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视角下的微电影文化解读
2015-03-29胡妍妍
胡妍妍
(中原文化艺术学院 影视艺术系 ,河南 郑州450000)
一、微电影:媒介互文性的自觉运用
微电影对于媒介产品之间的互文性策略使用是其重要特征。“互文性”又称为“文本间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符号学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她指出:“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副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换句话说,就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转换与吸收,文本之间相互参照,彼此互渗,形成一个开放性的网状结构,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未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1]在这里将互文性理论引入到对微电影的研究是因为微电影和商业广告、传统电影之间就是一种互文活动,微电影身上具有电影与广告的双重基因,这就是微电影和商业广告、传统电影的互文性体现。微电影正是通过对广告和电影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后,形成自己独有的影视风格和艺术特征。
我们在微电影中看到电影电视短片的影子,微电影的本质仍是短片,但短片却不是微电影,它的播出平台是新媒体,而不是传统媒体,微电影一诞生就带着电影电视艺术的特质,它吸收和转化其它艺术的形式,微电影本身就是和传统电影电视的互文活动中产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那么微电影,一般而言是指适合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在微时间内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专业制作,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微电影发展的加速器。电脑网络与手机成为传统的四大类媒体: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中新的媒体力量。“一旦技术使用了某种特殊的象征符号,在某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或者融入到了经济和政治领域中,它就会变成媒介。换句话说,一种技术只是一台机器,媒介是这台机器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2]。而以电脑网络和手机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又创造了怎样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呢?
文化因素为微电影发展提供内容支撑。西方在20世纪60年代就进入后工业时代,工业革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自我的生存空间与价值成为这个时期人们关注的内容,进而引起一股解构的浪潮。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也逐渐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色,也就是对传统价值重新的解构,“高级文化和所谓大众文化或商业文化间的旧的(实质上是高级现代主义式的)界线被取消了,出现了充斥文化工业的形式、范畴和内容的新型文本”[3]。这里不仅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界限的消解,而是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质疑与解构,后现代主义文化给予大众精神上的叛逆动力。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文化特性发生改变,主体逐渐消失,深度感减弱和被解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逐渐合流,网络的话语权在大众手中,娱乐、调侃、简单、普通的话语成为主流话语。碎片化文化填充大众零碎时间,在传播过程中大众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合二为一,移动数字媒体的出现,如平板电脑、3G手机等,大众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浏览网页,而且还有转发、分享、评论等功能。网络上,大众可以随时发布自己的信息,也可以即时收到自己所关注的人或团体的信息。网络这种快速刷新的信息交流方式,适应了大众忙里偷闲的碎片化时间。这种碎片化的文化不求单篇信息的内容丰富,只要一句简短的介绍,并且是即时更新的信息。“媒体可以据此设计传播内容、传播时间、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等,由此形成碎片化的媒介使用方法。可以说,碎片化的传播环境催生了微电影。微电影形式简单、短小精悍,恰好在“体型”上契合了碎片化消费的诉求,它即可以满足接受行为的碎片化,也可以满足传播行为的碎片化。”[4]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技术和传播环境下,微电影这种以三微(微时长、微制作、微成本)为特点的新的视觉文化应运而生,成为大众新的文化消费形式。
二、微电影与商业广告的互文性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指出:“任何受欢迎的广告都是公众经验生动有力的戏剧化表现……广告队伍在研究和测试公众的反映上,他们的产品积累了有关整个社区共同经验和情感的大量资料。一旦偏离了上述共同经验的中心,广告就会惨败,因为它们将失去对我们情感的控制。”[5]也就是说,一则广告能否成功传播并达到预期效果的内在核心元素是对公众经验的体现和产生情感共鸣。而广告找到了新的最佳表现载体——微电影。众所周知,微电影脱胎于商业广告,无论是广告式微电影还是微电影式广告,都是通过故事情节来打动吸引消费者,以戏剧冲突和情节化的内容来承载讲述品牌故事的功能,从而达到与消费者深度沟通的营销诉求,满足观众的心理感受,让观众在非常自然的心境下接受商品宣传,在这里可以充分体现出微电影和广告的互文关系。
1.显性要素和隐形要素。这是广告构成的两个基本要素,通过信源、信息、媒介、对象和信宿,扩大广告文化的氛围,增强广告的全面功能,这是显性要素又称为基本要素;通过情感因素、心理因素、时空环境、文化背景等等,进一步拓宽广告文化的功能则是隐性要素。微电影广告中正是运用各种电影元素,比如:人物、叙事、悬念、情节、冲突等等元素的应用,使得广告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巧妙的融入其中,进一步拓宽了广告文化的功能。无论从艺术感还是戏剧性来看,都给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视听享受和广告体验。
2.势利诉求和劝说技巧。在麦克卢汉《机器新娘》一书中有一则广告,讲的是不同领域的成功男人都派头十足地拿着一杯威士忌,“这幅广告隐藏着这样一个三段论:所有杰出人士喝这种威士忌,他们在喝这种威士忌酒,所以他们也是杰出人士……其实,从这个广告中冒出的观念是,杰出成就与文化气质是一个消费问题,而不是精明的感知与判断问题”[6]。人们就在这样一种广告文化的不断侵染下接受和承认这种思维模式。
3.产品品牌和影片叙事。如今人们的广告理念从满足消费者的利益到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感受,从关注产品功能转为关注品牌形象,在广告式微电影中产品品牌作为道具参与影片叙事,实现其叙事价值,满足受众心理感受,从而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和市场预期。比如:益达·酸甜苦辣系列微电影中,由著名演员彭于晏和桂纶镁出演男女主人公,彭于晏饰演的是一位热衷于漂泊流浪的青年。两人在一个加油站相遇后,演绎出一段酸甜苦辣的爱情故事,整部影片中益达口香糖无处不在,在展示爱情甜蜜时,益达传达的是“甜”,甜蜜的开始,总是充满美味;在两人试探对方时,益达表达的是“酸”,越觉得心酸,越是在乎对方;在两人激烈争吵时,益达演绎的是“辣”,火辣的争吵是爱的调味剂;在桂纶镁感觉到彭于晏根本没有珍惜两人的感情时,她选择了离开,她背着行囊默默离开的背影传达出一种“苦”,最苦的是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她离开时留给彭于晏的字条上写着:“谢谢一起走过的酸甜苦辣,兄弟,保重!”在这部影片里,益达的产品理念和影片主题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市场反应。
三、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的互文性
微电影是以传统电影的技法叙事,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短片,也就是说它是传统电影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在主题、叙事、结构、节奏、影像等方面微电影都表现出和传统电影的互文性。微电影的叙事理念强调现代性或后现代性审美体验,“好看与奇观”是其追求的制作目标,著名导演、明星阵容等商业元素与情节紧凑、故事完整等故事文本的完美结合,令影片呈现出夸张、戏仿、拼贴、嘲讽、黑色幽默等审美风格特点。越来越多的微电影关注和展现的是以社会、人性、生命等话题内容,展示的是人文关怀,许多影片是对当代生活现实的艺术再现,并且在人物塑造和生命探求中达到一定的人文深度。微电影吸收了传统电影叙事内容的特点,具有叙事内容的现实主义特征、情节的戏剧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等叙事元素要求,简而言之,传统电影中所涉及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微电影的内容,只不过微电影比传统电影在时长、表现手法等方面有所区别,“它要求其叙事速度和叙事节奏远快于传统电影,及其重视视觉快感,在短时间内让人目不暇接,血脉贲张”[7]。在微电影中无论是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都体现出和传统电影的互文关系。
1.叙事主题。影片的主题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和精华,是创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表达,一部传统电影的主题往往是多元化的、多侧面的、多切入点的,而微电影的叙事模式为:故事围绕主题展开,因为时间有限,故事往往会围绕一个主题集中表达,深入而具体,比如微电影《时间档案馆》,内容讲述的是事业有成的吴彬无法挽留父亲的生命,父亲去世后,他拿着父亲收藏的他小时候的玩具:一个带有十字架的书本来到时间档案馆,看到时间回溯到他和父亲回到老家,回忆小时候父亲深夜背他看病,从几十公里外的工地回来看望孩子们,教孩子开拖拉机等生活片段,父亲告诉儿子,我们那个年代时间不会分岔,因为心中没有疑惑,认准的事情就不要疑惑,一直走下去。该片情节感人,结构独特,富有悬念,讲叙了亲情的可贵,正如影片反映的主题:父亲永远是儿女的第一位英雄。
2.叙事结构。因为微电影的时长有限,不可能像传统电影那样有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等等,从容地展开故事,而是尽可能压缩开端和结局,省略中间发展阶段,直接大篇幅展现高潮部分,也就是微电影叙事结构为点式叙事,围绕着单一的事件或场景安排情节,要求情节紧凑地浓缩在一个点式片段中,“不强调层层递进深入刻画,它是依靠积累所形成的一种叙事结构……同时也是因为影片所展现的语境与观众的期待视野是相似的,观众通过影片中某些元素符号就能得知情节的背景、甚至情节的进展”[8]。
3.叙事节奏。“影视节奏就是创作者根据作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的情感状态,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在蒙太奇句子或段落中形成动静不一、长短各异、强弱有别的对应……影视节奏对于作品的美感、艺术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9]。节奏是电影讲好故事的关键,由于微电影具有新媒体播放平台的传播特征,它的叙事节奏比传统大电影更为快捷、起伏更为明显。微电影善于设置悬念,创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戏剧情境,是其建立叙事节奏的关键。
4.影像叙事。一部大约播出时长为120分钟的传统电影,一般有1200—1500个镜头组成,而一部10分钟左右的微电影至少有200—250个镜头衔接,每个镜头时长约在二三秒之间,这样它的剪辑节奏很快,这些短镜头节奏快速、活泼,能够产生速度、活力、力量等视觉效果,容易对观众心理产生冲击。微电影多用近景和特写镜头,造成视觉的节奏重音,强调突显某种情绪和情感。在色彩和影调使用上,影片多使用高饱和度和亮度的色彩,形成鲜艳的色彩,增强视觉节奏。整体镜头语言凝练、简洁、直白,色彩鲜艳、影调柔和。
结语
在快餐式消费的视觉文化土壤中培育发展的微电影形式简单、类型多样、短小精悍,是新媒体时代传统电影以网络为播出平台,满足人们碎片化消费诉求的时代产物,微电影的文本正是吸收和转化了商业广告和传统电影的内在元素,在两者的互文活动中形成的,也就是,微电影和商业广告之间的互文性,微电影和传统电影的互文性,使微电影跨越了互文空间,发展到现在已形成自己体系化的叙事模式,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电影的叙事特色,又具有商业营销优势的独立的艺术类型,迅速成为影视文化的一员。这是一个开放的网状体系,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与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的出现是新生事物,才几年时间,但在电影这个百花园里,微电影正是以微胜大而展现出寸有所长的特色,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微电影的出现文化意义远远大于技术成就,我们期待微电影这朵鲜艳的奇葩无论在商业上还是在艺术上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1]克里斯蒂娃.符号学[G]//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4.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9.
[3]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5.
[4]孟志军.微电影的传播学解析[J].新闻界,2011(8).
[5]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60.
[6]马歇尔-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8.
[7]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下)2011(7).
[8]陈少波.微电影:一次概念先行的视觉文化嬗变[J].当代电影,2013(10).
[9]周振华.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