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博客在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现状
2015-03-30张彬
张彬
(厦门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福建 厦门361024)
社交网络在21 世纪呈现爆炸式增长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而广为人知。以新浪微博为例,截止2014年底,微博月均活跃用户数为1.757 亿,平均日活跃用户数为8 060 万,每日微博发送量超过1 亿条。以微型博客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正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以及信息获取方式。高等教育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面对这种新形势,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工作会遇到怎样的冲击和挑战呢。
1 微博的定义与特征
“微博”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定义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字数一般不超过140 个,可以通过手机、网络更新内容。”[1]推特(Twitt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11iams)将其定位为一种服务,能让你与朋友、家人和同事随时随地并且快速保持紧密的联系与交流[2]。微博也被视为集信息即时发布、交流、传播于一体的新兴网络应用平台。使用者基于这个平台通过手机、网页等各种终端,随时发布、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3]。
微博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实现了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能够发布并获取任何内容。微博的这一特征使信息的发布与接收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拓展,具备了媒体功能、自我展示功能以及交流沟通功能[4]。在语言内容、操作方式以及交流互动上,比其他社交网络更具优势。同时,由于受到字数限制,微博语言往往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2 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分析
微博的发展除了微博形式的自动力外,还来自微博用户的拉动力和微博社会功能的主动力。微博用户积极参与的主要原因在于自我记录和表达、公共信息获取、接近名人及自我形象的塑造上得到满足[5]。与其他用户相比,当代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行为和动机有着自身特点。
45%的大学生每周登陆微博7 次以上,39%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博超过1 个小时,个人状态的随时记录、写作简单、快速传播以及消遣娱乐成为大学生使用微博的重要原因[6]。只要上网就会登陆微博的学生占56%,每天多次更新微博的占到92%,83%的学生是记录个人生活状态和心情,79%的学生为了了解明星、知名人士的动态和想法[7]。对上海4 所大学调查后发现,28%的学生每天登录微博一次以上,72%的学生使用微博在30 分钟以内,48%的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是获取资讯,而浏览他人信息动态的占到60%[8]。对我国近10 所高校研究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82%的研究生经常使用微博并且认为微博为他们提供了必要支持,37%的研究生认为从微博提供的资讯中有所收获[9]。
从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使用微博具有普遍化、随时化以及个性化的特点。普遍化使大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接收和发布信息,针对同一主题或事件汇聚成海量信息流,营造出一系列的舆论声势;随时化将这种声势进一步扩大,影响事态的走向和发展;个性化满足了大学生个性表达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多种参与机会,使其成为表达主体,并由此出现了价值多元化甚至新型网络校园文化等现象。
3 高等教育应对策略分析
面对微型博客带给大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的影响,高等教育工作者展开了系列研究。针对推特的特点,冀彭飞、江玲创建了一个基于推特的,由前端分析、信息处理、预期及执行控制、评价反馈四个模块构成的移动学习模式[10]。从网络社区的角度,郁晓华、祝智庭将微博社会分为独立网络社区、多结点联结的网络社区及其单结点联结的多网络社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三种微博社会网络的教育应用模式——聚焦模式、关联模式与发散模式[11]。国外学者Peter Tiernan 把推特运用到实际课程教学中,表明学生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140 字的字数限制并未妨碍师生互动[12]。
除了探讨微型博客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如何将其应用在专业学科领域也成为研究重点。张艳琼构建出“教师—微博管理员—学习者”的信息链,通过在传统授课过程中发布微博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使用微博对学生进行网络分组及指导课外实践,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13]。教师也可以班级为单位,借助微博在课前把与下节课有关的知识链接发给学生,让他们做好预习,并通过微博与老师沟通。课上,根据学生的课前反馈对相应知识点重点讲解。课后,师生通过微博进一步互动,交流课堂感受以及遇到的问题[14]。国外学者Fox 与Varadarajan 的研究发现,80%的参与者认为将推特引入传统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自身参与度,增强团队协作意识。而71%的人则认为推特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分散了注意力,减弱了传统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干扰[15]。
微型博客等社交网络的发展同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微博的兴起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工作效能,海量信息挑战着用户的辨识能力,微博平台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增加了信息管控的难度,微博带来的意识形态多元化与复杂化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带来挑战和机遇[16]。微博带来的难题与机遇表现在:一方面,微博给大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并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另一方面,微博信息良莠不齐,谣言、负面信息容易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微博的便捷性等特点也使一些学生容易沉迷虚拟世界,影响课堂学习效果以及正常的人际交往[17]。
面对以微型博客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兴起,高等教育界从教育模式的转变、专业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高校学生的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跟踪与分析。对转变高等教育模式来说,微博有助于师生间及时互动,扩展移动学习,建立师生间、生生间的网络社区,促进数字化教学发展;对创新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来说,微博有助于创建第二课堂,搭建新型教学应用平台,增强教学效果以及针对性,扩大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传播以及有效利用;对高校学生管理来说,微博有助于针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渐进式的有效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媒体环境,充分发挥时代主旋律的作用。
4 结语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相关研究在高等教育界发展迅速,已初具规模,具体表现在:研究内容上不断扩展,从微博在高等教育中的一般性探讨逐步发展为专业学科、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层面;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从社交网络的教育理论分析、模型创建转变为专业教学案例分析、具体应用,但在以下三个方面仍需加强:
第一,教育理念需要不断创新。微型博客等社交网络的兴起,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创造了条件,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教育得以改变。在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时,学生不再只依靠教师面对面的讲授,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教师和课本的依赖。高等教育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着教师权威不断下降的危机,面临着从以往的施教者向学习者、受教者的转变,向为学生提供正确有效引导、助其成长的好帮手的转变。
第二,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需要不断提高。面对日益繁荣的社交网络,教育工作者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网络技术,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网络实践,才能扩展新型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理念上,应树立开放平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路,构建师生共同成长学习模式;教学方法上,应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开拓教学新途径,从传统的说服式教学向情景陶冶式、案例式教学转变;教学内容上,应整合传统教学资源,融文字、视频、图像、动画多种形式为一体,运用恰当的网络话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传播正能量,构筑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第三,教育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完善。面对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网络技术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激活第二课堂、空中课堂、网络课堂,充分利用党校、培训基地等多种途径针对学生骨干、辅导员、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师生网络技术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网络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网络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吸收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组成“联动协调中心”,监督网络舆情信息,出台“网络平台管理办法”“网络平台实施细则”“校园网络危机处置办法”等相关文件,规范校园网络行为,强化网络引导,为校园网络体系的建设、管理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二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郭静虹.微博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8 -120.
[3]胡东锋.微博是这样炼成的[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王嘉.微博传播中的话语权分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2 -74.
[5]彭兰.微博发展的动力[J].青年记者,2009(11):53 -55.
[6]王娟.微博客用户的使用动机与行为——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7]国青松.微博文化的冲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8]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2):89 -92.
[9]张颀寅.利用微博支持研究生移动学习的需求分析与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0]冀彭飞,江玲.基于Twitter 的移动学习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9):106 -108.
[11]郁晓华,祝智庭.微博的社会网络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2):97 -101.
[12]Peter Tiernan. A study of the use of Twitter by students for lecture engagement and discussion[J].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4 (19):673 -690.
[13]张艳琼.微博在教学中的应用探微——以新浪微博在《大众传播学》中的使用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3):49-51.
[14]王世群.“微波炉”加热教育——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8):95 -97.
[15]Brent I,Fox,Ranjani Varadarajan. Use of Twitter to Encourage Interaction in a Multi -campus Pharmacy Management Course[J].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2011(5):1 -8.
[16]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14 -16.
[17]范芸芸.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围上一条温暖“围脖”——浅谈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资讯,2010(21):193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