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支付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2015-08-22唐立波
丁 毅,唐立波
(1.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烟台南山学院工商管理系,山东 烟台 265706)
中国农村金融支付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丁 毅1,唐立波2
(1.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四平136000;2.烟台南山学院工商管理系,山东烟台265706)
农村金融支付环境是关系农村金融供给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年龄、外出购物次数、是否外出务工、上网习惯、是否拥有私家车等因素对农村金融支付环境有显著影响。扩大支付服务设施覆盖范围,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强金融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建立合理的支付环境监管制度等,是加强农村金融支付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
农村金融;支付环境;支付体系
从广义上看,金融支付环境是指经济活动中,特别是金融活动中的各类支付手段所依赖的法规制度、基础设施、相关的人力资源等的有机结合体。这种环境体系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它们按照一定规律结合起来。支付环境是金融中的基石,具体包括服务系统、支付系统、支付工具和支付监管四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对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三农”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国农村支付环境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同步,城乡支付服务环境差距很大,使广大农民不能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农村支付服务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推广普及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支付结算效率,对于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升级和创新,刺激农村消费,改善民生,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我国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本文围绕农村金融支付环境存在的典型问题,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支付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优化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的应对措施。
一、文献综述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农村金融支付的市场供求关系、农村地区货币经济关系、农村金融市场效率、农村金融市场结构、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支付问题等多个方面。美国经济学家 Oboh V.U.和 Ekpebu I.D.针对农村的金融组织模式提出“新需求追随”模式[1]。他们强调了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认为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先于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英国学者Arsyad L提出了“新供给领先”模式,首创了被称为“联盟一体化”的概念模型[2],该理论模型对于农村支付市场有较好的效用。同时,值得国内研究者注意的是,这种模型在发展中国家也具有普适性,在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供给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方面是一个值得广泛推广的理论。Sial M.H.、Awan M.S.和Waqas M.针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支付环境问题,提出了增强农村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解决方案。他们在对印度、巴基斯坦两国的农村金融状况进行研究后认为,这些地区产权不明、规模过小等缺点导致许多非正式的金融组织成为农民的资金周转主要来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两个国家的贷款政策的执行率较低、贷款供给不够充分、微观金融组织仍存在制度缺陷。[3]Drabenstott M和Meeker L研究了贫困国家农村地区的民间金融组织在支付服务、金融供给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4],提出了扩大金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方法,并认为货币经济的膨胀是导致非正式金融组织的进入和农村支付环境混乱的原因。
近年来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农村金融支付工具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宣传与品牌建设、农村支付环境的影响因素研究等实践意义突出的问题。关于支付工具,曹平苹认为,在农村地区,现代金融支付工具,如电话银行等结算方式尚未受到普遍关注。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农村经济越来越依赖市场,跨区域企业经济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新支付工具需求将日新月异。[5]他的研究反映了当今农村支付环境现存普遍问题,特别是未来第三方支付方式迅速普及的大环境下,农村的支付环境改善将大大依赖低成本、壁垒少、迅捷的支付手段的实施。谢汉阳、袁锦湘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宣传内容过于平面,并非普通农民喜闻乐见的内容;而宣传资金和力度的投入少,也是导致宣传未能遍及农村地区的原因。[6]针对农村地区支付工具认识度低的问题,齐卫国认为,要加大央行支付系统宣传力度,应树立金融支付系统的品牌,创新宣传载体,使之惠及包括农村地区的千家万户。[7]周俊才、金启昊对甘肃省定西市的农户金融支付服务需求进行了调查,并阐明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在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难题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8]
二、中国农村金融支付环境存在的问题
当前,金融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金融服务意识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支付环境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农村地区支付环境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
1.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受利润最大化的影响,我国大型金融企业将乡镇、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大量地搬出,而混合所有制的商业银行大部分关注城市,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信社和邮储银行,也从自身经营效益考虑,把经营点大多集中在一些集镇。这些就导致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不足。至2013年末,全国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有122多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1900多个[9],其它农村地区服务网点密度也较小。除网点不足外,农村金融机构的设施过于简陋,新型支付工具的业务推广阻力大,无法满足农村经营主体日渐庞大的支付结算需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由于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发展程度因素的制约,在广大农村地区配套转账机具、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结算设施需要投入比城市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力等成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效益无法得到保障,削弱了扩展和完善农村地区支付系统的主动性。而且普通银行卡需收取年费,使农村主体更倾向于使用现金结算,这又进一步抑制了农村金融机构开发农村服务设施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农村经营主体很难保证和承受信用卡交易产生的风险,再考虑到布设POS机等结算设备终端的网络、电信、交易费用等成本,农村经营主体更加不愿选择非现金支付结算设施。
2.农村支付结算手段单一。银行卡和支票是目前农村地区同城结算的主要方式,当涉及异地结算时,机构主要使用汇兑方式,相对于这些传统的结算模式,银行汇票、本票、商业汇票以及贷记卡等信用卡业务只占全部结算业务不到15%的份额,作为提供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其承担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传统结算服务,诸如现金支票、银行汇票以及转账支票等服务。[9]而作为主要支付手段的银行等机构,承担同城票据交换服务的比例较低,导致资金的清算效率与票据的使用效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即使新兴电子支付工具开始在农村地区普及,非现金支付工具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低水平的支付结算体系,农村居民的结算品种单一。这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缺少对农村用户的深入调研,很少研发有针对性、简单易用的非现金结算工具,往往只是现有工具的推广应用,实际效果不甚理想。例如,银行汇票、商业汇票的要式性要求较高,填写签章要求规范,尤其是在背书转让过程中,稍有疏忽,便会导致票据无效或票据权利丧失,对农村地区的用户来说,显得十分复杂和繁琐。因此,这些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相对于“一手钱,一手货”的现金结算方式就显得不那么可信和便利。
3.支付体系认知度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机构支付体系的认同严重不足,这又进一步导致无法在县以下的农村地区推广非现金的商品交易支付与结算,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威胁了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安全,提高金融机构因安防押运而增加的资金成本,而且也给企业逃税或逃避债务带来了可乘之机。由于支付宣传的力度不够,广大农民对银行支付结算服务的认识不够,也不了解身边的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宣传效果不够明显,主要是因为宣传方式太过于专业化,并未抓住农民的关注点,加之没能动员干部和富于经验的人员参与宣传,农村经济主体也就失去了了解新支付结算工具的功能和优越性。而对于农民分散居住的特点,宣传覆盖面不广,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多人对新的金融支付服务了解不够,影响了业务的开展。
三、农村支付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实证检验
本文采用随机分层比例抽样的方法做问卷调查,取得有效问卷共395份,构成研究样本。在农村金融支付需求的影响因素选择上,假设农户愿意使用支付服务的概率为P,P的值介于0与1之间,若P=1则所有人都愿意,若P=0则无人愿意。使用自变量X1、X2…Xn代表影响概率P的因素,它们随着农户改变而改变,每种因素对概率P的影响程度不同。估计的Logistic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B0为常数项,B1、B2,…,Bn为偏回归系数,可根据调查求出具体值。基于此模型,可求出每个农户愿意使用农村支付金融服务的概率,即可估算农村支付市场的大小。为此,将解释变量定性地分为三类,然后进行具体筛选。第一类个人因素,包括年龄(X1)、外出购物次数(X2)、是否会上网(X3)、信用卡数量(X4)和教育程度(X5)。第二类家庭因素,包括家人是否外出务工(X6)、家庭总年收入(X7)、家庭电脑数量(X8)和是否有车(X9)。第三类使用态度,包括银行服务满意度(X10)、账号安全体验(X11)、异地存取费态度(X12)和支付设备路程(X13)[10]。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软件SPSS19.0进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农户是否选择支付服务的因素
本文对收集到的395份数据样本进行回归。针对样品的数据,对农村支付服务选择的Binary 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进行检验,若P<0.5则该农户不使用农村支付服务,若P≥0.5则该农户使用农村支付服务。回归方法为向前逐步选择引入法,即先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所得的似然比的概率作为引入变量的标准,采用迭代法逐步计算,直到对数似然比不再变化为止,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回归结果
2.结果分析
(1)在个人因素中,年龄因素、外出购物次数和上网习惯对农村支付需求的影响显著。其中,年龄因素的回归系数为-0.56,且显著水平小于0.05,说明对于25岁以上的人,越年轻越倾向使用支付服务;外出购物次数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且显著水平小于0.05,说明外出购物次数与支付服务的选择正相关;上网的习惯与银行支付服务使用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会上网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支付服务;信用卡多、教育程度高同样对支付服务的选择有促进作用,但是并没有达到显著相关。
(2)家庭类因素直接影响农村支付服务的使用。外出务工因素的回归系数为2.313,且显著水平达到极显著,说明外出务工的人更加需要异地存取等服务;同时,家庭因素类中的其它因素都显示出正向相关性,且显著水平明显,说明家庭年收入高、电脑数量多、拥有私家车则更容易提高支付服务的选择倾向。
(3)使用态度类因素对农村支付服务需求产生一定影响。用户是否使用支付服务与服务态度的关系非常明显,即服务满意度越高,则会促进当地的支付服务使用;增强账号安全体验、减少异地存取费、缩短支付设备的路程等手段同样可以提高农户使用支付服务的意愿。
四、对策建议
1.扩大支付服务设施覆盖范围。在农村大部分人无法接触较新的金融服务,且服务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农村服务网点覆盖率低,金融资源未能得到良好配置。[11]鉴于此,国家和政府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大力号召各类金融机构更好地利用农村的金融资源,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引导和扶持农村金融机构扩大覆盖面。积极探索引入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力争尽快形成分布较广、服务全面、质量优良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将用户与支付设备具体控制在合理且舒适的范围内能有效的改善现有的支付需求。对于县域经济比较活跃、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农户信用意识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心集镇,可以将规模小且分散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集中设立为大型网点,以点带面,形成辐射作用。
2.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用户的支付体验与金融业的服务态度和方式有极大的关联。针对目前农村金融发展比较滞后,监管难以实施的严峻形势,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显得势在必行。首先,应创新银行卡的服务功能,拓展银行卡的业务服务,开发特色功能,提高银行卡的安全性能,扩大银行卡的支付范围。将异地存取款和本地汇款等功能统一和扩大,可以考虑将国家的各项农业补贴与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相结合,做好各方面的资金管理工作。另外,也可以适当扩展功能,如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制中的医疗补贴等。邮政储蓄银行应加快农村地区分支机构改革,完备和创新支付服务种类;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要鼓励基层农信社开展创新业务,开发适合“三农”的支付结算产品;农业银行在立足服务三农的战略部署基础上,积极推动农村支付服务市场的发展;银联作为银行卡专营组织,应加快农村地区银行卡的普及推广。
3.加强金融支付结算知识宣传。金融机构的支付业务不能与支付知识宣传脱节,应当加大支票影像、定期贷、银行本票、定期借记业务的宣传推广力度,引导当地农村金融机构推广支票业务和银行本票业务。由人民银行牵头,联合相关部门,组织数量充足、精心策划、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等媒介,在人员集中的场所进行宣传。也可聘请村民积极分子作为义务宣传员,同时聘请农村知识青年作为协理员,适时在乡镇的主要集市设立宣传橱窗等加强宣传。成立流动客户经理小组,增加面对面的培训机会,解决农民的具体使用问题,并给他们提供使用技巧和小贴士,全面提高农村支付体系的认知度。
4.建立合理的监管制度。当前我国金融支付体系的监督、监管制度仍存在着较大的漏洞,这就要求国家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制建设,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完善金融支付系统的制度性建设,加大对金融体系违规行为的监察力度,依法规范金融行为,确保金融支付体系建设能够稳定、快速的发展。在信用监督方面,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信用投诉制度,做到有诉必应、有应必查、有查必果,对于失信行为应予以公开曝光。其次,要加强社会的信用监督,建议在政府官方网站建立专有的信用专栏,开辟信用动态、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信用公告、投诉中心、信用曝光、信用交流等功能窗口。最后,应当完善奖罚制度,对于恶意逃避金融债务的用户应实施联合制裁,迫使其不得不主动承担相应的金融债务。对于守信的用户,提供“贷款优先、额度加宽、手续简化”等优惠政策,鼓励守信行为。
[1]Oboh V.U.,Ekpebu I D.Determinants of Formal Agricultural Credit Allocation to the Farm Sector by Arable Crop Farmers in Benue State,Nigeria[J].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1).
[2]Arsyad L.Assess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payment Rate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A Case Study of Village Credit Institutions of Gianyar,Bali[J].Gadjah M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2013,(2).
[3]Sial M.H.,Awan M.S.,Waqas M.Role of Institutional Credi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Pakista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4,(2).
[4]Drabenstott M.,Meeker L..Alternative Measure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Cost of Equity Capital[J].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2010,(30).
[5]曹平苹.优化株洲农村支付环境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6]谢汉阳,袁锦湘.农村支付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为例[J].武汉金融,2011,(3).
[7]齐卫国.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
[8]周俊才,金启昊,张欢.基于Logistic分析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问题研究——以定西市为例[J].甘肃金融,2013,(7).
[9]王莉,杨印生,刘子玉.基于Binary Logistic回归方法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分析[C].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10]沈亮.基于Binary Logistic回归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区域流动特性研究与预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11]关志欣.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实证研究——以南京为例[J].社科纵横,2013,(9).
责任编辑:蔡 强
2014-12-20
定稿日期:2015-01-10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B107);四平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丁毅(1982-),男,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投融资决策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唐立波(1980-),男,内蒙古赤峰人,烟台南山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
F830.3
A
1005-2674(2015)03-0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