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鲁迅与外国文化研究中的几个专题

2015-03-29魏丽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鲁迅

·文学与艺术研究·

2014年鲁迅与外国文化研究中的几个专题

魏丽

(山东艺术学院 戏曲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摘要:2014年鲁迅与外国文化研究持续发展,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主要集中为六个专题:鲁迅与日本文化、鲁迅与德国文化、鲁迅与俄国文化、鲁迅与苏联文化、鲁迅与北欧文化、鲁迅与基督教等,周南、汪卫东、李冬木、孙郁、李春林等的文章皆堪称优异之作。

关键词:鲁迅;外国文化;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15-02-05

作者简介:魏丽(1975-),女,山东日照人,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2014年鲁迅与外国文化研究持续发展,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笔者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特意从中概括、梳理出有关鲁迅与外国文化研究中的几个专题。现述评如下,以与学界同仁共同探讨。

一、鲁迅与日本文化

在《狂人日记》“吃人”意象生成中,有外来文化元素与中国文化元素影响,但学界百年来囿于鲁迅、周作人的述说,一直忽略了对前者的探究。2012年李冬木[1]提出:《狂人日记》“吃人”意象的生成,“是从日本明治时代‘食人’言说当中获得的一个母题”,日本学者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论》,将明治时代文明开化背景下的“支那”“食人”言说引进国民性话语,与“吃人”意象生成有着决定性关联。此说引起研究界强烈反应,李有智、王彬彬、祁晓明皆发表文章[2,3,4],对之提出了强烈质疑。本年度,周南[5]发表文章,对于上述文章再次进行了细致辨析。他认为,鲁迅获取吃人信息来源于中国,主要得自古书记载,这根本无需争论。李冬木不厌其烦地罗列明治时代“食人”言说的大量文献、铺陈其背景成因,还原了当年鲁迅置身其中的那个历史现场,为《狂人日记》研究展现了符合其主题思想产生的那个文化场域。李冬木将《狂人日记》研究纳入日本明治时代的“支那食人”言说,以及由此切入国民性研究话语框架,以后者作为《狂人日记》诞生的外国现代思想文化背景,这是“狂人学史”实质性研究推进。在《狂人日记》所包含的三个层面的真实:生活真实、科学真实和象征性真实中,李冬木主要是涉及到了前两个层面的真实,而没有触及象征层面的真实。在象征层面上,鲁迅对于“吃人”意象的发现,已经超出了进化论人类学,进入了对于中国文化的批判。《狂人日记》在象征意义上的这一鲁迅思想,日本的人类学和国民性研究都没法提供可资借鉴与模仿的东西。因而,李冬木的结论:《狂人日记》从主题到形式皆诞生于借鉴与模仿,引起鲁研界的争论,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此次关于“吃人”意象生成的争鸣探讨,推动着《狂人日记》和中国鲁迅研究突破一国史观走向多国史观,并重视对鲁迅创作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想基础研究,这对于切当理解《狂人日记》跨文化跨学科视野下的思想艺术独创是大有益处的。

2008年,汪卫东、张鑫撰文[6]发现《文化偏至论》中有关施蒂纳的材源,是一篇发表于日本明治时期杂志《日本人》上的署名蚊学士的长文《论无政府主义》。本年度,两位作者继续撰文[7],在材源考证的基础上,围绕无政府主义问题,进一步深入考察鲁迅所受材源文章的影响。他们指出,蚊文对鲁迅的启发和影响,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施蒂纳在蚊学士之文中,是作为无政府主义之一脉络——哲学上的个人无政府主义的代表来介绍的,强调的是施蒂纳基于个人而反对任何束缚的无政府主义哲学。鲁迅对施蒂纳的介绍,是把施蒂纳放在“重个人”的思想谱系中来加以介绍的,视其为十九世纪末“重个人”思想的首要代表,描述了一个施蒂纳—叔本华—克尔凯郭尔—易卜生—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谱系。二,尤可注意者,是鲁迅和蚊文对暴力活动的态度。蚊文对实行无政府主义的暴力活动颇不以为然,认为那些主张暗杀、提倡暴力的无政府主义者,坚持以暴乱杀害为义务,令人感到恐惧。这与鲁迅对暴力活动的暧昧,与当时的革命语境并不一致,倒有颇多契合。无政府主义和暴力主义言说,都是当时的主流话语,鲁迅避而不谈,体现了其卓而不群的个性和抱负。蚊文对于鲁迅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二、鲁迅与德国文化

汪卫东[8]认为,鲁迅与尼采相遇的世界观基础是只有一个世界的世界观。鲁迅与尼采,在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层面,形成了惊人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一,对永恒、绝对、统一、圆满、完美、至善等理念的放弃与否定;二,对时间性、生成性的肯定;三,对此在之“大地性”的发现。尼采发现西方二元对立世界中超越性世界的虚无,试图给只有一个的世界确立新价值。鲁迅发现中国一元世界的虚无,试图给这个虚无的世界传入新价值。为只有一个的世界确立价值,使鲁迅与尼采,这两个东、西方文化的反叛者,终于走到一起。但是,当鲁迅因精神性需求被尼采吸引时,却未顾及尼采学说对精神资源的巨大破坏性。鲁迅的问题意识与不无有意的“误读”,使他摆脱了尼采虚无主义中的不利因素,而将尼采充满精神动力的“意力”学说,纳入到带有历史乐观主义的进化论历史观中,成为他借以激活“沦于私欲”的国民性的精神资源,以及据以摆脱自身历史循环梦魇的“将来”信仰。

李冬木[9]在鲁迅与尼采这一研究框架内,做了两点尝试,一个是研究视点的调整,把由后面看的“鲁迅”,调整为从前面看的“周树人”,由前向后看“尼采”在从“周树人”到“鲁迅”过程中的伴同轨迹及其影响;另外一点是确认清国留学生周树人面对的到底是怎样一个“尼采”。就方法论而言,论者导入了“周边”这一概念,在把“尼采”作为留学生周树人周边要素考察的同时,也探讨“尼采”的周边及其它们带给周树人的综合影响。论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在于通过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来较为清晰、翔实地描绘出留学时期的周树人是怎样借助周边的“尼采”及其相关资源完成关于“人”的自我塑造。所得出的基本观点则为,所谓“立人”应从周树人的自立开始,这是后来的那个“鲁迅”的起点。

三、鲁迅与俄国文化

孙郁[10]认为,鲁迅从日译本里瞭望到俄国文学,以自审的方式与诸位作家对话,并借以舒缓内心的寂寞。日本对俄国文学视角的摄取影响了鲁迅的审美判断,但他又以中国经验融会新知,发现了俄国文学迷人的独特所在。斯拉夫文明的血色与禁欲里的悲楚因素,在鲁迅眼里恰是中国文人笔下缺失的存在。鲁迅转译俄国文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求知,更是形成自我批判的精神。这种对话的方式,使他对现象界的凝视不是停在结论中,而是一种精神角斗的过程。他从俄国文学那里既看到了革命的话题,也意识到如何自我突围的重要,即克服自己的旧时代的痼疾,在火中获得新生的可能。以本质主义的眼光打量鲁迅,忽略鲁迅始终是一个怀疑论者,就有可能把鲁迅置于封闭的描述系统,就无法证实这样的事实:这个思想者何以在喜欢托洛斯基之后又远离了托洛斯基,欣赏列宁的思想而在本质上是非列宁主义者,从而看不到他与域外文化对话的本质。

李春林[11]认为,鲁迅与索洛古勃是敢于对自己民族“刨根论劣”的伟大作家,他们塑造了反映本民族劣根性的典型性格:阿Q与彼列多诺夫。两者有许多共性:明显的精神胜利倾向;愚昧无知,信守正统;强烈的自愿为奴意识;毫无特操;卑怯;盲目地崇尚暴力。两者的差异也表现在诸多方面,主要是一为“卑怯的‘末人’”,一为“卑劣的小鬼”。同时,鲁迅的“狂人”与彼列多诺夫也有明显的可比性:都是被迫害狂,但彼列多诺夫同时又是迫害狂。“吃人”与“告密”是《狂人日记》与《卑劣的小鬼》两部作品的关键词,也是两个对应的意象,它们包孕着甚为深刻的文化内容;同时两作又都深蕴着“救救孩子”的深意。两位作家在用多种创作方法塑造民族的典型性格时,都给与人物的生成环境以充分的描写,从民族性格的否定性出发,进而彻底否定了性格的生成环境,从而昭示出未来革命的必然性乃至暴烈性,尽管鲁迅写的是一场失败了的革命,索洛古勃是在以后的《创造的传奇》中更为全面地预言了革命。

四、鲁迅与苏联文化

李春林[12]认为,鲁迅曾肯定和赞美苏联,但鲁迅对苏联也有所犹疑,以婉曲的形式对苏联进行批评。理智上对社会变革的认同与感情上对社会变革以恶的形式来实现的抵拒,酿成了鲁迅苏联观的复杂,从而呈现出坚信与犹疑的纠结。鲁迅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知识分子,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立意识和人格,同任何权力保持着距离,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与审视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可谓变视角。他认为沙皇专制制度被革命推翻而为新的苏维埃政权所取代不可避免,而这个政权使穷人得了好处,所以鲁迅欢迎它;但它在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的“血”(“使用方式”)和“污秽”(“道德后果”)使得鲁迅对其颇有微词。鲁迅意识到革命手段与革命目的之间存在着悖论,而手段的暴烈会导致结果的暴烈,所以他更属意于“较有秩序”的“改革”。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就在于力促“较有秩序”的“改革”;而当暴烈的革命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要用尽浑身解数,使得在“恶”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变革尽量付出最小的代价。这就是今天研究鲁迅的苏联观的现实意义:不独是对中国的,也是对世界的。

五、鲁迅与北欧文化

在西方作家中,对鲁迅影响较大的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董卉川[13]认为,纵观鲁迅和易卜生这两位伟大先驱者的思想和艺术,可以发现,他们在思想主题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相近的,他们都展现了黑暗现实中反抗绝望的人生。鲁迅笔下的先驱者较之于易卜生笔下的先驱者,还有着孤独者的身份特征,命运则更加悲惨。在艺术特色上,他们的文学作品都做到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该文深入剖析了易卜生与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共鸣,这对于深入研究鲁迅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选择,有着积极的意义。

六、鲁迅与基督教

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俄国十月革命之间,俄国涌现了数不清的优秀作家,他们虽还未真正接触这次无产阶级革命,但几位作家业已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力图拿起笔来改变这个腐朽的、即将分崩离析的旧俄国。这批作家一般被称之为“同路人”作家。陈维[14]认为,在这批作家中,有很多人从小就接触基督教,这对于他们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基督教的影子俯拾皆是。鲁迅在其作品中提到的“同路人”作家主要有伦支、雅各武莱夫、绥甫林娜、勃洛克等四位作家,通过鲁迅对于上述几位作家的评论以及对各作家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把握鲁迅对于基督教的理解,特别是在接受基督教时的舍取倾向。质言之,鲁迅认为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博爱,让其存在于底层的人民之间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于不同阶级之间是否也有爱持怀疑的态度。基督教的道德规范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它们经常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统治阶级用它们麻痹群众,使他们忍从、不思反抗,对此,鲁迅十分愤慨,并进行了坚决的批判,认为这是无论如何也需要打倒的。

参考文献:

[1]李冬木.明治时代“食人”言说与鲁迅的《狂人日记》[J].文学评论,2012(1).

[2]李有智.日本鲁迅研究的歧路[N].中华读书报,2012-6-20.

[3]王彬彬.鲁迅研究中的实证问题——以李冬木论《狂人日记》文章为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4).

[4]祁晓明.《狂人日记》“吃人”意象生成的知识背景[J].文学评论,2013(4).

[5]周南.《狂人日记》“吃人”意象生成及相关问题[J].东岳论丛,2014(8).

[6]张鑫、汪卫东.新发现鲁迅《文化偏至论》中施蒂纳的材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5).

[7]汪卫东,张鑫.由《文化偏至论》中施蒂纳的材源看鲁迅对无政府主义的接受[J].鲁迅研究月刊,2014(1).

[8]汪卫东.鲁迅与尼采的相遇——中、西双重现代转型背景下的考察[J].文艺争鸣,2014(10).

[9]李冬木.留学生周树人周边的“尼采”及其周边[J].东岳论丛,2014(3).

[10]孙郁.对话中的鲁迅[J].学术月刊,2014(10).

[11]李春林.阿Q、“狂人”与彼列多诺夫——鲁迅与索洛古勃比较研究之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4).

[12]李春林.论鲁迅的苏联观[J].文化学刊,2014(5)(6).

[13]董卉川.先驱者思想与艺术的共鸣[A].绍兴鲁迅研究2014[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14]陈维.鲁迅与受基督教影响的俄国“同路人”作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4).

责任编辑:磬云

On Several Topics on the Research of Lu Xun and Foreign Cultures in 2014

WEI Li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Lu Xun and foreign cultures develops sustainably and ha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2014. The research mainly concentrates on six topics: Lu Xun and Japanese culture, Lu Xun and German culture, Lu Xun and Russian culture, Lu Xun and Soviet culture, Lu Xun and Nordic culture, Lu Xun and Christianity, etc. The articles of Zhou Nan, Wang Weidong, Li Dongmu, Sun Yu and Li Chunlin are all excellent.

Key words:Lu Xun;foreign cultures;comparative study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鲁迅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