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能更好地运用市场经济

2015-03-30程恩富谭劲松

当代经济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失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程恩富,谭劲松

(1.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2.浙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能更好地运用市场经济

程恩富1,谭劲松2

(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2.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310018)

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表明,不仅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弥补和克服“市场失灵”弊端。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在生产目的上唯利是图的弊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制度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分配不公的弊端;社会主义国家调控规律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自发性盲目性弊端;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能更好地运用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私有制;调控规律;价值规律;共同富裕

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也不管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学者,还是资产阶级学者,都把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结合是天然的最佳结合,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学者已改变了这一传统观点,但国外资产阶级学者仍然固执这一教条。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表明,不仅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且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能更好地运用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既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之利,也存在“市场失灵”之弊。市场经济与之相结合的基本制度不同,对其利弊的影响也不一样。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由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和“局限”,不仅无法弥补“市场失灵”之不足,反而使市场经济弊端固化和扩大化。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不仅能扬市场经济之利,而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之弊。资本主义金融、经济和财政等危机频发和弊病丛生,表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并非最佳结合,也非最优越。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勃勃生机,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日益改善,表明市场经济不仅能够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而且是最优结合。

一、西方学者关于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理论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社会主义等同于计划经济。早期代表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和哈耶克。米塞斯在1920年发表的《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的分析》一书中指出:“市场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天生儿,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天然的联系,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才是有可能的,它是不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被‘人为地’模拟的。”[1]米塞斯否认市场经济能够产生和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之上。他断言,抉择只能是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市场经济。而哈耶克则在他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从否定社会主义的角度否认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能性,坚持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直至今日,多数西方学者仍然坚持这一观点。北欧经济学家伊萨克森、汉米尔顿和吉尔法松在合著的《理解市场经济》一书中就谈到:“没有所有权,就没有资本家;没有资本家,就没有资本主义;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市场经济。”[2]英国《现代经济学词典》中写道:“市场通常也包含着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即资本主义经济”[3]。《现代日本经济事典》也对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作了解释,即“(1)私有财产制度;(2)契约自由的原则;(3)自我负责的原则。”[4]1991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来中国访问时坚持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资本主义,实行私有化。联合国1960年代通过的一个文件中把现代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市场经济国家,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英、美、法、德、日等国家和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另一类就是计划经济国家即当时的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

西方主流经济学派,不仅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而且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大加赞美,认为市场本身的均衡机制足以保证经济长期均衡运行,使资源实现最佳配置,因此,周期性经济危机是非必然的,是可以避免的。然而,在始于2008年的西方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相继遭遇寒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与缺陷随之暴露出来。这重创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崇拜”与“信仰”,致使一些西方学者不得不反思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结合”,由此在西方学界掀起了一股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反思热潮,开始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弊端进行深层次检讨,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实现自身“救赎”的途径。

西方学者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忽视了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存在缺陷这一事实。《纽约时报》指出:“市场的投资者是短视的,没有反映广泛认同的社会目标,导致犯下灾难性错误。”[5]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施韦卡特强调,当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无效率”是不可逆转的,因为这是由企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所导致的,并认为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一个最可怕的结果,就是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和风险。威廉·格雷德认为,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造就的国际金融市场已成了“难于驾驭的脱缰的野马”。[6]新加坡学者谭中说:“现在,连美国人都意识到了自由市场的弊病非改不可。”[7]英国学者伯恩德·得布斯曼表示:“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过去所熟悉的资本主义正濒临末日,马克思当年的预言也得到了验证。”[8]英国学者威廉·基根指出,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滋生了无数的牺牲者,因为“极端的市场经济所依赖和焕发的是人性中最坏的一面”,从而那些善良的人们就必然成了受害者,就如占人口5%的美国每年消耗的资源和造成的污染占了世界的25%。[6]甚至连曾担任美联储主席长达18年之久、彻头彻尾的自由市场体制的鼓吹者格林斯潘也承认,“缺乏政府监管,对贪婪的华尔街的银行家放任自流,相信自由市场和华尔街的精英是靠得住的,而加上长期奉行低利率政策,导致房地产泡沫,最终引起经济危机。”①

自从1820年代英国爆发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均发生了次数不等的各类经济危机,这表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像西方学者宣扬的那么完美,资本主义自身的“制度缺陷”和“政府失灵”,无法克服和弥补“市场失灵”弊端。

二、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弥补和克服“市场失灵”弊端

西方学者在宣扬和赞美市场经济的同时,也敏锐地察觉到了“市场失灵”问题,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是不可能全部满足的,仅仅依靠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会出现各种市场失灵,从而导致无法实现效率——帕累托最优。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9]市场调节无法解决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公、失业、区域经济不协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资源过度使用、市场垄断、生态环境恶化、外部负效应等问题。历史和现实证明,市场配置资源并非最有效,更不是万能,“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调控在事先、事中和事后的各种预防和弥补。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不仅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而且也存在由金钱政治和寡头政治制度导致的“政府失灵”。

1.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造成社会经济无政府(弱政府)或无秩序(低秩序)状态,市场经济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资源优化配置障碍

首先,资本主义私有制无法消除个别企业有组织和社会生产无政府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方面,资本家为了生产更多剩余价值,必然要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企业生产富有严密组织性和高度计划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把整个社会生产分割为既彼此独立、又相互竞争的生产单位,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由资本家说了算,造成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使政府无法做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有计划按比例地配置社会资源。资本主义制度的这一缺陷,使社会再生产各部类之间的平衡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只能在市场自发调节下,通过周期性经济危机来实现,从而造成生产无政府状态和社会劳动巨大浪费。

优化资源配置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追求。资源配置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层次。市场经济可以在微观经济活动中优化某些资源配置,但对宏观经济活动中的资源配置却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弥补。政府宏观调控是有条件的,需要以掌控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后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企业如何配置资源,完全服从于资本家利润最大化需要。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上的调节与计划只有诱导和参考作用,企业认为有利就接受,认为不利则置之不理。因此,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政府即使是想弥补“市场失灵”之不足,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资本主义私有制无法克服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由资本家私人组织,消费则由社会来完成,私有制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割断了生产与消费的有机联系。而生产和消费是统一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生产必须适应消费的需要。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如何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所接受,企业只能根据市场信号来安排,听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市场调节是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联动实现的。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利润增加,企业扩大生产;当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利润减少,企业缩减生产。但企业对于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区间的弹性程度,是无法准确及时知道的。当商品供大于求时,企业生产扩大多少合适,当商品供大于求时,企业生产缩减多少恰当,企业无法准确知道,只能听任市场调节。往往是当供不应求时,都争着扩大生产,导致产能过剩;当供大于求时,又争着抽走资本,压缩生产规模,导致生产不足。由于市场调节存在信息不透明性、不确定性、盲目性、滞后性,因而,市场自发调节必然加剧社会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和社会财富的浪费,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生产与消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经济比例或结构失衡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无法真正做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必然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

2.按资分配制度必然造成两极分化与阶级对立,市场经济无法弥补资本主义制度对公平与正义的损害

按资分配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以实现私人资本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按照“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10]原则进行分配。按资分配把劳动排斥在分配之外,以资本作为社会财富分配的唯一依据,资本多多得,资本少少得。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资本作为物化劳动不能自行增殖,只有吸收雇佣劳动者的活劳动才能实现价值。雇佣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利润的唯一源泉,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按资分配制度的实质是资本所有者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体现的是资本剥削劳动的阶级对立,是极不公平的剥削制度。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不仅调节社会资源配置,而且调节社会财富分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调节社会财富分配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原则。一般说来,拥有资本越多越有利于提高效率,越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获利。市场竞争规则必然造成“马太效应”,使资产阶级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雇佣劳动阶级始终处在无生产资料的被动地位。历史和现实证明,市场经济在实现社会财富与收入公平分配上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市场自发调节不能实现社会公平分配。2013年出版后轰动世界的托马斯·皮凯蒂新著《21世纪资本论》,用西方国家长时期的大量数据,再次证实了这一科学论断。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在解决社会财富分配不公问题上,同时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一方面,按资分配的制度缺陷,即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和造成社会财富两极分化,不仅不能通过市场调节得到克服,反而被不断扩大和固化;另一方面,政府调节的力度和作用受制于垄断资产阶级的寡头经济和寡头政治格局,也无法根本改变财富和收入的两极对立,从而影响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和优化配置。可见,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必然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破坏社会公平正义,损害经济绩效。

3.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必然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市场经济无法消除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社会财富和资源浪费

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1]基本经济规律决定和支配生产目的,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由基本经济规律和生产目的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实质是“以资为本”的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两重性质,既是市场经济,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其生产目的是追求私人剩余价值,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只是实现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用马克思的话说:“从事生产的资本的目的,决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作为财富的一般形式。”[12]在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的资本主义经济,一方面,为了生产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使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家为了从雇佣劳动者身上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要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提高剩余价值率,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呈相对缩小趋势。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趋势的矛盾,必然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造成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作为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它要受价值规律支配,以追求交换价值或价值为目的,使用价值只是实现交换价值或价值的手段。价值规律追求的是以最小最少的资本耗费,获取最多最大的利润,对使用价值的关注仅限于能实现预期私人利润。而对消费者或广大社会成员来说,使用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受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剩余价值规律借助价值规律来实现,价值规律服从和服务于剩余价值规律。作为市场经济,是重交换价值,轻使用价值;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是重私人剩余价值,轻劳动力价值。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经济,都把追求价值增殖作为唯一生产目的。在剩余价值规律和价值规律共同作用下,必然造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相对过剩,社会财富巨大浪费。这既是资本主义挥之不去的“制度之弊”,更是资本主义无法摆脱的“制度之疼”。市场经济不仅无法克服和弥补资本主义这一“制度缺陷”和“政府失灵”;相反,市场自发调节,更加剧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伦理失灵”交织在一起,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生产目的异化、人的需要边缘化、私人资本的贪婪性、劳动者地位弱化等问题推向极端,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日复一日异化为有悖“以人为本”的见利不见人的“以资为本”经济。

4.生产(经济)集中与垄断必然造成技术进步动因减弱,市场经济无法消除资本主义制度束缚技术进步的障碍

技术进步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资本主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了人类技术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3]

不过,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走向垄断,而生产集中和垄断又会导致金融的集中和垄断,形成新的产业和金融资本及其寡头,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当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后,技术进步的动因由于垄断而相对减弱。一般说来,对超额利润的追求,是刺激资本家改进与发明新技术的动力。资本家在追求超额利润的内在动力驱使下,一方面,会不停顿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取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会不断改进技术和发明新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利润。由此,资本积累,生产规模扩大,加快了生产和整个经济的集中,当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而然形成垄断。

生产和经济的集中和垄断对于技术进步是把“双刃剑”,既在一定程度上有促进生产经营专业化发展和生产规模扩大,为推动技术进步、新技术发明提供支持和创造条件的一面;又有对技术进行控制、封锁和垄断,妨碍技术进步的一面。首先,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都成了商品,技术与发明作为商品,要通过技术市场来实现价值。垄断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必然要对技术进行操控,新技术发明是否用于生产经营,完全由是否有利于获取垄断利润而定。当一项新技术发明能为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垄断利润时,会迅速投入使用并千方百计将其垄断起来。如果一项新技术发明的使用,会造成原有生产设备或流水线提前贬值报废,或要投入更多资本改造原有设备,垄断资本家为了防止和减少新技术代替旧技术造成的固定资本贬值损失,会推迟新技术使用,或封锁新技术,妨碍技术进步。其次,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垄断竞争取代自由竞争,垄断资本家对市场和价格控制能力增强,并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自己产品的垄断价格。这时,垄断资本家主要通过经济或非经济手段打击竞争对手,以维护垄断价格来获取垄断利润,改进技术和使用新技术已不再是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使技术进步动因减弱。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不仅不能更好地推动技术进步,反而造成“人为妨碍技术进步”,资本主义的这一“制度之弊”,在“市场失灵”的推波助澜下更加变本加厉,加剧知识产权垄断和妨碍技术进步负效应。

5.资本扩张本性必然导致全球性资源掠夺,市场经济无法消除资本扩张引发的世界贫富分化与对立。

对外扩张是资本的本性。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再到知识产权输出,从生产经营国际化逐步走向全方位经济全球化的扩张历程。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14]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相对于自然经济,市场经济最适合于资本对外扩张,使资本对外扩张变得便捷。在争夺世界资源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国际规则的制定,处于强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处在弱势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国际市场竞争规则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把发展中国家变成自己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来源、污染转移地,疯狂掠夺蚕食鲸吞发展中国家资源,使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源源不断流向发达国家,造成世界贫富两极分化。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给资本对外扩张创造条件,除经济的直接掠夺外,还通过文化渗透、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等手段,打压围堵发展中国家,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尖锐对立,成为引发现代战争的根源。资本对外扩张造成的世界贫富两极分化与对立,与人类社会谋求公平、正义、共富、和平背道而驰。市场经济不仅无法改变和弥补资本对外扩张与掠夺这一“制度缺陷”和“历史局限”造成的恶果,相反,资本对外扩张与掠夺正是通过市场经济来实现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历史与现实的时间维度,还是从一个国家局部与整个世界整体的空间维度,或者从经济与政治、文化和军事的领域维度来观察,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并不像西方学者鼓吹的那样是天然最佳结合(著名学者沃勒斯坦和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等也都反对这一论断),相反,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和“历史局限”痼疾,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黯然失色,远不如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制度先进和优越。

三、社会主义制度能弥补和克服“市场失灵”弊端

与福山教授的“历史近视眼”分析结论不同,社会主义制度事实上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最合理的社会制度。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5]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同市场经济相结合,不仅能消除社会经济无政府状态,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而且有利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相结合,既能有效克服和弥补“市场失灵”之弊,又能扬市场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之利,具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1.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在生产目的上唯利是图的弊端

人类从事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目的要受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经济制度的影响。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满足从事生产的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是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积累财富的需要,私有制使生产目的异化。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劳动者成了经济活动的主人,满足劳动者整体自身需要上升为唯一的直接生产目的,从根本上克服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把追求价值增殖、实现利润最大化当作生产经营唯一目的的弊端,有利于从根本上克服背离满足劳动者需要生产目的的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和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

公有制市场经济中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又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其生产经营目的,直接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同样要追求价值增殖、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不同的是对价值增殖和利润的追求,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因此,公有制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能够克服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唯利是图的市场经济缺陷。实践已经证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的结合可以形成各自的特有模式,而中国模式的实践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经济的中国化。这一模式尽管有待完善,但由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已经在现实中展现强大的生命力,在克服市场经济生产目的上唯利是图弊端展现出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16]

2.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制度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分配不公的弊端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它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合理最公平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最大的优越性和历史进步性在于从根本上消灭了私人剥削,否定了平均主义和按资分配,实现了公平分配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最终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资本主义虽然也可实现富裕,但在按资分配和市场竞争规律作用下,资本所有者的富裕与雇佣劳动者的贫困是相伴而生的,两极分化不可避免。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竞争不同情弱者,不相信“眼泪”,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以追求效率作为最高准则的市场竞争,必然造成收入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资本主义两极分化正是借助市场竞争实现的。市场经济在解决分配不公,维护社会公正上始终存在“市场失灵”弊端。

按劳分配以劳动为尺度,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对私人剥削和平均主义的根本否定。以劳动为尺度进行分配,有利于消除剥削,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原则,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激励劳动者提高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社会收入分配却呈现分化的趋势,主要与生产资料占有情况的变化有关,同时也有收入分配监管机制欠缺与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要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合理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另一方面,需要立足马克思私营企业管理劳动二重性理论,针对私营企业管理劳动的社会贡献和资本逐利性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并完善“限高与堵漏”相结合的收入分配监管机制。[17]只有政府在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分配上发挥更大作用,才能在收入分配领域体现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同市场经济相结合,能够有效维护分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从而优越于市场经济同按资分配制度相结合。一方面,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相结合,既有利于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按资分配造成的经济剥削和两极分化,弥补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和“政府失灵”,又有利于克服市场自发调节和效率至上竞争所造成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弥补“市场失灵”和“道德失灵”,维护社会分配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相结合,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收入分配的灵活性,刺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提高效率的激励作用和长处与优势,服务于社会主义公平分配。

3.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自发性盲目性弊端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其实质是国家调控规律)是社会主义特有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或国家所有制,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联结成根本利益一致的有机整体,使社会主义国家能依据国计民生发展要求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克服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自发性盲目性弊端。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本质上是私人企业,主要是垄断寡头在市场上操作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实质上也直接或间接为垄断寡头所暗中操纵),一手强一手弱、一手硬一手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寡头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上难有大作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与效率明显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能够把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起来,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政府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利用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上的灵活性、有效性和多样性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国民经济调控规律在资源配置上的前瞻性、计划性、能动性和可控性,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能发挥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激发经济活力的优势,又能发挥政府调控这只有形的手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长处;既能克服“市场失灵”的不足,又能弥补政府行为效率低下的缺陷。一方面,政府依据国家调控规律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和微观的高效调控,不仅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好大事的优势,而且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能有效控制经济总量,平衡通货胀缩,调节利益分配,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克服市场调节导致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弊端,优化全社会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另一方面,市场和企业在政府宏观和微观调控引导下,有利于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使各经济主体活力迸发,经济发展井然有序,人民需要得到更好满足。理论和实践表明,只要操作得法,国家调控规律与价值规律相结合,国家宏观和微观的系列调控机制与市场竞争、价格和供求等系列调节机制相结合,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竞赛与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相结合,依法治国的经济制度与以德治国的经济伦理相结合,就可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和微观的资源配置整体绩效上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优越。

4.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弊端

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需要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导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民族精神之钙。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是由该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的。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制度基础上的社会主价值观,倡导为人民服务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

私有制倡导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市场经济遵循的是利益至上,唯利是图原则。资本主义价值观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必然导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金钱万能,一切向钱看,把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赤裸裸、冷冰冰的金钱关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科技发达、国力强盛、社会富裕,但由于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市场经济逐利影响,导致精神颓废、思想空虚、诚信缺失、信仰危机、邪教丛生、腐败泛滥、阶级对立、族群分裂,自杀率居高,吸毒、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频发,偷盗、抢劫、强奸、杀人、恐怖主义、黑社会等犯罪率居高不下,整个社会陷入腐朽堕落病态。西方金融危机的价值观缘由便是华尔街金融寡头等的贪婪、合谋和不讲诚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8]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人民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一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不懈追求。中国道路是从独立解放到发展富强、从人民民主到文明和谐的道路,这条道路发轫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以人民整体利益为最终归宿。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社会成员的经济关系及其协调准则。就经济意义而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观是重要的社会平衡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相互支撑,集中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协调这一关系的基本准则。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科学界定社会成员进行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公民个人价值观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重要意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社会成员从事经济活动都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效有序运行的前提。

可见,社会主义主义价值观同市场经济相结合,有利于规范社会成员行为,引导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引导消费者文明消费,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从而有利于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等弊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市场经济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市场经济的弊端就会从潘多拉匣子跑出来,腐蚀人的心灵,毒化社会风尚。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抒写辉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场经济之中,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价值观和经济意识形态上也优越于资本义市场经济。

注 释

①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2008年10月23日给美国国会的证词陈述稿。转引自:宗寒.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及其启示[J].学习论坛,2009,(1).

[1]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的分析[M].王建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41.

[2]A.J.伊萨克森等.理解市场经济[M].张胜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7.

[3]戴维·皮尔斯.现代经济学词典[M].宋承先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75.

[4]现代日本经济事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48,149.

[5]陈瑶,刘蓉蓉.西方反思制度弊端寻找“救赎”途径[N].经济参考报,2012-01-12.

[6]陈学名.批判与超越——学者及西方左翼思想家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启示[J].上海大学学报,2008,(2).

[7]谭中.美国金融危机,中国应吸取教训[N].联合早报,2008-10-06.

[8]雷云.完整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牢牢把握“总依据”需要厘清的重大问题[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3,(3).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89.

[1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7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0.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1.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2.

[16]邹淼,何玉长.中国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市场经济中国化[J].海派经济学,2012,(1).

[17]周肇光.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趋势——以马克思的私营企业管理劳动二重性理论为视角[J].管理学刊,2012,(3).

[1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责任编辑:孙立冰

2014-11-08

定稿日期:2014-11-16

程恩富(1950-),男,安徽合肥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成员,兼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谭劲松(1951-),男,湖南益阳人,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F045.5

A

1005-2674(2015)03-005-08

猜你喜欢

失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失灵的指南针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2020年一汽奔腾T99智能钥匙失灵
市场经济
“幸运拍”失灵了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政府救市是市场经济的倒退吗?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