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创新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创新的方向及激励机制

2015-03-30张桂芳任保平

当代经济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技术升级经济质量

张桂芳,任保平

(1.廊坊师范学院经济学院,河北廊坊065000;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27)

产业创新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创新的方向及激励机制

张桂芳1,任保平2

(1.廊坊师范学院经济学院,河北廊坊065000;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27)

产业创新通过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多样化和产业创新速度四个途径影响经济增长质量,但是这些影响往往都不是确定的。在考虑经济增长质量的情况下,需要对产业创新的方向进行引导。就中国的发展实践而言,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仍然是重要的,同时需要兼顾生态环境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要求。应通过市场机制、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来引导产业创新的方向,以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产业创新;经济增长质量;影响路径;激励机制

提高人类的社会福利水平,即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学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然而,着眼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机制却往往忽略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产业创新无疑是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主要推动力,但它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并不确定。如创造性毁灭引起的收入分配效应可能在短期内引发更大的不平等问题,要素替代性技术创新可能造成部分群体的大量失业和资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多样化创新也会加剧整体资源的稀缺程度,而专业化引起的经济风险在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同样令人担忧。考虑到这些问题,对于产业创新的评价就变得有些复杂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产业创新?产业创新背后的激励机制是什么?如何引导创新行为向着政策制定者确定的方向发展?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回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质量这个问题。本文拟从经济增长质量的角度对产业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产业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的界定

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都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和内容。对于产业创新,虽然没有一致认可的界定和分类方法,但是通过文献梳理能够找到容易被人们接受的观点。学术界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积累的文献也非常有限。值得庆幸的是,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其中包括一些经验研究和政策研究。这些研究提供的可操作的分类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界定,并将之与产业创新对应起来,以便于从中发现二者间的联系和反馈机制。

1.产业创新的内涵

实际上,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产业创新的过程。十八世纪的纺织业和采矿业、十九世纪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二十世纪的交通运输和信息产业,都是一个时代经历了巨大增长的标志。然而,令人疑惑的是,长久以来创新以及产业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经济研究中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于创新引起的增长效应分析,经济理论更关心资源配置带来的效率改善。虽然有奈特、熊彼特这样的大师对创新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但是直到罗默开启了内生增长理论研究的先河之后,创新才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宠儿”。[1]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国家财富的增加在于分工,而分工之所以有助于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有助于某些机械的发明,这可以被称为对“创新”的初始定义。[2]1912年,熊彼特第一次正式提出“创新”的概念,并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投入到生产体系中”[3]。这一理论对后来众多领域的技术创新研究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就是一个结构性转型的过程,创新导致新行业的出现和老行业的淘汰,他称之为“创造性破坏”。萨维奥蒂(Saviotti)认为新产品、新活动和新要素是技术变化的结果,导致了经济成分的变化和创新的出现,并且认为产业创新是一个经济实现长期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4]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是第一位系统提出产业创新理论的学者,他认为产业创新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含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5]波特认为,从本质上看,产业创新就是当资本(人力和物力)相对于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禀赋更加充裕时,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发展比较优势。[6]普昂(Poon)认为,产业创新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转移的过程。[7]

虽然研究者们对于创新的定义各有侧重,但是概括起来,产业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创新,即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创新和产业多样化创新。本文将这三个方面的创新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分别研究它们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

2.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经济增长质量不仅关系到财富的生产,也关系到财富的分配;不仅关系到经济增长对当代人福利的影响,也关系到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物质财富的生产,也关系到经济增长对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关系到对财富生产效益的经济评价,也关系到增长过程中引起的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的综合考量。因此,经济增长质量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一个提高人类福利水平的过程,主要涉及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8]。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实践者们已经感知到投入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努力并没有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显著减少。他们未能让贫困地区人口的基本要求得到保障,比如水、电力、医疗和基础教育。在一些地区,社会指标恶化,而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却显示出相当可观的增长率。因此,人的基本需求已成为利益的焦点[9]。发展的目的被看作是减少大规模剥夺和给予所有人完整生活的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优先发展政策应该是重视基础教育、营养、卫生和保健,不仅直接有助于减轻贫困和生育力降低,通过有效利用资源也提高了直接和间接的国家生产力和经济增长质量。

巴罗(Barro)给予增长质量一种很宽泛的概念,他把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的社会、政治及宗教等方面的因素,具体包括受教育水平、预期寿命、健康状况、法律和秩序发展的程度,以及收入公平等。这预示着,人类的经济发展观开始从仅仅注重效率增长向以人为本、分配公平、幸福感、自由和生活质量转移。[10]吴国一等认为,扩大人们的选择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一种体现,是提高人的能力以及自由度的过程,从而使人类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并有获取知识的权利和享有体面的生活。对自由的引申,使人类的能力、机会和选择对发展做出积极贡献。[11]钞小静等在总结了上述文献的基础上,将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界定为经济增长的结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这种分类方法为分析经济增长质量提供了可操作的概念性框架,也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中最为权威的一种划分方法。本文借鉴这一分类方法,将经济增长质量与产业创新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3.产业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

借助于对产业创新内容和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分类,我们能够较为容易地厘清和表述产业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这些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创新的各个方面对经济增长质量各维度可能产生的影响,二是既定的经济增长质量目标要求产业创新给予恰当的反馈。需要指出的是,在创新内容之外,还有一个决定了创新影响大小的极为重要的变量:创新速度。创新的速度过快,创新的负面影响就更为严重。这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二、产业创新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

产业创新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力量,因为它是将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创新结果是产业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量。在经济的变化过程中,产业创新通过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多样化三种形式作用于经济增长质量,创新速度也切实影响着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

1.通过产业技术升级影响经济增长质量

产业技术扩散形成产业内创新,即对原有产品进行技术创新并在整个产业得到普及,产品质量得到改善,生产技术得到提升,最终引起产业技术升级。产业技术升级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第一,从经济层面看,产业技术升级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三个效应:增长效应、分配效应和冲击效应。所谓增长效应,是指产业技术升级往往伴随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社会总产出的增加。增长效应提高了人均收入水平,对于社会福利的持续改善具有深远影响,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分享增长带来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旧产品和旧企业被淘汰,在创造就业的同时也引起了失业;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者收入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低技能劳动者更容易受到冲击,在创造增长的同时引发了收入分配问题。这就是产业技术升级引起的收入分配效应。除了带来经济增长和引起收入分配的变化以外,产业技术升级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冲击,引起经济波动。这也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现实基础。

第二,从社会层面看,产业技术升级通过引发社会问题影响人们的福利水平。技术升级带来的失业和收入分配的变化引起了许多社会问题,诸如劳动技能的丧失、人的心理的扭曲、犯罪率的上升、各种游说活动的增加,以及对社会保障造成的压力等。不过产业技术升级引起的组织变化对社会的影响并没有得到深入讨论。有些技术升级可能引起产业组织趋于分散化,如网络技术的升级引起产业分工的细化,有些技术升级则可能引起产业组织趋于集中。此外,资本时代的技术升级使整个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在资本的支配下运动,而信息时代则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来满足“产业人”对沟通的需要。

第三,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层面看,产业技术升级的影响也不确定。技术升级可能依赖于资源的大量投入或新能源的使用,这有可能缓解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供给产生的压力,也可能加剧这一压力,或者引起新的问题。从经济史的角度看,历史上的产业技术升级更多地体现为一类资源对另外一类资源的替代,实际上反映了人对稀缺程度变化的一种反应。短期来看,这种反应总是缓解了资源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其无法掩盖人类对资源进行掠夺和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的本质。因为,新的替代的发生总是意味着某类资源稀缺程度的上升。

2.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增长质量

产业结构包括产业的占比结构、产业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的组织结构三方面内容。产业结构创新意味着三次产业或者更详细的产业划分在比例上的变化,或者产业空间布局以及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发生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对收入在群组之间、地区之间的分布有重要影响。此外,产业空间结构的变化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重要的冲击,对于公共品的供给和需求、社会组织的运行、家庭伦理关系的维护、传统与变革的平衡都有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为个人带来了额外的成本,也可能引致许多新的社会成本,削弱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福利增进效应。

各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的变化首先决定了各个产业的就业变化,这对许多普通的就业者和具有专用性技能的劳动者都会产生影响。更为一般地讲,产业占比结构的变化会引起所有资源和要素就业需求的变化,因而对于资源的使用来讲,可能一些资源的需求量在逐步增加。从资源和生态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生态压力和资源压力。理想的情况是产业结构调整向着更有利于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是必然的。毕竟经济主体,无论是政府和企业的行为,都决定于其所受到的约束和激励。产业结构占比的调整可能违背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原理,造成效率的损失。而与技术进步的方向相一致,并与资源和要素稀缺程度变化相符的结构调整能够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平衡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已经被人们所注意到。比如产业在地区之间的分布差异增加了交通规划和调度的难度,产业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差异造成了人力资本、公共产品、信息媒介等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差异,强化了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此外,产业的空间布局影响着人的流动性,而流动性的变化往往对传统造成冲击。包括对家庭作为社会微观组织的基础地位的冲击、对家庭伦理关系的冲击、对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对习俗、惯例作为社会调节机制有效性的冲击。这些冲击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成本,更重要的是引起人们的冲突,包括代际冲突和不同价值观群体之间的冲突。化解这些冲突需要付出成本。

总的来说,有一点必须明确,无论是竞争性市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强势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并非都有利于增长质量的改善。因为经济主体,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有自己的目标函数,并受到可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的约束,没有理由认为它们的行为必定会导致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倾向于提高资源消耗性产业的比重,也可能向着资本密集型方向迈进,这都取决于技术进步的方向、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国际市场的长期变化,以及政府的目标。

3.通过产业多样化创新影响经济增长质量

产业外创新,即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所讲的产品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形成新产业,引起产业多样化。产品创新或者多样化创新扩展了人们的消费集,对于社会福利的提高具有更为根本性的意义。[12]多样化创新构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淡化了机器对人类就业统一性的改造色彩,避免了许多社会问题。多样化创新为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激励,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但是,如同技术升级一样,在多样化创新的好处未能惠及之处,则是新产业淘汰旧产业引起的失业(包括资本的失业)和苦难,传统与新潮的碰撞引起的社会价值观的分裂和痛苦。具体地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多样化导致更多的职业和人类的消费选择。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更多的功能,以及更好地适应个人需要。因此,产业多样化能提高人类福利。产品、服务等多样化使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为人类的发展扩展出更大的空间。

二是产业多样化能够增强社会福利。仅仅通过效率提高取得的经济增长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需求下降,这往往会导致失业。假设收入、社会认可和幸福感与人的职业地位有关、由于需求方面的制约因素和社会经济不公平加剧,缺乏多样化可以引发经济体系崩溃。在这个意义上,不同部门之间更好的平衡使得多样化经济不太容易受到外部的冲击。经济发展本身并不一定会增进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但经济危机确实对福利分配有负反馈。多样化则会降低风险,此外,地区和国家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可以防止技术锁定。

三是产业多样化有利于增强经济的稳定性。具有更高产业多样性的地区可以获得更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更低的失业率,主要原因是经济多样性可以消除该区域产品的需求波动。当产业拥有多样化,即有大量的产业品种时,每个单一品种对整体生产率的影响会减弱,因此,导致生产率的波动较小,从而增强经济稳定性。产业出现多样化时,当一个产业遭受冲击时,企业可以及时调整产品品种来抵消冲击。且富裕国家的企业更多依赖于涉及更多种投入的技术,所以,相比于贫困国家,富裕国家的经济波动性更小。[13]

四是产业多样化趋向于分散一个经济体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权利的分散可以促成更加民主的社会制度。然而,前提假设是人类对社会中知识信息的获取是公平的。

4.产业结构创新的速度影响经济增长质量

产业创新的速度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超过了人类社会的应变能力,引起人类社会面对快速变化时出现的许多不适反应。比如,大规模的失业、收入结构的急剧变化、社会组织形式跟不上经济变革的步伐、资源消耗速度的突然变化,以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骤然破坏,都让人类社会措手不及。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都在快速的产业变革中接踵而来,人类在享受物质生活水平纵向提高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如果技术升级的速度较快,产业创新对社会和生态造成的冲击就更严重,有可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人类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痛记忆,这在人类发展史上已经多次上演过。

三、经济增长质量目标下产业创新的方向

经济增长质量的内容并非是完全兼容的,由经济增长质量的四个维度出发确定的产业创新的方向也并非是一致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面临不同的生存压力和发展需要,对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的评价会有很大不同。就中国的实践而言,对增长的需要仍然是迫切的。但是,对于社会稳定性和适应性的要求,以及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也在不断上升,因此,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对产业创新的方向进行统筹。

1.鼓励效率改进型产业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生产创新、人的素质提高等。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体现的是要素投入对产出增长贡献以外的、不能被要素投入解释的那部分产出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创新驱动、科技进步以及专业化等。在我国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面临瓶颈之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

鼓励效率改进型产业创新,从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从制度建设、科技创新和改革中寻找红利,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对人力资本与技术研发的投入,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引致规模收益递增,激活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幅在过去一段时期一直高于国际标准,主要原因在于大量劳动者从农业部门转向生产率更高的工业部门,但是最近几年出现了下滑趋势。如果能够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增加研发投入,并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得民营经济能够进入到垄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则有望获得提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创新如果是要素投入驱动型,则有可能降低全要素生产率,不论是资本投入型还是劳动投入型的要素投入,都不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鼓励资源节约型产业创新,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环境容量越来越有限,整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未来经济的发展应该以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基础,尊重自然规律,以资源节约型产业创新为突破口,发展绿色科技,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努力构建一个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发展的社会体系。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科技,必须在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减少生产过程中环境的外部性,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开发各种能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产品,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对产品进行回收、再生产和复用,减少生产过程和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资源利用的成本,减少环境成本,降低经营成本,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强的竞争力。

3.鼓励多样化产业创新,增强经济稳定性和提高发展活力

不同于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多样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是确定的。前文已经明确指出,产业多样化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此外,从经济增长史的角度看,新产业的出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主要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多样化创新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四、产业创新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激励机制

1.市场激励

企业利润的源泉是创新,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与核心是新技术下产品的竞争,这无疑构成了约束企业人力资本市场的重要方面,其激励约束机理在于,充分竞争的产品可以使优秀的经营者的能力与努力转化为良好的经营业绩,从而提高营业利润。企业基于利润导向和迫于竞争压力进行创新是产业创新最为持久的力量,市场机制在激励企业进行创新以追求利润和应对竞争压力方面是最为有效的。所以,在产业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市场经济的竞争秩序是在以市场机制为基本调节方式的经济体系中,市场行为主体在一定的竞争规则和政府政策的约束下,争取有限资源以获得最大利润的行为关系及其整体性表现。市场经济的活力和动力来源于竞争,竞争秩序是市场经济秩序的核心。市场机制的有效与否直接取决于是否存在竞争以及竞争是否有效,而竞争是否有效则直接取决于市场竞争秩序是否有效合理。如果缺乏竞争,或者竞争秩序混乱,市场调节就会失效。所以,平等竞争、文明竞争、有序竞争既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2)消除市场进入壁垒。如果不存在市场进入壁垒,没有外力干预的市场竞争机制将导致最优的社会福利结果。一般而言,市场进入壁垒,比如技术壁垒、企业战略性进入阻遏和政府进入管制,都是静态无效率的。但是如果这些壁垒的存在有利于动态效率及社会福利的改善,那么政府对此就无需进行干预;反之,就应消除这些妨碍市场进入和自由竞争的壁垒。有一点必须明确,政府消除壁垒的行为应该具有有效性和公平性。否则,将阻碍实现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科技进步效益、科学管理效益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起着消极作用。

(3)完善市场结构。商品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多门类、多层次的市场,把整个经济活动纳入市场的轨道。但是,如果市场结构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各类市场不配套,则不能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需要发展多元化市场,除了继续扩大消费品市场外,还要大力发展生产资料市场,逐步开辟和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并且在每类市场的内部,要完善各个相对独立的营销层次,并把各项经济行为有序地衔接起来,充分发挥市场的综合功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策激励

国家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产业创新政策上的激励。

(1)补贴政策。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政府研发补贴政策能降低企业研发活动的成本,起到激励企业投资于研发活动的效果。因此,可以通过补贴政策鼓励那些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产业,如环保产业,高技术产业等。

(2)研发政策。我国目前的科技政策偏重于提高地区的科技研发能力,然而在提高地区的科技吸收能力、促进技术的扩散等方面,科技政策则存在较大欠缺。未来我国科技政策应更多地扶持在增强区域吸收科技创新的能力以及在扩大技术扩散的范围等方面,并在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实施更多的举措。同时应加强研发资源的整合,避免资源的浪费。

(3)贸易保护政策。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选择能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的产业加以保护,以及对技术水平高,环境污染小的产业加以保护,使其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具备更多的竞争优势。

(4)组建产业联盟。产业联盟的成立能够改变企业创新模式,以往的技术创新都是企业各自为战,联盟成立改变了创新的模式,更多的产学研机构合作、集成各自优势开发新技术,形成新的产学研创新机制。

3.制度激励

为了更好地发挥产业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我国还应在制度上对产业创新进行激励。

(1)鼓励创新,完善知识产权法、专利法。即对技术创新成果个人所有权的承认和保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社会成员的技术创新成果都是一种技术商品。技术创新者所获得的市场激励,无非就是技术创新成果作为商品所实现的自身价值。技术创新成果既然具有商品的属性,就必须承认创新者本人对它的所有权或产权。和其他一般商品的产权制度一样,技术商品的所有权本质上就是一种产权报酬的索取权。

(2)保护市场竞争,完善反垄断法。中国现行反垄断法是分散在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招投标法以及众多的行政性法规之中,缺乏一部统一和系统的法律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目前也缺少一个独立和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关。反垄断法与其他法律制度不同,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也不同,因为它的任务不仅是要同大企业集团或者垄断企业限制竞争的行为作斗争,而且还要同政府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作斗争,这就要求执法机关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足够大的权威性。而就中国现行反垄断法的执法机关来说,即便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它们也不具有足够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说明,中国不仅亟待制定一部系统和完善的反垄断法,而且也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和高度权威性的反垄断执法机构。

(3)增强制度性激励,加快政府体制改革。主要是完善政府考核和官员晋升机制,逐渐将政府和官员的目标导向修正到与经济增长质量方向一致的轨道上来,激励各级政府和官员在保增长的同时,重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此外,应综合考虑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对各地区政府各项考核权重进行适当调整,并在税收返还等方面给予地区性和行业性的倾斜,鼓励地方政府全面衡量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问题。[14]

(4)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会救济制度。产业创新可能引起企业破产,这种破产可能是行业性的,也可能是地区性的。社会救济制度必须考虑到这种由于产业创新而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包括养老和再就业两个方面。应建立经济预测和应对机制,提供再就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制度,以及完善针对特殊人群的社会补贴制度,并加大对产业创新过程中受损群体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支持力度,尽可能地避免产业创新造成新的机会不均等的出现。

[1]Romer,Paul.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

[4]Saviotti,P.Technological Evolution,Variety and the Economy[M].Cheltenham:Edward Elgar.1996:48.

[5]Freeman C.,Soete L.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Cambridge:MIT Press,1997:18-80.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92.

[7]Poon,TSC.Beyo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 Case of Further Upgrading of Taiwanp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J].Technology and Globalisation,2004,1(1).

[8]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4).

[9]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Employment,Growth,and Basic Needs:A One World Problem(Geneva:ILO)[R].1976.

[10]Robert J.Barro.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J].Working Papers from Central Bank of Chile.2002,(6).

[11]吴园一,赖佳.经济增长、FDI与环境质量分析[J].商业研究,2013,(4).

[12]Miklos Koren,Silvana Tenreyro.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J].American Econom ic Review 2013,103(1).

[13]杨小凯.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 Divers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

[14]周瑞明.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文献脉络与评价[J].管理学刊,2014,(1).

责任编辑:蔡 强

F120.3

A

1005-2674(2015)11-075-07

2015-07-10

定稿日期:2015-10-10

张桂芳(1982-),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师范学院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与产业经济研究;任保平(1968-),男,陕西凤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技术升级经济质量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李辉废塑料加工设备技术升级产量高更赚钱
光源技术升级,色彩还原更鲜活 光峰WeMAX APUS-30E
质量投诉超六成
溴化丁基橡胶成套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