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5-03-28刘双喜高向杰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区域

刘双喜,高向杰

(1.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2.唐山学院外语系,河北唐 山063000) (3.河北大学,河北保定 071002)

京津冀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刘双喜1,2,高向杰3

(1.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2.唐山学院外语系,河北唐 山063000) (3.河北大学,河北保定 071002)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个方面为三省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作为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提升助推器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发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寻求各种途径进行解决,成为摆在三省市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区域发展

一、协同发展概述

协同发展就是和谐发展,是与优胜劣汰发展完全不同的一种发展理论。它是指两个或者多个不同主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既定目标,体现“1+1>2”的效果,进而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

协同发展需要体现竞争机制,但是要体现多样性、公平性和协同性的原则。竞争的多样性是指通过制度体制、道德规范、教育科学等多方面的共同竞争和发展,达到社会的全面发展。竞争的公平性是指多种形式和多个角度的竞争是在同等的条件和环境中进行的。竞争的协同性是指竞争不以优胜劣汰为目的,促使双方各尽所长,共赢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协同发展理论在当今环渤海地区发展进程中的实践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和国家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来的,是以疏散非首都核心功能和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为出发点,将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的战略模式。通过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体制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实现京津冀区域发展优势的互补,进而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带动北方腹地经济的腾飞。通过调整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的交通网络系统;通过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通过公共服务的共建与共享,加快京津冀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最终打造一个面向未来、协同发展、互惠互赢、创新型的首都经济圈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区域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一)区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根据教育与社会发展相关理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都会影响到教育规模、教育性质、教育宗旨、教育水平以及教育的发展速度等多个方面。现代城市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也会影响教育的发展,包括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现代城市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同时也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最初自然状态的发展到现在多方协同式的发展,让人们不断认识到没有高等教育作为支撑的城市经济是寸步难行的。20世纪90年代末,戴尔公司来华投资,没有选择引资政策优厚的珠海,而选择了厦门,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看中厦门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促使珠海的决策者们下定决心,斥巨资打造了珠海大学科技园区。[1]这充分说明,在现代社会要想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先推动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

2.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区域内高等教育水平提出更高了的要求,进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城市定位的合理化、决策的科学化、发展的可持续化、规划的前瞻化等,都离不开高校科学技术的支持和社会智库专家的参与。随着现代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发展对区域内高等教育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力推动了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2]

(二)高等教育对区域发展的促进

教育被社会发展所制约,同时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它首先承担着育人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其社会功能,影响和保障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必定会对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所属区域城市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体现出来。

1.高等教育的“教育”职能主要是向城市输送高水平的劳动者和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发达的高等教育可以拥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师资可以培育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发达的高等教育以其全面的学科设置和雄厚的理论基础,为城市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力资源,不断地提升着城市建设者的文化素养。城市建设者素质的提升,必将会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促进整个区域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2.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发展。高等教育领域日益成为科学研究的基地,聚集着一大批知识渊博、创造力精湛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直接提升生活质量,还可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管理、战略等方面的咨询,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间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3]

3.现代城市越来越呈现出协同式和整体式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职能的具体体现。高校聚集了众多的精英人才,同时也在培育着众多的精英人物,他们在城市定位、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城市经营、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发挥着政府智库的作用,为政策的制定出谋划策,帮助政府制定健全、完善的社会制度,推动现代城市的发展。[4]高等教育还在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凝聚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品牌等方面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高等教育与区域的协同发展

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是指将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的发展通过有序的整合与合理的配置融合为一个整体。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所属区域的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科技进步、环境保护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区域的科学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区域空间各个系统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将单个系统无法实现的目标变为现实,产生“1+1>2”的协同发展效应,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和区域的协同发展,实现共赢。

三、京津冀高等教育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意义

(一)为区域协同发展培养大量适用性人才,提供源源不断地智力支持

京津冀地区聚集了大量的高等教育资源,既有“985”、“211”等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也有地方所属的骨干高校,还有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要挖掘自身特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特色人才,共同构建区域发展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例如,美国著名的“波士华”地区(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的简称)既聚集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也拥有众多的地方性大学和社区学院。不同学校承担着培养不同人才的任务,世界顶级大学通过严格的选拔和教育机制培养出少数精英人才;地方性大学则既承担培养少数精英的任务,又承担普及高等教育的任务;社区学院则是开放式办学,任何适龄人口只要愿意缴纳学费就可以入学。[5]因此,京津冀高等教育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各层次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积极培养适合区域发展的、社会所需的并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人才,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为区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助推区域更好更快发展

改革、开放、创新是实现区域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本性保障。京津冀高校应根据国家和区域的相关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整合资源,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积极参与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合作关系,展开以科研为纽带的长期合作,将高校的重点实验室与企业的科技研发中心联系在一起,实现双方的共建共赢。[6]高等教育和区域发展互惠互利,区域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资金等方面的投入,高等教育为区域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方面的支撑,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社会发展“助推器”的作用。

(三)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区域文明和谐发展

任何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结果。“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主题,要求全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思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的软实力”。京津冀地区是高校最为集中、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的区域。高校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在教学和育人方面,在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使大学真正成为建设区域精神文明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源地,进而推动区域内社会文明和谐的发展。

四、京津冀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京津冀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现状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较为集中,同时也是聚集高等科研院所和高端人才的区域。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区域内共有高校262所(北京89所,天津55所,河北118所),其中本科院校117所(北京58所,天津19所,河北40所),高职高专院校108所(北京25所,天津26所,河北57所),独立学院或分校办学点32所(北京6所,天津5所,河北21所)。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上看,该区域高等教育总量占全国高等教育总量的1/10;从高校归属层次上看,该区域拥有“985”院校10所、“211”院校31所,占据全国总量的1/4;从人才培养层次上看,该区域内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58所、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97所,分别占据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1/4和1/5。可见,京津冀地区内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结构层次呈阶梯状分布,非常有利于产生人才聚集效应,同时也为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广阔了的空间。

京津冀三地由于地缘结构上的接近,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合作。协同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将三地高等教育的互补性发挥到最大化,实现互助式发展和整体性进步。近年来,京津冀高等教育已经达成众多的双边或多边协议,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初步形成三地高等教育的联动发展共识。例如,2005年,北京科技大学在天津成立全日制独立学院,即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2008年,北京交通大学与融河(黄骅)科教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2009年,举办首届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论坛,开始建设“京津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2011年,京津冀签署《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意在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流动和人才资源共享的联系与合作。[7]2015年,河北大学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办公室,成为河北省高校首个成立的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管理机构。2015年,经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三校协商,联合组建“京津冀信息服务协同创新共同体”,在资源共建共享、协同服务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事业发展规划等方面,推动信息资源发展,提高学科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新型合作模式。am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虽然已经达成一系列的合作意向,取得各类协同发展的成果,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初始阶段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三地的决策者共谋对策。

1.思想认识落后,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京津冀地区人们的思想普遍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商业意识和文化意识相对而言较为淡薄,社会效率主要以感情和关系为主,而不是以建设与发展为中心。从而导致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落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人们对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比较淡薄。另外,由于长期以来三地在行政区划上的壁垒,导致从政府到企业、从高校到百姓等各个层面存在着思想和观念上的差异。

行政区域的划分是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最大障碍。京津冀三地所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既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没有统一的财政来源,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目前,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虽然已经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但是在更深层次上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没有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氛围。由于各地在行政区域上的分界,造成各地高等教育在招生规划、专业设置、教师发展、资源利用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

2.各地发展不均衡,地方本位主义意识依然牢固。在京津冀区域内,北京市是首都、直辖市,天津市是直辖市,河北省虽然地理位置优越,环绕京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行政区域划分,无论是在观念还是在实质性的发展上,三地都存在着差异,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平衡,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北京市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天津市的发展势头也不容小视,但是河北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两地。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拥有“211”高校26所,“985”高校8所;天津市拥有“211”高校3所,“985”高校2所;河北省拥有“211”高校1所,没有“985”高校。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方面,北京市拥有一级重点学科60个,二级重点学科(包含培育学科)235个;天津市分别拥有12个和46个;河北省分别拥有1个和10个。由于京津地区经济水平的发达,对河北省高素质人才的“虹吸现象”较为明显。另外,京津地区虽然存在大量高素质人才,但是大多是直接服务于国家重点建设领域,或者流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很少能够被河北省引进并发挥作用。由于长期存在的地方本位主义思想和行政壁垒,导致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很少有知名的京津高校到河北省建立分校,高素质的优秀师资更是很少离开京津地区到河北省高校开展交流工作,致使京津冀三地的高校资源很难实现实质性的流动和互补。

3.协同发展水平较低,需要协同发展模式的创新。对于高校来说,无论是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还是人才培养方案,都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只关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但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获得河北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青睐,而京津地区一些高层次院校的重点多放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

从国家层面来看,2004年就已经开始研究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规划,虽然截至目前已经开展诸如教育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年轻干部交流任职、科研成果推广等方面的合作,但是受到制度规划和行政区域的制约,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实力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合作还依然停留在表层。首先,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缺乏对接点,合作领域窄,水平较低,互动多于协作。其次,缺乏统筹规划,政府部门行政推进不足,以民间力量和对话沟通为主,多为基层单位的个体行为,以短期项目开展为主,有规划有部署推进不足。再次,区域内高等教育一般性交流多,有影响的合作项目少,特别是缺乏跨省市的合作项目,即便达成一些合作协议,也缺乏约束力、执行力,教育合作成效难以凸显,无法满足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教育协同发展的需要。PHam

五、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行整体规划

要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落到实处,必须要从思想上提升认识,从战略的高度整体规划、谋篇布局。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到地方政府的应对政策,再到具体机构的实施落实都要从思想上有一个真正的转变。一方面,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要顾全大局,以开放性的心态、开创性的思维和全局化的眼光来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京津两地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优势,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科技研发、产学研合作等领域对河北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支援和帮助。另一方面,河北省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京津两地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空间上的支持,主动接纳两地高校展开联合办学,将京津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引入河北省的高校,将名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融入到河北省的地方高校当中,真正实现京津冀高等教育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协同发展。

(二)加强宏观调控,建立科学发展机制

首先,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所以应从国家层面上尽快完善顶层战略设计,从全局的角度进行宏观调控,打破区域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快推进三地教育资源的合作与承接,实现共赢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协调领导小组或者专门的协调机构,对三地的教育资源、教育定位和教育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协同发展战略规划。此外,除了加强顶层的宏观调控外,还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基层协调机制。三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和健全定期沟通机制,积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制定各领域的合作规划,实现各领域的协同发展。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尝试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校联盟”。在联盟内部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学科发展的共建,推行灵活的授课机制和学分制度,采用教师互聘、学分互认、课程互选的形式,最大限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分阶段取消高校教师行政编制,教师可以根据高校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到不同的高校授课或者讲学。

再次,政府要紧紧围绕协同发展的战略,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促成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协调解决协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创新发展机制,加大财政投资力度,探索新型的交叉学科,促进三地高校相互协作,联合申报国家“2011计划”,努力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8]

(三)完善区域协同发展的保障体系

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工程,为了推动其向更高层次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保障体系,以确保协同发展的成果能够不断发挥作用。一方面,建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协调三地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推动三地高校师资、实验设备、图书数据、精品课程、就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成立由中央财政和三地地方财政共同支持的“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基金”,支持高等教育区域协同发展的重点项目,消除协同发展的薄弱环节。

六、结语

作为能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的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思路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谋篇布局,优化区域内的高等教育资源结构、调整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功能、提升区域内的高等教育水平,把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能够引领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准的高等教育聚集区域。

[1]于立军.城市化进程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33-136.

[2]刘烈辉.大规模高等教育及其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6): 158-161.

[3]黄英.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效应[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2):159-161.

[4]黄平.高等教育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探微[J].西华大学学报,2006(3):119-122.

[5]李锐.论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103-105.

[6]穆伟.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5(28):20-22.

[7]朱之红,常学洲,张志华.河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 (19):45-47.

[8]帅全锋,高菲.高等教育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38-40.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Liu Shuang-xi,Gao Xiang-ji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has risen as a national strategy.This brings tremendou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three provinces in all aspects of economy society,educ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health and culture etc.Higher education as booste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promotion is also facing with rare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In the background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it is found that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and seeking a variety of ways to solve,th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task in front of the provinces city decision makers.

higher educa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regional development

G647

A

1008-6471(2015)04-0108-06

(责任编辑:王释云)

2015-11-10

本文为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院校与城市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研究”(编号:HB13JY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双喜(1981-),男,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唐山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和日本教育史。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区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分割区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