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之我见

2015-03-30滨州市技师学院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技能中等职业课程体系

滨州市技师学院 张 红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刘 波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日新月异,但是从改变我国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十分缺乏的现象,显得捉襟见肘,“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工作,选拔和培养一大批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迫在眉睫。尤其是近几年来,出现在各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不能不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一方面,各中职院校使尽了浑身解数去寻找生源;而另一方面,各中职院校收到的用人信息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用人单位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技术工人,也就是说,在很大一部分中职院校找不到用人单位较为满意的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中等职业教育者,到底应该怎样培养高技能人才我们不禁要深深的反思的问题!

那么,何为高技能人才呢?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当今的高技能型人才除了要掌握主流的技术技能外,还要不断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能够从事智能化高新技术的运用与维护等劳动,是技能与智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高技能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厚实的实践能力是中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目标,而培养出能迅速的适应具体岗位环境,胜任岗位技术要求,顺利实现就业并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潜力是中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实目标。

因此,培养出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厚实的实践能力是中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目标,而培养出能迅速的适应具体岗位环境,胜任岗位技术要求,顺利实现就业并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潜力是中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实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我觉得也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狠抓理论,稳抓实践。

在现实中职教育中,重视实践已经被大多数中职教育者所认同,然而必要程度的理论知识教育绝不可轻视,保障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入手,专业培养方案的最重要环节又以课程体系最为重要。在各方面对比之后,确定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课程。

在理论教学环节中,我们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以能力的培养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的主要实施手段,主要实施方法要从课程教学入手,选择课程,选择哪方面的课程内容,在教学环节上怎样设置,所从事的职业能力要求是重要的依据。第二个需要考虑的方面就是,把能力的培养做为中心,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构建。多层面多角度考虑能力与课程的对应关系,把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安排以后,最终产出能力脉络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再次考虑的重点就是将其以实际工作要求为中心依据,拆解为:综合能力、专项能力、能力要素三个主要方面,并按能力要素的制定标准需求,选择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单元模块。让每个课程单元模块中的内容模块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要互相对应。最后,有选择、有强烈针对性的实施讲授,以期真正有利于的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课,我们要坚持“课前有纲,课中有场,课后有考”的三有程序。“课前有纲”是指,每一科实践课必须事先制定严格的“实习教学大纲”,每一次实习课必须严格的按照大纲的培养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课中有场”是指每一次实践课都应在实训场地组织教学,增强实践课的感性认识,间接培养学生适应以后工作环境的能力。“课后有考”是指,每一次实践课在完成一项实践技能教学活动后,应及时的予以操作水平的考核,建立一整套以现场测试为主要方式、以现场指导教师为考核主体、以行业标准为基本内容的校内实践课考核管理办法,并在一定阶段组织校内和校外间关于操作水平的竞赛,以此达到中等职业院校学生间互相交流的目的,并借此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间“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提高中等职业院校教育水平的目的!

21世纪,我国的中职教育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时代。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则是实现技能人才培养首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希望在我们每一个中职教育人的努力下,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向着高技能人才的方向,昂首阔步地前行!

猜你喜欢

高技能中等职业课程体系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