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长而艰难的退场: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刍议

2015-03-30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5年4期
关键词:美国阿富汗

李 琼



漫长而艰难的退场: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刍议

李琼

摘要: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使苏联在阿富汗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苏联国内造成了消极后果,其国际声誉、外交政策也受到负面影响,80年代中期苏共上层执政思维及其政治体系发生变化,这些因素促使苏联决定从阿富汗撤军。苏联通过日内瓦谈判、在阿推行“民族和解”政策、与美国接触商谈等策略谋求实现撤军。由于苏联试图维持撤军后阿富汗形势的稳定,美国不断对撤军制造麻烦,人民民主党政权一再阻挠或拖延撤军,整个撤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关键词:苏联撤军;阿富汗;美国

1979年12月25日苏联出兵阿富汗,导致了历时近十年的阿富汗战争,1989年2月15日,这场战争最终以苏联撤军而宣告结束。对于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问题,国内一些相关著作中虽有涉及但比较简单,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一些研究,但相关成果数量还不多①代表性的著作有瑞尔兹·穆罕默德·汗的《解开阿富汗之结:苏联撤军谈判》(Riaz Mohammad Khan, Untying the Afghan Knot: Negotiating Soviet Withdrawal,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1)以日内瓦谈判为线索,将谈判进程与阿富汗国内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以及地区因素、国际因素联系起来,全面分析了阿富汗问题政治解决的过程。萨拉·伊丽莎白·门德尔森的《变化的过程:思维、政治与苏联撤军阿富汗》(Sarah Elizabeth Mendelson, Changing Course: Ideas, Politics, and the Soviet Withdrawal from Afghanist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使用了有关阿富汗战争的俄国解密档案以及作者对相关当事人的采访,作者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苏联为什么要从阿富汗撤军。她认为,苏联领导层内部政策的变化是导致苏联撤军阿富汗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因素(主要是美国对阿富汗抵抗组织的援助)并没有产生迫使苏联离开的作用。阿提米·加里诺夫斯基的《漫长的告别:苏联撤军阿富汗》(Artemy M. Kalinovsky,A long goodbye : the Soviet withdrawal from Afghanista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探讨了苏联为实现从阿富汗撤军所作的努力,作者关注的焦点是哪些因素阻碍了苏联领导人结束这场战争。他通过使用最新解密的档案材料和对当事人的访谈,再现了苏联外交部、克格勃、军方领导人以及政治局高官之间对撤军问题的激烈争论。。众所周知,阿富汗是苏联最重要的战略利益地区之一,苏联为什么会在鏖战多年之后选择撤出阿富汗?它是怎样实现撤军的?其间遇到了怎样的阻力?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将以解密的俄罗斯、东欧国家档案为基础,对苏联撤军阿富汗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评价,以期更加真实、清晰地了解当年苏联撤军的前因后果和深刻影响,同时,考察这一问题也是丰富国内冷战史研究的需要。

一、苏联撤军的原因

苏联出兵阿富汗之后,国际社会强烈谴责苏联的行为并要求其尽快撤军,但苏联高层拒绝谈论任何有关撤军的话题,1980年1月下旬,苏军向阿富汗抵抗力量发起全面进攻,试图速战速决。从1982年底开始,苏联逐渐转向寻求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途径,希望从这场地区冲突中脱身,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加快了撤军的步伐并最终实现了撤军。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苏联决心从阿富汗撤军呢?

首先,苏联在阿富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军事上,苏联派往阿富汗的作战人数明显不足,苏军所采用的大规模进攻战术无法适应阿富汗的山区地形和圣战者的游击战,莫斯科过分集中的军事指挥限制了苏军在阿富汗机动作战和独立决策的能力,战略失误导致1984年出现了苏军自入侵以来最严重的伤亡,随后即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Olivier Roy, The Lessons of Soviet-Afghan War,Lond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1991,pp.18-19.。阿富汗政府军由于不满苏联侵略者和卡尔迈勒傀儡政权而消极应战,尽量把作战任务转移给苏联第40军,以阿政府军的战斗能力和政治素质不可能实现国家形势正常化*Excerpts from several reports about the situation in the PDPA compiled by the KGB, January 1983,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War in Afghanistan,1979-1989,Document Reader,Volume Two:Russian and East European Documents,offered b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Washington D.C., 29-30 April,2002,p.211.。同时,他们遭到阿富汗伊斯兰圣战者的顽强抵抗,出兵以来,苏军和阿政府军其实从未对圣战者取得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喀布尔丢失的区域越来越大,一些重要城市数度落入圣战者之手。苏联原计划的有限军事行动仿佛成了一个无止境的问题。

政治上,苏联扶植的傀儡政权无法实行有效的国内统治。阿富汗的政治体制根植于伊斯兰教义、阿富汗历史和部落传统,并不具备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而政府引进的许多具有苏联色彩的政治制度和生活习俗违背了阿富汗人的民族意志,遭到普遍抵制。同时,人民民主党自身执政素质有限,不仅党内派别斗争愈演愈烈,卡尔迈勒也没有如苏联所愿扩大政权基础。总之,人民民主党的统治越来越令莫斯科忧虑。

其次,阿富汗战争在苏联国内造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苏联出兵阿富汗,给本国带来了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争花费达每年50亿卢布(相当于82亿美元),若将大批的武器援助折合成现金,可达每年3亿卢布(相当于4.9亿美元)。除了战争本身的消耗之外,苏联在非军事领域如对阿富汗的经济援助开支也相当庞大。虽然阿富汗战争对苏联经济的直接影响还难以估计,但它在阿富汗的花费的确是一笔巨大的经济开支,在苏联经济下滑的年代,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相对于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对苏联民众来说是最敏感的问题。在战争的最初几年里,苏联方面一直否认卷入阿富汗事务,虽然不断有锌制棺材从阿富汗运回苏联,但是直到1983年底,苏联媒体都没有提及战争伤亡问题。到1984年,战争伤亡已经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这严重伤害了苏联国民的感情。因为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阿富汗战争带来的消极后果,人们开始对战争产生不满情绪,据1985年6月自由欧洲电台的报道,苏联居民中只有1/4的人赞成政府的政策*Maley William,The Afghanistan Wars,Palgrave Macmillan,New York,2002,p.54.。

再次,苏联出兵阿富汗给它的国际声誉、外交政策均带来了负面影响。苏联在不结盟运动中的地位受到影响,在西方公众、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形象和尊严遭到削弱,苏联的盟友对其政策的不信任在加强,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朝鲜已经疏远了苏联,甚至在匈牙利和波兰的出版物中,也在极力避免与苏联在阿富汗的行为扯上关系。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推行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新型关系的外交方针,阿富汗问题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其贯彻外交政策的主要障碍之一,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外交压力,例如,美国可以利用阿富汗问题做文章,低风险、高收益地向苏联施加压力,并称阿富汗问题已经成为两国关系改善和发展、乃至签署中导协定的“关键因素”;中国把阿富汗问题作为改善中苏关系的三大障碍之一;苏联在伊斯兰世界的外交活动因为阿富汗问题而严重受挫,即使当时莫斯科还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支持阿拉伯人*Riaz Mohammad Khan,Untying the Afghan Knot:Negotiating Soviet Withdrawal,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1,p.168.。只要苏联在阿富汗的动机还遭到质疑,它的“和平”计划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影响。

最后,苏联高层领导人的政治思维及其影响下的政权体系发生了变化。1982年10月,安德罗波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主张不要太多地干预其它国家的内部事务,强调对第三世界国家革命进行有限的援助,而不赞成激进的做法*Sarah Elizabeth Mendelson,Changing Course:Ideas,Politics,and the Soviet Withdrawal from Afghanista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p.72.。当时他已经意识到,依靠军事力量解决阿富汗问题是不可能的,并开始务实地寻求外交途径结束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撤军思想在当时已经萌发了。戈尔巴乔夫继承了安德罗波夫的外交理念,并与主张改革的思想家建立了联系,开始重新审视阿富汗问题,他采纳了政策专家们关于苏联对外政策、尤其是对第三世界政策的意见,主张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联系,而不是以意识形态作为交往的标准,并以此作为80年代中后期政策决策的依据和指导,这有助于改变当时陷于僵化的政治、文化环境,并直接影响了苏联对阿富汗的政策。

另外,苏联政权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性变动。戈尔巴乔夫对领导层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苏联外交部也发生了变动,一位观察家认为,这种结构“自从沙皇尼古拉二世以来都没有过实质性的变化”*Maley William,The Afghanistan Wars,Palgrave Macmillan,New York,2002,p.128.。这为实行更加激进、变革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条件,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外交部长的任命,76岁的老外交部长葛罗米柯退休,具有新思想、敢于直面阿富汗问题的谢瓦尔德纳泽担任新外长。苏联领导层的变动表明,直接参与入侵决策的高层人物的政治观点在80年代后期已经不起主要作用了。

在以上诸因素的影响下,苏联开始考虑从阿富汗这个热点中退出。

二、决定撤军和撤军策略

戈尔巴乔夫执政之初,结束阿富汗战争就是他最优先考虑的事件之一,1985年3月14日,戈尔巴乔夫与卡尔迈勒第一次会面时就明确告诉对方,苏联军队不可能永远待在阿富汗。10月17日,苏联召开政治局会议,戈尔巴乔夫明确地讲:“是离开阿富汗的时候了”,“在迅速撤离阿富汗的问题上我们将采取强硬路线”*Maley William,The Afghanistan Wars,Palgrave Macmillan,New York,2002,p.130.。虽然这次会议还没有规定具体的撤军日期,但是在决定撤军的问题上已经没有反对意见,并形成了确切的决议。

在1986年2月召开的苏共27大上,戈尔巴乔夫重新对阿富汗战争进行了定性描述,不再称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之手”的干涉,而是苏联“流血的伤口”,这一提法在当时虽然没有“公开性”那样巨大的影响,但是却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气象的前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986年11月13日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是莫斯科在阿富汗政策上的转折点,会议第一次详细讨论了苏军在阿富汗面临的困难和撤军步骤。戈尔巴乔夫坚定地表示:“我们在阿富汗已经打了6年了。如不改变态度,我们还得打20-30年。……在近期我们要结束这一过程。”*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2卷,No. 0107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会后,苏联的阿富汗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对撤军问题的严肃讨论,毫无疑问,苏联要放弃在阿富汗的行动了。

苏联出兵阿富汗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撤军却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它通过以下策略谋求实现撤军:

一是支持阿富汗政府参与联合国主导下的日内瓦谈判,希望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有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谈判从1982年6月16日启动,到1988年4月14日签署协议,由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出面进行了11轮“间接会谈”,历时6年,苏联的态度决定着谈判的走向。1984年之前,苏联完全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谈判不抱任何诚意,日内瓦会谈仅仅形成了一个和平进程的最初框架,对于实质性问题甚至没有提及,仅有的成果就是确定由苏联和美国担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保证国。

真正推动日内瓦谈判的是戈尔巴乔夫。1985年初戈氏上台时,日内瓦谈判已经举行了三次,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历程看似已经起步,但却徒劳无功。随着戈尔巴乔夫对阿富汗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立场有所松动,日内瓦谈判的频率明显增加,谈判内容也开始涉及撤军时间、具体实施方案等实质性问题。但阿、巴双方在苏联撤军期限、撤军与互不干涉的关系问题上分歧很大,甚至使谈判在1986年、1987年一度陷于停滞。为了恢复谈判,戈尔巴乔夫于1988年2月8日发表了有关阿富汗问题的声明,他再次使用了“流血的伤口”这一比喻,对战争和苏联总的外交政策重新进行了阐释,“如果说我们如此坚决地努力制止、并且已经取得一些成功的军备竞赛是人类走向深渊的疯狂赛跑,那么地区冲突就是可能导致人体产生坏疽病灶的流血的伤口”;苏联准备撤军“体现了我们当前的政治思维和我们对世界新的、现代的看法”*Sarah Elizabeth Mendelson,Changing Course:Ideas,Politics,and the Soviet Withdrawal from Afghanista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p.117.。声明还称,苏联和阿富汗政府已就10个月内撤军和开始撤军的具体日期达成协议*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No. 056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该声明有力地推动了日内瓦谈判进程,1988年4月14日,阿富汗、巴基斯坦、苏联和美国代表终于就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签署了协议书,日内瓦谈判至此完成了它的使命。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之所以对日内瓦谈判采取积极态度,主要是考虑到谈判可以为苏联撤军提供合理的依据、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苏联不想以失败者的身份撤离阿富汗,当时中央书记利加乔夫认为,苏联不应该“像美国离开越南那样离开阿富汗”,通过政治谈判,达成一项国际协议,苏联就可以给撤军行动披上合理的外衣,正如它在撤军声明中所讲的,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与美国从越南撤军不同,它是有计划的撤军,是严格按照有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执行的,符合苏联和阿富汗人民的愿望,并得到了全世界的支持”*Statement of the Soviet Military Command in Afghan on the Withdrawl of Soviet Troops,14 February 1989,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War in Afghanistan,1979—1989, Document Reader,Volume Two: Russian and East European Documents,offered b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Washington D.C., 29—30 April,2002,pp.422—426.。苏联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阿富汗问题,以体面的方式离开阿富汗,而不必担心撤军有损超级大国的颜面或遭遇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

二是授意阿富汗政府推行“民族和解”政策,意在使其独立应对国内事务。1987年1月中旬,“民族和解”政策艰难起步,除了单方面宣布停火、停止军事行动以及给予百姓实际的优惠政策等等,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一个吸收广泛政治力量参加的联合政府。

然而“民族和解”政策最终彻底失败,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角度来看,人民民主党都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实施这项政策。主观上,人民民主党并没有打算放弃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它所设计的联合政府实质上是一党专制的政府,在国家政权体系中,人民民主党掌握着关键性部门,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居于边缘地位,仅仅作为“民族和解”政策的象征而存在。另外,许多党员视该政策为软弱和退让的表现而进行抵制,以致影响了政策的实施。客观上,纳吉布拉本人在国内的声誉和地位使其不具备实施“民族和解”政策的条件,他曾经是秘密警察头子,以“铁腕”著称,大多数人都惧怕、不信任他,作为普什图人,他具有强烈的普什图民族意识,因此在北方的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中没有什么影响力,而这些人恰恰是组成军队的核心力量。另外,“民族和解”政策的很多内容仅停留在口头或纸面上,在群众中的影响有限,缺乏社会基础。

人民民主党统治面临严重社会政治危机,“民族和解”政策不可能带来苏联期望的结果。1988年初,在苏方的敦促下,阿富汗政府似乎在积极地将“民族和解”转化为实际行动以配合苏联撤军,其实只不过是该政策毫无意义的尾声而已。

三是积极与美国接触,争取在撤军问题上得到美国的配合。早在1982年6月,苏美就曾商谈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问题,但由于苏联态度消极而未果,1985年6月,中断了三年的苏美阿富汗问题高级会谈在华盛顿召开,但仍未取得进展。

1987年2月23日,戈尔巴乔夫在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解决阿富汗问题不能把美国排除在外,必须尽可能多与美国接触*Notes from Politburo Meeting, 23 February 1987,Cold War International Project Bulletin,Issue 14/15,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Washington D.C.,Winter 2003—Spring 2004,p.146.,这时正值日内瓦谈判陷入僵局,苏联越发感到与美国协商势在必行,于是,在当年12月7-10日举行的苏美首脑华盛顿高级政治会谈中,阿富汗问题作为主要的地区冲突问题,成为戈尔巴乔夫和里根讨论的重点之一。在会谈中,双方竭力试探对方的意图,都不打算真正放弃对阿富汗的控制,并且在外部干涉问题上纠缠不休,苏联方面希望美国参与讨论撤军,但美国却寻找借口竭力回避,表现出置身事外的姿态。1988年3月22-24日,苏美继续就阿富汗问题进行商谈,双方在停止干涉问题上仍不肯让步,美国政府提出了所谓的“对等原则”*“对等原则”是指,苏联不公开放弃向阿富汗提供军事援助,但要默认由美国发表的一项声明,即如果苏联继续向阿富汗现政府提供军事援助,美国可以向抵抗组织提供军事援助。,但急于撤军的苏联这时不再过多地考虑美国的态度,4月8日,苏、阿发表联合声明称,如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签订有关协议,苏联将按原计划开始撤军。这表明苏联撤军将不受任何外界条件的影响,美国立即处于尴尬的境地,即使因为美国的缺席而最终无法签署协议,苏联也将按照原计划开始撤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只得同意担任日内瓦协议的保证国。

在冷战背景下,苏联欲解决阿富汗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国际因素就是美国的态度,在撤军问题上争取美国的配合,对苏联来说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如果美国同意担任日内瓦协议的保证国,苏联就可以在国际协议的框架内对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干涉行动进行监督和约束,只要美国不再染指阿富汗,苏联撤军就少了后顾之忧;如果美国不同意担任保证国,不但不会影响苏联既定的撤军计划,而且国际舆论必然会指责美国对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态度消极,这对苏联有利。其次,以大国协商的形式来解决阿富汗问题,可以使苏联在国际社会上维护超级大国的形象,以更加体面的姿态从阿富汗撤军。

经过长期而艰难的努力,苏联终于在1988年5月15日开始撤军,按照日内瓦协议,撤军计划分为两个阶段执行,1988年5月15日-8月15日为第一阶段,1988年11月15日-1989年2月15日为第二阶段。1989年2月15日,最后一批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撤军全部完成。

三、影响撤军的因素

苏联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就开始谋求撤军,直到1989年才完成撤军计划,在此期间,由于存在诸多阻碍因素,撤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苏联力求在苏军离开之前确保亲苏政权的生存和阿富汗形势的稳定,所以至1989年底之前一直没有结束它在阿富汗的军事干涉。

在日内瓦协议签署之前,戈尔巴乔夫就指出处理阿富汗问题时“需要灵活和智慧,否则阿富汗会出现大屠杀,纳吉布拉会很快倒台”*Notes from Politburo Meeting,23 February 1987,Cold War International Project Bulletin,Issue 14/15,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Washington D.C.,Winter 2003—Spring 2004,p.146.。1989年1月23日,政治局会议讨论了苏联撤军后阿富汗国内可能出现的局面,提出了几种处理方案,这些方案都考虑到了苏军正规部队将参加战斗,并且明确指出,“在1989年2月15日以后,哪怕在阿富汗留下少量的苏联军队也好”*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2卷,No. 0538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在1月24日的政治局会议上,苏共领导人内部就是否继续援助纳吉布拉产生了异常的分歧,军方领导人主张完全撤军,而谢瓦尔德纳泽坚持认为,撤军应该暂缓进行,必须在阿富汗境内留下部分兵力以保护纳吉布拉政权*Politburo Session, 24 January 1989,Afghanistan and the Soviet Withdrawal 1989,20 Years Later,Edited by Svetlana Savranskaya and Thomas Blanton,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 No.272.。可见,在撤军的最后阶段,苏共高层内部阻碍撤军的势力仍然产生着相当的影响,足以对主张完全撤军的一派以及整个撤军进程带来不小的压力。

1989年2月15日以后,虽然苏联已完成撤军,但其军事援助并没有离开阿富汗,撤军仅仅三天后,苏联就声称,不会对威胁阿富汗独立的活动或在那里发生的杀戮坐视不顾*刘温国、郭辉:《强弩之末——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秘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21页。。3月6日,抵抗组织向贾拉拉巴德发动进攻,阿富汗爆发大规模内战,12日,苏共中央政治局认为,鉴于阿富汗形势复杂化,“有必要采取补充措施向阿富汗朋友提供军事方面的紧急援助”。苏方决定短期内向阿富汗提供飞机和导弹发射装置等实际援助*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2卷,No. 0538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苏联对阿富汗形势评价后得出结论,“在1989年底以前,除了通过军事途径向反对派表明继续进行战争是没有前途的,此外大概很难有别的选择。”*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2卷,No. 0539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直到1989年底,苏联由于国内局势日益恶化而对阿富汗事务失去了兴趣,军事援助开始逐渐减少,1990年2月,苏共中央决定停止政治局阿富汗问题委员会的工作*[俄]A·利亚霍夫斯基:《阿富汗战争的悲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06页。。

其次,美国出于冷战的考虑,希望利用阿富汗战争对苏联进行遏制和打击,因此不断对苏联撤军制造麻烦。

从美苏对抗的角度来看,美国的立场对解决阿富汗问题必然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代表科多维斯甚至认为,美国掌握着监督和保证苏联撤军的主动权*Riaz Mohammad Khan,Untying the Afghan Knot:Negotiating Soviet Withdrawal,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91,p.157.。然而,美国对苏联尽快撤军并不感兴趣,苏联被困在阿富汗泥潭中对它来说更加有利可图。

苏联出兵后,美国对阿富汗圣战者的秘密军事援助逐渐公开化。1985年3月,里根签署了国家安全第166号指令(NSDD166),使这样的援助大幅度增加,特别是1986年夏末美国将最新研制的“毒刺”式防空导弹投入阿富汗战场,迫使苏联对抵抗力量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延缓了其撤军进程。阿赫罗梅耶夫指出:“我们向里根表示了撤军的愿望——但是面对这样一个总统,要实行撤军计划并不容易。”*Sarah Elizabeth Mendelson,Changing Course:Ideas,Politics,and the Soviet Withdrawal from Afghanista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p.100.

此外,美国自始至终都在阻挠联合国主导下的日内瓦谈判。每当日内瓦谈判稍有进展时,美国就会对谈判表现出冷漠或不合作的态度,甚至下令扩大对阿富汗圣战者的援助规模。美国国会强烈反对美国担任日内瓦协议的保证国,认为这样做无异于出卖阿富汗自由战士*Rosanne Klass,Afghanistan,the Great Game Revisited,New York: Freedom House;Lanham, MD: Distributed by National Book Network,1990,pp.371—372.。在国会影响下,美国一直没有明确答应做保证国,直到最后协议签署前夕,才为形势所迫而担任此角色。为了破坏喀布尔政权的“民族和解”政策、阻挠联合政府的成立,美国还组织了广泛的心理战攻势,50多家受美国新闻署和中央情报局领导或控制的无线电台使用阿富汗各民族语言进行煽动性广播,中央情报局还拨款100万美元在圣战者中间培养宣传干部*GRU Report on US aid to rebels,March 1988,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War in Afghanistan,1979—1989,Document Reader,Volume Two:Russian and East European Documents,offered b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Washington D.C.,29—30 April,2002,pp.315—316;[俄]A·利亚霍夫斯基:《阿富汗战争的悲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页。。

最后,在阿富汗国内,人民民主党政权竭尽全力阻挠或拖延苏联撤军,向苏军和苏联政府代表施加压力,请求苏方扩大对抵抗组织的军事行动。

阿富汗抵抗力量在苏联撤军开始后加紧了对喀布尔的进攻,政府军节节败退,根本无法进行有效抵抗,事态的发展正在加速喀布尔政权的毁灭,慌乱中的纳吉布拉向莫斯科发出了援助请求,他迫切希望尽可能从苏联获得更多的物资和设备*[俄] A·利亚霍夫斯基:《阿富汗战争的悲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40页。。实际上,从1987年中期开始,在戈尔巴乔夫多次向纳吉布拉表明撤军意图之后,阿富汗方面的反对意见就不断增强,纳吉布拉甚至请求安哥拉、古巴等对苏友好政权向苏联施加压力,要求其不要放弃阿富汗*Sarah Elizabeth Mendelson,Changing Course:Ideas,Politics,and the Soviet Withdrawal from Afghanista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p.121.。莫斯科对阿富汗局势的变化也始料未及,1988年11月4日,苏联方面宣布,鉴于当前阿富汗复杂的形势,苏联暂停撤军,并将推迟原定的第二阶段撤军日期。

到1989年初最后的撤军期限前夕,阿富汗政府军和反对派之间的战斗仍然在继续,政府军已明显处于劣势,他们主要依靠苏联空军的帮助守住自己的阵地,喀布尔不断发电报给莫斯科,请求苏联在阿富汗驻留一部分军队,或者迟些再撤。

以上诸因素对苏联撤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撤军成为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事实证明,与当初仓促地把军队开进阿富汗相比,实现完全撤军要困难得多。

结语

苏联决定从阿富汗撤军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苏共高层领导人政治思维的变化是根本原因。毫无疑问,阿富汗战争的军事、经济代价及其对国内的政治影响对于戈尔巴乔夫来讲是不容忽视的,而作为一个具有改革思想的政治家,他最担心的是战争可能对自己更大规模的改革计划,特别是对他试图缓解国际紧张局势的努力造成潜在的障碍,于是戈尔巴乔夫在学者和政策专家的影响下确认了从阿富汗撤军的必要性,同时其撤军主张得到整个高层领导人的支持,因为他们都意识到,苏联军队继续待在阿富汗是不可能获胜的。很难想象,在保守势力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苏共高层会做出撤军的决定。

从阿富汗撤军体现了苏联领导人解决地区问题的新思想,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缓和与冷战对抗的结束。在撤军过程中,苏联否定了以两极体制看待第三世界的主导思想,主动采取政治手段化解地区冲突,并且力求美国的参与和合作,使两个超级大国在第三世界的对抗强度大大降低,随后,苏联与美国、西欧进行的裁军、贸易等谈判进程也因为苏方的撤军而更加畅通。可以说,苏联撤军阿富汗表明数十年的美、苏冷战争霸正在趋于终结,国际格局也必然地由两极对抗逐渐走向多元对话。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由于不够及时而强化了这场战争的负面影响,对苏联极为不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遇到了相当的阻力,导致撤军进程一再被延误,苏军未能及时地从战争中脱身,不得不在阿富汗打一场长期的消耗战,这给苏联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早在1985年4月,阿尔巴托夫就指出:“如果目前的形势再拖它几年,其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从一场你无法赢得的战争中撤军总是困难和不愉快的,但如果撤得太迟,将更糟。”*[俄]格·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426—427页。长期的战争消耗了苏联的军事资源、拖垮了苏联的政治意志,使这个本来已经疲惫不堪、步履蹒跚的行路者又遭到一次重击,对苏联帝国的崩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宏)

中图分类号:D1;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74(2015)04-0073-10

作者简介:李琼,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兰州 730020)。

猜你喜欢

美国阿富汗
美国正在窃取阿富汗的钱
阿富汗妇女通过街头艺术寻求改变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2014年阿富汗总统选举评析
阿自杀袭击频发
阿富汗让美国走开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