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分析的整体路径
——《如何做话语分析:一个工具箱》述评

2015-03-29姚晓东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语料话语语境

姚晓东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话语分析的整体路径
——《如何做话语分析:一个工具箱》述评

姚晓东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Gee,J.P.2011.How to Do Discourse Analysis:A Toolkit.New York &London:Routledge.■+206pp.ISBN:978-0-415-57208-8(pbk).

1.引言

《如何做话语分析:一个工具箱》(Gee 2011a)系统介绍了话语分析的一套工具,博采众长,不拘泥于单一的理论,采用宽广的研究路子和整体分析视角,侧重从话语的建构功能和意识形态角度分析语篇,体现了宏观社会结构与微观的个人主体性之间的张力,是为数不多的话语分析整体路径的实用著作。

先前语言学研究提供了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路子,但更多是从某一理论视角出发进行阐释(如Schiffrin 1994;Wodak 2001),并未呈现一套完整的操作方法,也未提供全面系统的运作模式。Verschueren(2011)和Gee(2011a)的问世使得这一状况有了改观。前者从宏观语用学角度提供了话语分析的纲领和指导方针、程序与准则,以历史文本为语料呈现语言使用中的意识形态;后者则广泛吸纳不同学科流派的概念和思想方法,为读者提供一套简便易行的整体分析工具。二者相似之处在于坚持方法论导向,只是侧重不同。

作为Gee(2011b)的姊妹篇,Gee(2011a)不仅有例释,还为读者提供了操练的平台,侧重话语分析方法。两部著作均提供一种理论和分析工具,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而不是要呈现多种理论(Gee 2011a:ⅸ)。这里话语分析赖以立足的基本认定是:话语分析与语言结构细节紧密关联,应借助社会、文化和政治视角处理意义。较之于主流语言学研究取向,这是一种更宽广的意义研究路子。

2.内容概要

全书主体部分包括4个单元,既有概念阐释,又有工具介绍、实践分析,还附有练习。本书文风清晰易懂,分析简单易行。书中的话语概念既包括口语会话,也涵盖书面语篇;分析工具是针对话语提出的具体问题,其运用不分先后。

第一单元概述了语言和语境,通过实例分析强调了语境的重要性。这一单元提供了6种分析工具,分别为指示工具、填充工具、陌生化工具、主语工具、语调工具、问题框定工具(frame problem tool)。它们主要关涉语境处理,体现语境在话语交流中的作用。比如,展示话语和语境的关联,对话语进行信息补充,抛开想当然的思路重新审视与陌生化话语。交谈中的打断、插入、修正都是调整与补救措施,以期获得更多的背景知识,尽可能全面正确地解读话语。其中对主语、话题和语调的处理体现了说话人对双方共知语境的设定或控制。随着背景知识的逐步介入,读者会渐渐推翻或改变先前的认识,获得积极的认知或语境效果。

第二单元“言说、施为与设计”基于语言的行事功能,体现言者的意向性和主体性。这里的施为是广义的,并不限于借助语言实施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还包括利用副语言特征实施行为,实现目的。说话人借助语法进行建构与设计,实现不同的风格和语言变体,即实现不同的社会语言。我们可以利用语言建构世界,语言的使用方式会带来一定的后果,既是建构的力量也是“摧毁的”力量。语言并非唯一的方式,行动、身体语言同时介入,语言和非语言材料一起运作。这一部分提供6则工具,关涉以言行事和变异选择。具体包括:听言观行工具、词汇工具、何以是此非彼工具、信息组合工具、话题与主位工具、分节工具(the stanza tool)。长篇交谈需要进行分节,观察各小节如何构成更大的信息块,这有助于解释信息数据。每小节构成一个意群,关涉具体时空下的重要事件或事态,或聚焦于某具体人物、主题、意象、话题或视角,话语随着时空、事件、视角或人物的变化而构成不同小节。

第三单元“在世界中建构实体”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彰显了话语的建构功能。使用中的语言不仅是言说工具、施为工具,更是和其他非语言手段一道建构世间事物的工具(88)。其中的非语言手段包括行动、互动、符号系统、客体、工具、技术、思维方式、评价、感觉和信念等。

从分析层面,本单元提供了10个建构工具,具体包括:(1)自反性语境工具。(2)凸显工具,主要用来显扬或贬抑事物的重要性。(3)活动建构工具。活动是一种社会上认可、社会结构或文化上支持的努力,通常涉及用特定方式排列组合行动。(4)身份建构工具。(5)关系建构工具。这与身份建构密切相关但又有不同,同一身份可以协商不同的关系。(6)政治建构工具。这里的“政治”概念并非政府或政党政策,而是任何关涉社会产品(social goods)分配,以及对应当如何分配的评价。(7)关联建构工具。利用语言建构、断开或者忽略某一关联,以某种方式控制意义和现实,采取行动。(8)衔接工具。言者采用何种衔接手段连接某一信息,断开其他信息,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9)符号系统和知识建构工具。它与政治建构工具相关,用来体现符号、知识和信念的优劣,表征资源的可及性。(10)话题流或话题链工具。说话人借助它确立视角,帮助听者在心中组织信息,控制其注意力。

第四单元从工具的理论来源角度揭示了话语分析的学科交叉性,涉及哲学、认知心理学、社会语言学、文学批评、心理人类学、文化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1)情境意义工具。(2)社会语言工具。这一语言变体类似于“语域”概念,可界定为扮演或与特定身份相关的语言风格或变体,是身份建构和活动标识手段。(3)互文性工具。这种语码混杂或异质语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风格混杂、用典、仿词、杂糅等。(4)典型世界工具(figured world tool)。这种简化的典型世界是常态的自然现实,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5)大话语工具(Discourse tool)。不同于实践共同体、语言社区、语篇共同体、活动体系等名称,大话语概念区别于使用中的语言,并非成品,而是一种存在方式,能践行身份,实施活动,具有历史性,且不同话语之间交相戏动。

结论部分指出话语分析的开放性。针对不同读者的适用性与预期。作者提出话语分析的有效性成分:(1)分析结果的趋同与兼容性,(2)不同分析者结论的一致性,(3)对相关语料的覆盖面和相似情境的可预测性,(4)话语分析与语言结构的相关度,语言形式上的结构细节对结论效度的支撑。附录1紧跟学术前沿,介绍了多模态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论述了意象和语言在信息表征和施为上的同质性,凸显了图像在话语分析中的适用性。附录2是对书中所有工具的整体呈现,让读者一目了然。

3.批判性述评:特色与不足

对于话语分析,不同的研究侧重演绎出了不同的名称:会话分析、语篇分析、话语分析以及批评话语分析。会话分析集中在语用学科,话语分析概念更多适用于机构话语、性别研究等领域,语篇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专长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则是社会语言学新的研究增长点。虽然名目不同,所在领域不尽一致,关注重心稍有差异,但目前研究出现了合流趋势:凸显语言的实践功能,关注建构与结构之间的张力①。本书正顺应了这一潮流和趋势,体现出如下特色:

第一,本书具有深沉的底层关注,在广泛吸纳不同领域理论养分的基础上,旨在提供一套实用的系统性话语分析工具。内容通俗易懂,却不乏深邃的思维火花。作者对一些概念的重新阐释让我们对话语分析的前沿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果按照徐盛桓(2013)的要求,综观所有的工具,超越具体分析步骤、工具背景,超越朴素的实在论和直观的反映论层面,把作者的语言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纳入视域,我们不难发现本书作者话语分析背后的深层考虑:揭示语言与现实、结构与建构方法论之间的关系。他坚持的不仅仅是话语对现实的结构反映论,更强调语言的实践功能,注重语言与世界的互构,强调宏观社会机构限制与微观言说者主体性之间的博弈。无论是对语境的阐释,还是对身份、关系、政治的论述,都体现出作者的上述主张,显示出他动态、建构、辩证的语言研究取向,紧紧把握住“主体-语言-世界”这种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才能进而体会出作者理论思维的核心价值所在。

第二,在研究态度上,作者秉承一种开放的心态,宣称任何一种话语分析理论都不可能永远正确,包打天下,只对某些具体语料更适用,服务于特定的要求和研究目的(ⅸ)。话语分析没有固定的方法,本书只是提供其中的一种,便于读者今后学习其它方法,比较鉴别,进而形成自己的分析路径,做出自己的贡献(ⅹ,186)。本书的文风,繁复通俗中透着冷峻。读者可能会觉得本书内容重复啰嗦,不仅同一语料多次使用,且每次分析之前都不厌其烦地介绍会话的背景。这也正好体现了作者的用心:每一次分析前的重述都是对会话分析中语境重要性的强调,作者不仅从语言上更从行动上向我们展示了研究方法上的坚守;同一语料在多处出现,一方面显示了对同一话语进行多角度分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分析工具之间的关联性。

第三,从编排上该书完全是读者友好型。语料真实详尽,方法及其应用清晰易懂,内容设计精密细致,方便学习者应用。每讲到一个工具,作者不仅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还提供可用于后续探讨的书目供读者参考;介绍完一个工具之后,作者还附上其应用,给出至少一篇会话,提供详细的背景,设计题目供读者思考。若某一工具需要语言学背景知识,作者会在引入它之前,对背景做简要介绍。这集中在对句法概念和谋篇手段的补充,按照从词到句子,再到语篇的顺序进行编排。

本书也存在几处不足:首先作者对主位、话题和主语之间关系的界定,系统功能语言学者不一定完全认可,比如作者把主位看作小句中的位置概念,而非成分。当然作者认为主位是小句的信息出发点和对小句进行解释的框架,建立了审视小句/句子成分的视点,以主位为框架解释后续话语,这是语言学界的共识。另外,个别地方有疏漏,如69页第4段第一句话应为Sentence(1),而不是Sentence(2)。尽管本书内容可能过于详细反复,对具有一定语言学基础的读者可能会显得繁琐,但本书的定位是话语分析方法导引,希望读者此后能自己选择话题,收集语料,按照合适的顺序进行分析操作。就这一定位而言,它确实是一部实用、难得的好书。

附注

①尽管正统的会话分析依然坚持描写路子,以语料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关注会话模式归纳与后果预测,尽量从会话本身和参与者的导向中寻找分析线索,不做过多的理论建构,避免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阐释和立场介入,以免影响分析的客观性(Speer 2007)。

姚晓东,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与修辞、话语分析。电子邮箱:yaox d d@126.com

*本文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边缘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公共话语研究”(编号RW2015-12)与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语用学思想史研究及其中国化:1930—2012)”(编号YETP 0784))的阶段性成果。感谢高一虹教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语料话语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跟踪导练(三)2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