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财经类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3-30陈勇
陈勇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
创业是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将不同资源组合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Stevenson,1985)。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社会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曾经,人们普遍认为创业的成功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禀赋。然而人们在研究创业及创业者时发现,创业者的素质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创业内容及创业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培育的(Kuratko,2003;Fiet,2000),从而催生了创业教育的诞生。1947年MylesMace 为哈佛商学院MBA 学生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被视为创业教育课程诞生标志,经过60 多年的发展,美国的创业教育已形成涵盖了中学、大学直到在职后续教育的正规教育体系。现在全世界有1 600 多所高校开设了超过2 200 门创业课程,创业教育与研究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界和企业界普遍关注和聚焦的热门学科。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会上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以此积极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此后,创业研究和教育开始引起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视。1998年清华大学联合几所高校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首次将创业教育以竞赛的形式引入了国内高校[1]。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功举行,大赛诞生了“视美乐”“易的方舟”等学生创业项目,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效果,在国内高校掀起了一轮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教育部2002年4月选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经济学院等9 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多方探索创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创业教育虽然在我国高校普遍展开,但和美国等世界领先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明显的差距。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和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在专业师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尚不能满足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要求,以至于创业教育在许多高校只是流于形式,仅仅通过开设一两门创业学导论类课程加以点缀。因此,如何根据财经类高校的学科专业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财经类高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 财经类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2.1 财经类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且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新体系,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师资队伍为重点,完善多层次的创业教育平台、行动导向的创业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夯实学生的创业知识,增强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2.2 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实施重点
第一,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强化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借鉴国内外先进创业教育成功经验,结合财经类高校学科特点和师资优势从普及性创业教育、系统性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训实践等三方面入手探索财经院校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模式分为创业教育目标、课程、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支持体系5 个方面。
第二,以塑造创业精神、夯实创业知识和强化创业实践能力为原则,构建“平台+模块”创业课程结构体系,加大创业实践、实训教学比重,全面推动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第三,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建立以考核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
3 基于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财经类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具有重要意义。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途径、课程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要求在专业培养方案里融入创业课程体系,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及各分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和细则,并以学分的形式将其纳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渠道、各环节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尝试开展行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推广“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学士学位证+职业技能证书”的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共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2]。开发学生创业潜能,夯实学生创新创业专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3.2 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一类新兴课程,在知识传递上体现创新性,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具备实践性,在素质提升上注重综合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创业教育既包括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包括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可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内容提出相关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需求,设置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与跨学科专业课程模块等模块。学生修读完成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可获得相应学分。高校创业教育中应增加创业实训、实践课程比重,广泛开设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业竞赛、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无缝衔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自主创业。
3.3 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创业学跨越企业管理、财务管理、金融投资等多学科,是管理学科教育中最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目前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师资大多是工商管理学科出身,虽有扎实的管理学科专业基础,但普遍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因而讲课过程中底气不足,不能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创业情境。作为兼职导师的成功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虽对创业有切身体会,但缺乏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对创业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关键因素难以系统化、理论化,指导过程中难以深入。因此,国内高校须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一方面以横向课题或联合培养等方式,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或者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亲身观察或参与企业运营实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实效;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师资来源渠道,聘请社会经济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主管部门人员、成功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等组成动态发展的创业教育专家队伍,通过创业讲座、创业培训、创业实务指导等形式现身说法,分享创业经历、传授创业经验、指导创业实践,搭建创业者与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同时,创业教育突出行动的特征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应结合创业教育特别注重实践和实务的特点,综合采取拓展活动、案例研讨、实践实习、仿真模拟等多种形式,弥补学生课堂教学的局限和缺乏创业实践的不足。
3.4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体系
第一,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多维实践平台”。有机整合校内创业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创业实习)和校企产学研3 个实践环节,形成由校外创业实习基地、校内创业实验室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实践学习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创新能力。
第二,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大学生创业的平台,筹建创业基金,规划设立集创业理论指导培训和创业实体运营为一体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通过创业孵化基地、校企合作、创业模拟实验室等多渠道多方式锻炼大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5 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紧密配合,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政府应该发挥主体性作用,从宏观发展战略层面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舆论导向、服务体系、部门协调等多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开展,保护高校大学生创业者的利益[3]。
多方利用社会资源,依托地方创业科技园等平台,建设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实习基地,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人关注大学生创业项目,主动对大学生社会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和支持。
高等学校应参照有关文件精神,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制订推进创业教育教学方案和配套的支持、保障方案,以及鼓励和推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在校园内形成对创业教育的统一认识。为此,应从教学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与监控机制等方面规范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和提供实践途径,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和课内外创业实践活动科学有序开展。
[1]侯志菲.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2):60 -61.
[2]王双宏.大学生项目参与式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6):46 -49.
[3]倪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与实施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62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