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介语僵化研究综述

2015-03-30肖苇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0期
关键词:书面语二语外语

肖苇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称过渡语,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点。而中介语的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则是中介语理论研究中的热点。自Larry Selinker 于1972年提出“僵化”这一概念至今,国内外学者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从现有文献看,涉及僵化的研究包括僵化的定义、僵化的成因、僵化的种类等定性方面的研究。同时还有针对如何预防和减少外语学习中的僵化进行的一系列实证研究。回顾40 多年来国内外有关中介语僵化研究的重要文献,旨在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思考。

1 相关研究回顾

1.1 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定义

1972年,Selinker 在《中介语》中对“僵化”定义如下:“僵化是一种存在于潜在心理结构中的机制”,“语言僵化现象是指本族语者倾向于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保留的类似于母语的语言项目、规则和次系统。”[1]其实,与“僵化”定义相似的概念最早由Corder 提出,他把学习者尚未达到目的语水平的外语能力称为“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2],后又称为“特异方言”(idiosyncratic dialect)[3]。1978年,Selinker 与Lamendella 将“语言项目、规则和次系统”拓展为“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篇”。1992年,Selinker 和Lakshmanan 指出僵化具有持久性特征。其他学者也给僵化下了定义,分歧主要在僵化的语言形式上。

Vigil,Oller[4]和Ellis[5]都认为僵化包括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语言形式。而Selinker,Lakshmanan[6]则认为僵化应限定在非目标语形式上。其中最全面的是Zhao Hong Han[7]给僵化下的定义。她从认知和实证两个方面着手,指出在认知层面上,僵化是导致中介语的形式永久性固化的认知过程或潜在机制;在实证层面上,讲话时一直保留在学习者口语或书面语中固化的过渡语形式,无论学习者以何种语言输入或做出何种努力都不会改变。在《朗文语文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僵化是二语/外语学习者有时出现的一个过程[8]。即在二语/外语学习者的口头或书面表达中始终伴有不正确的二语/外语语言形式,有时这种不正确的语言特征将永久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的语言形式。

1.2 中介语僵化现象的成因

二语习得中导致中介语僵化的原因很复杂,有关其成因的理论探讨和研究也很多。不同研究者对这一语言现象的成因做出了不同的论述。本文将列举其中一些代表性的观点。

Lenneberg[9]认为年龄因素是导致语言僵化的主要原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语言中的错误将难以改变,从而他提出“关键期”假设。

1972年,Selinker 在《中介语》中承认Lenneberg 提出的“潜在语言结构(latent language structure)”。他认为只有5%左右的学习者最终能熟练掌握第二语言,因为此潜在结构在学习语言时会被激活。而约95%的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容易被五个过程引发语言的僵化,分别是母语迁移、语言训练迁移、对语言规则的过度概括、不恰当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而这些过程的“一体化”会使中介语整体僵化。

J. H. Schumann[10]认为,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实际上是学习另一种文化。学习者融入目标语社会的程度将促进/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程度。他曾观察到一名美国移民的英语中有很多洋泾浜式英语,如大部分否定形式都用“no+ v”结构(I no speak Chinese. );疑问句不用倒装结构(You can go with me?)等。Schumann 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这位移民与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较大,对融入目标语语言、文化和社会的愿望较小,所以语言学习就不容易取得进步。同样,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也有类似的情况,并且不再以目标语系统为标准,那么中介语出现僵化现象就有极大的可能。

Vigil 和Oller[4]认为学习者的语言僵化与二语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情感反馈和认知反馈密切相关。Kreshen[11]也从五个方面说明语言学习僵化现象的原因:目标语输入数量不足、目标语输入质量不适、感情过滤器、目标语输出过滤和目标语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

鉴于各学者对中介语僵化现象成因不同的解释,Ellis[12]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指出中介语僵化是外、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指诸如交际压力、缺乏学习机会和对学习者第二语言的反馈性质等因素;而内因则指学习者的年龄、缺乏融入目的与社会或文化的愿望等因素。

1.3 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种类

针对现有文献中中介语僵化的研究种类,主要可分为口语僵化研究和书面语僵化研究两大类。Lardiere 在1998年报道了一项为期8年的口语僵化研究。研究对象是一名叫Patty 的华裔。语料是Patty 的三次录音(前两次录音相隔8年,后两次相隔2 个月)。研究重点是Patty 口语中代词主语的格标记和动词的形态标记。调查发现,Patty 对前种形式掌握很牢固,而后种却有很多错误,8年内几乎没有改变。Lardiere 由此推断,这些语言项目在Patty 的中介语系统中已处于停滞状态。前者趋近于目的语,而后者已发生僵化。2003年,Long 报道了他对一名75 岁的日本女士Ayako 16年的调查。研究语料是Ayako 分别在1985、1995、1996、1998 和2000年回答Long 提供的六项口语任务的录音。Long 主要针对英语中“-s”复数形式和动词过去式标记对录音进行分析。结果发现,Ayako 对一些日常名词的复数和动词过去式使用正确,但对不常使用或不熟悉的名词复数和动词过去式则常忽略其特殊标记形式,并且常变换使用一个词的多种变体标记(包括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如“ten months old”与“ten month old”。Long 称此类现象为“易变性”(votality),并进一步指出语言学习中的僵化现象与学习中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关系。

国内对口语僵化从事长期跟踪调查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主要集中在对口语僵化的缓解措施上。如李秋会[13]提出了预防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僵化的措施,主要从完善输入、激活输入、恰当反馈、消除情感障碍、恰当运用交际策略及改革考试制度等6 个方面进行。刘艳春[14]、是文涛[15]等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口语僵化现象提出了建议。

国外对书面语僵化现象研究最早且颇有影响力的是Zhan Hong Han。她在1998年报道了一项2年的书面语僵化研究。研究对象是2 名中国成人高级英语学习者。其中一名是在澳大利亚从事电脑软件的工程师,另一名是美国某大学从事天体物理学的研究人员。Han 通过收集两名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正式和非正式的书信,研究其中的三种过渡语结构,包括假被动、类似目标语的被动形式和非宾格动词的被动形式。通过调查发现以上三种结构都存在于书面语中,而第一种形式在非正式书信中更常见。Han 认为,这是由于受汉语中主题-述题结构的影响而造成的。

国内对书面语僵化的研究成果颇多,但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英语写作上。王顺玲和张法科[16]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一大二的英语作文为语料,目的是比较不同时期的书面语错误。结果发现大学生书面语僵化的程度非常严重。龙娜娜[17]研究了大学新生书面语的僵化情况。发现大一新生英语学习中的大部分语言项目已经僵化,且具有一定的顽固性,但不能将其定义为永久性僵化,而应为暂时性僵化。

2 思考与启示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中介语僵化的研究无论是时间跨度、研究规模或是研究成果都具有客观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众多学者都给“僵化”下定义,研究者们各持己见,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易导致研究过程中对象、语料、实验设计等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出入,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

第二,关于中介语僵化现象的成因,研究者们从多视角给出了包括心理、认知、年龄、社会文化等各层面的解释。而Ellis 则把所有研究者的原因综合起来,全部归为内、外因两大类,较为系统。但导致僵化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至今也无权威的定论。虽然某些解释似乎很有道理,但大多是理论性假设,并没有经过实证研究。所以中介语僵化现象的成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第三,僵化研究的种类太过单一。首先,中介语僵化研究只分为口语、书面语研究,为达到研究的科学性,两大类下还应有更小的研究项目,如正式与非正式之分。其次,目前口语僵化的实证研究国外案例的研究对象都为个例,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在研究方法上都采用跨时很长的跟踪调查。但研究者最终还是不能确定研究对象语言中的僵化项目的形成时间为多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哪些语言项目为暂时性僵化和永久性僵化等。再次,目前的研究项目都为单语言项目,重点都集中在局部僵化,没有涉及全局僵化研究。而国内的口语僵化实证研究则几乎为空白。虽然对书面语僵化的实证研究较多,但基本是借鉴国外某学者的研究理论对大学生的英语作文进行调查,研究对象单一且研究方法简单,时间短。那么其他年龄群体在语言学习中是否也存在僵化现象?特点又如何?如果能弄清各阶段学生学习外语的僵化特点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这对中国学生学好英语必有很大帮助,对推动英语教学也会有不小的贡献。

[1]Selinker L. Interlanguage[C]// In J. C. Richards(ed. ). Error Analysis: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ondon:Longman,1974.

[2]Corder S 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67(5):161 - 169.

[3]Corder S P. Idiosyncratic dialects and error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1(9):147- 159.

[4]Vigil N J. Oller. Rule Fossilization:A Tentative Model[J]. Language Learning,1976(2):281 - 295.

[5]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6]Selinker L U. Lakshmanan. Language Transfer and Fossilization:the Multiple Effects Principle[C]// In S. Gass,L.Selinker(eds. ).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197 - 216.

[7]Han,Z-H. Fossilization 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2003(2):95 - 128.

[8]Richards J R,chmidt R S. 朗文语文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M]. 管燕红,等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9]Lenneberg 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M]. New York:Wiley and Sons,1967.

[10]Schumann J H.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J]. Language Learning,1976(2):391- 408.

[11]Kre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Longman,1985.

[1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13]李秋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僵化的预防策略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1 -163.

[14]刘艳春.英语演讲课:改变学生口语僵化现象的有效途径[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9(1):67 -71.

[15]是文涛.口语中介语僵化现象探微[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3):60 -62.

[16]王顺玲,张法科.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僵化现象及其纠正对策[J].中国外语,2008(6):68 -73.

[17]龙娜娜.大一学生书面语中汉英过渡语僵化状况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3 -135.

猜你喜欢

书面语二语外语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大山教你学外语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