晃多有商户追随,引起宦官贾明观嫉恨,唆使流民孟瑶、敬冕截杀吕崇贲,嫁祸哥舒晃,逼其造反。唐朝命曾经履职萧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令、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令的大臣路嗣恭平定叛乱,没收南海商人数百万贯资财珍宝,据为己有。这段悲怆复杂的历史也若隐若现地折射出唐朝西域哥舒部落与南海商人在循州交易的盛况。敦煌文书《店铺叫卖口号》罗列的南方物品,或许就是由哥舒部落商人运往北方、河西乃至西域。
据广东韶关市退休工程师丁维兵先生说,远在岭南的韶关与曾盛行西域的佉卢文也有某种关联:佉卢文全称佉卢虱乸文,韶关市本城话就叫虱乸话,有人推断可能是佉卢虱乸文的语言;孙中山麾下有位彝族中将学者曾发表学术论文,说佉卢是彝族人在神台祭拜的祖宗神之一。这个文化现象值得探讨。
这些淹没于历史文献长河中的鹜鸿爪影,是文学创作很好的资料。
明朝诗人、戏曲作家汤显祖影响很大。汤显祖本是江西临川人,1591年,他在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因《论辅臣科臣疏》激怒神宗,被放逐到雷州半岛徐闻县作典史。他从南京沿江南下家乡临川,然后前往贬所。途经广州,乘船出珠江口,游览澳门。这座欧洲式小城人文风习和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宝石、珍珠、象牙制品、香料、丝织品等宝物让他眼界大开,诗兴大发,作《听香山译者》(二首)、《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香岙逢贾胡》等。《香岙逢贾胡》描绘葡国商人生活情形:
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
《听香山译者》上首叙述海舶在南海各国辗转贸易的繁荣景象:占城十日过交栏,十二帆飞看溜还。握粟定留三佛国,采香长傍九州山。
下首描摹美丽动人的葡国少女:
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
尽头西海新生月,口出东林倒挂香。
澳门给汤显祖留下深刻印象,渗透到他于1598年问世的传奇名剧《牡丹亭》中。剧本第六出《怅眺》,描述柳梦梅到澳门求见钦差苗舜宾;第二十一出《谒遇》特别安排柳梦梅在澳门参观赛宝会(商品展销会)。他把香山岙(澳门)比作真珠窟:“三宝唱三多,七宝妙无过。庄严成世界,光彩遍娑婆。”《谒遇》一开头即写道:“一领破袈裟,香山岙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第二十二回《旅寄》,柳梦梅说“香山里打包来”、“五羊城(广州)一叶过南韶(今曲江)”。历史上很多文人往往因祸得福,如果汤显祖生平中没有岭南之贬谪,很可能无法孕育出旷世传奇名著《牡丹亭》。
离开澳门后,汤显祖经由开平、阳江,再到徐闻就职。汤显祖到任后,联合知县熊敏捐俸银在徐闻县城西门塘畔创办“贵生书院”,将书院12间教室分别命名为审问、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教民知书识礼,宣传“君子学道则爱人”、“天下之生皆当贵重”的人生哲理。1591年到明末,旱灾不断,但徐闻人人向学,出了15名举人。汤学深入人心,明清两代徐闻多次修缮贵生书院,订立《院规条》,拨出学田九十六石作为会科经费。
《度大庾岭》、《牡丹亭》我很早就读过,张九龄也是比较熟悉的诗人,但是,当年都从纯文学角度去欣赏,没有追根溯源。宋之问在《度大庾岭》表现出的文化心理,现代广东、南洋人或许无法理解;而《牡丹亭》中涉及到的很多语言、风俗、贸易等方面的细节,若不结合当年社会经济环境,很难读懂。
近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贬伊犁,更是跋涉山水,西渡流沙,一路行吟,留下佳作多篇,其轶事至今在甘肃、新疆等地的丝绸之路古道上广为流传。路”,乃是因为在海上、路上丝绸之路中流通的重要商品中,香料赫然在列。汤显祖诗《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
香船古道路线图
不绝如丝戏海龙,大鱼春涨吐芙蓉。
千金一片浑闲事,愿得为云护九重。
元一沉香体验
看完展览,大家前往中山市元一沉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体验馆体验沉香。
有些学者将丝绸之路也称作“香料之
可见,明朝宫廷对龙涎香及沉香、降香、海漆诸香等海外香料需求量非常大,“千金一片”,香料成为澳门商贸中的贵重物品;香山验香所则是明廷设在澳门检验香料质地的专门机构。
中山市古称香山,明代嘉靖年间所编《香山县志》说:“旧《志》云:以地宜香木得名,今按县地产香木绝少,已以香炉山之故欤。”可知香山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山原为海岛,遍长沉香树,遇台风闪电、雷击自燃,香飘百里,被称香山岛。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将岭南划分为桂林、南海、象郡三郡,香山属南海郡。唐朝贞观年间岛上建有“香林寺”,证明香资源丰富。757年,香山设镇,属东莞县。1082年,广东通判徐九思用进士梁杞言,请建香山为县,未准。1152年,东莞县令姚孝贤请改镇为县,割南海、番禺、东莞、新会四县部分地域建香山县(包括今珠海和澳门),属广州府。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为中山县。
元一沉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文化气息很浓,像主题为沉香的小型博物馆,既有沉香木及元一沉香、元一尚品、香船古道、香当当、香山香等知名品牌产品的展示,又有讲解师示范、引领的沉香体验,在此过程领悟“传播沉香知识,复兴香道文化”、“唤醒国人文化知觉,重振中华礼仪之邦”、“当诚实人,做真沉香”、“香行天下,福泽万家”的文化内涵。虽然兴趣非常浓厚,但香料文化博大精深,我知之甚少,首次体验沉香未能全身心投入,甚憾!
体验馆内实物与图片资料展示的沉香文化可以算作是一顿“饕餮盛宴”。近几年,《丝绸之路》组织了几次以玉帛之路文化探索为主导的考察活动,实地踏勘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交通路线,多有收获。但对海上交通路线仅限于文献资料和地图。通过这次体验和参观,加之元一沉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仲斌安排工作人员辛琳忙前忙后地张罗,我对沉香文化及沉香古道有了初步了解。
沉香产于咸淡水交汇之地,又名“沈香”、“沉水香”、“水沉香”,因其沉水而得名,被世人誉为众香之首、植物中的钻石、神木舍利、木中美玉,是天赐灵物。沉香树是常绿乔木植物,瑞香科、橄榄科、樟树科、大戟科四大类能结出沉香。双子叶瑞香科沉香属的沉香树结香的品质最佳,它又分为白木香树、蜜香树与鹰木香树。我国沉香树以白木香树为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香港和台湾等地;蜜香树主要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地;鹰木香树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沉香树受到电击、雷劈、泥石流、风折、兽啃、鼠啮、虫蛀、蚂咬、鸟啄等自然界伤害或人为破坏后,外界特种真菌(黄绿墨耳真菌)侵入,在自我修复过程中分泌出油脂,经过长年醇化,形成油脂性凝结物,即为沉香。沉香按结香过程可分为生结、熟结、虫漏、脱落以及人工结香等。沉香交易中,因形状、形成时间、形成地点、结油部位、结油状况不同,有板头、新头、新顶、老头、老顶、铁头、锯合、勾丝、吊口、皮油、排油、壳仔(牛耳壳)、虫眼、蚁眼、包头、树心油、黄油格、红土、黑土、黄土、奇楠等分类和表述。奇楠是沉香极品,古典说“得见奇楠必修三世福”。
沉香熏香能净化空气、驱晦御邪、祛四时不正之气,还可以制作成高级香木、香皂、香精和化妆品。《本草纲目》说:“沉香,气味辛,微温,无毒。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邪鬼疰气,清人神;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冷风麻痹,骨节不任,风湿皮肤瘙痒,气痢;补脾胃,益气和神。治气逆喘急,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本草备要》、《大明本草》对其功用也有记载。自古以来,沉香还被制作成手串、项坠、摆件、把玩饰物、佛具等,深受文人墨客喜爱。
香席表演
作者与丘树宏(中)、李庆新(左)在元一沉香馆
史载隋唐以前香山就是沉香生产地,有专门从事种植、养护、采收的“香农”。香山属东莞县管辖,上贡朝廷、销售和出口的沉香(包括东莞本土、珠海、澳门,以至惠州、深圳宝安等地的产品)都叫作莞香。毋庸置疑,莞香主产地应该是五桂山地区。至今,中山一带仍有冠以“香”字的地名,就是当年沉香种植采收、装船运送以及进贡朝廷、出口的文化痕迹。香农每年把采收后的沉香汇集到政府专门设立的收购地点“香山场”(珠海山场一带),定期挑运到停靠小船的渡口(今珠海香洲)集中包装,通过鸡仔艇转运到九龙尖沙头进行大批量交易,之后用驳船运送到伶仃洋对岸港口石排湾集散,再用大船远销中国内地、日本、印度、中东、阿拉伯等地区、国家。尖沙咀古称“香埠头”;转运香料的港口石排湾被称为“香港”;运香上船之地叫“香埠头”;船户避风居住称“香港围”。据说美国檀香山也与香山沉香有关。后来人们把香山场、珠海香洲、香港尖沙咀、香港仔运送沉香的水路称为“香船古道”,这条古道是举世闻名香料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沉香是历代皇族、显贵、文人、雅士调养身心、参禅悟道的载体。香道如同茶道、花道、琴道、棋道、剑道、柔道、太极道、书法、瑜伽、打坐、禅修,把修身养性,领悟自然法则的微妙修法从里到外、从外而内互融互通。香席是领悟香道之妙的途径之一,通过章法有序的系列场景、工具、流程、动作、频率、气质、礼法、音韵、文理、香息等细节的展现和配合,彰显恬静优雅、淡然高贵的境界。体验馆讲解师表演香道时,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气息。文人因香道而有灵感,元稹、王建、罗隐、晏殊、黄庭坚、朱熹、陆游、杨万里、文征明等历代文人学士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吟咏诗文,如罗隐的《香》:“沈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烟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陆游的《太平时》:“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皆堪称佳作。
观摩赏析,流连忘返,已是中午。体验馆外,南国特有的热浪在空气中蠢蠢涌动,因了沉香文化带来的清静,也不怎么觉得热。
下午,在中山日报集团举办“一带一路文学对话”。丘树宏和中山日报社社长郑万里先后主持,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梁伟发、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艾克拜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董立勃、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高建群、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程扬、香港作家唐至量、澳门作家汤梅笑、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广东省社科院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庆新、作家王刚等与会作家、学者纷纷发言,各有见地。记者对此有较为翔实的报道,不再赘述。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梁伟发及作家艾克拜尔、董立勃、高建群等在活动现场
大涌红木文化,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7月12日,大学同学、作家黄刚陪我到大涌感受红木文化。
黄刚大学毕业后,南下中山市,从事过教育、新闻、行政等方面的工作。不管工作性质如何变化,他对文学矢志不移。当年,我们骑着自行车在风雪交加的寒夜中奔波于西安大街小巷,参加各种文学活动。如今,我们都步入中年,也都追逐着文学梦,感慨万千。
经过20多年历练,黄刚已经入乡随俗,他没把大涌之“涌”发成普通话音,与当地人一样,叫大“涌”(春音)。“涌”指小河道,既然有大“涌”,就有小“涌”、前“涌”、后“涌”等。沙溪与大涌之间,俗称隆都,方言叫“隆都话”,属闽南语系,比较难懂。
远古时期,香山是伶仃洋上的孤岛,大涌中部偏北的卓旗山处于其西北侧。沧海桑田,逐渐形成现在的大涌镇,以红木家具生产、红木雕刻艺术、牛仔服装制作为主要经济体。进入镇子,黄刚约的朋友周政权正在等候——因是周末,他没上班。周政权祖籍湖南永州,1992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外语系,南下中山,工作20多年,乡音未改,鬓毛也未衰。黄刚之前向他介绍过我,所以,周政权专门找有关文化的话题开聊:从周敦颐《爱莲说》到柳宗元《捕蛇者说》,从寇准到何绍基,如数家珍。他的热情恰到好处,惬意。
太兴红木家具城解说员唐利陪同参观。最先看到一组完全按照传统工艺制造的黄花梨木书柜,古朴典雅,庄重大方,令人想起中国古代大文豪。唐利边引领我们观赏书柜,边介绍木市材质价格排行情况:海南黄花梨、越南黄花梨、檀香紫檀(小叶紫檀)、大红酸枝、白酸枝、缅甸花梨、鸡翅木、草花梨等。打开柜门,浓郁药香味扑面而来,心旷神怡。这种书柜可在书香门第传承多代,越往后,人文气息越浓。据说这组书柜市价超过2000万,但不出售,属董事长李兴畅私人收藏,展览。
柜面上的花纹为天然生成,别有韵味。我拍摄几张,将来出散文集,用作封面、扉页,都很雅致。我随便一句话,竟引起周政权共鸣,也帮着介绍家具文化。文房四宝中为何没有列入书柜?笔墨纸砚中,书柜完全可以代替砚台。
在太兴家具城,作者与周政权(中)、黄刚(右)交流
唐利接了一个电话,说董事长李兴畅等会过来。于是,大家到一组由树根组成的茶座中小憩,喝茶,聊天。周政权滔滔不绝介绍大涌、五桂山、红木文化,信息量很大。红酸枝属于红木的一种,因新切面有酸香气,故称酸枝,主要产于印度,及东南亚各国,是热带常绿大乔木,为豆科檀属木材,我国北方称为“老红木”,广东、广西称为“酸枝”,《国家红木标准》定为“红酸枝”;大红酸枝主要是老挝、缅甸、越南、泰国及东南亚等红木来源地所产的豆科黄檀属的黑酸枝;红木行业说的大红酸枝通常指老挝大红酸枝(交趾黄檀),是公认的最好的酸枝木,俗称“老红木”。不管行内行外,谁都知道红木家具最为名贵,但为何名贵,则知之不多!中国明清家具同其它艺术品一样,不仅具有宏大敦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典雅古朴,具有实用功能,令人回味无穷。19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古斯塔夫·艾克展开对中国古代铜器、玉器、绘画以及明式家具研究,并出版第一部介绍中国古典家具的著作《明代黄花梨家具图考》,书中图片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工匠技艺,令国内外专家学者叹为观止,并意识到这份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说到底,红木家具的名贵还是基于深厚的文化艺术。
唐利端来一盘色泽金黄、光洁耀目的黄皮,酸甜味美,我连续吃几颗,努力记住其味,想转化成文字,太难了,“妙不可言”!黄皮又名黄弹、黄枇、黄皮果、黄弹子、王坛子,可与荔枝并称。民间谚语云:“饥食荔枝,饱食黄皮。”北方有类似谚语:“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南北谚语功能相同,都夸张、传神、形象、生动地概括水果特性。
董事长李兴畅款款而来,聊几句,因有商务,匆匆离开。
这里更像是一座红木家居文化博物馆。随着了解增多,家具的概念逐渐淡化,文化意蕴如同红木的酸香气,愈来愈浓。以前,有些人讥笑文人“酸腐”,或许与他们身上浸染这种气息有关。想一想我们能够跨越时空,与法显、达摩、惠超、惠能、汤显祖、郑和集古往今来多少航海者、经营者品味同一种酸香气时,何等幸福!当思想、艺术与红木相遇,就表现出达摩弘扬佛法的坚定不移精神,展现出胜瓜(广东称谓,北方叫丝瓜)的勃勃生机。凤尾箜篌文化元素也恰如其分地融入到座椅设计中。尤其让我吃惊的是,红木家具中居然出现烽火台形神!后来发现,整座楼内设计也以长城为主旋律!周政权说太兴董事长热衷长城文化,觉得那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将其融入到产品和设计中。近些年,我跑沙漠、戈壁、远山,考察过多少座历朝历代的长城和烽火台,想不到,远在南海之滨的“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中看到另类烽火台!南北文化如此交融,感动,感奋。这种创意也开了红木家具另类设计的先河。如果李兴畅、黄仲斌等中山市企业家到西北进行深入的文化考察,肯定会有很多重大发现,产生灵感,创造出更多融合路上丝绸之路文化元素的现代红木产品。
周政权建议我们参观正在修建中的“中国红木文化博览城”。接待员许巧婷先对着三D效果图详细讲解这座文化城的结构、规划、经营、愿景等。太兴公司的唐利及许巧婷、辛琳等都有很好的专业素养,明显感觉到对专业知识下过功夫。
“红博城”董事长林孟礼、副总经理林志洪招呼大家喝功夫茶,聊红木文化。尽管他们对西北了解不多,但言谈间透露出对戈壁大漠、草原绿洲的向往。
这次接触到几位广东企业家,总的感觉是,他们的文化意识很浓,真诚敬业,互相给力,朝气蓬勃。
下午,黄刚陪我参观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翠亨村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珠江口,距澳门30公里,隔珠江口与深圳、香港相望。纪念馆由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市民俗博物馆、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三个机构组成。因是周末,游人如织。闷热天气与南国树木相得益彰,昭示出珠江三角洲的气候特征。民俗文化、文物、民居、民俗都与北方迥然不同。这种文化环境孕育出一代伟人孙中山。黄刚在中山市工作、生活20多年,对地方文化甚是了解,结合展示文献,他又介绍了很多活态文化,使这段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历史具有立体感,“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将永远高悬宇宙大空。
参观过程中,感慨颇多。一个人究竟有多少精神内力,才能够冲破自我约束的迷障,追求大我?追求天下为公?古往今来,有多少先辈为了探测道路、追求发展而前仆后继?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乃至茶马古道上,又有多少用生命和激情演奏着文化交流发展的进行曲?而在更为久远的玉帛之路上,史前人类点燃的文明之火照亮了多少探索者的精神视野……若要高度凝练,就是这四个字:天下为公!
晚上,我和黄刚、校友王剑勤在珠江口岸边一家渔村继续畅谈。20多年前,他们来到中山市时,说普通话的人很少;现在,他们不但能听懂广东话,而且还能与当地人自由交流。我也分明察觉到,他们的言谈举止在保留北方文化基础上,也吸收、融入了不少南国文化。
结语
回到兰州,我给诗人、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丘树宏丘先生致信说:“此次赴中山考察、开会,收获很大,感触很深,觉得我们合作非常有必要,陆海一体,大有文章可做……希望有时间能带团考察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定能写出更多的佳作!希望在文化考察方面能加强合作!”
中山之行,感触颇多,限于篇幅,不能备述。不管从文化、文学及学术研究,还是南北经济发展来说,都必须加大互相了解的力度。例如,2000年前后,兰州就有快餐店供应“炒河粉”,原来只知道这是南方饭食,此次考察,有位学者说河粉最著名的产地在广东沙河,最初叫“沙河粉”,后来才简称“河粉”。成语“烂醉如泥”司空见惯,“醉如泥”也在元稹、李白、杜甫等古代诗人的诗文中多有现身,但人们望文生义,将其解释成人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一团泥,其实大谬!“醉如泥”最早出现在南朝宋人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周泽传》中,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事实》考辨说:“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明人张岱在《夜航船·四灵部·虫豸》也做了解释:“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故诗人讥周泽曰‘一日不斋醉如泥’。”其后,宋人张邦基、洪迈、明人陈继儒、清人吴景旭等都有考证记载。即便如此,还是被众人误读。这种长期误读,大概还是五岭阻隔所致吧!就像前些年秦岭以南的人见了甘肃人往往会问“是不是骑着骆驼上班”一样。
最后,有个小插曲值得一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梁小棋兄喜文物,好收藏。我7月13日途经广州,他得知后冒着酷暑,背着南越文化藏品到小餐馆里共赏。那次小型文化圣餐算是给7月中山之行划上一个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