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创新与发展
——全国马经史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03-30蒋永穆刘吕红徐冠楠

当代经济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济学马克思

蒋永穆,刘吕红,徐冠楠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610000)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创新与发展
——全国马经史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综述

蒋永穆,刘吕红,徐冠楠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610000)

2015年7月18至19日,由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主办、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成功召开。全国马经史学会会长顾海良教授、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徐兰教授、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唐永进教授、全国马经史学会副会长严正教授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200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新闻网、四川在线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参会。开幕式由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永穆教授主持。

研讨会旨在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研究和教学,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研究、创新、普及和传播。全国马经史学会会长顾海良教授作了主题报告,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李建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当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白暴力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孟捷教授、中央编译局马列部编译三处处长徐洋编审、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张衔教授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参会代表就“马恩列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经济新常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教学”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一、马恩列经济思想研究

顾海良教授指出,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要做好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与“术语的革命”。对此,他提到了马克思在1868年1月给恩格斯的信中提到的《资本论》第一卷中“三个崭新的元素”,即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和工资。他指出,在范式创新中,术语的创新至关重要。正如恩格斯所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也首先体现在“术语的革命”。顾海良教授指出,在马克思所提到的“三个崭新的因素”之中,“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这两个术语(范畴)作为马克思的独创,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学的形成;而“工资”作为已经使用的术语(范畴),也由马克思按照新的经济学范式对它的内涵和本质进行了改造,从而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使它成为马克思经济学范畴中的重要概念。因此,“术语的革命”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创新性的“术语的革命”,如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等,是经济学科学的革命,是经济学新范式的标志;而另一种是批判继承性的“术语的革命”,如交换价值、货币、资本等,是经济学说史继承性、发展性的体现。顾海良教授认为,任何范畴和术语不可能完全自己创造,因为“术语的革命”有突变性的特征,也有渐进性的特征。正如马克思在剩余价值“术语的革命”论证时还没有“W=C+V+M”等系列术语,而是沿用了当时现有的流行术语一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时,可以使用例如“产权”等西方经济学已有的词汇,但重要的是要对其加以改造,赋予其中国特色,做好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与“术语的革命”。针对“如何做好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与‘术语的革命’”这一问题,顾海良教授指出:第一,要建立中国经济学所特有的“学术话语体系”,要集中体现“术语的革命”;第二,要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中国经济学中原始创新性的“术语的革命”及其在“学术话语体系”中的意义;第三,要正确认识和辨明中国经济学中批判继承性的“术语的革命”;第四,要科学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学的“术语的革命”与经济学传统范式的关系。

针对“劳动力价值再定义与剩余价值论的重构”这一问题,孟捷教授认为,作为整个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核心、马克思毕生的两大科学发现之一的剩余价值论,是以一系列假设为前提建立起来的,这些假设虽然在以往的文献和研究中被不同程度地讨论过,但从未被集中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在报告中,孟捷教授考察了剩余价值论的十大假设,并在莱博维奇的基础上,对劳动力价值和工资范畴做了重新定义,进一步突出了阶级斗争在货币工资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的决定中具有的意义。承认阶级斗争在剩余价值率的决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余,孟捷教授还分析了阶级斗争的局限。他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角度分析了投资对于剩余价值率的影响,以及所谓不变的剩余价值率对于工人阶级的意义。他指出,尽管阶级斗争对于利润和工资的划分是至关重要的,但投资及其所固有的不确定性,也会给作为国民收入余额的工资的变化带来实质性影响。由于决定剩余价值率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决定剩余价值率的投资理论具有互补性,因此,在建设“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时,需要同时兼顾这两者。

张衔教授以“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模型:一个技术性补充”作了大会发言。他指出,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一个重要但易被人所忽视的内容,是马克思对部类的分解及其相关分析。尽管马克思对第Ⅱ部类进行分解并给出了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并在第Ⅱ部类分解成两个分部类的情况下,给出了第Ⅰ部类的分解和第Ⅰ、第Ⅱ部类的交换关系,但马克思没有给出相应的模型,也没有在分析扩大再生产时对部类进行同样的分解。对此,张衔教授进行了技术性补充,并指出在部类分解的条件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变得更加复杂,资本主义要保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会变得更加困难,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危机更加不可避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旭教授认为,对马克思经济学是革命的经济学或者建设的经济学的争论,对继承还是创新以及如何创新的争论,其实质是对马克思经济学方法的争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具体来说,其“叙述方法”就是其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构过程,其“研究方法”就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解构过程,其对资本主义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就是其“陈述过程”。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就是“陈述”,“政治经济学批判”在中国语境下,或许就是在“新”政治经济学范畴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描述、揭示或陈述”。由此出发,才能够得到马克思经济学的当代和未来价值:人类的一切社会形态的更迭都是在趋近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终极归宿,当代中国进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就是如何解决资本和劳动的矛盾,即如何使劳动者成为主体,而当代中国进行政策制定的终结点就是实现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的回归,从而实现马克思经济学在研究方法、叙述方法与现实政策三个层面的统一。而以此为标准,也可以衡量当代中国各项政策的马克思主义元素。

对于“私人财产权制度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问题,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刘灿教授指出,私人财产权不是永恒的而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生产关系分析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私人财产权制度的进步意义与内在矛盾。用马克思的财产权思想和方法剖析当代资本主义财产权结构和财富差距可以看到,资本主义财产权的核心实质是资本强权,分配的不公源于财产权占有的不平等。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评和对未来社会公有制的构想中,包含了他深刻的财产权思想:一是财产权的正义公平,二是财产权与人的发展,三是社会和谐与利益均衡。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张俊山教授指出,如今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传统解释和理解中存在着缺陷,即将两者之间的矛盾理解为外部机械的对立。但实际上,两者的矛盾并非存在于两者的外部对立,而是存在于各自的内部。生产力的内部矛盾是由生产力本质决定的发展要求与由一定生产关系(包括人的认识程度)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样态与方向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是由一定生产力的物质技术性质所要求的生产关系(反映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与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之间经济利益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内部矛盾决定着一定时期生产力潜力是否可以得到发挥,以及发挥到什么程度;生产力内部矛盾决定着由一定生产关系下生产力发展是否可以持续。张俊山教授指出,合理的生产关系不仅保证生产力潜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还能促进生产力本质的实现,促进劳动者及整个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在《论列宁晚期关于全面改革的思想与实践及其重要启示》一文中,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鞠立新教授认为,列宁在其生命晚期,审时度势,领导苏维埃共产党大力推行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经济改革,同时力排众议,力主在党的领导体制、纪检监察体制、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列宁晚期的这些重要思想和实践,源之于他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不断探索总结,具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不拘泥于马恩的本本词句,更不躺在以往的经验成就上;他注重从实际出发,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并且勇于反省和责任担当,清醒认识改革的艰巨复杂性、系统性和紧迫性,努力提高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规律的认识。鞠立新教授指出,列宁的这些光辉思想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对于我们新时期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全面深化和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所王生升副教授认为,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中的重大争论问题。大多数学者争论的重点集中在资本有机构成与剩余价值率的变化上,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标准和方法来测度二者的变化幅度,由此导致了对该规律或证实或证伪的检验结论。事实上,这些争论的差异仅仅是检验方法的差异,而它们都共有着相同的分析维度,即单个资本运动的分析维度。对于争论的双方而言,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代表了单个资本运动中生产力的进步,而剩余价值率的变化则代表了该过程中生产关系的变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被进一步简化为两变量间相互独立的抵消性变化。这种分析维度背离了《资本论》的逻辑,是对马克思所阐述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形而上学简化。《资本论》采取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剩余价值率是与单个资本相关的更抽象的范畴,而一般利润率是与社会总资本相关的更具体的范畴。因此,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是对更为具体的社会总资本矛盾运动进行分析的结果,而不是对更为抽象的单个资本运动进行分析的结果。剩余价值率表现为一般利润率的过程,不仅仅是计算公式中分母的变化,更是社会总资本运动中内生性失衡对单个资本运动条件的破坏过程。有关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研究重点,应当是社会总资本运动中的内生性失衡,它是理解“较高的剩余价值率最后表现为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范式之一,它为我们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的矛盾运动提供了整体框架,同时也隐含着对资本主义历史消亡的整体性趋势性判断。

针对“马克思1861—1863年手稿第XVII、XVIII笔记本若干计算问题”,徐洋编审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版)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对待马克思原稿中的所谓计算“错误”的方式十分不同:对于马克思的计算错误,MEGA版的编辑原则是维持原稿,除非保留该错误会严重阻碍读者的阅读;俄文版则是积极地去“改正”原稿中的计算错误,似乎力图把马克思的不成型的草稿变成比较成熟的著作。而通过对MEGA版所提供的马克思原稿中的计算进行复核,徐洋编审认为,俄文版的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原稿的一些修改并不十分合适,有时甚至可能错误地理解了马克思的思路,从而对原稿作了错误地改动。徐洋编审指出,马克思的计算“错误”常常是一种连续的、复合型的错误,要想彻底理解马克思的这些“错误”并全部给予改正,非常困难;并且手稿本身所具有的强烈草稿性质,也决定了没有必要去修改这些“错误”。因此他建议,基于文责自负的原则,马克思手稿的编译者在翻译和校订时最好不要改动马克思的原文。如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对马克思的原文作修改,也最好对改动一一注明。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针对“中国经济思想和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协调”这一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雷声教授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思想进行研究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进行研究,而在当下,对此的研究存在着某些偏向,忽略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研究。对此张雷声教授强调,要特别注意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中《资本论》研究的源和理论范畴发展的流相结合的问题:一是要注意在中国经济现实及思想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二是要注意不能把当今的研究强加予马克思经济思想,不能把由于需要而形成的经济思想强加予马克思经济思想,不能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任意化。

李建平教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依据”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政府干预的问题,新自由主义者否定的回答,与西方经济学界一部分学者从市场失灵、市场缺陷说以及凯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出发,所提出的“需要政府干预”的论证是非科学的、不足为据的。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需要政府干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不仅要遵循商品运动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资本追求价值增殖、资本生产过剩、资本积累必然引起贫富分化的资本运动三大规律,在去掉其资本主义性质后,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学理依据,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之体现。

白暴力教授以“马克思宏观经济数理模型的构建”为题作了大会发言。他从马克思企业和劳动力价值理论出发,建立了工资市场定位模型,指出工资被钳制于劳动力价值是造成社会总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而“社会总消费需求模型”解决了总有效需求不足的微观基础。他指出,消费资料需求及其变化必然导致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及其变化,进而会通过传递效应影响到社会投资需求。由此,他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平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传递效应模型和传递效应函数,确认了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得到了传递效应强度的决定公式,而社会投资需求又有着倍加效应。基于投资的倍加效应模型,白暴力教授建立经济周期与增长统一的动态模型。整合以上模型共同构成总需求模型即得到完整的宏观经济运行的系统模型。在以上模型的基础上,白暴力教授又从马克思的价值、价格、货币与劳动生产率等理论出发,构建了价格总水平上涨因素的模型:结构性因素模型、总量性因素模型,并从这两个模型出发,将物价总水平上涨分为膨胀纸币型物价总水平上涨,市场微观经济行为所导致的规律调节型、市场推进型(Ⅰ)、市场推进型(Ⅱ)物价总水平上涨,宏观变量导致的生产劳动萎缩型、需求膨胀型物价总水平上涨,自激型物价总水平上涨等四大类、七种类型。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方福前教授认为,在本轮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控中存在着四个失误。一是国家经济结构失衡,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但调结构却被一拖再拖。二是积极财政政策被“急刹车”。方福前教授指出,与1998年国家提出的“扩大内需”举措相比,本轮积极财政政策退出过猛。三是由于对经济减速的原因判断失误,从而导致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操作失误。四是政府干预不当。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货币周期的顺周期变化,而政府的干预不当却导致了货币工资的逆周期变化。对此方福前教授指出,政府提高工资应当选择合适恰当的时机。

三、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邰丽华教授结合加拿大经济学家莱博维奇超越《资本论》的背景以及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要件,指出莱博维奇的观点对于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莱博维奇过于强调需要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是主观代替客观的观点和方法,从而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此外,他的部分看法和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推向了庸俗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谭晓军研究员指出,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再次经历了从盛到衰的过程。现如今,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育存在着多种困境,例如:由于教育部门的限制,日本大学并没有专门称为马克思理论或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的讲座或课程;真正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年轻学者越来越少,出现明显的后继乏人的状况。他认为,当前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力量正逐渐走向衰弱,高校中的马克思研究阵地的坚守愈发困难。而这种研究状况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第一,需要关注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导致马克思主义研究走入困境的外部原因;第二,需要重视学术研究与政党理论分离导致马克思主义力量削弱的内部原因;第三,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研究后继乏人这一未来隐患。

西方经济学说史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以约翰·穆勒、马歇尔、萨缪尔森以及斯蒂格利茨四位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四次大综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宋宇教授从学术背景与综合形态的特殊性与共性、比较综合方法的继承性与螺旋式上升性、经济现象研究的进步性与学术影响的庸俗性三个方面,对这四次大综合进行了比较。他认为,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四次比较综合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其特点、归纳其启示、指出其重要差别,对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的启示。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学所赵准副教授以大卫·科茨、理查德·沃尔夫、安瓦尔·谢克、邓肯·弗利为例,对比介绍了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4种典型流派在教学、科研、核心理论、主要著作和社会传播及影响力方面的特点。她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在麻省大学阿默斯分校和纽约社会科学研究新学院等大学有着分层次的系统教育,也在2008年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之后在社会大众、新闻传媒和学术界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尤其是谢克即将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资本主义:竞争、冲突和危机》,更是一部在稳健扎实的经验验证和批判性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进行深度挖掘、理解和运用的典范。

四、中国经济新常态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家祥教授指出,从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的演进角度看,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阶段转换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体现了作为追赶型经济体的中国跨入新阶段的新需要,已成为新形势下的创新理论。他认为,这一判断梳理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特征,揭示了它的新内涵,提出了应对的新思路,构成初步的理论体系。此外,李家祥教授指出,作为面对转向新阶段的系统性理论阐述,尚需根据新形势、新挑战和新实践对此做出更深入的研究,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自身完善方面看,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定位、时间长度、内容宽度、内涵把握等,也有待于学界以中国特色经济发展实践为基础继续探索。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景峰教授梳理了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内容,并运用其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周期中繁荣的结束、衰退的开始均是源于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之后所伴随的生产力提高与有限的社会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总需求远小于总供给,且经济结构中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调,这种失调广泛存在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要避免这种经济下行现状进而延长经济繁荣的周期,就要从经济运行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寻找平衡。从供给方面来看,要合理安排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主体作用,提高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力,充分利用和发挥改革红利。从需求方面来看,要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以保证居民有足够的购买力,进而促进消费升级,通过内需的增长来缓解国际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且保证需求对中国经济的驱动力。总之,从马克思周期理论出发,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循序渐进的创新驱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保证了经济运行过程中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发展,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何自力教授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视角,概括了资本主义研究主题的5个演变阶段,分析了金融资本主导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表现及原因,并对中国发展模式的选择提出了思考。他强调,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要警惕新自由主义的误导,并指出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受到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资源瓶颈、产能过剩、生态文明建设、自主技术创新水平不高、两极分化以及个性化定制化消费趋势的硬约束。在这些约束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要做到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并存,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三次产业并存,要高度重视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对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用最完善的制度措施维护和发挥制造业优势,对“走出去”进行强有力的规范和引领。

五、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福建省社科院严正教授指出,当年马克思通过提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理论而做出了重要结论,结论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被充分证明。而资本主义通过对此进行反思并通过反向调节、宏观调控等方法进行了调整并且取得了成功。因此,要不断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现象,发现资本主义的新问题以及其提出的解决策略,因为这有助于经验教训的吸取。此外,严正教授还强调,对于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研究,要融入世界经济的背景,要深入思考值得注意、关注、警惕的新问题,从而不断加强思考认识,促使我们的经济更加健康地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儒教授在提交大会的论文《后危机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中指出,科学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是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本质的关键。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对此刘儒教授认为,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仍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框架内的发展演变,并未突破其关节点,当代资本主义仍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尽管本次金融危机演变、蔓延过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但也应当看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会也不可能穷尽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处在发展演变当中。

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教学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邱海平教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到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的生存建设问题,他指出,现如今政治经济学面临着被学校、学生边缘化的现象。邱海平教授强调,现如今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落脚点,并非像过去那样对资本主义的腐朽性进行揭示,而是为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多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服务,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

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黎明教授指出,国内经济学研究存在着严重的西化倾向,这严重冲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他指出,现如今一些高校经济类专业在是否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进行课时设置、如何进行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疑惑和争论。而解决这一问题,一要相关部门制定规律科学的课程建设标准;二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讲授者的专业知识水平;三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使课程讲授者真正信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四要加强理论研究,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经济的应用价值;五要聚焦中国问题,立足中国现实推进马克思经济学术语革命和理论创新。

责任编辑:张 旭

2015-09-15

定稿日期:2015-10-12

蒋永穆(1968-),重庆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刘吕红(1966-),四川资中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徐冠楠(1989-),山东德州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干事,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经济学马克思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简明经济学
经济学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