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为官不为”须对症下药

2015-03-30刘玉春

党政干部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为官不为干事理想信念

○ 刘玉春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委组织部部长)

狠刹“四风”起到了正风肃纪、固本清源的效果。然而,一些干部面对“新常态”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或是感叹“为官不易”,或是抱怨“官不聊生”。有的甚至以“多干多错”为借口玩起“大撒把”,以“束手束脚”为理由赌气“撂挑子”,不敢担当、不肯负责、不愿碰硬等“为官不为”现象有所抬头,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亟需治理。

一、“为官不为”现象的症状表现

“为官不为”是个老问题。面对驰而不息的作风建设、清风劲吹的政治生态,少数干部又给“为官不为”找到了新的借口,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一是安于现状“不想为”。满足于混日子、守摊子,在岗不在状态,在位不谋其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习惯于“清茶报纸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工作热情减弱,进取意识淡化,惰性思维滋生。

二是无利可图“不愿为”。没有“经济刺激”就不干事,没有提拔指望就没有干事激情。随着监管越来越严,一些权势部门的“福利后门”被封堵,“利益链条”被切断,没“油水”可捞了,干工作也就没劲头了,不愿再吃苦受累了。

三是求稳怕乱“不敢为”。遇到棘手的矛盾和问题能躲则躲、能推则推,因噎废食、怯步不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怕触及利益得罪人,怕引火烧身担责任,怕媒体炒作成热点,怕招惹麻烦引非议,明哲保身、胆小怕事。

四是消极抵制“不肯为”。接受任务谈条件,落实工作讲客观,遇事打太极、踢皮球,干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有的干部倚老卖老、摆弄资格,不服从组织安排,不为组织分忧,推三阻四、拖延塞责,小事不肯做,大事做不了。

五是阳奉阴违“不真为”。应付领导“拍胸脯”,糊弄群众“装样子”,只见点头不见行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领导看得到的就装腔作势,看不到的就敷衍了事。有的干部对待群众“门好进,事难办”、“脸好看,话难说”。

六是甘于落后“不先为”。凡事都要等着上面下指示、等着别人探路子、等着外地出经验,不敢闯、不敢试,甘愿“吃别人嚼过的馍馍”、“舔人家啃过的骨头”,怕冒尖,怕出头,信奉“羊跟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

七是光说不练“不善为”。不尚实干尚空谈,汇报起来口若悬河,口号喊得震天响,就是“只打雷不下雨”。谋划思路喜欢大手笔,发展前景描绘得云遮雾罩,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牛皮吹上天,不见实际行动。

八是庸碌无能“不会为”。有的干部“嘴尖皮厚腹中空”,改革无深思、发展无熟虑,理政无良策、为官无建树,仅把自己当作“传话筒”,群众诉求“如实上报”,上级指示“照本宣科”,关键时刻掉链子,冲锋陷阵找不着人。

九是作风飘浮“不实为”。热衷于“树典型”、“造盆景”,习惯于走过场、搞形式,点上轰轰烈烈、面上冷冷清清,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全是“败笔”。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表象、不究原因。

十是昙花一现“不常为”。有的干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做事情缺乏恒心和毅力,虎头蛇尾、浅尝辄止,许多工作开始轰轰烈烈、中间平平淡淡、最后不了了之。有的干部“三把火”烧完就没了动静,“三板斧”挥完就手软发抖。

二、“为官不为”现象的症结原因

产生“为官不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在因素包括:干部面对社会舆论、群众矛盾、问责倒查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基层公务员薪酬水平较低、发展空间狭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但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还是一些干部自身未能完全从“四风综合症”中走出来。

一是“精神空虚症”——理想信念不坚定。“为官不为”,归根结底还是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缺失或者动摇,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些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没有做到坚持不懈、深入持久,加强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降低,群众观念没有牢固树立起来,没有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有的干部成天忙于自我设计“升迁图”,过分看重个人的荣辱得失,对事业的兴衰成败却不闻不问。

二是“神经衰弱症”——担当精神不强烈。一些干部觉得要求严了、“束缚”多了,感叹工作越来越不好干、官越来越不好当,产生了明哲保身的错误思想,想当“老好人”“太平官”。有的干部认为“现在管得这样严,干事越多出错几率就越大,挨的批评多,引来的麻烦也多,犯不着去冒险”。有的干部为了所谓的“干净”,爱惜“羽毛”,认为不干事才能不出事,为“为官不为”找借口。还有的干部认为工作太积极易遭人嫉妒、受到打压,产生了怕丢选票、怕得罪人的思想,宁做“温吞水”、不说过头话。

三是“肌肉萎缩症”——履职能力不过硬。一些干部缺乏真本事、硬功夫,改革发展思路不宽,解决问题办法不多,导致工作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干部习惯于传统思维,满脑子条条框框,满足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不督办、不深入,最后工作要求都落空。有的干部对历史遗留的“包袱”和“麻烦”,“新官不理旧账”,不愿面对陈年旧事,群众问题一年一年往下拖,导致上访不断。还有的干部法治观念淡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不能做到严格依法办事、按规矩办事。

四是“思想僵化症”——勤廉意识不端正。有的干部习惯于“当官做老爷”,只看重“官位”,没有把自己当成人民公仆,利己主义、“现实”主义倾向严重。有的干部对不正之风习以为常,没有特权可用就找不到当官的感觉,进而失去了干事的兴致。有的干部表面上拥护“八项规定”,心里却怀念着过去的“好日子”;有的干部“镜子”还没有照到思想深处,“尘埃”还没有完全洗净,“疾病”还没有得到彻底治愈,党的群众观还未能在思想深处扎根。更有少数干部企图以“不干事”相要挟,逼迫组织上妥协让步。

三、治理“为官不为”须对症下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为官不为”问题,应深挖病根、找准病灶,综合施治、对症下药。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坚定“为官须为”的价值取向。思想到位,才能引导行动到位。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和改进作风为重点,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切实增强党性修养,着力解决思想上“贫血”、精神上“缺钙”、行动上“乏力”的问题,筑牢“为官须为”的思想基础。抓好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等楷模为镜,常修为官之德,常正身上之冠,常扫思想上的灰尘。以“三严三实”要求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权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奋斗热情,强化群众观念,积极干事创业,实实在在为民办事。

二是从严治庸问责,夯实“不为追责”的硬性约束。不仅要严惩贪腐,还要将忠于职守、奋发有为、担责不误、守土尽责等勤政内容纳入督查范围,促使党员干部既要管住吃喝的嘴,也要迈开干事的腿,形成“不为”就追责问责的硬性约束机制。深入开展“为官不为”问题专项整治,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严查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者,严查对群众的诉求推三阻四者,对该作为却不作为的干部严肃处理,对群众不满意的干部坚决撤换,让不为者受到惩戒,让干部随时都不敢懈怠、不敢失责、不敢不为。

三是完善考核体系,树立“有为有位”的用人导向。健全科学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与应用体系,明确和细化不胜任、不称职、不作为等问题的具体情形、认定标准和处理措施,让“为官不为”者在考核中“现原形”,真正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把干部的实际付出、工作实绩与奖励晋升挂钩,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让磨洋工、混日子、不作为的干部“让位子”、“没市场”,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干事者心寒。

四是健全管理制度,形成“竞相作为”的良好氛围。推行领导干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明确各项权力行使和责任承担的主体,划清领导干部权责边界,为“治庸治懒”提供制度支持。积极探索建立试错免责机制,领导干部在改革中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如果工作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程序符合有关规定、个人和所在单位没有牟取私利,可以减轻或者免除有关人员的责任,以此为有为、愿为者减压除虑,营造“鼓励创新、宽容挫折、容忍失败”的氛围。营造崇尚实干的良好风气,为敢闯敢干敢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把干部“为官有为”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猜你喜欢

为官不为干事理想信念
争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大干部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外国如何治理“为官不为”
着力整治“为官不为”,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为担当者担当,让干事者无忧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干事创业要“五劲”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