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 湖北新作为

2015-03-30陶舟成

党政干部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湖北常态经济

○ 陶舟成

湖北要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目标,必须科学认识、积极适应、高效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快速发展。

一、科学认识经济新常态

要了解我国经济形势,准确把握国家经济政策,实现湖北经济发展的新作为,就必须科学认识经济新常态。

(一)科学认识经济新常态的“四大特征”

中国经济新常态具有“四大特征”。一是速度换挡,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过去30多年间高速增长是常态,现在中速增长是新常态。二是增长方式转化,由粗放的规模速度型增长演变为集约的质量效率型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持续。三是结构优化,由增量扩能为主发展为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正向合理的经济结构转变。四是动力深化,我国新的增长点大量显现。“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科学认识经济新常态的“九个转变”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新常态作出了重要论述,指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九大趋势。一是在消费需求上,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转化为个性化、多样化消费。二是在投资需求上,存在制造业饱和,大量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显现。三是在出口和国际收支上,由出口导向逐步向规模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发展。四是在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上,新兴产业、小微企业、服务业作用逐渐显现,产业组织出现小型化、专业化和智能化特征。五是在生产要素相对优势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在下降,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六是在市场竞争特点上,低层次的数量竞争、价格竞争演变为质量型、差异化的竞争。七是在资源环境约束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方式逐步展开。八是在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上,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时间仍将持续。九是在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上,要通过市场机制认识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

(三)科学认识经济新常态的“三性”

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实现新常态下的快速发展。一是充分认识新常态的必然性,尤其是优化结构、转换动力、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二是高度重视新常态的决定性,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就“中国梦”坚实根基。三是科学把握新常态的过程性。经济新常态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必须解决新的阶段性矛盾,这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

(四)摒弃经济新常态的“三大误区”

目前对“新常态”的认识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将“新常态”理解为经济“下行”。经济新常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二是将“新常态”理解为短期效应。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将“新常态”理解为很容易实现的目标。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多“体制病”,要破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诟病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

湖北要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取得新形势下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

(一)解放思想

一是要坚持竞进提质。湖北虽已进入全国经济“第一方阵”,但在“第一方阵”中排名靠后,位列第九。经济新常态为湖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为此必须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高效益增长。二是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经济新常态意味着要加快释放市场活力,培育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市场体系。三是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要“捅破天花板,激活双引擎”,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湖北作为科教大省,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完全有能力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要培育新的增长点。单一的经济形态不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须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湖北要保持工业优势,还要加速农业现代化,培植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实体经济。

(二)吃透省情

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了解省情,吃透省情,认识湖北发展的短板,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快速发展。湖北经济状况表现不优。一是规模不大。2014年湖北经济保持着“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发展状态,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很大,经济总量不到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的一半,湖北经济的发展优势尚未充分体现。二是结构不优。湖北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但就所有制结构而言,国有经济明显强于民营经济。从产业结构来看,湖北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薄弱。从城乡结构来看,武汉发展较快,其他中小城市发展较慢,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城乡差距大。三是新动力不足。湖北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形势严峻。人口红利不断减少;土地资源供应不不足,建设用地指标却越来越紧张;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水资源污染严重,湖泊减少,森林植被破坏严重,空气、土壤都严重污染。缺乏新动力,是制约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把握机遇

经济新常态表明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湖北作为“战略支点”,要利用好发展的“黄金十年”,在“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思路下,把握发展机遇。一是战略机遇。湖北可通过向东衔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西融入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把长江经济带锻造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全面展开,将有助于全省各地明确自身在整个湖北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湖北要抓住战略优势,建成“支点”;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必将促使湖北成为扩大内需市场的主战场。二是市场机遇。包括: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湖北要利用改革的机遇,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湖北地理优势明显,可通过承接国际及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以及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升级;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湖北可大力发展新能源、地理信息产业和3D打印等产业,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向产业强省转型;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建设的机遇,将有助于湖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升级。

三、高效引领经济新常态

要实现引领经济新常态,湖北首先要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握“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稳固发展底盘,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创新驱动。

(一)力争1.5倍系数稳增长

在新常态下,湖北发展与全国一样,呈现出一些共性,经济增速下降,但湖北自身优势明显。2015年,湖北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为9%以上,力争1.5倍的全国增速。这符合湖北发展实际的预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湖北省必须做大增量、盘活存量,注重发展效益。

1.夯实工业基础。2014年湖北GDP增速为9.7%,不足年初制定10%的GDP增速目标。三大产业中,一产和三产均实现增速的上涨,二产业则下滑了1.2%,主要原因是湖北经济总量还不够大,转型升级任务重,要实现经济“1.5倍增速”就要夯实工业发展基础。一要做大工业经济。没有相当的规模总量,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就失去了意义;二要做强工业经济,重点放在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促进传统产能优化升级;三要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为企业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起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大培育和扶植“专”、“精”、“特”、“新”企业,保证新增进规企业突破1200户。

2.扩大有效投资。近几年,湖北的投资贡献率基本稳定在60%以上,但“底盘”尚小、投资不足。做大做强投资底盘,既是当前稳增长的有效之策,也是打基础、管长远的有力抓手。2015年,湖北要在全省发起项目“竞进年”、“提质年”和“促进年”活动,突破投资额2.9万亿。为此,一要抓重大项目建设,向高端制造、高新技术、现代农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进行投资;二要抓民间投资,抓好首批95个省级和5个国家级的示范项目建设;三要抓政府投资,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惠民生”,加大公共领域投资。

3.推进消费升级。消费是经济增长重要“引擎”,湖北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就要千方百计扩大消费,推进消费升级。一要培育大众消费,扩大市场消费,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二要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壮大本土企业的同时吸引大型企业,争取突破35%的电商交易规模;三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大力实施健康养老家政、信息、节能环保等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四要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对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的规范治理,加强价格监管和价格反垄断,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消费安全。

(二)优化结构促转型

准确把握形势,积极应对“新常态”,需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这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1.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2014年下半年由湖北省统计局公开的《2013年湖北民营经济发展报告》表明,2013年民营经济同比增长12.2%,实现增加值13321.7亿元,贡献GDP增长62.6%。民营企业有力改善了就业,促进了税收的增长。2014年,在民营经济良好的发展形势下也存在不足。湖北省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一要落实政府服务理念,便利民营企业发展;二要抓紧制订和修改相关制度,优化发展环境;三要多渠道提供要素支撑,包括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均等的要素资源、专业化劳动市场;四要进行省属国企和民企的控股试点,创新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方式。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4年,湖北省产业结构出现可喜变化。2015年要继续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经济发展的动力增强、活力提升、行稳致远。一要促进服务业发展。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经济的发展由工业主导到服务业主导。服务业在湖北整个产业结构中发展滞后。要充分发挥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的带动示范效应。二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推食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发展。达到食品加工业破万亿,汽车产业年产乘用车量破300万等。充分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全面转型,增强竞争力。三要培育战略新型产业。加快新兴产业“成长工程”、“接续工程”。加快3D打印、北斗导航、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业态的规模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湖北经济发展中武汉“一城独大”的局面并未改变,必须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一要明确武汉定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大都市。二要加快襄阳、宜昌发展为特大城市的步伐,扩大“两副”的带动作用。三要推进大别山、武陵山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秦巴山、幕阜山扶贫开发,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4.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湖北县域经济薄弱,要实现全省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突破县域经济。一要加快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为县域经济做产业支撑;二要扩大融资渠道,引进区域股权市场,改善县域贷存环境;三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配套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拓宽帮扶渠道。

(三)“三大抓手”增动力

1.自主创新。湖北拥有充足的创新资源,要结合自身优势构建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向导、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使经济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内生增长。一要改科技体制,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发展科技企业群,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推动创新资源合理配置;二要抓科技成果,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十条”细则和“出成果、促转化”要求;三要壮科技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争取科技企业达到“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的发展态势。

2.对外开放。湖北经济发展水平好,产业配套能力强,基础设施到位,投资环境趋好,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这些优势必将促使湖北更好地对外开放。一要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紧密联系国家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规划,出台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二要联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同港澳台、欧美经济体的交流合作;三要发展外贸出口,尤其重视出口企业、出口基地的发展,打造湖北国际知名品牌,重点抓机电、船舶、汽车等优势出口产业;四要优化进口结构,要引进关键技术、高新装备、优质项目以及总部经济;五要促进“走出去”,培育大企业境外经贸合作区,深化与亚欧大陆桥国家交流合作;六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方法,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园区特色招商、营造比较优势招商。

3.深化改革。2014年,湖北“动奶酪、伤筋骨”,从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进行改革,基本完成了270项改革任务。经济新常态下,湖北要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关键靠全面深化改革。一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要加快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步伐,最大范围降低政府审批和核准范围,扩大市场准入。同时,还要开展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建设,提高对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监管清单改革的强度。二要加快重点领域改革速度。着手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改革,积极开展22个重大专项改革。继续实施“营改增”改革。鼓励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发展民营银行。三要加深市场主体刺激强度,公平引进不同种类的市场主体加入国企的改制改革,推进国企民企混合所有制发展,激发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壮大市场主体数量,做大、做实湖北发展底盘。

(责任编辑 田莺歌)

猜你喜欢

湖北常态经济
The rise of China-Chic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