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课程创生及其实现路径

2015-03-30欧阳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教师教学

欧阳柳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教学中教师课程创生也被赋予了新的定义。作为教师该怎样理解并执行课程创生是在课程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中需要回答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1 教师课程创生的内涵与特征

“教师的课程创生”是指教师根据本地本校、自己以及学生各方面的因素,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对课程目标、内容、意义、资源和理论的持续、主动的变革、建构和创造[1]。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全颠覆了以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实行的“忠实取向”观点。创生的实际意义是对“忠实取向”传统观念的超越,传统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有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按步骤执行课程计划,而课程创生强调的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发课程和实施课程教学。二是体现了课程创生的“复杂性”。课程创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学校的环境、自己的经验以及现实课堂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发课程和实施课程教学,其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

教师课程创生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自觉性。为了使课程内容更好地被学生消化吸收,成为学生的个人经验,教师就要主动分析并改造课程内容。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是为了什么而做,而且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积极主动伴随着课程创生的整个过程。二是批判性。在有效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只有不断进行有意识的批判,课程才能进一步完善。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程创生中也要做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修改,并且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以促进学生个人经验全面丰富的发展。三是情境性。教学情境不同,教学的效果也不同。同样,处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课程创生也发挥不同的效果。随着情境的变化,课程创生也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变化,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随着教学情境的不同,学生收到的课程效果也会不相同。

2 教师课程创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处在不同微观环境中的教师,课程创生实施程度相差很大,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各个地方都受中央统一管理,大环境是一致的。所以,在教师课程创生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相同的问题。

2.1 工作倦怠感普遍,丧失工作热情,缺乏课程创生意识

由于种种原因,老教师普遍存在课程创生意识的缺乏。2011年“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共有一千多万,其中年龄25 岁以下的教师人数不足10%,这样的年龄分布在城市、县城和乡镇、农村的比例基本一致,而25 岁以下教师中有71.1%的人教龄在3年以内,其他年龄段的教师教龄都超过4年[2]。也就是说全国中小学教师中新教师(1 ~3年教龄)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绝大多数都是老教师。自身因素如心理素质,外界因素如社会风气、巨大的工作压力等使老教师的工作倦怠感很普遍,有相当多的教师已经到了严重的程度,直接导致丧失工作热情,失去工作兴趣。

2.2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或课程创生的方法与课程创生的目的相去甚远

很多工作积极的教师,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认为把课本中的知识点准确地教授给学生就能培养好学生,把教材奉为“圣经”,参考书籍不过是教材和教参,过分重视题目练习。还有部分教师,尤其是教龄短的教师,虽有课程创生的热情并且也付诸于实践,如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自己的生活经验、采用新颖的教学措施、扩展或者删减教材内容等等,但很大程度上这些对课程的“改变”是为了适应自己教学需要的无意或有意的行为。这些“改变”,往往是为了更好地管理、控制学生或者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学生对知识的创建参与程度却很低,基本上还是被动接受。这就同课程创生的根本目的相差甚远了。但教龄短的教师是最容易接受课程创生理念和实施课程创生的人群,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有教学机智,有工作热情,不过是缺少针对课程创生的专门培训,对课程创生了解较少。

2.3 对校本课程的编写不积极或持反对的态度,课程创生难以实行

我国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3]。国家本着对不同地区的学生的要求不同,对不同地区的学校也提出了不同要求。因此,校本课程也根据各地社会和经济的不同,在各自学校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要被开发出来。但校本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作为课程创生的一个方面,现如今却处于尴尬的境地。在校本课程制作过程中,不少学校只当作是应付上级检查,认为根本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有时校本课程只存在于一张课程安排表中。教师对校本教材的编写并不积极,甚至持反对态度,认为编写出来的教材不会被使用,加重了工作负担,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3 教师课程创生实现的路径

3.1 加强课程创生理念,树立课程创生意识

通常人们只有有了对一件事情的意识才能对这件事有自觉性。教师课程创生的意识是教师课程创生自觉性的基础,只有提高意识才能推动自觉性发展。长期以来的教育制度使“教师形成一种观念或习惯,即课程的设计是上面的事,教师的职责就是完成教材上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4],教师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扮演着知识传递者的角色。

那么怎样树立课程创生的意识呢?一方面要学习课程创生的有关理念,另一方面要学习国家新课改的内容、要求。这样对课程创生的必要性、目的、内容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了解熟悉的基础上接受。在学习的途径上,为了确保每一位教师对课程创生理论都有所接触,教师培训应是主体。而为了保证学习的效果,对教师课程创生理论的掌握考核要与绩效挂钩,并纳入每年的教师业务考核中。

3.2 营造课程实施氛围,鼓舞课程创生积极性

对于课程创生,许多教师是消极甚至抵触的。一颗种子有发育成参天大树的胚,但是没有适宜的环境,连萌发都成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课程创生意识,也要关注其所能实施的氛围。从前面对教师课程创生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职业倦怠感是教师实施课堂创生难以逾越的屏障。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感产生的原因、探索其解决途径,相关部门重视教师的研究成果并给予积极的支持,将极大鼓舞教师课程创生的积极性。

从教育总体来看,目前的人才选拔制度依然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主要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评估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家长在选择一所学校的时候,参考的还是这所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实施课程创生的可行性是令人怀疑的。从近几年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综合改革中就可以看出,目前国家对教育制度改革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课程创生也会逐渐地发挥出它的优势。教师当下可以做到的是平衡课程创生与知识学习、学业评估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它们的契合点。

3.3 把握课程创生原则,探索课程创生新途径

关于课程创生的原则,赵庆来认为“主要有统一性、指向性、时机性、开放性、有效性、主体性,要实现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应遵循这些原则”[5]。统一性原则是指预设的内容是前提,生成的内容是超越,生成的内容要与预设的内容最后达到统一;指向性原则是指在课程创生的过程中所生成的内容有针对性,合理并且有价值;时机性原则是指生成的内容要在一个好的时机,传递出最好的效果;开放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的生成是全方位的,是对课程资源宽度和深度挖掘;有效性原则是指生成的内容对学生的个人经验的建构有积极的帮助;主体性原则是指在课程创生过程中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程创生中,要把握住课程创生的原则,在教学设计、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开发学生作品中所蕴含的课程资源等等方面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生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才能发展完善课程;教师要发展和建构自己的课程理论,把自己在课程创生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又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课程创生实践。

[1]李小红.教师课程创生的缘起、涵义与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05(4):3 -4.

[2]丁钢,陈莲俊,孙玫璐.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3):179 -181.

[3]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马云鹏.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0(4):2 -10.

[5]赵庆来.教学中教师课程创生的途径和原则[J].江西学院学报,2008(6):3 -4.

猜你喜欢

课程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