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化策略试探

2015-03-30蒋海花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8期
关键词:衡山校本家乡

蒋海花

(衡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湖南 衡山 421300)

各地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间艺术、民俗风情、语言文化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每一个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他赖以生存的环境,特别是所属的文化,会深深地打上那个文化的印记。正如浙江大学刘正伟教授所指出的“地方文化既是个体接受民族、国家主流文化的背景及媒介,其中又无不渗透着民族及国家主流文化。换句话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是经由所属的地方文化认知、体验及接受社会、民族、国家文化和其它各种亚文化的。显然,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地方文化的滋养不可或缺。它对个体认知和接触主流的国家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当前,地域文化资源没有引起职教学校、教师和学生应有的重视,这一宝贵资源如能实现校本课程化、课程内容的教学化,将能有效促进职业学校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语文教师教学提供有效资源,加快特色化学校建设。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有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并实现校本课程化,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课外活动了解本地文化

从地方文化的变革与发展看,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地方文化都离不开生长于这片土壤的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可让学生认知、理解及体验本地的文化,增强其自豪感和使命感,这样既传承了本地的文化,又丰富了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没有搞乡土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必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本地文化遗产(含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认知脚下热土,了解家乡俊杰”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我首先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南岳衡山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奥区,这里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名流辈出,有众多名胜古迹。历代名流在这里留下了不可胜数的诗文、对联。你们作为一个衡山人,对于家乡文化和家乡名人,你们了解多少呢?”大部分同学如实回答:“不是很了解。”调查的结果可以用一句诗来概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只知道罗荣桓元帅、“中华女杰”唐群英和马英九等少数几位,对于赵葵、刘道一、符定一、陈衡哲等历代名人连名字都没听说过,不知道韩愈曾经来过学校所在地开云镇,不知道王夫之曾经长期隐居衡山著书立说,也不知道明代才子文征明何以号衡山居士。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家乡的寿岳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摩崖石刻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船山文化等所知甚少。然后,同学们自发组成兴趣小组,分工合作,通过上图书馆查阅《衡山县志》《可爱的衡山》等资料,上网查阅、走访调查、询问老师和家人等多种方式了解家乡的地域文化。学生搜集了晋代诗人朱思本的《衡岳赋》、清代李杞柳的《七十二峰歌》、当代作家李子迟的《衡阳赋》等。学生搜集乡邦文献,了解家乡俊杰,逐渐认识到家乡文化源远流长和人才辈出,也逐渐认可了衡岳文化自信、坚强、大度的精神,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大大增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学们的学习也更主动了。

2 课堂阅读链接本地资源

平时的课堂阅读如能有效链接本地文化资源,往往有助于课文的理解,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乡土文化的了解,掌握规律性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

笔者教《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补充了我县作家黄鸣的词作《沁园春·衡山素描 依润之〈沁园春·长沙韵〉》:

巾紫深秋,大源渡去,枇杷洲头。踏岳山红遍,雾霭烟染;洣湘碧透,千帆逐流。白鹭翔空,青鱼潜底,惟见长空觅自由。凭栏廓,秉神风顾地,经纬云浮。

虞舜揽胜巡游,举祭至礼天行人稠。禹王凿水年,乱草丰茂;西风霾气,金简点遒。碑碣南山,徽宗铭字,黄道梵佛李杜侯。追忆否,晓霞托江水,碧浪飞舟。(《沁园春·衡山素描》,2008年)

通过链接阅读,既对原词雄奇瑰丽、意境开阔、气势宏大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表现手法有了更好的体悟,学生对《沁园春》这一词牌的调式、字数、韵律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对衡山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文化知识也有了更多的了解[2]。两词由于具有很多可比性,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学习屈原的《离骚》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时,学生对文中的“兮”字的用法不理解,笔者在课堂上唱起了当地名校岳云中学的校歌“衡岳之气苍苍,化作云兮飞扬。为霖为雨兮,普及七泽三湘。汇洞庭兮泛长江,浩浩荡荡海与洋;溉中华兮增国光,自强不息修与藏。霖兮雨兮,大哉岳云毋相忘!”荡气回肠的歌声响起,学生掌声不断……歌声将学生带入巍巍衡山麓、滔滔湘水旁,既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也加深了学生对辞赋体独特韵律的感受。

3 作文训练利用本地素材

各地的文化资源大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训练的素材。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关注本地历史名人、古代建筑、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历史文化资源,也要关注本地当下的文化动态和文化热点。可以将这些文化资源作为作文话题、写作对象、写作内容或写作材料。

训练学生写说明文,我要求学生向大家介绍他们熟悉的南岳大庙、南岳牌坊、衡山湘江大桥、毛泽建烈士墓、衡山烈士陵园、白果石桥等建筑;训练学生写广告词,我要求学生介绍南岳云雾茶、福田水豆腐、衡山小笼包等物产,介绍南岳的庙会、福田的皮影戏、白果的岳北山歌、衡山的花鼓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训练学生写人物传记,要求学生介绍当地的历史名人,赵方、赵葵、唐群英、陈少梅、符定一等人的故事,学生都能写得活灵活现。

学生参加省市组织的“美丽中国”主题征文活动,我启发学生将大题化小,写《美丽衡山》《请到衡山来做客》《岳北采茶乐》《我们的“耶鲁哥”——衡山最美大学生村官》等,因为是写他们熟悉的家乡、熟悉的事物,学生既有强烈表达的欲望,又感到有东西可写,很快就完稿,而且有多人获奖。

4 口语训练创设本地情境

职业学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特别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更要强化口语训练。平时进行口语训练,除了在校园里进行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景点进行。如笔者就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康王庙、清凉寺、巾紫峰、湘江大桥、群英广场等景点,让学生当着其他学生和群众的面进行解说,本地情境能更好的验证口语交际的真实效果。如果说解说词是舟,那么真实情境就是水,舟只能在水上才能航行[3]。只有创设本地情境或模拟本地情境,不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有更快的提高。

5 主题活动利用本地平台

学习教材中对联、诗词韵律知识时,家乡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为学生语文主题活动的学习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家乡是楹联之山,诗文之海:山上山下古迹名胜的对联,山中的摩崖石刻就是学生学习揣摩的绝佳范例。踏圣迹,寻对联,悟诗韵。山上的名胜楹联和摩崖石刻是家乡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先贤的亮节和业绩。如此好的语文教学资源,我们怎么能不有效利用呢?

教师可以在节假日组织同学游玩景点,让他们在游玩中学习知识,即通过实地游览来了解当地先贤、名胜。活动前要注意进行指导,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工整抄录对联和诗文,并注明出自何处胜迹;顺着诗文联撰写者观察角度再度感受风景,以品味诗文和对联之妙;对联和石刻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故事,于胜迹中其他文字的阅读求得了解;涉及地方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可就近向导游和知情者讨教,并作好笔记。

利用一年半的时间,笔者组织学生游览了南岳大庙、九观桥风景区、紫金山森林公园、大源渡航电枢纽工程、白果穿岩、岳北农工会、楚南第一桥、岭坡地质公园、新桥水库、唐群英故居、萱洲古河街等美景。学生搜集到了一般地方志都没有记载的诗文、对联,非常兴奋。

总之,我们要注意更新课程资源观念,增强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地域文化资源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加强语文知识、语文训练、语文活动与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就可望实现地域文化资源课程化和语文校本课程的本土化。

[1]刘正伟,杨林.关于地方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福建教育(小学版),2009(3):21.

[2]张齐政,汤克雄,李嘉荣.衡山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价值[J].船山学刊,2008(4):57-61.

[3]杨公平.摭谈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5):58-59.

猜你喜欢

衡山校本家乡
田汉与南岳衡山的不解情缘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衡山独如飞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衡山客车“烧机油”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