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堂”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15-03-29陈志峰
陈志峰
(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道德讲堂”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陈志峰
(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道德讲堂”作为道德建设的新型载体,逐渐成为提升人民群众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有效平台。本文试图将这一有效手段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之中,首先论证了引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通过对内容、时间、流程、注意点等方面阐释,探讨了引入的现实性。以期发挥“道德讲堂”的效用,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服务。
道德建设;道德讲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引入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1]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主线。[2]102009年11月,一种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形式的“道德讲堂”在常州市钟楼区开始试点建设,随后以其新颖的方式、较好的教育效果,得到中共中央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成为推进道德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新抓手。这给“基础”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学习借鉴“道德讲堂”的成功经验,并有效引入“基础”课教学,发挥积极作用,很有意义、值得探讨。
一 将“道德讲堂”引入“基础”课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将“道德讲堂”引入“基础”课教学的必要性
从根本上说,这种必要性源于,“道德讲堂”的许多特点和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基础”课教学中面临的许多困境、难题。
1、有效体现大学生道德践行的层次
“基础”课旨在将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人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社会道德对人的要求必然也是多元的。但在“基础”课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和人格个体差异,从国家需要和人民期待出发,将道德教育要求的水准提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致使道德要求导向模糊,失去实效,而“形式化”。[3]27值得借鉴的是“道德讲堂”并不选取“高大全”道德光辉楷模形象,而采用讲述发生在身边的与道德相关的故事,通过建构“回归人的生命活动”,“回归人的生活本身”[4]53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能有效激发出或重新塑造或进一步完善道德信仰体系的热情,进而逐步实现德育的目的。
2、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的割裂问题
“基础”课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2]12的教育,自然有社会的整体价值要求和对应的教学目标体系,这往往会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形成枯燥乏味、空抽象洞的整体印象。加之,现阶段的大学生认知能力不完善,易受现实生活中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普遍比较浮躁。教学中,如果缺乏对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和需求的照顾,“基础”课则很难取得实效。“道德讲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下简称“四德”)为线,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基本素材,把准群众想听什么、能听什么这个“脉搏”,将社会价值理念转化为易懂、易学、易为的“地方话”、“口头语”、“百姓言”,能够有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些是值得“基础”课教学反思和借鉴的。
3、有效丰富“基础”课教学方式
在“基础”课教学方式上,对教师而言,适度而恰当的道德灌输很有必要,但不能过分强调对教育对象进行单向灌输,而忽视与教育对象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学生“习惯性”地将“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为“教学方式呆板”,“缺乏创意”,“提不起兴趣”。值得关注的是,“道德讲堂”能结合现代人求新、求知、求善、求和、求乐、求美需求和现代技术与多媒体广泛运用的实际,在“主”讲堂中形成“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的“六我”模式和“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作一番点评”的基本流程,同时辅以“微博讲堂”、“手机报讲堂”、电视专题讲堂、“电台空中讲堂”等,形成室内室外、虚实结合的立体讲堂体系,使道德教育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更加入脑入心入行。[5]22
(二)将“道德讲堂”引入“基础”课教学的可能性
1、道德讲堂与“基础”课教学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道德讲堂”是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新实践,其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这种载体和形式,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进而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这个角度而言,道德讲堂和“基础”课教学都是手段、阵地、途径,尽管受众指向可能不同,但在“为什么进行道德建设”和“建设什么样的道德”等问题上,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是将道德讲堂引入“基础”课教学的根本前提和保证。
2、道德讲堂与“基础”课教学在原则上的切合性
通过对“道德讲堂”的研究,我们不难总结出贯穿其中的一些重要原则。第一,注意道德学习。道德讲堂形式灵活,但学习主题却十分鲜明,即紧紧围绕“四德”,突出“善、诚、孝、强”,积极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23等五种行为。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的基本立场、观点。第二,注意尊重和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道德讲堂按照“群众参与、群众推动、群众受益”的工作原则,采用“六我”模式,注重激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教育自主性与自我教育潜能的发挥,让群众承担起发起者、推动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的角色。第三,尊重受众主体的个体差异性。道德讲堂从当下现实出发,从适用于每一位教育对象,最容易被接纳的“底线伦理”[3]28入手,在此基础上再追求更高道德要求。同时,针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分别建设机关、企业、行业、社区、村镇、学校、新市民等七大类讲堂,分类分层施教。第四,注意联系实际。道德讲堂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倡导向身边人身边事学习,从实际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使教育接地气,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用得上。第五,注重学以致用。道德讲堂通过一系列流程,最终落脚点在于将知和行结合起来,将学习与践履结合起来,将学习规范与遵守规范结合起来,使认知转化为内在素质。这些原则很显然也是“基础”课教学中的基本原则,这为引入的操作层面上提供了现实依据。
3、道德讲堂进“基础”课堂在操作上的可能性
“道德讲堂”发展至今,在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流程的同时,也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企业,覆盖社区居民、农民、公务员、学生、工人、新市民等各类人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江苏省泰州学院为例,该校围绕以“礼仪”为核心的社会公德建设、以“奉献”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以“和睦”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建设、以“友善”为核心的个人品德建设等四个方面。从2013年4月首期道德讲堂开讲至今,已经覆盖全部二级学院,受众超过5000人次,并倡议举办了泰州市高校首届道德讲堂建设研讨会,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将道德讲堂引入“基础”课教学将使受众进一步特定化,使实施环节进一步优化,是对道德讲堂进高校行动的延伸和细化。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群体的自身优势,只要找准切入点,师生配合,精心实施,必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二 将“道德讲堂”引入“基础”课教学的现实性
(一)将“道德讲堂”引入“基础”课教学的主要策略
1、“基础”课“道德讲堂”内容的选择
“基础”课“道德讲堂”内容的选择实质是解决“讲什么”的问题。可以有两个考量维度。从教学内容来看,“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道德”部分主要分布在“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2]目录这三个章节,尤其集中在第七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层面的要求来看,主要涉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基础”课课程要求,其“道德讲堂”内容范围可以确定为:在社会公德中强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在职业道德中强调“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在家庭美德中强调孝老爱亲、勤劳节俭;在个人品德中强调“爱国”、“友善”、“自强自立”。
2、“基础”课“道德讲堂”时间的选择
“基础”课“道德讲堂”时间的选择是解决“什么时候讲”的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根据“基础”课的教学进度,在道德基础理论讲授后分批开展,即在第二章、第四章、第七章理论教学后各安排一次(第七章可适当多安排几次)。这样做的好处是不打破教学计划,且提升了“道德讲堂”的理论深度;二是将一学期划分成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分阶段、分专题安排“道德讲堂”。例如期初的道德讲堂侧重于“爱国”、“友善”、“自强自立”、“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主题,期中的道德讲堂侧重于“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主题,期末的道德讲堂侧重于“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主题。这样做,体现了对大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尊重,打破教程体例,而根据各个阶段紧迫的“道德需求”,把握阶段性“德育时机”灵活安排。为了增强实效,“道德讲堂”安排应该编入教学计划,形成详细的实施方案。
3、“基础”课“道德讲堂”流程的选择
这是解决“怎么讲”的问题。“道德讲堂”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了“五个一”基本流程,在“基础”课的“道德讲堂”中可以“拿来”运用,但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体现自己的特色。以“自强自立”主题教育为例:“唱一首歌曲”,歌曲的选择上要体现时代性,适合大学生的“口味”,可以选择“光辉岁月”(原唱:beyond)、“光辉岁月”(原唱:黄家驹)、“相信自己”(原唱:零点乐队)、“永不退缩”(原唱:任贤齐)、“阳光总在风雨后”(原唱:许美静)、“从头再来”(原唱:刘欢)、“蜗牛”(原唱:周杰伦)等经典歌曲。“看一部短片”,这个短片可以是关于自立自强先进人物事迹的短片,如选取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洪战辉、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丽、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灵、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刘伟等的视频(时长十分钟左右)等。也可以选择学生自己拍摄的身边人自强自立故事的DV短片。“诵一段经典”,组织学生大声诵读一段有关“自强自立”中华传统经典语录(这是高等教育的“强项”)和公民道德“三字经”。“讲一个故事”。这是五个环节中最为关键的,而选择“谁来讲”是关键中的关键。讲者应该来自于“身边”,所述故事也是“身边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也可以讲他人的事,但必须具有真实感、立体感,让听者既要感觉“值得讲”,更要“值得学”、可以学、学得了。此“人”和此“事”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自立自强男/女生”“自立自强学兄/姐”“自立自强老师”“自立自强宿管阿姨/叔”“自立自强门卫”等的过程也是读懂一个人、一个故事的过程,也是不断内化认识、激发践履的过程。“作一番点评”,这是道德评价阶段,由参与者评议身边的好人故事,分享心中真实感受,品悟道德力量,升华自身境界。此外,还可以加上“列一个计划”(让学生在现场用纸片列出一个自立自强的计划,即使是一个很“小”的计划)、“办一件实事”(学习他人他事之后,要具体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即使所做的仅仅是一件“小事”)。
(二)正确认识“引入”过程中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
1、“道德讲堂”功能的有限性
作为道德教育一种手段,“道德讲堂”往往围绕某个道德规范,运用“多种符号元素组合”,[6]选择庄严肃穆的场所,采用相对固定的流程,营造出一种“全新仪式情境”。[6]由于其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比较贴近受众心理,能够有效唤起参与者对于“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6]并很快在参与者中形成了群体传播,促成受众形成认知——自我反省——主动践履。但另一方面,由于受众定位错位、形式主义的刻板印象、以及传播内容脱节等因素的出现,容易造成传播反效果出现。[6]对此,在“引入”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何时引入,如何引入上要多动脑筋。
2、准确把握“引入”的精神实质
将“道德讲堂”引入“基础”课教学,并不是使“道德讲堂”成为“基础”课教学的主要模式,甚至取代课堂教学。这种“引入”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吸收和借鉴“道德讲堂”的先进理念和好的做法,“道德叙事”方法的精髓,其中有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已经普遍运用,有些需要结合课程特点进一步加以融合创新。其次,这种“引入”是针对“基础”课特定内容,选择适当时机,将“道德讲堂”模式灵活嵌入,以达到教学目的。
3、“道德讲堂”引入后地位的界定
引入“道德讲堂”并使之高度融合,是为了实现“基础”课教学目标。“道德讲堂”无法替代“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反而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和有益补充,切不可本末倒置。这种被引入课程教学中的“道德讲堂”既区别于针对广大市民开设的社会“道德讲堂”,也区别于面向广大师生开设的高校道德讲堂,“讲堂”从本班群体、本教师、本学生、本课程出发,内容要从“基础”中挑选,但又要切合大学生的特点,时间上要在总课时中合理调配,人和事要从“更小”的范围里选。在具体实施时也要善于调动课程教学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课程优势,适当改良创新,体现独特性。
4、充分利用课内外两个“道德讲堂”
道德教育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反复过程,必须将长远的道德和价值追求与当前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将在课堂教学中专门开设的“道德讲堂”与利用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和积极因素构建的“道德讲堂”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两个“课堂”进行长久的规划和持久的努力。为此,一方面,要积极整合资源,善于借脑借力,充分调动外部的、民间的、市场的、社会的力量,加入大学生道德建设工程之中。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办好“校园广播道德讲堂”、“网络道德讲堂”、“QQ群道德讲堂”、“黑板报道德讲堂”、“社团道德讲堂”,甚至深入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等,或积极参与或协助举办“百姓道德讲堂”等等。
[1]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Z].中发〔2001〕15号.2011-09-20.
[2]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薛勇,李伟明.传统道德教育的范式转换:生态偏移、转向与理性建构——基于“道德讲堂”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3,(01).
[4]魯洁.德育社会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1998:53.
[5]徐缨.走进“道德讲堂”共建精神家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01):22.
[6]窦晓星.道德教育的仪式化及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常州市大成殿市民道德讲堂的考察[D].南京:南京大学,2013:05.
[责任编辑 鲁海菊]
Application of “Moral Lecture” in Cours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HEN Zhi-feng
(Taizhou College Marxism College,Taizhou 225300,China)
"Moral lecture" as the moral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arrier,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effective platform people's moral level and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introduce the effective means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eaching,firstly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introducing,and through the content,time,process,pay attention to explain the point,explores the. In order to play the "moral lecture" utility,for the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goal service.
moral construction;moral lecture;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legal basis;introduction
G412
A
1008-9128(2015)03-0115-03
2014-05-17
陈志峰(1977— ),男,江苏泰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