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媒体传播对期刊编辑角色的定位

2015-03-29刘金荣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策划期刊

刘金荣

(绥化学院学报编辑部,黑龙江绥化 152061)

伴随媒介化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革命性变化,出版的内涵、外延也在不断变迁。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出现,使纸媒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数字阅读已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因此,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编辑成为集策划、采写、发布能力于一身的全媒体从业人员,即适应新时期出版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否则必将遭到淘汰。[1]鉴于此,应该站在信息社会的高度,基于全媒传播的视角对从纸媒成长起来的期刊编辑的素养进行重构,对编辑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一、传统纸媒对编辑角色的定位

(一)编辑的首要角色——“狩猎者”

这是编辑是否建立声誉获得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每位作者在收到编辑的拒绝信时,都会深感屈辱,但编辑的职责就是要筛选出优质的作品。如果经纪人扮演的是搜猎者的角色,那么编辑撒下的网必须比经纪人的要更大。出版圈里常有某位作家正在寻找创作灵感,而某位编辑正好握有适合的传记题材或当下热门的争议性话题;或者是编辑已有最初的构想,正在试着寻找适合的作家或作者的情况发生。当然,也不排除“等米下锅”的编辑,这种被动的“守株待兔”式等稿方式在特定时期也许可以苟存,但在新形势下是没有市场的。

(二)编辑的第二个角色——“治疗师”

编辑的工作就是在仔细阅读作品后,对作品给出详尽的评价或中肯的修改建议。编辑作为作品的第一位读者,不仅能为作者提供建设性的帮助,也能反映出将来的评论家、读者、和市场对出版物的各种反应,为作者提供更全面科学的修改依据。传统纸媒编辑之所以被称为是优秀作品的“助产士”,是因为传统编辑仅强调“工匠性”的特点,而缺乏创造性。

(三)编辑的第三个角色——“多面手”

编辑在大部分工作时间里扮演者双面人的角色,在作者面前代表出版社,在面对出版社时又代表作者。不仅如此,编辑还要面对无休止的报告、通信、电话、会议等,有人形像地将编辑比喻成“打杂的总管”。因此,编辑们往往只能在下班后的时间里进行编校工作。编辑面临的最重要挑战是,能否向出版社清楚而有说服力地表达作品的优势。而解释出版的理由,确定出版物的基调,编辑报告等工作也都需要编辑最初的表述。再者,编辑还要扮演恶人向作者传达出版社的意见。因此,有人称编辑为“杂家”,这主要是从知识和技能方面来解读他们认为编辑就是要具有相对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基本功,然而在社会转型期,这种“杂家”的内涵也在不断被延展。

二、全媒传播对期刊编辑素养的重构

全媒体传播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即图、文、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通信、网络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途径。[2]“全媒体”最早用于生活领域,并由生活领域逐渐延伸至传媒与出版领域,其表现为信息资源的多渠道采集、统一的专业资源加工、全方位业务系统支持、多渠道资源增值应用等。因此,传统纸媒期刊的编辑应以更为乐观的态度迎接新的挑战,除了要解放思想,还应及时跳出旧的出版模式,以更敏锐的信息处理能力适应数字化转型。

(一)全面的策划能力

首先是个性化的版本策划能力。纸媒时代,一期期刊只一次排版;全媒时代,一期期刊可能需要做多个版本,甚至不同版本内容也可能不同。为了满足不同阅读载体的需要,其数字出版要移植到多种个人终端进行阅读,正是由于终端的不同以及呈现技术的多样性,期刊编辑应在具体的编辑和排版上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基于读者的需求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专门定制,灵活安排文稿序列和内容篇幅,以便为不同的终端设备配备相应的文档格式和处理技术。其次,多样化策划思维能力。随着全媒传播的发展,读者与作者可以直接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这也使编辑的选题策划职能不断延伸。因此,全媒体传播要求编辑能积极主动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兴趣点,在进行编辑策划选题时,应具有强烈的读者观念和多样性的思维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相应的技术手段策划出形式多样的产品,从而突破仅为纸媒出版策划的传统思路,树立融合思维的方式,具备跨媒体出版的综合考量。

(二)内容的精编能力

面对海量的信息,要想脱颖而出,就要避免与其他期刊的内容同质化,因此,要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度加工、重新组合,将精心打造出的个性化内容呈现在不同需求的读者面前,因为不管阅读终端及传播载体如何变化,而阅读的重心还是内容。内容的定位决定了在全媒传播的大环境下,新时期合格的期刊编辑除了具备纸媒内容加工的各项技能外,还应具备新型传媒技术,通过多媒体信息整合、创意策划,为读者提供适合全媒体传播的多元内容。

(三)全媒体技能

信息的表达形式分别是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纸质媒体只能局限在通过文字和图像传递信息;而数字出版则可以囊括信息的全部表达形式。在数字化转型中,期刊编辑应摆脱传统媒体的束缚,将信息形式扩展到全部表达形式上。因此,需要全媒传播时代的编辑必须掌握多媒体使用技能,能够充分利用这五种信息表达形式,让单调的文本生动活泼起来以便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3]

(四)营销管理能力

面对转型期的出版业市场,期刊编辑必须有强烈的市场观念,要懂经营,善管理,否则不但不能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还会使期刊的运行机制僵化,导致被出版市场所淘汰。总之当下的期刊编辑和传统纸媒的编辑不同,既要精通期刊制作、营销、成本核算、信息技能、交际等,还必须有绝佳的编辑技巧。

三、全媒传播对期刊编辑角色的定位

全媒体出版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共同作用于出版行业的必然结果。[4]随着全媒体传播的发展,当前出版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调整。不仅产品的形态、商业运作模式在变,产业格局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5]因此,这就要求编辑们要能够持续学习加强创新能力,不断适应新环境、新形势。

(一)周全的策划者

为了顺应期刊时代发展的需要,编辑要有调研、策划和推广实施的能力。一方面要认清自己刊物的定位,并与同类的期刊对比分析;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制定符合自身刊物的发展目标,通力协作共同朝着目标努力编辑不应仅仅满足于借助现有的网络及数据库进行网络出版,还应策划、研发集网络投稿、在线审稿等服务一体化的网络办公平台。另外期刊编辑要满足不同层次读者、消费者的需求针对不同的阅读终端、不同版本的受众策划适应其屏幕的显示风格和版面,为不同区域、不同语言的受众设计符合其阅读习惯的传播风格。

期刊编辑不但要策划全局,细节也不容忽视,要制定一些具体而完善的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期刊的发展。例如,为重点科研项目的作者开设绿色通道;与优秀作者保持联络,激励其多创佳作,稳定优质稿源等。

(二)严谨的把关者

随着全媒时代的到来,网络出版的低成本、开放性、便捷性以及人们对“快餐”文化的需求,致使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通过网络发布论文及成果。[6]鉴于此,期刊编辑除了要对论文的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进行把关,还要能正确应用网络产品。在网络海量信息增长、市场经济影响及论文发表功利性的促使下,出现了许多未经审定而发表的论文,导致科研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其权威性和科学性均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对论文进行学术质量严格审核、谨慎把关就显得尤为重要。编辑要加强学习意识,积极积累专业信息资源,了解科研最前沿的发展动态,以专业的鉴定能力、精益求精的态度去伪存真,坚守科研论文的把关责任,以保证科学研究的纯洁和公正。[4]

(三)标准的技术加工者

全媒传播不仅带来期刊出版模式的变革,也为期刊编辑业务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挑战。传统编辑技术加工包括审稿、编辑,只是在尊重论文原稿的前提下对语句成分残缺或表述不清的进行修改,达到用词准确,表述精炼;形式上调整论文的格式和体例,规范表达与书写方式,调整图表格式与编排等,保证文章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全媒传播时代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还要求编辑具有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能通过搜索引擎以及专业数据库中的信息,查证论文的一些内容,并能正确给予修改或指正;还要能够熟练运用电脑软件对图片进行处理,以达到期刊发展的需求。

(四)谙熟市场的推广者

传媒业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内容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加快资源整合,继续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介质传统出版业,而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数量减半,降至5 000家以下。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于我国的期刊出版行业而言还需要汲取国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目前,经营问题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因此,期刊编辑要加紧对营销能力、自身公关宣传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组织有关调研、评估、交流等活动详细了解市场需求,有意识地拓展期刊发行渠道,以达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对期刊编辑角色重新定位的审视

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背景国际出版业已经进入真正的、根本性的数字化转型。我国应与世界接轨,这对我国出版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出版的内涵和外延如何变迁,编辑的品味、操守和奉献精神是永恒不变的。正如美国的资深编辑柯蒂斯在《我们真的需要编辑吗》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许多编辑的特质是无法被取代的,例如个人的品位、辨别能力、情绪反应、做事的条理决断力、投入的热情,以及温柔的关爱,等等。

[1]王瑞.数字时代首都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出版与传播学刊,2013,(1).

[2]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4).

[3]吴嘉睿.数字化转型下期刊编辑职能的变与不变[J].编辑学刊,2014,(1).

[4]贺富荣,王作利,张红,等.全媒体时代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8).

[5]柳斌杰.2012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的讲话[EB/OL ]. http://news. 163. com/12/0828/19/8A134B4M00014JB6_all.html.

[6]郑可为,徐若冰,刘玉明,李雪莲.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4).

猜你喜欢

策划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期刊问答
期刊问答
期刊征稿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