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活血散瘀汤对肾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免疫功能的影响
——附50例临床资料
2015-03-29成臣桂涛张真真荀爱华罗梅黄美华
成臣 桂涛 张真真 荀爱华 罗梅 黄美华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8)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期妇女的一种常见病、疑难病[1],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且趋于年轻化[2]。该病呈进行性发展,且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至今尚无一致的安全有效的保守性治疗方案,而最终多以手术切除为主,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采用我院名老中医杨桂云主任经验方补肾活血散瘀汤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50例,通过观察补肾活血散瘀汤对本病患者血清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G、IgM,外周血 Th17细胞、Treg 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 IL-6、IL-10、IL-17、TGF等免疫指标的影响,以探讨该方治疗子宫腺肌病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5年2月间我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的子宫腺肌病患者50例作为治疗组,同时选取我院正常体检的健康女性5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50例:年龄31~48岁,平均年龄(38.0±4.0)岁。对照组 50 例:年龄 30~49 岁,平均年龄(37.0±4.0)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1)痛经:半数以上患者有继发性痛经,且渐进性加重;(2)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3)不孕:约50%的内异症患者合并不孕;(4)子宫增大:多为子宫均匀性增大,呈球形,也可突起不平,质硬;(5)妇科检查:子宫均匀性或非均匀性增大,表面不规则或呈结节样突起,质硬而有压痛,经期压痛尤为明显;(6)B超: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后壁更明显,内膜线前移,病变部位为等回声或回声增强,其间可见点状低回声,病灶与周围无明显界限;(7)MRI示子宫内存在界限不清,信号强度低的病灶,T2加强影像可有信号强度高的病灶,内膜与肌层结合区变宽,>12mm;(8)血清 CA125 水平多数可升高(>35U/mL);(9)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查阳性;(10)病理诊断是子宫腺肌病的金标准。上述条目中痛经、不孕、盆腔检查及B超检查4项,符合3项或以上,结合腹腔镜病理检查,或血清CA125与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查中任一项出现异常者即可诊断本病。[3-4]
1.2.2 中医辨证标准 主要症状:(1)经行腰腹疼痛,后期加重;(2)阴部空坠,大便频、质稀;(3)月经量或多或少,色黯淡、质稀;(4)时有头晕失眠,性欲减退;(5)舌淡黯体胖,或边有瘀斑,苔薄,脉沉细。具有以上主要症状(1)、(2)项之一,和(3)、(4)项之一及第(5)项,即可辨证为肾虚血瘀证。[5]
1.3 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肾虚血瘀证诊断标准;(2)年龄 30~50 岁;(3)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原发性痛经;(2)盆腔炎;(3)生殖器官癌或其他局部或全身性恶性肿瘤;(4)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症者;(5)患有心脑血管、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或精神病者;(6)近3个月接受激素类药物治疗者;(7)同时接受其他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补肾活血散瘀汤口服。方药组成:菟丝子 10g,紫河车 10g,当归 10g,川芎 10g,青皮 6g,赤芍10g,延胡索10g,鬼箭羽10g。方药由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药剂室统一煎取,每日1剂,分早晚2次于餐后0.5~1h口服。本研究疗程为3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指标 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以及对照组均于月经干净后3~5d清晨空腹、静息状态下,取肘正中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中下列指标。(1)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测定:离心取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试剂及Dxl8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由Beckman Coulter有限公司提供,于我院检验科完成检测;(2)血清激素水平测定:离心取血清,检测血清 PRL、T3、T4 水平, 于我院检验科检测;(3)血清补体C3、C4测定:离心取血清,于我院检验科检测;(4)血清免疫球蛋白 IgG、IgM测定:离心取血清,于我院检验科检测;(5)全血Th17细胞、Treg细胞测定:由我院妇科肿瘤实验室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6)Th17细胞、Treg细胞相关因子 IL-6、IL-10、IL-17、TGF测定:由我院妇科肿瘤实验室检测。
3.2 安全性指标 治疗组治疗前后行血、尿、粪常规、肝功能(AST、ALT)、肾功能(Cr、BUN)检查。
3.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血清补体(C3、C4)水平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补体C3、C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 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补体C3、C4水平比较 mg/dL
3.4.2 2组血清免疫细胞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清免疫细胞IgG、IgM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免疫细胞IgG、IgM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 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免疫细胞比较 g/L
3.4.3 2组全血T细胞亚群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全血T细胞亚群中,Th17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Treg 细胞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Th17/Treg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全血T细胞亚群中,Th17细胞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reg细胞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h17/Treg比值有所降低,较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全血T细胞亚群比较
3.4.4 血清免疫相关因子(IL-6、IL-10、IL-17、TGF)水平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6、IL-10、IL-17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IL-10、IL-17水平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清IL-6、IL-17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TGF治疗前后均较对照组有所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4。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6、IL-10、IL-17、TGF水平比较 pg/mL
3.5 安全性检测 治疗组应用补肾活血散瘀汤期间,无一例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进行血、尿、粪常规、肝功能(AST、ALT)及肾功能(Cr、BUN)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
4 讨论
子宫腺肌病是女性育龄期的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学 “痛经”、“癥瘕”、“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不孕”等病证的“血瘀”病因类似,其病机多为气滞血瘀,治疗应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本课题组认为子宫腺肌病的病机多为肾气虚弱而产生的瘀血阻滞的本虚标实证候,肾虚为本,血瘀为标,虚实夹杂,肾虚血瘀并存,故而补肾气,使肾阳得充,则能够推动气血运行,利于瘀血的吸收和水湿的运化,瘀血得去则病痛自除。本病病因责之于肾,其病机为“肾气虚弱、瘀血阻滞”,故治疗应以补肾益气为主,兼顾活血化瘀。方中菟丝子、紫河车从肾的根源上,补肾益气,肾气充盛,则全身气机通畅。延胡索、青皮能行气止痛,有助发挥活血化瘀药物的作用。“血能载气”,瘀血内停,血液瘀滞故加重气机的阻滞,当归、赤芍活血亦行血,血行则瘀血去除,痛经得以缓解,癥瘕积聚得以消散。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为中药中治疗血瘀、气滞要药,配以鬼箭羽破血通经、散瘀止痛。全方共奏补肾益气、活血散瘀之效。
现代研究已表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免疫功能异常有关,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免疫促进和免疫抑制之间免疫平衡的失调导致。Th17细胞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辅助性T细胞亚群,分泌IL-17、IL-22等多种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参与了机体的防御细菌感染、介导慢性炎症、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发病等[6]。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是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在机体维持免疫耐受、免疫自稳以及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常情况下Th17细胞和Treg细胞保持平衡,有利于机体的免疫稳定状态的维持,而两者之间的失衡是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炎症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全血T细胞亚群中,Th17细胞较正常人明显升高,Treg细胞较正常人明显降低,Th17/Treg比值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而采用补肾活血散瘀汤治疗本病后,可降低血清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升高Treg细胞水平,降低Th17/Treg比值,且使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IL-6、IL-10、IL-17水平也有所降低。进而我们推断补肾活血散瘀汤可能是通过调节患者体内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水平,改善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来达到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目的。
[1]Mehasseb M K,Bell S C,Pringle J H,et al.Uterine adeno-myosis is associated with ultrastruetural features of altered contractility in the inner myometrium.Fertil Steril,2010,93(7):2130
[2]Campo S,Campo V,Benagiano G.Infertility and adenomyosis.Obstet Gynecol Int.2012:786132
[3]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9):645
[4]谢幸,苟文丽,林仲秋,等.妇产科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8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0
[6]Waite J C,Skokos D.Th17 response and inflammatory autoimmune diseases.Int J Inflam,2012:819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