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谋与爱情》中米尔福特人物形象解读

2015-03-29何燚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露易丝公爵米尔

刘 静,何燚芳

(浙江海洋学院 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阴谋与爱情》中米尔福特人物形象解读

刘 静,何燚芳

(浙江海洋学院 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戏剧家席勒的著名剧作。在这个剧本中,除了备受世人关注的主人公斐迪南·封·瓦尔特和露易丝·米勒外,公爵情妇——米尔福特这一人物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她是一个次要人物,出场次数不多且出场情节单一,但她的情感同样浓郁和强烈,她对自身不幸命运的反抗恰恰是对德国封建势力和贵族权力的挑战。她的个人命运和形象直接而又清晰地昭示了德国当时整个国家的腐败没落。

《阴谋与爱情》;米尔福特;人物形象

《阴谋与爱情》写成于1784年,是席勒早年创作高峰时期的一部杰出作品。这一作品中有个次要人物米尔福特,她虽出场不多,但尤为重要。米尔福特的原型是作者生活的符腾堡公国的公爵卡尔·欧根的情妇弗兰西斯卡。她的存在是作品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并起到了旁敲侧击的效果,也体现了这部剧作的真正意义。

一、内心矛盾复杂的异国女子

米尔福特这个形象是矛盾复杂的,在这个黑暗帝国里,她被千万人谩骂耻笑,但她却视权为粪土,情比金坚。她是个情妇,但同时也是命运的捍卫者。

1.热烈的爱情和疯狂的自私

米尔福特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她来自英国贵族托马斯·诺弗克家族,父亲受人诬陷而被判死刑,家族财产被没收,家人受牵连被驱逐出境。米尔福特14岁时带着保姆逃到德国,靠变卖首饰过活。直至20岁,米尔福特遇到了公爵,公爵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把她接到宫中,从此她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尽管公爵满足了米尔福特的虚荣心,但她内心饱受煎熬:“我尽管感官享受充足,心却忍受着饥渴。”[1](P35)斐迪南触动了米尔福特深藏内心的爱情种子,使她的爱狂热而又强烈:“我要么为他而死,要么占有他。让我从他嘴里听到,我们眼里爱情的泪水比我们发间的珠宝更加晶莹,更加美丽,我将把公爵的心连同他的公国掷于他的脚下,同他——同我钟爱的男子一起逃跑,逃到世界最偏远的沙漠里去……”[1](P36)

米尔福特一心想要摆脱公爵的“魔掌”和斐迪南结婚,而当斐迪南表明自己已心有所属时,她的爱情灰飞烟灭,她便开始了疯狂而自私的“爱情保卫战”。在米尔福特看来,斐迪南的恋人露易丝“还算不上美人儿”,[1](P87)米尔福特不甘败给情敌,她嫉妒露易丝的年轻,嫉妒露易丝得到了斐迪南的心,于是她采用恶劣的手段迫使露易丝放弃斐迪南。她自认为出身高贵、高人一等,而一个出生平民的小姑娘,“要不是有几分姿色,世界上还有什么会妨碍她挑选这个唯一能使她丢掉市民偏见的地方”。[1](P88)只要用物质利益稍作引诱,她便能收买这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子,她说:“——你穷不是吗?——瞧!——(从身上摘下几颗钻石)我要把这些首饰卖掉——把我的衣服、马匹和马车卖掉——卖的钱全部归你,可你得放弃他!”[1](P91)米尔福特毫不留情地贬低露易丝,她认为一个出身低下的平民不会在这段爱情里长存。于是她自信地站在这个等级社会的中心点,指挥着处于弱势的情敌,靠着她头脑中固有的阶级之别的观念,“为所欲为”地对情敌进行“人身攻击”。然而,露易丝的毫不畏惧让米尔福特始料不及、彷徨失措,但她仍然不屑一顾:“——我是不能和他一起得到幸福——可也不允许你和他幸福!——记住,可怜虫,破坏幸福也是一种幸福!”[1](P91)这种得不到就毁之的“变态心理”来源于她对幸福的深深渴望,也充分体现了她自私势力的一面。最后,她终于醒悟过来,面对露易丝,她自惭形秽,直至羞愧地逃离。从米尔福特的爱情观来看,“她虽然本性不乏真纯善良,但在这个问题上是很明显地站在封建势力一边的,就是为了获得与斐迪南的婚姻”。[2](P216)

2.难舍的荣华和向往的自由

高尚的德行和自由的本性并不能带给米尔福特富裕的生活和崇高的地位,在精神食粮和物质条件的选择中,她倾向于公爵,与此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沦落成下贱的情妇。

依赖已使米尔福特习以为常,情妇的惯称也渐渐将她困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光芒所反射出的阴影里。她明知地位的尴尬和名声的恶臭,却在与侍女索菲亚对话时说:“相信我,亲爱的,要不是虚荣心阻止我将宫中第一夫人的位置让出去,我早就不会听任这位寒酸的公爵的摆布啦。”[1](P35)显然,米尔福特的心理是极其矛盾的。罪恶感伴随着虚荣心的满足滋生,她既满足于第一夫人的头衔带来的虚荣,又对伴着这个头衔而来的耻辱感到深恶痛绝。当索菲亚问她:“您的心就这么甘愿做虚荣的奴隶么?”[1](P36)她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因虚荣心受到惩罚。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虚荣心和对温水煮青蛙式的生活模式的无知,使她在不知不觉中自取灭亡。

一次次被取悦,对这样一个经历过家破人亡、流落异国街头的英国贵族来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也是精神上的安慰。家道中落后的经历令米尔福特产生一种生活的恐惧感,落难的日子所带来的痛苦在她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这种藏匿于恐惧之下的虚荣心更加肆无忌惮地控制着米尔福特,使得她无法摆脱对现有生活的眷恋。英国贵族的本质将她引向地狱的深渊,使她习惯于拥有与生俱来的财富和荣誉,而结果,也正是这种本质带给她勇气叛离她的“救命恩人”,逃脱虚荣的魔爪。

当米尔福特意识到得到的一切远不如失去自由来得痛快时,她的精神开始崩溃瓦解。她变成一只困兽,随时准备着冲破束缚自由的牢笼,因为她终于醒悟过来,追逐一份望穿秋水的爱情不如拾起勇气奔向自由,于是她选择了离开。久而久之的束缚一点点地消磨人的自尊之后,“一种高尚的渴望必定会在我们心中燃烧,追求真理、伦常和自由的丰富遗赠”。[3]说到底,米尔福特的血液里淌着英国人的血液,本性如此不羁,失去自由是她万万无法忍受的。

二、映衬时代风气的宫廷情妇

在《阴谋与爱情》中,米尔福特形象之所以至关重要,就在于作者借助这个形象揭露贵族阶级的“罪恶”以及一系列政治现象。

1.揭示黑暗政治与阶级矛盾

《阴谋与爱情》第二幕第二场中,米尔福特惊讶于公爵送给她作为结婚礼物的宝石竟然没花一分钱,而老泪纵横的侍从却告诉她:“昨天,又有七千子弟出发去了美洲——他们偿付了一切。”[1](P37)接着他又“擦干眼泪、浑身战栗、嗓音凄惨”地说道:“这儿的宝石——我也有几个儿子跟着去了。”老人的话饱含了多少说不出道不尽的辛酸与无奈。七千个人的生命换来的宝石,七千个人的鲜血染红的宝石,任谁戴在身上也都将沉重地直不起腰来。米尔福特并不热衷于这种沾满人血的荣耀,她反而对此发起火来:“把这些钻石拿走——它闪闪烁烁,把地狱的火焰射进了我心里!”在米尔福特看来,承载着难以启齿的来历,这些钻石就像是罪孽,深深地扎根在米尔福特的内心,如若再戴上它们,那便真是奇耻大辱。

人性的悲剧并不在于奔赴断头台时的软弱,而是还要乐呵呵地拼命帮助刽子手把刀子磨得锋利。当这位“仁爱无比”的国君枪决了几个“快嘴多舌”的男子,当这些男子的“脑浆飞溅到了广场的石头地上”,整个军队却高声呼喊着“去美洲啰”!愚昧的气息弥漫着整个阅兵场,这些“交易品”还在欢呼雀跃,他们无视“哭喊着追赶父亲的孤儿”和“发了疯准备把尚在吃奶的婴儿插到刺刀上去的母亲”,[1](P38)反而怀着无比的爱国热忱,为统治阶级拍手叫好。无知和愚昧压制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百姓,他们卑微,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卑微。而资产阶级也是愚昧的,对外,他们是受压者,经济的萧条并不能激发他们的能力以促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反而只能以交换的手段扩大经济收入;对内,他们是欺压者,他们不惜一切地压榨市民阶级,甚至密谋交易,为的就是维持宫廷的奢华消费。

作品中这样的安排,“影射的是好摆阔气的喜欢挥霍的卡尔·欧根”,[4](P150)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人物的声东击西,他无需安排公爵出场,却把公爵的罪行体现得淋漓尽致。仅仅从公爵身边的人物入手,借助其言行,就能将公爵甚至是现实中的卡尔·欧根的一切罪行暴露出来。这便是德国现实的写照,便是现实社会中卡尔·欧根倡导的政治氛围和他身边贵族的缩影。

2.批判贵族权势与宫廷生活

贵族生活虚伪,个个谄媚、狡诈,在米尔福特眼中这些人令人厌恶:“——这是些卑贱、可怜的人,每当我脱口说出一句热诚的心里话,他们便张大嘴巴和鼻孔,傻愣愣地像见了幽灵似的——全都是拴在一条线上的木偶,操纵起来比我织花边还容易。”[1](P34)米尔福特厌恶这种宫廷的富丽生活,她这样描述公爵:“他可以用他权力的灵符唤起我心头的种种欲望,就像从地里唤出一座仙女的宫殿。——他可以把两个印度人的血浆摆上我的筵席——可以叫荒野出现乐园——可以使他国中的泉水喷上天空,划出骄傲的弧形,或者将他的臣仆的骨髓变成烟火,燃放到空中去。”[2](P35)可见当时的统治阶级有着多么庞大的权势,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把权力玩弄于鼓掌,谁生谁死、谁尊谁卑,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介于自尊和命运之间,米尔福特抓住了权势的核心,将宫廷生活逼真地展现在民众眼前。

三、结语

米尔福特是个多面立体的人物。她善良,主动为侍从找到两个儿子,命令侍女将宝石换钱捐给落难的子弟;她高尚,她觉得“这样做了,霎时间便得到了更多的钻石和珠宝,比十个国王戴在王冠上的还要多,还更美”;[1](P39)她清高,不屑与宫廷中的小人同流合污,甚至对他们嗤之以鼻。但她也是一个爱慕虚荣、贪恋权势和荣誉的人,她留恋宫廷奢侈的生活,且在爱情上,她做出了自私的选择。

米尔福特是一个拥有正反两面的人物。她的正面是从贵族势力出发,站在统治阶级的一方却偏向正派人物发展,揭示公爵的暴政和宫廷的奢靡,而反面则是与市民阶级产生冲突,“米尔福特夫人要求露易丝做自己的侍女,露易丝加以拒绝,一个刚满16岁的少女竟然说出那样尖酸刻薄的话,显然作者为了抬高她作为市民的尊严,并以此表示她对没落贵族妇女的蔑视”,[5](P139)这场阶级谈话足以表现米尔福特的功利,作者的目的就是为读者展现当时贵族的权势和阶级矛盾。事实上,作者借助米尔福特这个人物描绘了一副现实图画,将社会矛盾集中在米尔福特一人身上,利用她自身的矛盾与复杂代表当时整个社会的矛盾与复杂,很好地向读者传达了他的思想,并替市民阶级站在舞台上大声说话。

[1]席勒.杨武能.阴谋与爱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叶隽.《史诗气象与自由彷徨》:席勒戏剧的思想史意义[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席勒.什么是世界史及为何要学习世界史[Z].

[4]萨弗兰斯基.卫茂平.席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5]郑传寅,黄蓓.欧洲戏剧文学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思 动

An Analysis of Mill Ford in “Intrigue and Love”

LIU Jing,HE Yi-fang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

“Intrigue and love” is a famous play written by Schiller (a German dramatist). In addition to the famous Ferdinand Walter and Louise Miller,Mill Fort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figure. Though she is not a heroine,her passionate fight against her destiny makes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feudal power and aristocracy. Her fate and image reveals the falling of feudal Germany.

“Intrigue and love”;Mill Ford;personalities of the characters

2014-12-10

刘 静(1978-),女,哈尔滨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何燚芳(1992-),女,浙江慈溪人,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1004—5856(2015)06—0074—03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5.06.015

猜你喜欢

露易丝公爵米尔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露易丝·格丽克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从今天开始,抱住今天
DC开发《超人与露易丝》独立剧集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姹紫嫣红的花儿
大度也是一种美德
离奇的绑架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