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村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2015-03-30李冬梅
○李冬梅
促进农村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李冬梅
传统的中国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行,导致了社会转型下的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趋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口超过1.77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3.26%。到本世纪中叶,这个数字将会上升到4亿左右,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目前全国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7.95%[1]。在这种趋势下,家庭养老模式渐渐无法满足养老的需要。
多元化居家养老是指将家庭、政府、社区等多部门多方面的养老责任综合起来,是多方面互相取长补短,共同为居家的老人提供照料服务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既可以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又有利于老人在家庭中愉快地安度晚年。国内学者分别从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心理学等角度开展该问题研究,认为结合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优势,推行居家养老是我国当前最佳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它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由于老年人居住在家中却享受着社区为他们提供的社会化的养老院式服务,因此有学者将居家养老服务比喻成是“没有院墙的养老”。
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快,“421”型家庭(一对夫妻,四个老人,一个子女)不断增多,子女不在身边,老年赡养系数不断增大,子女照料老人的能力逐步削弱,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也随之显著提高,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已是势在必行[2]。目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在各地纷纷展开,但大多都处于起步阶段,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功能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一)起步晚且参差不齐
受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还不具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物质条件,只有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在逐步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有的地方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有的地方才刚刚起步,有些地方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认识不足,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加大投入这几项举措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基层养老服务机构尚未全面展开工作。因此,整体起步晚且各地发展参差不齐。
(二)农村居民认可度和参与度不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居民从内心里真正接受居家养老需要一个过程。由于农村居家养老起步晚,又缺乏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全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义、性质、政策、举措及程序、相关手续了解不多,很多农村居民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居家养老,有的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所以,总体上农村居民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认可度不高,没有认可,主动参与的人也就不多,参与度也自然不高。
(三)分头管理尚未形成合力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我国目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不利于合力的形成。虽然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共有十个部委办共同关心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但落实到基层,发展社区老龄服务仍是民政、老龄部门热心,其他部门参与和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形成整体推进合力还要假以时日。
(四)市场化运作探索不够深入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物质投入,全靠政府财政投入不现实,需要由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参与,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目前,农村居家养老服在市场化运作方面的探索还较少,不够深入,很多条件也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到场地、人员运作和经费的来源、老年人情况的调整核实评估等一系列问题较难落实。
(五)服务人员较缺乏
由于居家养老服务起步晚,还没有形成规模,政府投入较少,补贴的标准较低,服务人员的工资太低,有的甚至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持证服务人员特别是本地持证服务人员不愿意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参加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志愿者队伍虽然从名单上看有很多,但缺乏有效组织,管理松散,难以持久开展活动。因此,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较缺乏。
二、促进农村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制
促进农村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宣传,各部门相互配合,各个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相关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宣传,营造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全社会确立家庭敬老、爱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同时,对那些遗弃甚至摧残老人的子女,要通过传媒予以揭露,使其受到舆论的谴责,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予以追究[3]。另一方面要完善工作机制,构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为了使老年人在家里、在社会上都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提供服务,应该逐步搭建以家庭为主体、社区为依托、老龄办为枢纽的“三位一体”工作网络和服务机制。各村组要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全部进行入户调查摸底,并根据老人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家庭情况、子女联系方式和生活需要等情况,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和特困老人建立详细的居家养老服务档案,乡镇明确分管领导、专兼职工作人员,搭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二)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各个部门要相互配合,相互交流,民政部门要发挥组织牵头、综合协调作用,制定规划及相关政策,指导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其他部门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积极做好相应工作,为农村居家养老工作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形成整体合力[4]。大力推广“一键通”服务模式,建成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建立覆盖全社区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综合运用多种网络通信技术、大众化终端设备和完善统一的社区居民网络,进一步拓展社区求助与服务渠道,保障社区居民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享受普遍服务。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研究应用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领域相结合的无线网络、智能传感器和信息处理技术,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体系的信息化支撑平台[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综合性信息网络机制。
(三)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
加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人员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各种专业知识,人员可以是长期、短期、定期、临时的。服务要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如清扫、购物、护理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陪同读书、看报、看电视、聊天等。服务人员可以由村指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出企业购买服务,利用“村企结对”的优势,将服务人员编入一些爱心企业职工名单,这些人平时不用到企业去上班,而是专门为村里的老年人开展服务,工资由企业支付,政府给予适当补贴,这样老年人享受的服务既实在又长久,深受各方欢迎。
(四)将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应丰富多彩,方式应灵活多样。服务内容应包括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农村社区应尽快结合本村环境和优势,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着力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普遍开展日间照料服务,农村社区卫生站点应提供医疗康复、护理保健、开设家庭病床等项便民服务。服务形式可采取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援助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可在一个村或自然村成立建立老年人家庭休闲活动室,为农村空巢、独居、高龄老人文化生活搭建平台,形成居舍相依、邻里相伴、兴趣相投、冷暖相知更具特色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利用现有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居民群众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社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工作。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五)将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和福利化相结合
我国养老服务坚持产业化的方向,并不是意味着应当像其他产业一样完全市场化。由于养老服务具有社会福利的属性,它的消费对象是收入水平总体偏低的老年群体,因此它的市场化程度和对营利的追求应当受到适当的限制和调节,应当把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和“福利化”有机结合起来。国家确认养老服务“营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产业地位,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和实行相对特殊的优惠、扶持政策,使各种非政府的资金投入可以得到回收或合理的利润,使从业人员的收入可以达到社会平均水平,从而鼓励各种非政府资金的大量投入,促进养老服务的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使全社会有需要的老年人都能获得符合标准的、专业化的、价格可承受的机构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水平。
[1]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http:// 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2]翟耀忠.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离我们还有多远[J].江苏政协,2011,(5).
[3]蔡建国.发展居家养老,促进社会和谐[J].社会福利,2008,(10).
[4]张福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五点政策建议[J].社会福利,2009,(6).
[5]黄宏磊.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J].农业经济,2012,(3).
(作者单位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责任编辑 田莺歌)
湖北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孝文化视阈下农村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编号:13q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