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葫芦丝的传播地域与文化内涵
——以“葫芦丝之乡”云南梁河县为例

2015-03-29龚艺雯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葫芦丝傣族葫芦

龚艺雯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昆明 650500)

论葫芦丝的传播地域与文化内涵
——以“葫芦丝之乡”云南梁河县为例

龚艺雯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昆明 650500)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乐器,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这种乐器在梁河地区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沿江流域及其村寨,在傣族人民中流传甚广。葫芦丝不仅蕴藏着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并渗透着浓郁多彩的地方民族特色,从其外部构造到演奏音色技巧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从葫芦丝的文化传播谈起,再就葫芦丝的传说、外部构造以及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去印证“葫芦丝之乡”乃实至名归。葫芦丝独特的文化构成,是推动其走向全世界的根本动力,也是葫芦丝得以长期保留的本质因素。

葫芦丝;梁河县;传播地域;文化内涵

葫芦丝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在葫芦丝文化备受瞩目的今天,我们越来越痴迷于它本身所积淀的文化底蕴。从每一个葫芦丝的制作推广到每一支葫芦丝曲子的演绎传播,从每一部葫芦丝起源的传说到每一位葫芦丝艺术创作者的传承,无一不体现了葫芦丝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葫芦丝的音色独特柔美,外观古朴别致,不论是农闲时的消遣娱乐,还是节庆日的表演助兴,不论是谈情说爱的纽带,还是修身养性的珍奇,葫芦丝给人们带来的惊喜不胜枚举,其重要性也日趋明显。2006年,葫芦丝被列入首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发祥地德宏州梁河县也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葫芦丝之乡”。①

一 葫芦丝的传播地域

就目前史料搜集调查,我们无法考证葫芦丝究竟何时出现,但追寻到两百多年前,葫芦丝就与梁河县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在梁河的芒东、勐养两个以傣族聚居的民族乡镇。在这里关于葫芦丝起源的传说有很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版本。尽管主人公,情节,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离不开爱情这一主题。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勐养江畔住着一个勤劳、善良的傣族青年叫桑亮。在他去参加“嘎光露盛会”的途中帮助了一位卖葫芦籽的老大妈。在老大妈的预言下,桑亮与买走葫芦籽的温柔美丽的傣族少女少玉相遇并深深相爱。为了记住这位卖葫芦籽的老大妈,少玉在勐养江畔种下了葫芦,桑亮就在旁边种上了竹子,以便葫芦攀爬生长。四个月很快过去了,葫芦缀满藤蔓,竹子纷繁茂盛,桑亮和少玉也定下了婚期。一天,两人相约去摘葫芦来装饰新房。谁知,灾难突然降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雨助澜着勐养江水扑向村寨,村寨顿时变成一片汪洋。为了逃生,桑亮砍下竹子做成了简易的竹筏,少玉在竹筏上挂上葫芦以增加浮力。但竹筏还是难以承受两个人的重量。为了能让心上人生还,善良的少玉毅然跳下滔滔的江水中,将生还的希望给了桑亮。桑亮最终战胜洪魔活了下来,内心却无法排遣对少玉的思念,悲痛欲绝的桑亮在他们种下葫芦与竹子的地方搭起了窝棚,整天抚着曾乘载过两人命运的竹筏以泪洗面。一天他听到竹子和葫芦在风中交叠摩擦发出的声音,灵感突现,做成了今天的葫芦丝。他每日流着泪对着勐养江吹出凄凉的调子,来倾诉内心的悲痛及对少玉深深的思念之情。天长日久,桑亮吹奏的曲子自然形成了一首曲调,听起来非常悲凉哀婉,如泣如诉,缠绵悱恻。这种曲调在勐养民间被称之为“葫芦丝古调”,又名“哭调”。久而久之葫芦丝及其“古调”便成为傣族地区男女青年传情达意,诉说内心情感的媒介,世代传承了下来。[1]勐养镇也随之被视为葫芦丝的起源地和发展地。[2]显然葫芦丝的外形构造、音色与葫芦丝起源的传说是有密切关联的。但到底是凄美的爱情故事诞生了葫芦丝,还是葫芦丝孕育了凄美的爱情故事,目前为止我们还不得而知。

葫芦丝是一种舌簧乐器,它在构造上延续了古代乐器的特点,由葫芦、竹管和金属簧片组成。葫芦和竹子的结合别有用意,当然不仅是为吹奏出轻柔优美,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乐曲,在傣族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竹子象征男性,葫芦象征女性。葫芦与竹子的紧密组合,意味着夫妻相亲相爱,家庭和睦,生活无灾无祸。②这种独特的构造寄托了人们无限美好的精神诉求,还承载着傣族人心地善良、和谐共处的道德品性。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间,芒东镇建了一个“章毕村”。傣语“章毕”译为汉语就是“擅于制作和吹奏葫芦丝的村子”。70岁到90岁的老人们都说,祖辈人都会吹葫芦丝,而且葫芦丝作为商品销售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曾销往陇川、瑞丽、潞西,曾用于和陇川的户撒刀作商品交换,曾被带往缅甸。勐养镇芒环村有一个叫龙伍(生于1860年左右)的村民,其葫芦丝制作和吹奏技艺都非常好,有很多人跟他买葫芦丝。户养村的杜小巷老人在与龙伍老人购买、学习葫芦丝之后,也成为那时吹奏葫芦丝的能手。[3]勐养的传说,芒东的章毕,都可说明葫芦丝在这两个地方的产生和传播。文革前,梁河县勐养、芒东、河西、遮岛等地的傣族吹奏葫芦丝非常普遍,经过不断的融合、改良、推广,葫芦丝被带到全州不同的地区,甚至后来走向了世界。文革时期,民族民间艺术遭到极为严重的迫害,傣剧、葫芦丝等一批艺术都被禁止,这时吹奏葫芦丝不再是光彩之事,民风民俗也随之改变。文革后,党的光辉照耀边疆地区,促进了梁河葫芦丝音乐的发展,葫芦丝不再只是傣族青年传情达意的媒介,随着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日渐成熟,作为能登上大雅之堂乃至国际舞台的民族乐器,它是傣族民俗文化的独特代表,彰显出少数民族更具生命力的音乐魅力。

二 葫芦丝的艺术特色和功能

葫芦丝以其独具地方民族风情的特色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追捧。今天,无论是我们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还是汉族同胞生活的中原,祖国大江南北,乃至全世界,随处都可以听到葫芦丝悠扬动听、柔婉内敛的乐声。葫芦丝已在不经意间融入了当代人的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梁河县葫芦丝艺术在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一定的艺术特色,并具备相当的功能。

(一)从葫芦丝演奏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具有四大艺术特色

1、优美的音乐性。葫芦丝首先是一种民间乐器,它的音乐性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第一特色。葫芦丝演奏的乐曲旋律流畅,节奏明快,音色甜美、圆润、清新,具有鲜明的傣族风格。吹奏葫芦丝不要求太多复杂的技法,也是由于它本身结构的限制,然而要演绎好一首葫芦丝曲也并非易事。傣族葫芦丝乐曲优美的音乐性就像传说中叙述的那样,是葫芦与竹子在风中轻抚交叠的声音,仿佛低声细语,娓娓道来的故事一般。

2、强烈的抒情性。葫芦丝悠扬婉转、柔美和谐的音色,能较好的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表现乐曲中丰富的情感内涵。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巧妙的结合,更有力地展示了傣族人民的生活特色与性格情趣。它既表达了傣族男女婚恋传情的场景,也隐约透露出一种含蓄的情感表现力,这是符合傣族人生性品格的抒情范式。有一部分乐曲在社会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家乡为主,谱写党和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和关爱,以此表达感激之情。因此,强烈、直接和丰富的抒情性是葫芦丝艺术最显著的特征。

3、间接的叙事性。每一首葫芦丝乐曲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折射艺术。有了现实生活的积淀,我们才能创造出为人称道的作品。叙事和抒情相结合也是葫芦丝创作的一种技巧,歌词文本着重在叙事,曲调辅助抒情,最后能让大众接受,更多还是依靠演绎者精湛的表现力和娴熟的演奏技法。边疆地区独特的自然风情和人文景观提供了作词者丰富的素材,所以大多数葫芦丝歌曲脱离不了少数民族生活化的片段和场景。

4、一定的地域风格。葫芦丝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区域风格的文化,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以我们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为例,无论歌词,曲调,还是葫芦丝构造来看,都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最直观的感受还是在音色上的差异。少数民族地区的葫芦丝音色细腻柔婉,含蓄圆润,而北方地区的葫芦丝音色却是粗狂豪迈,沉稳开放。由于梁河县地处祖国边疆地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葫芦丝的改良和发展受到了局限,但也正是由于这一缺陷,才让葫芦丝艺术保留了浓厚的民族传统和地区特色。

(二)葫芦丝艺术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

1、娱乐助兴。葫芦丝艺术是傣族人民生活的存在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娱乐活动方面的知识,丰富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愈发的明显。因为葫芦丝的传播仅仅局限在乡镇地区,没有现代化的方式来满足傣族人民的闲暇时光,吹葫芦丝,跳嘎秧,看傣戏也就成为当地百姓填补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农闲时,吹奏一曲葫芦丝可以摆脱劳作的辛苦,生活的忧愁;串姑娘时,吹奏一曲葫芦丝可以助于俘获小卜少的芳心;迎宾庆祝时,吹一曲葫芦丝可以为远道而来的宾客助兴,烘托现场的氛围。总之,葫芦丝艺术增添了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乐趣,愉悦了人的心灵。

2、教化。每一首葫芦丝曲都汇聚了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积淀了民众丰富的生产和劳动成果。既包括对傣族地区的自然风光赞美,又有傣族的传统习俗、伦理道德的抒写,还有对党和祖国热爱之情的表达,增强傣族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也激发人们重视和传承葫芦丝艺术这一瑰宝意识。葫芦丝曲意境悠扬,音色柔美,它潜移默化地注入傣家人的心底,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民族意识,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当下越来越多的歌曲扩展到政治生活领域,紧随党中央的步伐,这种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表现,是人们切身体会才抒发出来的真实感受,使演奏者与听众产生了共鸣。在众多的农村老人中间,会吹一手葫芦丝实际就是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有利于他们修身养性,摆脱内心的孤苦与烦闷。

3、审美(艺术欣赏)。自80年代以来,葫芦丝艺术作为一种民族象征走向舞台,就带来一股全民学习葫芦丝的潮流。不断有人慕名来到德宏找寻葫芦丝的踪迹,拜师学艺。凡是欣赏过葫芦丝演奏的人,他们都不会失望而归。当今的葫芦丝更多的作为一种商品消费出现在人们视野,只有真正懂得葫芦丝艺术真谛的群众才能欣赏其中演绎的精髓。这种视听的享受不再是对这一民族直观的感知,而是对整个傣族文化的认同,葫芦丝艺术代表着傣族文化的一部分。[4]41

三 葫芦丝的文化内涵

葫芦丝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前的先秦时代,这就说明葫芦丝艺术经过岁月的积淀和渗透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葫芦丝的广泛传播也显示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差别。这里我仅就梁河县地区葫芦丝传播的文化内涵作些归纳。

葫芦丝实际上代表了傣族文化的一部分。既然在德宏州梁河县流传着各个不同版本有关葫芦丝起源的传说,那么我们也不能否定葫芦丝与梁河县深厚的渊源关系,然而传说中也不难发现葫芦丝和少数民族的特殊情缘。葫芦丝在梁河地区的流传有据可查是有两百多年,但是不管怎样,梁河葫芦丝艺术的民族性和历史性不得不将其视为名副其实的“葫芦丝之乡”。葫芦丝已经成为梁河县的标志,只要提及葫芦丝,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这个边陲小镇——梁河。居住在此的傣族人民也像葫芦丝一般的柔婉动人、清新古朴。随着县委、县政府对葫芦丝产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努力打造“葫芦丝之乡”这一民族品牌不断的汲取经验,探索道路。城市道路风格建设,文化教育渗透,艺术演绎欣赏等方面都融入葫芦丝的元素,充分展现“葫芦丝之乡”的魅力。出发点不仅仅为吸引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或者招商引资推动当地发展,而且更深层次地说,是为传承葫芦丝艺术,防范在商业化时代突飞猛进的进程中葫芦丝艺术被泯灭在人们的眼际。由于葫芦的外壳光滑、皮质坚硬,易于雕琢,有着天然迷人的形状,所以古代民间艺人在葫芦丝上刻画了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有人物、风景、生活等等,都反映独特的地方民族传统色彩。葫芦丝不管于从前或者现在来说,都是傣族的象征,葫芦丝已经成为傣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一种族群标志。[4]42

葫芦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一种吉祥物,在傣族人生活聚居的地区,有关葫芦的传说比比皆是,对葫芦的崇拜也由来已久。葫芦除有食用的功能以外,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在傣族的人类起源神话中,将最早的第一代人种称为“污垢泥人”,将其灭绝后再造的第二代人种称为“神果园人”,它灭绝后再造的第三代人种称为“葫芦人”。[5]《金葫芦》是傣族民间普遍流传的有关葫芦造人的神话,可见葫芦在傣族先民那里就受到充分的崇拜。葫芦生命力顽强,结果繁盛,象征着生命的孕育和繁衍,由此傣族民间才把葫芦看做女人。傣族人家如果有怀孕的女人,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接触葫芦的。葫芦丝的另外一个构件就是竹子,竹子是傣族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们住竹楼,吃竹筒饭,喝竹筒酒,与竹子紧密相连。竹和葫芦都是一种生殖崇拜,竹崇拜的根蒂就在于祈求子孙繁衍、人畜兴旺、降福避灾。在傣族民间,孕妇临盆用竹片隔断婴儿脐带,可以竹祈祷婴儿得到神灵庇佑,健康成长。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傣族对葫芦和竹子的崇拜之情,也可解释传说为何把葫芦与竹子结合在一起,其实寓意深远,同时也展示出少数民族独特的创造力和鲜明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葫芦丝的两大文化内涵:族群标志和葫芦、竹崇拜。

注释:

①蓝玉芝.德宏:2000多载葫芦丝文化积淀的“宝藏”[N].德宏团结报,2007-09-28.

②徐建芬.《浅谈葫芦丝的艺术魅力》[J].民族音乐,2013,85.

[1]梁河县文体广电局.梁河——葫芦丝之乡葫芦丝艺术调查报告[M].2012:12.

[2]云南省梁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78—200年梁河县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云南省梁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梁河县地史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4]龚茂莉,龚家铭.葫芦丝社会功能的变迁[J].民族艺术研究,2011,1.

[5]岩峰,王松,刀保尧.傣族文学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86.

[责任编辑 鲁海菊]

The Spread of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ulusi——to "hulus town" Yunnan Lianghe County as an example

GONG Yi-wen
(the College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China)

Hulusi is a popular musical instrument in Yunnan minority area,originated in Dehong Dai and Jingpo Autonomous Prefecture Lianghe county. This instrument in Lianghe region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inority communities along

hulus;Lianghe County;geographical spread;cultural connotation

J632

A

1008-9128(2015)03-0088-03

2014-07-18

龚艺雯(1991—),女,云南德宏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葫芦丝傣族葫芦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浅析葫芦丝艺术的发展
回响葫芦丝之声,探寻小学音乐葫芦丝有效教学方法
宝葫芦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我迷上了葫芦丝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葫芦丝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