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之考
——中国大学英语考试的社会和教育效应》述评

2015-03-29杨宏波辜向东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公平性作弊相关者

杨宏波 辜向东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402167;重庆大学,重庆,400044)

《国之考
——中国大学英语考试的社会和教育效应》述评

杨宏波 辜向东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402167;重庆大学,重庆,400044)

Garner,M.&D.Y.Huang.2014.Testing a Nation—The Social and Educational Impact of the College English Test in China.Bern:Peter Lang.ISBN:978-3-0343-1704-7.pp.■+235.

1.引言

测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估方式,不仅考查考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会对测试利益相关者产生预期或者非预期的效应。washback和impact两个词均有效应的意思,前者通常指测试对教师和学生以及他们的教与学产生的效应,即反拨效应(Alderson &Wall 1993);后者主要指测试对个人、教育系统乃至社会产生的效应,即测试效应。反拨效应是测试效应的一部分(Bachman &Palmer 1996)。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反拨效应得到语言测试界的广泛关注。近年研究者的注意力逐渐延伸到测试所处的教育、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国之考——中国大学英语考试的社会和教育效应》是语言测试领域第一部针对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下简称CET)的测试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的学术专著。该书不只局限于反拨效应分析,更重要的是对课堂之外的社会和教育效应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不仅为测试效应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而且还针对测试效应提出了理论框架。它在研究内容、方法和理论构建等方面填补了国内语言测试效应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

2.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报告了中国教育文化背景下CET对不同测试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生、教育机构和政府机构等)的社会和教育效应。全书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交代了研究源起和一些关键术语的定义,如效应、考试使用、风险等,并提出四个研究问题:(1)CET测试结果是如何使用的?(2)为什么CET测试结果这样使用?(3)这些使用的效应如何?(4)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效应?作者以CET测试结果的使用为出发点探讨测试结果使用产生的效应,并探究相关的影响因素。

第二部分(第1和第2章)主要交代研究背景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其中第1章从宏观上介绍了中国的教育结构体系、教育政策改革与发展、中国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发展,也从微观上描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兴起与发展改革,并对CET进行了介绍。第2章从教育领域和语言测试领域两方面回顾了测试效应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作者发现无论在教育还是语言测试领域,关于测试效应的讨论总体集中于测试在教育、社会文化方面的积极或消极效应。

第三部分(第3章)主要报告本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包括CET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其中学生样本包含不同教育水平的学生。数据收集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以面对面访谈为主,辅之以观察法、文献分析法和邮件访谈。

第四部分(第4~7章)报道研究结果。主要围绕四个话题进行:CET测试结果的使用(第4章)、CET对教与学(第5章)、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作弊行为)(第6章)以及测试参与者对CET公平性的认识(第7章)产生的效应。

第4章主要报道了教育部门(教育部和大学)和用人单位(雇主和政府机构)如何使用CET的测试结果以及产生了何种效应。本章勾勒出社会和教育背景下CET测试结果使用的全景图,用实证数据证明了CET测试结果的使用有时超出了测试预期的教育用途范围,因此测试的风险不断增加,测试对其利益相关者产生的效应也不断增强。

第5章阐述CET对教学产生的反拨效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作者重点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探讨CET备考对大学英语教与学产生的效应。回答两个研究问题:CET如何对大学英语教与学产生效应?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前者属于反拨效应多重属性的范畴,后者属于参与反拨效应过程的潜在因素。本章主要涉及反拨效应的方向和强度。参与反拨效应过程的潜在因素具有复杂性,包括考试因素、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辜向东等2014)。本章涉及个体因素(教师和学生)和环境因素(如社会环境、教育系统等)。第二方面,作者通过对不同测试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实证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证明CET对大学生非语言课程的学习产生负面反拨效应的论断不成立。

第6章主要报道CET对学生道德行为(作弊)产生的效应。本章将测试的作弊行为这一话题置于我国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下,分析了CET作弊的原因和手段,总结如何防止作弊行为并讨论了作弊的影响。作者认为CET作弊行为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需要在更广泛的背景中进行研究。

第7章探讨了对CET测试公平性的认识及其影响因素。本章结合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来探讨不同CET测试利益相关者对测试公平性的认识,包括学生、教师、考试管理者、CET考试委员会委员等。作者引入组织公平理论(Organizational Justice Theories)的两个维度——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来分析测试公平性的五个方面:测试内容、学习机会、考试实施过程(学校监考政策及作弊现象)、对考生报考条件的限制及考试结果的使用。受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关系”——的影响,考试利益相关者认为测试是中国最公平的选拔和竞争方式。而测试的风险性、接受教育和就业的平等机会是影响测试公平性的主要因素。由于测试公平性具有主观性、相对性的特点,而且对CET公平性的认识受另一项大规模、高风险考试——高考的影响。作为参照,本章对比分析了CET与高考的测试利益相关者对测试公平性的认识。

第五部分(第8章)首次提出了测试效应的理论框架,即测试效应发生模式。主要包括“效应引入方”、“效应媒介”、“效应接受方”和“效应环境”。效应引入方主要是指测试(结果)使用者,“效应媒介”指测试本身。“效应接受方”包括考生、教师、学校等。“效应环境”是指效应发生的环境,包括教育、社会、文化等环境。效应接受方对效应媒介和效应引入方具有反作用。作者还以此为框架,探究了测试效应产生的机制。

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作者对前几章所述内容进行简要总结,探讨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此外,附录提供了研究工具(学生调查问卷和访谈列表),样本明细(样本课堂观察记录、样本学校大学英语教学计划、访谈数据样本分析、学生面对面访谈中提到的英语学习策略和内容样本、CET作文样本)、各种有用的背景信息(研究对象的信息、CET考试真题、招聘信息),以及详细的访谈数据分析样本等。

3.简评

本书具有以下几点特色:第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内容丰富全面。在宏观上,作者首先对测试使用进行研究,在测试使用与测试效应之间搭建了桥梁,然后在微观上研究测试使用对教与学、学生道德行为及对测试公平性的认识产生的效应。既包括行为又涉及认识和态度,既研究学生又涉及教师等其他测试重要利益相关者,既包括语言学习又涉及非语言学习。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证研究推动理论的发展或对理论进行验证。本书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数据分析,提出了测试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此框架为依据,探究了测试效应产生的机制。此外,作者通过数据分析为现有论断提供了实证依据。例如第4章全面检验测试结果如何被使用,证明了测试结果的使用有时超出了测试预期的教育用途范围。第5章用实证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证明CET对大学生非语言课程的学习产生负面反拨效应的论断不成立。

第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新颖。在研究方法上,该书第一次采用大量访谈数据对CET的测试效应进行研究,并选用非传统的定性研究数据,如课程计划、博客、照片和媒体报道。此外还以观察(课堂观察、CET考点观察、校园招聘会观察),邮件访谈和文本分析为辅助方法。在研究内容上,第一次对CET考生的道德行为及非语言课程学习做了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并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探讨考试利益相关者对CET测试公平性的认识。此外作者引入社会学理论中的“资本”概念来解释语言测试效应现象,体现了跨学科的思维模式。

然而,本书也存在一些局限:其一,数据收集与分析方面,本书没有将其他一些主要群体如学生家长、教材出版商以及培训机构纳入研究对象。研究中也没有参考目前常用的测试效应分析方法,例如通过对教师和学生一定时期内有规律的日志或日记来分析CET的社会和教育效应(辜向东、张正川、刘晓华2014)。此外数据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作者几乎没有把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数据,作为定性研究数据进一步的验证。

其二,部分章节分析角度比较单一。例如第6章研究CET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作弊行为产生的效应的切入点相对比较单一,得出的结论比较笼统。正如作者在本章小结所言:应该在更广泛的背景下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将考试的社会文化考虑进来。笔者认为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如研究作弊行为的心理反应及道德心理、作弊的文化趋势、作弊的成本等。此外,第7章涉及了不同群体考试参与者对考试公平性的认识,没有对同一群体的不同类别参与者对考试公平性的认识进行进一步分析。

其三,个别章节内部结构编排有些不合理,例如第7章作者将测试公平性的四个不同方面(考试内容学习机会的公平性、考试实施过程、对考生报考条件的限制、对考试结果的使用)糅合在一个小标题“CET作为一种选择的方法”之下,似乎突出了测试结果使用方面的公平性,而淡化了其他三个方面,有以点概面之嫌。

此外,书中没有涉及一些重要的相关文献,例如Byczkiewicz(2004)的“对考试和竞争中的作弊或欺骗的电影描述”。该文通过分析三个与作弊相关的电影的例子,对教育背景中产生的道德问题进行调查并详细讨论合理行为、公平和正义的概念。另外,缺乏对个别重要概念的解释和说明,例如第7章作者没有对公平性的涵义做出说明,概念不清晰。

4.结语

Messick(1989)认为测试效应是测试效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对测试效应进行研究是评估一项测试的重要方面。CET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规模且风险极高的一项全国性考试,可能由于研究周期长、操作难度大和投入多等原因,目前还没有对CET反拨效应以外的测试效应进行系统探讨的文献。因此迫切需要《国之考》这样一部学术专著来填补这一空缺。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瑕不掩瑜。该书是语言测试文献中又一重要学术成果,对从事语言测试领域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相关政策制定者、考试开发者、研究者及教学工作者提供了启示和建议,为其他国家或地区类似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Alderson,J.C.&D.Wall.1993.Does washback exist?[J].Applied Linguistics(14):115-29.

Bachman,L.&A.Palmer.1996.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yczkiewicz.V.2004.Filmic portrayals of cheating or fraud in examinations and competitions[J].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2&3):195-204.

Messick,S.1989.Validity[A].In R.L.Linn(ed.).Educational Measurement(3rd ed.)[C].New York:Macmillan.13-103.

辜向东等2014.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反拨效应历时研究(上、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辜向东、张正川、刘晓华.2014.改革后的CET对学生课外英语学习过程的反拨效应实证研究——基于学生的学习日志[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32-39.

(责任编辑 甄凤超)

杨宏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电子邮箱:yanghongbo311@sina.com

辜向东,重庆大学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主任、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剑桥大学外语考试部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教师发展。电子邮箱:xiangdonggu@263.net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证据的四六级、雅思、托福考试效度对比研究”(编号14AYY010)的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公平性作弊相关者
作弊
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机构投资者与并购溢价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有人要你帮忙作弊怎么办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关于公平性的思考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没作弊
基于普查数据的我国18个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及公平性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