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越早越好”之质疑
2015-03-30李会平唐忠顺
李会平,唐忠顺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200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正式要求: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全国大部分地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而上海率先把外语学习起始时间放到一年级。对此,许多学者、外语教师对过早开设外语课程执否定态度。中科院研究所的赵世开指出:“小学是否需要普遍实行外语教育,这是一件大事,要慎之又慎。”[1]1992年,广东外贸大学杜诗春教授曾撰写过《质疑外语要从小学学起》,他从多方面结合中西方试验和论证后提出,“外语要从小学起”或“外语学习越早越好”这类说法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设,不能作为教育决策的根据[2]。本文将从相关语言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及我国小学外语教学实践方面探讨和分析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无必要性和不可行性。
1 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
“外语学习越早越好”观点的理论依据是Lenneberg 提出的关键期假说,但目前针对这一假说还没有足够的实证能够证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存在关键期。早期Penfield,Roberts 根据生物学的关键期理论认为儿童最佳习得语言能力的年龄在10 岁以内。1967年,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e 通过对脑半球的实验研究,在Penfield 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3],认为人的大脑在2 岁至青春期(10 ~12 岁)以前,受大脑中语言习得机制的影响,能够轻松习得语言。这个年龄阶段的大脑左右脑半球可以同时接收和理解信息,因此更容易获得知识。青春期过后,大脑半球发生侧化,脑部发育接近成熟,神经系统缺乏弹性,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也开始失去作用,语言学习从而变得困难。
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是针对学习者母语学习而提出的,母语习得过程是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下。那么这一理论假设是否能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成立?研究者们对二语习得过程中是否存在关键期假说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有研究者争议Lenneberg 的脑半球实验并不能说明儿童习得语言就比成人快。还有学者认为,他的设想在二语习得中只能是部分正确,因为如果如大量事实证明的,除了语音方面,儿童学习并无明显优势的话,那么,为什么青春期过后大脑可塑性的缺失只体现在语音方面?除非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有很多个关键期[3]。
2 其他二语习得相关研究成果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已有许多学者结合学习者个体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年龄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2.1 年龄与二语习得的路径、速度、效率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者个体因素研究中(年龄、学能、认知风格等),年龄是争论最多的。外语学习起始年龄是否影响语言习得的路径、速度和效率?语言学家Bailey(1974),Fathman(1975),Cazdend(1975)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横向和纵向实证研究发现,年龄并不影响语言学习的路径,成人与儿童的学习路径是相同的。Snow,Hoefnagel(1979)对学习者进行分年龄阶段性(6 ~10 岁、12 ~15 岁、15 岁以上)的监控测试发现,12 ~15 岁阶段的儿童是学得最快的,而且15 岁以上的学习者比6 ~10 岁的儿童学习速度相对较快[3]。针对外语学习时间越长越能接近本族语水平的观点,Ekstrand(1975)提出否定态度,他认为外语学习时间的长短对效率的影响只能局限于语音、交际方面。由此看来,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起始年龄早并不影响学习路径,在学习速度和效率上的优势也并不明显。
2.2 年龄与个体认知方面研究
在个体语言学习认知方面的差异研究中,有学者指出,儿童与成人语言学习的差别在于后者把语言理解成一个正式的知识系统,他们有意识地在使用中灵活应用语言规则,并且易受周围环境、社会因素影响,而儿童学习是无意识的,集中于模仿,以自我为中心。有意识比无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更能促进有效的学习。成人能像儿童一样接受知识,同时投入应用,所以他们能更快、更好地学习外语。如果要解释为什么儿童的语音方面占优势,因为语音学习是无意识的。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向我们展示,外语学习起始年龄早对个体学习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学习的长度也并不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
3 国内小学外语课程实际情况
针对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意见》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行政指令,束定芳、赵世开、胡明扬等人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从小学是否普遍性地开设英语课程需慎重考虑。从必要性角度来讲,首先,就学习目的而言,大部分人是为了以后工作上的交流需要,少数是为了出国。绝大部分儿童没有外语交际的需求,因此没有过早学习外语的必要。其次,学习效率方面,许多外语界知名专家认为,中学阶段是外语学习的重要阶段,而且根据有关数据证明,小学学五年的效果不如中学一年[4]。从可行性角度分析,我国小学开设英语在语言环境、师资水平、教学方法、教材方面条件都不成熟。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现阶段小学开设英语的不可行性。
3.1 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应包括学校语言教学环境、社会语言应用环境、家庭语言学习环境。根据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正式的课堂教学只能在语法、句法方面起一定的监控作用,而真正的语言是在自然的环境下习得的。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对各个级别的目标规定:“第一级:对英语有好奇心,乐于学习;能根据简单的指令作动作,做游戏;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故事;能唱简单的歌曲等。”[5]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儿童外语学习就必须在一个自然、轻松、自由、游戏的氛围中进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学因为条件限制,英语学习只能限制在四方教室、四方桌凳的正式课堂里,接受教师的语言灌输式的大班教学。课堂外、社会生活中,儿童很少有机会开口用英语的机会,也并无此需求。上海这个城市整体英语水平应该算是全国最高的,从2001年起,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这跟它的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分不开的。当然在外语学习中,家庭环境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许多家庭父母本身外语水平就不错,能给孩子课外辅导,而且创造机会让小孩有真实的环境,如出国旅游、夏令营等。
而我国其他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小学并不具备这样的社会和家庭优势。所以,目前我国并不存在自然的外语学习环境,儿童在正规的课堂中学习外语,他们的语音和其他方面的优势能否发挥值得怀疑。
3.2 师资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局限
我国外语师资总体水平不高。首先,教师数量不足,大、中、小城市均存在英语教师短缺的现象。小学阶段,许多其他科目教师兼任英语教学,认为大学生就能教小学英语。其次,教师质量不高,很多教师本身专业知识不扎实,课堂组织能力差,兴趣爱好不广泛。儿童学习外语应该是在活动、游戏中进行,而大部分老师只能操作知识讲解的课堂。杜诗春说:“不懂得儿童心理,只会把学习引入歧途。越是年轻的学习者,对教学法要求越高。”根据小学生的语言学习特点,小学英语教师除了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相关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过硬的语言知识能力、标准的语音语调、流利地道的口语,灵活应用教学法引导儿童愿意学、乐于学。年龄小的学习者最大的优势就是模仿能力强,如果教师本身发音就不标准,只会越模越错,而且一旦错误成为习惯,以后纠正就会很难。同时,小学英语课程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地加入小学升学科目考核中,英语教学迫于升学考评的压力,也在应试阶段,特别是六年级几乎都处于备考之中。优秀的师资队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获得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我国小学英语教育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
3.3 教材问题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中介。根据我国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材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包括课本、活动册、故事书、辅导资料、卡片、计算机辅助设备等。”[5]首先,这些广义的教材数量少,不能满足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的需要,因此课堂大部分时间还是集中在狭义的教材上——课本。其次,现有的教学辅助质量值得怀疑,虽然样式多,但缺少针对性,没有建立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上。再者,教材的编写主要体现研究者、教师的意志,而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编排。近年来,尽管教材编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改善,比如实用性、趣味性增强等,但是否真能够满足小学生学习的需要值得商榷。教材的衔接问题也不容忽视。许多中学教师发现,初中一年级上册许多内容已经在小学教材中呈现过,导致那些原本对英语热爱的学生表示初中英语在浪费时间,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也感到有点无所适从,需要花大量时间重新激起学生的兴趣。
4 结语
综合以上理论和实际分析,我国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条件还不成熟。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所有的实践都将会是盲目的实践。因此,小学开设外语课应该在有条件的地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而不是一哄而起。笔者认为,在目前的语言政策下,地方和学校更需外语教育教学自主权,根据当地学校的教学环境、师资情况制定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课程设置,同时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
[1]赵世开.学习外语的漫长道路[J].外国语,2002(5):10 -15.
[2]杜诗春.质疑外语要从小学起[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53 -54.
[3]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