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尼族社区旅游开发可行性的研究
——以金平马鞍底“蝴蝶谷”为例

2015-03-29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蝴蝶谷马鞍哈尼族

陈 炼

(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昆明 650500)

哈尼族社区旅游开发可行性的研究
——以金平马鞍底“蝴蝶谷”为例

陈 炼

(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昆明 650500)

金平县马鞍底乡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荟萃,更因蝴蝶种类繁多而出名。由于基础设施、交通等因素制约,因此具有哈尼族守护的“中国红河蝴蝶谷”的美誉,至今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乡镇。如何充分发掘当地旅游资源的价值,积极规划和推进“中国·红河蝴蝶谷”旅游品牌建设,这对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改善百姓生活,实现当地综合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哈尼族;旅游开发;可行性

一 调研点概况

马鞍底乡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东部,东、南、西三面与越南接壤,北与勐桥乡相连。国境线长达156千米,地域面积284.7平方千米,辖6个村委会,63个村民小组。全乡人口17348人,其中农业人口16964人,占总人口97.8%,[1]大部分人生活水平低下。马鞍底乡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占99%,海拔高差悬殊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干湿分明,属南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67.7%,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这为蝴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也正因为交通上的不便,蝴蝶才得以安全、自然地繁衍,为如今的旅游开发创造了优势资源。同时,马鞍底乡境内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河流众多。主要有红岩河(中越界河)、南门峡河、高桥河、太平河、水碾河、拉登河等。还有各类壮观的瀑布。这些水资源既是水利开发不可或缺的要素,也保证了旅游开发可观赏性资源的供给。在族别构成方面,马鞍底乡世居着苗、瑶、哈尼、彝、汉5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964人,占总人口97.8%。这些少数民族在其世世代代的繁衍传承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这些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资源既是当地人民特定生活方式的结果,如今也将被整合进旅游市场的浪潮中,转化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另外,马鞍底乡土壤肥沃,海拔悬殊,森林植被茂密,适宜草果、竹子等经济林果的生长。也是香蕉、芒果、甘蔗等亚热带经济作物生长集中的地区。特别是香蕉生态果园、橡胶种植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若开展体验休闲农业,辅之以农家乐等娱乐形式,必将吸引大量的省内省外游客。这无疑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总之,马鞍底乡可开发的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旅游资源种类多,特色旅游资源保存相对完满。充分利用外部性资源的补偿优势来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旅游产业是马鞍底乡把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实现自身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

二 马鞍底“蝴蝶谷”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一)丰富的自然景观

马鞍底乡境内最高海拔3012米,最低海拔200米,海拔高差悬殊2812米,常年平均气温20—23°C,年均降水量2000—2400毫米。这些自然条件对于动植物的生长可谓得天独厚。平河草地就是当地特殊气候塑造的结果,马鞍底乡旅游精品的典型。以前由于公路未开通,游客要感受平河草地山清水秀的美景,只能步行八个小时左右到那里。交通因素极大地阻碍了游客的前往。如今交通便达,游客到达平河大草地这一“世外桃源”只需要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公路的铺设为促进平河大草地的旅游做了重大贡献。平河大草地树木林立,植被保存完好,溪流横贯其中,是城市人贴近大自然,远离人间喧嚣的好去处。游客在这里可以坐看云起雾笼,可以欣赏牛马嬉戏,可以近观鱼翔浅底,可以远看云层涌动。更有趣的是,游客可以选择在这里野外露营,暂时忘却琐事的烦扰。平河草地具有满足城市游客缓解身心疲劳的功能。每年都吸引了附近众多的游客。因此把平河草地作为旅游精品来打造是当地旅游部门要着重考虑的问题。马鞍底乡的地势和森林同样发育了众多的瀑布,其瀑布群是金平县旅游部门着重打造的生态型旅游精品。金平县旅游局2009年在乡村旅游资源普查中,发现马鞍底乡马拐塘村委会五台河(拉灯河)及支流石洞河上游短半径范围内分布着罕见的6台瀑布群。其中石洞河上游1台,五台河上游5台。五台河第5台瀑布海拔2621米,每瀑均高60—10O余米,均宽10余米,当地村民统称拉灯瀑布。按旅游宣传部门的说法,拉灯河瀑布“是金平县旅游景观资源最为壮观的生态型旅游景区,自然景观特别优美,在全国有‘旅游秘境’的美称”。连著名词作家田汉都曾到过此景区,并对其景色深有感触。标水岩瀑布就是其中比较有欣赏价值的代表,瀑布从两千多米的山上直冲而下,形成落差约130余米的冲瀑。站在瀑布的底端仰视标水岩瀑布,可感受到水柱倾泻、飞流直下的磅礴。游客还可以在水汽朦胧的小潭中尽情感受大自然的馈赠,亦可以选择在与瀑布隔潭相对的草地上休憩,平视标水岩瀑布壮观的景象。当然,其他的小型瀑布也是星罗棋布,错落分布在山区之间,不时给游客意外的惊喜。马鞍底乡被称为“中国红河蝴蝶谷”,自然离不开欣赏其种类繁多的蝴蝶了。由于马鞍底乡森林覆盖率高达67%,加之保存较好的原始森林植被,复杂多样的小区域生境,低纬度热带气候,干湿分明的季节变化,为蝴蝶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再者,马鞍底地处边陲,交通不便,蝴蝶没有遭到制作蝶画和蝴蝶标本者的捉捕。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国有蝴蝶种类12科,而云南金平县的马鞍底乡就有蝴蝶种类11科。在世界上号称‘蝴蝶之乡’的台湾,蝴蝶种类才达374种。而据西南林学院蝴蝶专家刘家柱、周雪松教授统计,在中国红河蝴蝶谷的范围内蝶类种数可达400种以上,称“中华第一蝴谷”绝不为过。因此,云南金平县马鞍底乡比台湾还要多出几十种。马鞍底乡境内的蝴蝶种类主要有箭环碟、凤眼蝶、枯叶蛱蝶、白带锯蛱蝶、褐钩凤蝶、喙凤蝶、紫斑环蝶、美凤蝶等。其中箭环蝶数量最为庞大,每年6月初到7月上旬在马鞍底乡拉登河、马拐塘、标水岩、天生桥等片区集中爆发。整个山谷中、竹林里、溪流边,甚至路边、庭院全是翩翩飞舞的蝴蝶。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以和蝴蝶实现几乎零距离的接触,这对爱好蝴蝶的游客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除此几个典型的旅游精品之外,马鞍底乡的自然景观还有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海、梯田等等,这些精彩纷呈的自然景观都是吸引游客前往的动力因子。总之,这一系列集群状况良好,保存状态完满的旅游资源奠定了马鞍底乡发展旅游产业的坚实基础。

(二)独特的人文景观

马鞍底乡世居着苗、瑶、哈尼、彝、汉5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964人,占总人口97.8%。[2]这些少数民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和在特定时空与其他民族交往的经验中,创造了众多的智慧。如今这些智慧一部分沉淀为各个民族特定的生活方式,另一部分即将被整合进旅游产业的浪潮当中,作为异文化展现给游客。同时,这一部分也将成为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收入水平的一个个媒介,为少数民族群众其他权利的实现创造条件。标水岩瀑布附近的中寨村。是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都富含经济潜力的典型哈尼村寨,红河州政府正在如火如荼地实施“美丽家园”项目,对当地哈尼族的特色民居蘑菇房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既具有观赏价值,又极具实用性的人工产品。哈尼族蘑菇房是哈尼族的先祖们对特定自然生活环境的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回应。其造型美观,因像极了蘑菇而得名。一般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三部分构成。这些特殊的建筑材料使得房屋冬暖夏凉。特别是马鞍底乡森林覆盖率高,夏季气温较低,是游客的避暑胜地。如果中寨村的配套设施建设齐全,哈尼族蘑菇房将是游客必然前往的旅游景点之一。在荔树村的天生桥,本来是一处鬼斧神工的自然之景,但因为它作为中国唯一以裂缝峡谷为国界的中越国家边界线,被称为“天下国界奇观”。加之人们又人为地赋予了一些特殊的文化意义,因而作为文化产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天生桥总长度大约百余米,宽度却不足两米,切深不见底,底部深处有湍急的水流穿过,雨季到来时观来气势恢宏、听来震耳欲聋。在天生桥的顶部,宽度不足一米,成年人可轻松跨国国界,故有“天生桥一步跨两国”的说法。若游客去的时机幸运,还会意外发现彩虹挂在天边,或者山顶雾气涌动。这对受尽城市喧闹的现代人来说,自然是个极佳的旅游目的选择对象。在地西北的边境互市点,每逢特定的日期,特别是农闲时期,都有越南国民过来与长期生活在地西北附近的少数民族居民进行交易。从区位空间来看,地西北村的东、西、南三面都与越南接壤;从民族成分来看,这里有苗族、瑶族、哈尼族、彝族、汉族等民族。这些民族和越南北部边境民族恒久性维持着亲戚走往、边境互市、跨境务工的生活面相,展现了一幅“美美与共”的生活画卷。这些边境地区形成特殊的文化景观是现代的城市居民一种不可思议的异文化存在。对于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城里人来说,既可以去地西北边境互市点走观边境少数民族在物质条件较为匮乏的条件下与政治上的 “他者”合作满足生活必须的智慧,也可以体验少数民族边民与其他国家的“同胞”互补互助的超越血缘的共通情感。此外,各少数民族创造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文学艺术也丰富绮丽、异彩纷呈。游客还可以在节日期间体验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展的节庆文化,尽享少数民族居民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积累的美食文化,以及购买少数民族同胞们制作的精美民族手工艺品……马鞍底乡美轮美奂的人文景观定会给游客带来不同于主流文化体系中的旅游体验。

(三)天然的果园产地

马鞍底乡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干湿分明,属南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特别适合香蕉、葡萄、芒果等的水果生长。近年来,马鞍底乡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有的产业已初具规模。比如地西北、沙坝等低热河谷地区有大量种植香蕉、橡胶的现象。海拔高的像中梁地区则以草果产业为主导。而中海拔地区则以种养殖为主。在前往马鞍底的公路旁,随处可见大面积的香蕉种植。但遗憾的是,可能马鞍底乡还处于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因此当地的香蕉经营还只是提供香蕉成品,还没有对香蕉的二级或者多级加工以适应外来游客休闲消遣的服务项目。当然,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随着马鞍底乡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化,旅游服务项目也会不断增加。届时,游客可以体验在果园采摘各类水果的乐趣,也可以真正体验到“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的愉悦。

三 马鞍底“蝴蝶谷”旅游开发的意义

马鞍底乡旅游资源状况组合良好,旅游开发的潜力巨大。其作为一个哈尼族为主体、其他各民族长期共存的多民族乡镇,旅游开发对其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把地方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一方面,可以改变当地居民长期贫穷的局面,提高民族间向心力和民族内部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其他民族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智慧进一步产生深刻认知,保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精粹,充实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库存。马鞍底乡旅游开发的多重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少数民族族聚居地区知名度

马鞍底乡还处于旅游开发的初期,在全国,甚至在全省的知名度还很低。旅游开发的品牌效应、明星效应还完全没有发挥出来。但由于新媒体的发展,个人表达情感的渠道已经多元化,一些去过马鞍底乡旅游的游客,通过微博和博客等新媒体,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表现了马鞍底乡如画般的自然美景和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群众的多彩生活方式,这在客观上提升了马鞍底乡的旅游知名度。最重要的是,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当地政府正在对一些人文景观如哈尼蘑菇房进行改造,使之更符合现代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和精神享受。这些旅游项目的陆续竣工,会使得马鞍底乡的地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再者,由于其与越南搭界的特殊地理位置,马鞍底乡的旅游开发对于展示国家形象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若旅游开发真正做到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生活习惯,马鞍底乡的经济和文化都会大幅度提升影响力,大大增强少数民族同胞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

(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马鞍底乡的哈尼族、苗族、瑶族、彝族和汉族在各自的发展过程和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创造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如哈尼族的民族服饰、苗族的牯藏节、彝族的火把节等,都应当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粹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的创新者为文化生产带来了新观念。他们的另类背景提供了主流文化没有,而且在最初阶段无法理解的理念和美学”。[3]少数民族对于数量上和经济上占优势的汉族来说,是作为一种异文化存在的。在旅游求异心理的引导下,少数民族的文化形式正应了广大汉族游客的需求。马鞍底乡的旅游开发,对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粹进行合理有效的商业化包装,既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也可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文化品牌,丰富民族文化内涵,树立少数民族主体形象,进而对当地的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在发展中保存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粹,最终使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不仅不相矛盾,而且相辅相成,形成共生互补的同构关系。马鞍底乡旅游资源开发要在保持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把当地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改善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状况。

(三)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马鞍底的旅游开发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前些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剩余,农业创收难度大,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打工这对马鞍底乡当地的地区经济拉动力贡献有限。如今,因为当地政府“美丽家园”项目的实施,近期又出现了“劳动力回流”的现象,他们回家帮自己或者亲戚修建房屋。这些“就近就业”的青壮年在客观上活跃了马鞍底乡的经济运行状况。在笔者陪同红河学院一些青年学者在罗卜地村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年轻人家庭养老压力大,基本处于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当地的一个接受采访的年老居民甚至坦言自己生病时,连去村里医疗卫生室的基本医疗费用都不能支付。但随着旅游项目的推进,虽说不能实现“共同富裕”,但对于大多数马鞍底乡的居民来说,经济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在标水岩瀑布附近的中寨村,已经有部分居民在瀑布附近摆设摊点,对旅游开发做出了初步的积极回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会通过各种经营渠道增加自己的收入,或从政府的旅游创收中获得旅游红利,进而促使当地的总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四)保障少数民族各种权利

马鞍底乡的文化精粹是世世代代居住在马鞍底乡的少数民族同胞共同创造的。如今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也完全归功于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因此,旅游开发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也必须是当地居民幸福指数的提高。当然,“民族旅游开发的各种民族文化资本化运作的意义不仅仅只在于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在现代世界体系的制度化构建中的位置,即权力的获得”,[4]权力的获得在这里可以约等同于幸福指数提升的。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提高当地居民幸福指数最可行的路径即实现各少数民族同胞的各项权利。在这些权利当中除人生自由等基本权利外,还存在着两项比较重要的权利——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旅游开发对马鞍底乡居民的经济收入具有提高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了他们的经济权利;马鞍底乡的旅游开发保存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精粹,在今后的商业化开发中,还会通过打造民族演艺品牌,更大程度和范围内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精华,这就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民众一定的文化权利。

四 小结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占主体的乡镇,在现代市场体系中,马鞍底乡一直作为一个“边缘”的角色而存在。它要获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遵循主流体系规约的行事规则。马鞍底乡在发展文化旅游的道路上,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可能性既生成于“边缘”参与“主流”的过程中,也强调了不同的民族共同体只有在“参与”中才能获得自我保护与生存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规定了“边缘”参与“主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5]在当前,在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异文化的吸纳和追捧中,马鞍底乡的旅游开发是马鞍底乡居民作为一个“边缘群体”参与到主流社会体系中一个难得的良机。只有这样,马鞍底乡的少数民族同胞们才会不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马鞍底乡信息门户网.马鞍底简介[EB/OL].http://www.agri. com.cn/town/532530208000.htm.

[2][美]泰勒·考恩.商业文化礼赞[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马翀炜,张帆.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商品——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现代旅游[J].思想战线.2004.

[4]陈庆德.文化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龙倮贵]

The Feasibility Research of Hani Community’s Tourism Development——Butterfly Valley” of Jinping County as Example

CHEN Lian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The Maandi village of Jinping county has a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bundant cultural resource .but most famoused by its various of butterflies .Hani people gain the good reputation of “China Red River Butterfly Valley”because of the restrict of intstucture and transfortation ,but it is still a poor village on agriculture.How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local tourism resource and build the tourism brand of “China · Red River Butterfly Valley”means a lot for local people to improve their income and living standard and eventually achieving Hani community’s comprehensive developement.

Hani;tourism development;feasibility

C952

A

1008-9128(2015)03-0013-04

2014-11-25

国际哈尼/阿卡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资助项目

陈炼(1990—),男,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和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蝴蝶谷马鞍哈尼族
这里有个蝴蝶谷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哈尼族人群痛风的关系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蝴蝶谷
马镫与马鞍
蝴蝶迷案(下)
雕花马鞍
红马鞍
多角度展现蝴蝶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