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2015-03-30钟新谷汪建群易贵元
钟新谷,汪建群,易贵元
(湖南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含义不言而喻,其影响亘古至今。高等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传承了祖先关于学风的定义和精髓,许多高校的校训均体现了古代“学风”思想。在新时代环境条件下,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是指某所高校师生员工在治学方法、治学态度和治学精神等方面经长期发展、固化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狭义上讲是学生的学习风气[1]。不同的学校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学风均表现出其独有特色和丰富内涵。它是学校全体成员的知、情、意、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积淀、传承和风格[2]。这种传统和风格反映了高校的学术态度,为高校发展的导向和航标,是教师和学生孕育成功的阳光沃土,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从本质来讲,与学风建设相关的内容涉及到大学办学的所有方面。因此,学风建设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长期性[2]。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管理经验,对促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对教师教风、校园环境、学籍管理、实践教学和教学互动等方面展开深入剖析。
1 教风是学风建设的关键,教风直接体现了教师教学过程的精神风貌
教风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精神等方面经积累形成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气和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专业素养、学术作风、治教道德等方面的综合反映[3]。大学生在为期四年的学习时间内,除同学外交往最多的是教师。要使学生达到青出于蓝的效果,教师必须做好自身的言传身教——教风,这是学风建设的关键问题。教风既尊,教学则优,学风则优。要促进教风建设,一方面需要狠抓教师的教学投入,以保障高校教师的主要精力在教书育人;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以评促教,让高校教师自觉约束个人的教学工作。
教风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投入程度。大学管理者除了通过多种手段(如思想政治教育等)促进教风建设外,重要的是确保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投入。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某种意义上讲是抽象指标,但又是具体的,类似于一部新影片上演,评价的效果应该是观众所给予的票房价值。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直接反应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每一堂课就是一部电影的放映,只不过导演和主演均是教师。教师对待每堂课应有蒙太奇式艺术设计,以最生动的叙述、最丰富的感染力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我的课堂我做主”体现了相信教师的基本工作态度,但作为大学管理者要从反方面设计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投入管理制度,建立一整套教学过程监管机制,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形成具有传承意义的教风。教师在传、帮、带、学、评作用下,自觉传承优良教风,真正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达到无为而治。
然而在新时代环境条件下,高校教师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是完成发挥学生潜能、孕育学生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命的承担者。教师在传承和融合高深学问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开展原创性研究、探求客观真理,并将学术成果应用到社会服务中去。在社会服务中,教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和市场经济规律,促进学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资源流动,培育人才市场、资源市场和科技市场,向社会输送现代文明建设成果,同时吸收社会上的积极因素。高等院校已成为社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正是大学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特殊性,评价教师教学投入的主体不应仅仅只是学生。管理者应该站在社会责任的高度进行制度设计,构建由学生、学院和学校三级对教师的教学投入考核评估体系、建立教师教学效果评估档案、执行教师竞争及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学院、学校在教师的教学考评中的主体地位。
笔者多年的教学及行政管理实践表明,实现高校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测评和考核机制:1)把好进入关:在选择教师时,要加强业务能力、基本素质,特别是责任心的考察;2)课堂教学测评:建立以学生教学效果评价为主、学院跟踪听课的评教制度,为防止学生恶意评教,对学生测评的数据进行处理(如去掉5%最低评分等);3)实践教学考评: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考评,确保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4)教学管理与整改:对测评与考评结果较差的教师由学院实行档案动态管理、重点检查、跟踪整改(10%左右);5)形成“鲶鱼效应”:对整改效果不显著的教师(3%左右)交与学校层面进行一学年左右的整改与考察,由学校决定其是否转岗或做出其他安排;6)教学奖励制度:对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在绩效工资、晋升职称等方面给予明确的奖励。
2 以人为本,建设适宜的校园环境是促进学风不断好转的基础
优良教风与教师教学环境密切相关,优良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调整学习心理状态。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应以人为本,建设适宜的校园环境是促进学风不断好转的基础。校园环境构成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校园服务环境包括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4]。总体来说,上述界定的校园环境并非独立的内容,而是相互影响、互有交集的环境。适宜的校园环境应体现出: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良文化传统;风景宜人的生态环境;完备的实验室体系、独立的办公室和方便快捷信息获取渠道;良好的学习环境;相互交流的学术环境;分享成功与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尊重教师个性、公平公正的管理风格和晋升通道;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公平公开的管理模式。在上述诸因素中,办学理念为适宜校园环境建设的方向,生态环境及其他硬件环境是适宜校园环境的基础,学术环境是目标,人文环境是核心,管理模式是手段。建设适宜的校园环境应从上述各方面出发,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方能做到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首先应确保教师的中心地位。其一,在管理方面要执行人本管理制度,即尊重每位教师的个性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由发挥,自由进行学术研究,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为学校发展做贡献。其二,应让教师参与决策过程,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应是领导与人才的关系,不是人才依附领导,而是领导依靠人才。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为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保障教师的中心地位,是学校给予他们的最大尊重,并关心教师个体的发展。例如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对外交流,有效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免除教师后顾之忧,使其尽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教研工作中。
以人为本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其次应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其一,校园环境的建设以服务于学生为先。高校应与时俱进,制定适应当代社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如教学型院校(普通高校)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研究型大学(主要指985 和211 院校)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其二,应从制度层面保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并结合青年的性格特点,针对性地建立竞争与激励机制,使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方面。其三,结合软件和硬件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让专业课教师当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和专业学习的引路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考研学生专置考研教室;严格执行实习与设计的导师制度,为参与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的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等。
3 严格学籍管理,为促进学风好转保驾护航
学籍管理为高校日常管理最重要的部分,是高校依据国家的法令法规和教育政策制定相关制度对学生学籍进行贯穿大学四年的管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权威性和约束性[5],能有效约束学生日常行为和学风,其管理效果直接与教学效果相关。学生通过高考取得高校学籍是一种荣誉,需要经过四年的深造达到大学锻造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即达到学籍管理的目标——使每位受教育者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健康、全面发展基本要求[6]。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学籍管理方面包括了教育教学的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其基本要求的严格程度体现在学风建设各个方面。所以,从学生入学开始,要加大学籍管理的宣传力度,将学籍管理融入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树立学籍管理的权威性,让学生自觉遵守学籍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学籍管理目标。
近年来,高校因学籍问题引起的各方争端可见于网络等媒体报道,甚至有学生将母校告上法庭等,这表明大学生维权意思增强,应该说是一种进步,高校管理者不可因此而放松学籍管理。当今大学教育已基本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学籍管理模式仍是建立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如何针对“大众教育”特点调整学籍管理是亟待思考的问题。如在教学过程考勤管理方面过分考虑了对学生不参与教学过程的证据证实,教师对教学过程考勤管理的权威性考虑不足。教师对教学过程缺勤的登记需要有班长或其他学生代表签名等,才能用于学生的学籍管理,影响了教师对教学过程严格考勤管理积极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久而久之将导致部分学生对教学过程出勤产生随意性,影响学风建设。此外,需建立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考试、考核,确保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明确保持一定的淘汰率,实行宽进严出。学籍管理应保护学生的申诉权利,但不能因为学生、家长维权意识增强而放弃严格的学籍管理。学籍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将不适宜继续培养深造的学生淘汰,给学生形成一定的压力,对他们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风。
4 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控制,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两大模块。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控制,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对于高校学风建设大有裨益。
4.1 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及其教学过程控制
实验教学以实验仪器设备为教学工具,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验证性实验和创新性试验。高校应以学院为单位,购置各项实验教学所需试验仪器,对于小型实验仪器,鼓励实验老师和学生一起自行开发,并制定相关奖励措施。设备的管理、保养和维护至关重要,实行专人专管制度。试验仪器管理员即为实验课任课教师,对于仪器的使用和保养了如指掌。对于学校不具备条件的试验,可与企业合作在企业试验室完成,此举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对试验教师是否称职除教学院系进行考核之外,对其实验教学效果亦由学生进行测评,将考评结果纳入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定的硬性指标。该考评措施可有效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值得说明的是,目前本科试验教学基本是验证性试验,可以适当提高试验难度,并开展创新性试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2 实习管理及其过程控制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本科生需要完成若干实习课程。一般本科生主要的专业实习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目前的高校学生在实习方面存在实习经费相当有限、实习时间过短、实习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7]。因此实习难的现象普遍存在。解决此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在实习制度上建立长效实习机制。学院完全可以与当地企业和优秀校友所在的企业单位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包括学生实习、就业、技术合作、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战略合作。此举既解决学生实习、就业、事业发展等问题,以及学院专业办学方向和产学研问题,又解决企业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问题,最终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模式。其次是深化改革学生实习方式。学生实习一方面可利用学校的既有资源,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院与企业签订的长期战略性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调整实习时间和实习方式。由于实习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尤其是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过程管理难度极大。实行导师负责制,按导师分组管理,要求导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不定期的考查和巡查,学生的实习表现作为给定实习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为减轻学生、指导教师以及项目部的压力,由学院出资为每位实习生购买20 ~50 万意外伤害保险。实习成绩给定时举行公开答辩制度,合作单位参与答辩全过程。“是驴是马,拉出来溜溜。”此举一方面对学生和老师都会形成一定的压力,同时可以作为学校对合作单位的交流和宣传,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习结合实体工程实践,可提高学生学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5 鼓励教学互动,提升“教”“学”相长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括教、学、考三部分,其中教与学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过程,考为教学效果的检验手段。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设计为互动过程,甚至为翻转过程,有了教学互动方可实现教学相长。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讲,高校教学工作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社会服务工作,其教学精力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学生为思想日趋成熟的青年人,有较多的自由时间,精力充沛,但容易受到来自网络、社会及周围环境的影响,需要加以正面引导。因此,良好的教学互动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无庸讳言,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工作存在松垮、低效、固化等弊病。要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必须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入手,并对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多措并举,有效促进教学互动。在教、学、考三方面,教师作为专业知识的引导者,应做好“导演”角色。目前教学硬件环境基本都为现代化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其他教学媒介导演好每个剧情。教师不仅应注重自身的知识提升,同时应注重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手段应多样化。高校学生的思想基本成熟,具备较强的思考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可大量使用暗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常规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考;同时可适当开展辐射延伸法、情境激励和发现法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发现新知识,品尝创新的快乐。教师还可以翻转课堂,教会学生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自己寻找教学资源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课堂上即进行知识点的辅导和应用,深化学习效果。教师甚至可根据所授课程特点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如专业考查课的教学存在课时少、学分低、课时量少、考核方式简单等特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全过程完成一个项目设计,课程教学以项目为导向;考核摒弃既有的一元主观性考核,建立更为客观的多元评价机制。此举既可解决专业考查课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课程考核简单等弊病,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获较好教学效果。
由上述教学互动的特征和互动方法可知,教学互动是高校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必备环节。在互动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者和主演,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老师也是受益者,可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新的思想和创新火花。
6 结语
学风建设对高校的全面建设和健康发展具有导向意义。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管理经验对促进学风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研究,认为学风建设应以教风为关键,狠抓教师教学投入;以人为本,建设适宜的校园环境;以学籍管理为利器,促进学风建设;加强实践环节监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良好的教学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积极性。高校学风建设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涉及到办学的所有方面;唯有多措并举,并长期执行,方可实现优良的学风。
[1]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92 -96.
[2]彭大银,莫钒.研究型大学学风建设的实证调研与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7 -82.
[3]龚素乐,周赳.发挥专任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60 -61.
[4]赵依莎.利用校园环境强化文化濡染作用——以华东理工大学部分校园环境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5]李戎.高校学籍管理与电子注册制度建设[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8 -51.
[6]温翠连.高校学分制的古今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7]胡秀兰,祝明桥,刘锡军,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1):63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