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学政治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的路径探究
2015-03-30刘小飞高青兰
刘小飞,高青兰
(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637009)
政治课是我国中等学校里的一门主要学科和必修课程,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1]。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之重“德”,并不是说它轻“智”,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2],揭示了德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关系:德育能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在中学生中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特别指出: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作为中学政治教师,更需要具备较高的传统文化修养,以满足政治教学的需要。
1 中学政治教师提升传统文化修养的必要性
中学政治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既是思想政治道德的知识传播者,又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和人格品质塑造的引导者。因此,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学政治教师的素质修养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特点和要求[3]。
第一,中学政治教学工作的需要。在中学政治课新课标中,初中思品课要求“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高中思政课要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新课标对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政治教师,就必须掌握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要求。
第二,完善教师自身修养的需要。习总书记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教师作为塑造灵魂的职业,更需要具备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得到熏陶、培育和激励。
然而,目前我国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却不乐观。2010年中华书局申报《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社主持的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对部分学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十分惊人,63%的教师无法正确回答出“四书五经”的具体名称,74%的教师没有完整读过《论语》等等[4]。从这个数据中能够看到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严重缺失。中学政治教师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角色,应该对传统文化有更深更多的了解和掌握。
2 当前中学政治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缺失的原因
第一,社会转型时期重利轻德,精神文化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人们的价值观更多地指向利益追求与物质享受,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是以拥有金钱的多少和职位的高低为标准。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感反而缺失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导向迷失,传统文化传承缺失。在物质文明极其丰富的当下,我们的精神文明却贫乏得可怜,甚至一度被称为“精神沙漠”,这对于一个拥有悠久传统和文明的大国来说是莫大的讽刺。可以说,在社会的大转型期,我们丢掉了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第二,高等师范院校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来源,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和品格塑造。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学科专业课程,根据师范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教学学科设置的专业课程,有中文、数学、外语等;二是教育专业课程,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论和教学实习等;三是普通教育课程,包括政治、英语、计算机等学科。能够看出课程重视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传授,缺乏对塑造思想道德品质课程的设置,尤其是传统文化课程。
第三,中等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不科学。我国教育体制的传统观念中,评价一所中学的好坏是以该校的升学率为标准的。虽然近年来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提倡教育资源公平化,但目前实际评价标准还是升学率。升学率的高低和学校领导的“前途”、学校享有的各种资源紧密联系,在相关利益的驱使下,各个学校都绞尽脑汁、用尽各种方法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政治课也只是让学生背熟书本上枯燥的理论,不可能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周期长、见效慢、富含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传统文化教育。
第四,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观不清晰。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加速期,各种思潮此起彼伏,每个中国人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精神激荡。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教师队伍也不例外,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问题,导致价值观不清晰,集中表现在受各种形式的功利主义、物质享受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陷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再加上缺乏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久而久之产生了职业倦怠。在这种情况下,连本职工作都是应付完成的,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了。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当前我们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推进素质教育,包括教师个人的良性发展,中学政治教师都需要提升传统文化修养,弘扬人文精神。
3 提升中学政治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的对策
第一,时代引领传统文化的复兴。针对传统文化缺失严重的情况,党和国家在进行正确的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不仅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会和理解,而且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对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提出明确要求,充分彰显了新时期对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追求。此外,主流媒体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也是层出不穷,《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都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高潮,正如梁漱溟先生所断言的: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5]。
第二,抓源头,高师院校师范专业增设传统文化课程。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任,师范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师范生的素质,完善师范生的人格是师范院校责无旁贷的责任。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师范生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帮助其在知识、技能、精神上得到全面发展。钱穆先生说过:若使青年能读一部《论语》,读一部《庄子》,读一部《史记》,读一部《陶渊明诗》,彼之所得,有助于情感之陶冶,意志之锻炼,趣味之提高,胸襟之开广,以至传统文化之认识,与自己人格之养成,种种效益,与上一堂化学听一课矿物所得者殊不同[6]。
第三,中等学校采取多种方式来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学校是教师真正成长的地方,教师的成长是在教学实践中完成的,要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就必须将其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首先,在在职培训和校本教研中增加传统文化研修内容。在职培训和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扩展职业技能,尤其是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强、组织方式灵活多样等特点。在职培训更应该重视教师的诉求,有调查结果显示,82%的教师认为,应该在培训内容上加大传统文化课的设置。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来获取传统文化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7]。其次,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学校可以定期举行相关知识的讲座,举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还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到传统文化丰富的地区参观,见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此外,在传统节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纪念日时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第四,中学政治教师的自我提升。中学政治教师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之道、讲明社会科学知识之业、解答思想认识之惑、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之人才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8],需要有清晰的人生价值观和准确的职业定位,应该从自身内部进行学习提升,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因。其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首先是研读传统文化经典。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文物典籍等等[9],数不胜数,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大宝库,哪怕是吸收到很少的一部分,也是受用不尽。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各种渠道来源的传统文化。其二,积极参加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教师把自身融入到传统文化活动当中,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传统节日背后蕴含文化的理解,陶冶情操,并且可以不断丰富自身文化积淀,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4 结语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10]。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需要持之以恒,内化到思想当中,形成一种习惯,才能最终从量变走向质变,从必然走向自由,从而为中学政治教学活动增光添彩。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高青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顾青,吴魏.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语文建设,2015(1):4 -5.
[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拓春晔.师资培训中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2(7)下:16 -18.
[8]刘强.当代中等学校德育学科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梁国楹.中国传统文化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10]王国维.人间词话[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