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2015-03-29张云菇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学效能建构主义理论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张云菇

(淮北市教育局, 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使得教师汲取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支架式教学”模式等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更加便捷和高效。多媒体教学能够以其生动鲜活的形象感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学习情境,然后借用信息资源库中的优秀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合理适当的启发,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能。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历史教学;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效能

收稿日期:2015-02-25

作者简介:张云菇(1980-),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市教育局中教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材编排以及三维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对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新教材内容安排丰富广泛,教材内隐的知识信息量大,那么,在践行素质教育、规范办学的今天,如何既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又能促进学生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便成了当前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近翻转课堂理论、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等,都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帮助。以这些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模式为支撑,辅以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效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笔者拟根据近几年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能作简要探讨。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发展新的核心能力,顺应角色转变以适应教育方式方法提出的新要求。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众多趋势中就包含有教育终身化和教育信息化。终身教育是时代的发展对每一个社会人提出的历史性要求,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学校教育事业承载着教会人们学会学习的重要使命。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的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人类不再局限于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学习固定的内容,而是可以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任何知识。这种教育发展的趋势就对教师提出了角色转变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要求。

单就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的重要任务应至少有以下几个:一是要根据对学生的观察、作业、测试等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做一个准确判断和定位;二是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能够完成一定的任务,实现下一个层次的发展;三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帮助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发展目标,即通过展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以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等。因此,应试教育下教师的核心能力——传递文本知识的能力,必将被赋予新的内涵。与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相适应,教师核心能力的现代内涵就是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1]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育环境的设计者,从“台前”退到“幕后”,从“演员”变为“导演”。因此,教师工作的重点即在浩瀚的知识资源库中摘取有利于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发展的资料进行剪辑,做成优秀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二、提升课堂教学效能,是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适当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发生作用的结果。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2]建构主义者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支架式教学”,在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观等方面展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在新课程理论背景下,带给教学的启示是深刻而巨大的。

1.教师在确定当前学习主题后,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即在完成“支架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搭脚手架”后,便进入了 “情境”引导环节。如何把学生引入适当的问题情境中去?这就要求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也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在做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每一节课要设计一个精彩而有效的导入,以鲜活生动的物、景、人、情境来激趣,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历史知识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但同时又是不可重复和再现的。因此,历史教师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模拟和再现历史人物和事件,让历史知识鲜活起来。这样学生在感性、形象的历史表象中,配合教师精心筛选提供的相关文字资料,加上适当的教师点拨和讲解,就能处理好有待解决的历史问题,从而把握深刻的历史规律,完成课堂学习目标。

2.“协作”与“会话”: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协作”与“会话”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即主要体现为学生针对课堂上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这是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汲取他人的思想和智慧精华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协作”与“会话”过程中需要的材料多是教师在网络资源库中摘取优选后,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教师也会在课前布置好任务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课下预习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筛选资料,做好相关问题的课件,教师在课堂上就用学生做成的课件,讨论材料选取的得当与否、课件制作的得与失等。在这一环节,要求讨论小组里设有记录员、观点汇总的汇报发言人、纪律委员,还有一个秘密“监察官”。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求小组每一个成员都要有发言记录,小组里组员的任务是轮流的,以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释疑的能力。

3.“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通过以上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总结出其反映的这一事物的性质或客观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客观的、内在的或本质的联系。意义建构的实质是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知识构架,形成自己对某知识、某事物的深刻理解。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以后,便可把备课时的预设性成果与课堂中的生成性成果结合起来,放在多媒体课件上,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对本次课的小结和经验成果的分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根据生成性成果调整自己的课件。

三、课件制作要科学、实用,并体现一定的技术和艺术性。课件是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完成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首先要确保其科学性。这里的科学性包括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课件主题的鲜明性两方面。不仅要准确无误地体现教学目的,而且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另外,课件的制作还要讲求实用性,因为课件就是教师用来辅助自己完成教学目标的,要精选合适的素材,利于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使课堂取得实效、高效。最后,课件的制作也要讲求一定的技术和艺术性,给学习者和使用者带来新鲜感、流畅感,给他们以美的享受和熏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教育教学,适应了知识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若合理得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确实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效果、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资料、图片、图表等信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条件下,能够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展开合作讨论,培养了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相对于“一支笔、一张黑板”的教学条件而言,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 [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朱筱新,方美玲.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4]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N].中国教育报,2007-05-08(6).

[5]姜俊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1).

[6]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 电化教育研究,2002(1) .

责任编辑:木生

猜你喜欢

教学效能建构主义理论现代信息技术
追求效率还需紧扣“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对法语课堂的启示
紧扣学教“四性”加强数学习题教学探研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高中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应用解析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