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员学术成果评定的新思路
2015-03-28李萍
李 萍
(湖北工程学院 图书馆,湖北 孝感 432000)
高校图书馆员学术成果评定的新思路
李萍
(湖北工程学院 图书馆,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图书馆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突出强调图书情报学“本专业”性的学术评定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图书馆员的专业发展,暴露出诸多弊端。因此,建议在高校图书馆员学术成果评定中承认各学科的学术成果,按学科专业分类评价,创办多学科的综合刊物。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员; 学术评定标准; 本专业;多元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4824(2015)03-0122-04
收稿日期:2014-09-08
作者简介:李萍(1970-),女,山东济南人, 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university librarians’ professional. Current academic evaluation criteria which highlight “the professional” hinder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librarian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 large extent and expose many drawbacks.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he librarian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mit interdisciplinary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academic achievements assessment, make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sciplines, and create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publications.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机构,是高等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高校图书馆员的整体学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因此,全国多数高校图书馆把学术成果作为衡量馆员能力和业绩的重要指标,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科研成果奖励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学术成果考核的指标,除了要提供论文、专著等的数量、发表刊物的级别、作者名次、篇幅等具体的指标外,几乎都规定论文专著等必须限制在图书情报“本专业”之内。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除了传统的馆藏借阅、信息咨询、文献检索等服务外,更要为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提供学科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深层次服务,这需要高校图书馆培养和发展多种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人才。因此,对高校图书馆员学术成果的评定应突破“本专业”的桎梏,采取多元立体的评价方式,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术成果百花齐放。
1 “本专业”涵盖的学科范围及“本专业”学术成果的界定标准
1.1 “本专业”涵盖的学科范围
对国内图书馆员而言,所谓“本专业”,传统上称为图书馆学专业。近几年来,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交叉、交融,呈现出一体化趋势,两个学科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情报学也日益成为图书馆界的核心专业学科。相比之下,图书馆学侧重研究各类型图书馆系统中的文献资源、馆员、读者(用户)、建筑(设施)等要素及其相互运动的规律,而情报学侧重研究情报及其交流过程的规律,两者都属于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国外大多数同行常将二者紧密结合,称为“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L&IS”[1]。国内学者也常将二者视为整体,称为图书情报学。[2-3]
近几年,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为主的信息科学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一方面,信息科学成为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几乎交叉渗透于图书情报学的每一个分支;另一方面,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几乎都要借助信息科学,才能更加广泛和深入。因此,图书情报学的涵义在通常情况下已囊括了信息科学的内容。信息科学正逐渐成为图书馆界的专业学科。目前,国内开设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高校约有20所,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学本科课程已形成了“信息知识+图书馆实践+计算机”的模式,其中计算机课程的比例一般超过10%。[4]2011年《中图法》(第五版)把情报学全部体系合并到图书馆学类目体系中,并把图书馆学(G25)、情报学(G35)合并为G25,类名为“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
由于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科学都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学科与之相近相关,如社会学、经济学、数学、管理学、教育学等。随着信息技术和图书馆事业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界所涉及的“本专业”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且呈现越来越融合的趋势。
1.2 “本专业”学术成果的界定标准
学术成果主要包括论文、专著、学术报告、发明专利等。其中,学术论文具有出版快、专业性强的特点,能够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是科研产出的重要表现形式[5],成为对科研人员学术成果考核的最重要的硬性指标。目前依据图书资料系列评审的要求,论文内容一般都限定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范围之内。信息科学是近几年图书情报学应用得最广泛,对图书馆影响最大的学科,它的许多领域成为目前图书馆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它越来越多的领域符合图书资料系列“本专业”这项指标。其他涉及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与图书情报学有关联学科的论文,在内容上一般要求必须是以图书情报学为基础的跨学科的研究论文,如《“七商”与图书馆员素养提升》[6]、《知识管理的收敛性和开放性——三论“大图书馆”教育观》[7]、《从战略品牌管理视角论图书馆讲座品牌培育》[8]等等。总之,研究内容是图书情报学或与图书情报学交叉渗透成为界定“本专业”论文的大致标准。
2 “本专业”学术成果评定体制存在的弊端
2.1 阻碍了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视野
图书馆学、情报学除了与档案学、文献学、目录学有直接的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外,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就图书馆学而言,它是包含在管理学科的目录下,“图书馆学研究应强化管理思想,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研究,不仅要重视解决图书馆机构内部的知识管理问题,也要研究社会上各类组织机构中的知识管理问题”[9]。就情报学而言,它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理论研究趋向于社会科学,应用研究则属于自然科学。情报学与科学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性很强,近年来与农学、医学、经济学等联系也很广,已经形成了医学情报学、军事情报学、农业情报学、经济情报学等二级学科,也形成了环境情报学、医学情报学等三级学科。事实上,图书情报学是一门发展的科学,也是一个开放的学科,只有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营养来充实自己,才能使自身日臻成熟完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科与图书情报学交叉交融。若只认定“本专业”学科的学术成果,势必导致图书情报学研究领域狭窄化、研究层次肤浅化,从而大大缩小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视野。
2.2 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水平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机构,图书情报学虽是图书馆的核心专业学科,但馆员服务的内容并不是向师生传授图书情报学知识,而是用所学的图书情报知识和技能向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学习等方面的服务。因此,凡是师生学习研究的学科领域,都应是馆员研究学习的内容。通常情况下,资源获取能力是馆员的核心能力,但获取资源的内容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目前,学科馆员嵌入式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增长点,学科馆员服务的重要目标就是要以科研合作伙伴的角色深入科研第一线,对学科的发展现状、比较研究和发展态势等经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给用户的科研战略指明方向,没有深厚广博的学科知识,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
由于目前对高校馆员的学术评定大都限定在图书情报学范围内,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馆员研究其他学科的动力。不可回避的现实是高校图书馆内不论是图书情报学的专业人员还是有其他学科背景的馆员,多数人为了职称评定、科研立项、评先树优等倾力撰写图书情报学之类的论文专著,无暇深入研究其他学科领域,致使图书馆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学科服务水平越发不能满足高校教学科研的需求。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师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作为高校三大支柱的图书馆的影响力日趋下降,根本症结就是学科专业服务没有优势。
2.3 阻碍了人才的多元化发展
长久以来,高校图书馆一直是多类人员聚集的场所,馆员的学历、学科背景复杂,全日制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毕业生短缺。总体上看,高校图书馆员中可塑性强且有培养潜力的人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馆员。这部分人学科专业多样,大多集中在文史、管理、教育、法律等学科,进馆后,由于自身学科专业在馆内不算正牌而放弃了再进修深造的机会,多数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与自身利益攸关的职称评定上。另一类是作为专业人才引进的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的本科生或硕博生。这些专业人才在信息咨询、软件开发、文献采访等方面发挥着支柱作用,但这部分人大多没有其他学科背景,达不到学科深层次服务的要求,需要继续进修深造,但目前的学术评定体制同样挫伤了他们拓宽学科领域的积极性。
在美国,图书馆员上岗一般要有两个硕士学位,一个是图书情报学硕士,另一个是某一学科硕士。我国图书馆学家王重民在北京大学设立图书馆学专科时,就是从中文、历史、西语系、哲学系招生。[10]我国目前图书情报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硕博生大部分没有深厚的学科背景,需要继续进修深造,但目前的学术评定体制压抑了他们拓宽学科领域的激情。我国高校图书馆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曾经涌现出了鲁迅、梁启超、孙楷第、王庸等人文领域大家,他们大多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成就卓著,梁启超就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目前,我国图书馆界普遍缺乏某一领域的知名学者和大家,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用人机制及学术评价体制进行反思和重新审视。
3 高校图书馆员学术评定的新思路
3.1承认各学科的学术成果
教育主管部门、学术评价部门及高校图书馆领导,要转变观念,树立大人才观。拥有图情知识的专家是人才,在某一学科卓有建树的馆员同样是人才。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主要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学校开设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应是馆员研究的领域,因此,对高校图书馆员的学术评价应是多元而立体的,任何专业的科研成果均是衡量馆员科研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身在图书馆就一定要撰写图书馆学方面的文章。如心理学专业的某位学科馆员,撰写类似《论多元化的复杂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论文,就应该算作该馆员的学术成果,事实上,该论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馆员学科服务水平的高低。事实上,承认馆员在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是提升馆员学科化、专业化服务水平的重要策略。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正是秉承这样一种理念,它承认和鼓励馆员在不同领域取得科研成就,且任何专业的科研成果均是衡量馆员科研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所图书馆工作的馆员中有不少是某专业领域的知名学者,如从事中文采访的田民老师是美国研究中国戏曲方面的专家,目前已出版两本关于梅兰芳和中国戏曲史的专著。此外,田老师几乎每年都会利用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开展的国际业务交流的机会,回国了解最新学术动态,以提高采集中文书的质量。[11]
3.2 按学科专业分类评价
高校图书馆要打破“图书馆人必须写图书馆文”的局面,鼓励馆员根据个人的学科专业特长、工作岗位、志趣等确定学术研究方向。不同学科的论文就刊登相应学科的刊物,该刊物的级别(C刊、核刊、普刊)和图书情报学刊物的相应级别有相等的权重,即某一学科的C刊、核刊、普刊等同于图书情报学的C刊、核刊、普刊。比如一个馆员在图书情报学核刊上发了一篇论文,又在文学类核刊上发了两篇论文,那该馆员的核刊论文数就是3,并且在科研评定时,文学类论文的影响因子和图书情报学论文的影响因子应该拥有同样的附加值。对高校图书馆员学术成果的评价,要按学科分类,每一类由相应的评审专家评定。总之,高校图书馆应该成为服务教学科研的多学科的研究基地。
3.3 创办多学科的综合刊物
根据2011年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图书情报学专业核刊有19种。根据期刊名称可以大致了解刊物的主要栏目:(1)带“图书馆”字样的期刊侧重于图书馆学研究,比如《国家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论坛》等。(2)带“情报”字样的期刊侧重情报学研究,比如《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资料工作》、《情报科学》等。(3)同时带“图书”与“情报”字样的期刊是图书与情报的两栖地,比如《图书与情报》、《图书情报知识》、《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等。高校图书馆员的学术论文大都集中在这些期刊上。为鼓励高校图书馆员向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发展,高校图书馆界可创办统一认定的多学科的综合刊物,名称如《高校图书馆综合月刊》、《高校图书馆综合论坛》之类的,以激励高校馆员拓宽专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可邀请馆内外某一领域的知名人士、学者发文,提高其学术品位和影响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曾是名人专家云集发文的舞台,其学术范围大大超越了图书馆界。馆内外许多知名学者如梁启超、陈寅恪、胡适、王国维、刘国钧等经常在该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反映了学界的学术成就和研究水平,引领了学术界的研究方向。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只有冲破图书馆界及本专业的樊篱,与学界各学科专业交流合作,才能使自身的研究日臻成熟完善,才能引领高校图书馆员的专业发展走上科学合理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叶继元. 图书馆学、情报学与信息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0(3):11-17,23.
[2]杨衍.2006-2010年国内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J].图书馆学刊,2012, 34(5):134-136.
[3]邱均平,余厚强.跨学科发文视角下我国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研究态势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36(5):5-10.
[4]杨清,洪秋兰.国内八所高校图书馆学本科课程设置合理性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4):33-43.
[5]孙海生.国内图书情报研究机构科研产出及合作状况研究[J].情报杂志,2012,31(2):67-74.
[6]赵爱平 ,陈恒玉. “七商”与图书馆员素养提升[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3):56-59.
[7]吴 大 同. 知 识 管 理 的 收 敛 性和 开 放 性——三论 “大图书馆”教 育观[J].图 书 馆 论 坛,2003,23(2):19-21.
[8]张海燕. 从战略品牌管理视角论图书馆讲座品牌培育[J].图 书 馆 论 坛,2011,31(5):151-153.
[9]吴慰慈,董炎.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44-45.
[10]周佳贵.王重民设立图书馆学专修科的始末[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3,(4):83-89.
[11]王丽娜.美国图书馆员素养之浅析——以爱荷华大学图书馆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4):67-70.
On New Thought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Evaluation on University Librarians
Li Ping
(Libraryof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Key Words:Librarians in universities; academic evaluation criteria; professional; diverse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祝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