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迁移教学
2015-03-30邓丽李山林
邓丽,李山林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重视学生将来的发展,但是这些都是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在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中,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虽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进,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需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是要彰显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主体和领略文学美的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通过迁移教学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来解决语文学科或者生活中的类似和相关问题。
1 迁移教学的基本概述及影响因素
1.1 迁移教学的基本概述
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是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在语文课堂迁移教学中的“迁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迁移,它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不同特点揭示其联系和规律,进而提出若干迁移模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和内化新知识。迁移教学有着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相对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它的特色在于优化教学过程,革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1.2 影响迁移教学的因素
影响迁移教学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它们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教学就是对新旧课题的共同概括,首先决定于其人的共同因素,要找出语文学科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同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紧扣教材,按照新课标的标准和校本资源,开辟课题探究和设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彰显学生的自主性,即“自我引导、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2]。二是学生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和熟悉程度。要顺利迁移已有经验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吸收和内化语文课文当中比较经典的语句、优美的文章片段及语文基本技巧达到熟练程度,使得概括水平达到一体化、结构化,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将语文课堂打造成为有味、有趣课堂。三是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2],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方法及学习技巧的掌握会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主质疑、探求、独抒已见的权利,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探索知识、获得认知的过程,指导学生能学会看书、记笔记、做摘抄、制作学习卡片和写学习心得,不断设问、加强习题的巩固,这些学习方法的积累既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
2 迁移教学的必要性
迁移教学内容为“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迁移教学应该普遍运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语言的学习与文学素养的积累过程,语文课堂教学更多强调的是情感的体验。因此,在语文课堂中促进迁移教学十分必要。
2.1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它是人类借以表达思想情感、促进沟通与交流的工具,同时可以利用它创造文学和传播人类精神文明的代码。学好语文不仅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语文课程要培养的听、说、读、写4 种基本技能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本手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只强调学生对课文中简单字、词、句的学习和中心思想的提炼是片面的、有害的,因为它与工具性的特点背道而驰。只有通过迁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丰富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才符合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方向。
2.2 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语文的课堂教学不仅是给予学生情感上的陶冶和性格上的塑造,也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需要做好储备力量。学生是处于成长和发展中的个体,教师的教育教学应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严肃、呆板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加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彻底改变这种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状况,以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为教学依据,在语文课堂中利用迁移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凸显学生个性,增添语文课堂教学特色和提高教学效率。
2.3 教师教学方法革新的客观要求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兴的教学和学习工具充斥着课堂教学,那么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不断完善和革新,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必须革新传统的教师角色和陈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再是简单知识的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将迁移教学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语文课堂散发魅力与活力,彰显语文学科中美的元素,让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相互促进,相互成长。
3 中学语文课堂迁移教学的具体运用
3.1 课文内容的迁移教学
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是相通的,教师对语文课文内容的讲解是培养学生语感、形成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虽然不同体裁的文章出自不同的作家之手,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都大有不同,但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学语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和意象的讲解,通过迁移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抓住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要学生背诵已学过的柳永的《雨霖铃》,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学生通过《雨霖铃》学习,已经了解到柳永的词多写离愁别恨的情感和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来促进词的通俗化和口语化。老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李清照受柳永词风的影响很大,她也以白描、口语化见长,让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体验《声声慢》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迁移教学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珍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同时还提高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3.2 语感提升的迁移教学
语感迁移是教学迁移(或迁移训练)的一种。语感的迁移过程就是将从平常阅读中得来的语感运用到写作时的语言表达之中。要顺利完成语感的迁移,教师对语感定势的引导十分关键。语感的迁移首先是意象的积累和“同化”。在古代诗歌中,“兰”是高洁的情操,隐士的象征,如宋杨万里《兰花》:“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蝴蝶”常被用来表现一种宁静安谧的生活环境,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学生在欣赏和玩味著作时,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对意象的感悟和理解,将原有的意象提炼出来。在意象的驱使下,调遣词句,传情达意。同时,要求学生摘抄一些名言名句,去朗读和感悟,日积月累,可以形成一股语感流,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得心应手。
3.3 写作能力的迁移教学
“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合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4]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如沐春风,心灵舒展,情感流淌,思想奔涌,这样的语文课堂是灵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文章时,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文中如何写景、在景中又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些语言表达了作者这种感情。教师可设计写作训练,如,选写同学们喜欢的游览过的地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亲眼所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下来,把重点的部分写具体,把语句写通顺连贯。阅读与作文相结合,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口头表达方法运用于书面语言写作,既有利于学生写作中学会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实现了读写迁移,也增添了自学的信心和成功的体验。
4 结语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迁移的过程。在课堂上进行迁移教学,不仅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也有利于营造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有味,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武民,李媛.浅谈语文教学促进迁移的几个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48 -49.
[2]陈秀玲.语文教学技能训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