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库恩范式视角下“国家-社会”关系的多维透视
——评刘祖云教授的《十大政府范式:现实逻辑与理论解读》

2015-03-28葛笑如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范式行政理论

葛笑如

(南京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南京 210095)

库恩范式视角下“国家-社会”关系的多维透视
——评刘祖云教授的《十大政府范式:现实逻辑与理论解读》

葛笑如

(南京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南京 210095)

中国政府范式理论研究正从自发走向自觉。透过《十大政府范式》,通过“价值-事实”双向度推导路径,观察变动中的“国家-社会”关系,把握中国行政改革的现实走向,丰富主体性意识支配下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中国行政学和政府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政府范式;国家-社会关系;主体性意识

0 引言

“国家-社会”关系是发端、成熟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理论分析框架。以邓正来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将“在对原本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那种自上而下单向性‘国家’范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把社会或市民社会的观念引入了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之中,进而形成了‘国家-社会’这一理论”[1]。这种研究转向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学者在“国家-社会”关系研究中的早期理论自觉。自那时以来,这一关系和分析框架逐渐为中国学者所接受,在比较长的一段时期中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显性分析框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时,中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意欲摆脱“国家本位观”,所以,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关注中国市民社会。既然这一分析框架发端、成熟于西方,即使不曾带有西方主义的色彩,也必然从理论的底色中透出西方历史与文化的印痕。所以,中国学术界在“拿来主义”十余年以后,一些学者开始对这一框架进行反思,而这种反思必然观照中国的社会历史与现实,即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生发是否另辟了不同于西方的道路?中国市民社会在社会大转型中如何获得发展的空间以及当下的发展态势如何?在中国现实境遇中,国家与社会呈现出怎样的一种互动关系?对于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的中国政府来说,如何在这种理论镜鉴中定位政府职能,引导中国行政改革走向深入?

对于这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不同学科研究已经给予了一定的理论回应。而刘祖云教授的新著《十大政府范式》更是从“价值-事实”的二维视野,立足中国历史与现实,透过政府范式的理论外壳,对“国家-社会”关系进行多维透视,为中国政府行政改革进行了理论把脉。

1 政府范式:“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外壳

自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问世以来,书中的重要概念“范式”随之“滥觞”于整个学术研究领域。诚如库恩自己所言:“一些人赞赏本书,主要并不是因为它阐明了科学的本性,而是因为他们发觉本书的主要论点可以应用于许多其他的领域。”[2]行政学和公共管理领域也恰如其分地引入了这一概念,“政府范式这一概念就产生了”[3]。

在《十大政府范式》一书中,根据中国政府文件中出现的频次,以及在中国政府改革实践中的出场顺序,刘祖云教授先后考察了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公共政府、透明政府、学习型政府、电子政府、节约型政府、生态型政府这十大政府范式。按照“观念范式-规则范式-操作范式”的逻辑顺序把这“十大政府范式”构成一个统一体:服务型政府作为观念层面的范式居于核心地位;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是中国行政改革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两个切入点;有限政府、公共政府和透明政府是中国行政改革的三个完善路径,它们与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地位相同,属于规则层面的范式;学习型政府、电子政府和节约型政府处于政府范式的操作层面,属于操作工具性的政府范式;生态型政府范式则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范式,预示了国家-社会关系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本著作不同于现有关于政府理论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为相互递进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都要借助特定的概念和理论工具,对纷繁复杂的现象进行简化并分析,归纳和总结蕴藏于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或意义。中国的行政改革自新中国政府成立以后就没有停止过,改革开放以来更是进入了频繁的改革期。这几十年的改革已经构成了一幅巨型画卷,蔚为壮观,万象迭出。著作者之所以选用库恩“范式”这一概念,就是要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改革局面进行简化分析,探寻改革运动背后的一般规律和意义。把“政府范式”作为分析工具和切入视角,来研究政府行政改革,提升了目前学术界关于政府理论研究的视界。研究视界的提升,使研究视野更加开阔,更容易从宏观抽象的层面把握中国行政改革的脉络走向。同时,通过文献检索,笔者发现,关于政府范式的研究,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30篇左右论文发表,分量厚重的专著长期付之阙如。“‘政府范式’作为政府理论的一个部分,在国内的学术研究还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而不自觉的状态。因此,让政府范式理论走向一种学术自觉是必要的。”[4]而且,本书借重娴熟的文献计量整理和深刻的哲学反思,对十大政府范式进行了具象化描述,从而折射出当下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复杂面相和艰深课题。

另一方面,在刘祖云教授的研究视野中,任何一种政府范式都不是当下中国行政学界自足的研究对象,也不是现实政治生活中自足的国家政治生活载体。政府范式是一种“理论外壳”,其中蕴涵着的是“国家-社会”关系这一更宏大的主题。“‘政府范式’要表达的就是对‘政府共同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模式的理解”“某一政府共同体拥有什么样的行政范式,它就会依据这一范式去处理它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5]在《十大政府范式》一书中,著作者通过系统梳理十大政府范式而折射出“国家-社会”关系的动态变化。如果把前九种政府范式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关系,那么,生态政府范式则是进一步拓展了“国家-社会”关系的视野。在传统“国家-社会”关系中,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是其具象化的表现,政府与自然的关系是缺场或被遮蔽的。而在生态型政府中,它所要具象化的不仅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它也是具象化政府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以,自然作为社会系统的一种外部环境而进入系统之中,这其实是扩大了的社会范畴。

本书对本土化 “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推进意义在于:作为西方一种经典的分析框架,“国家-社会”关系绝对不是“西方主义”的单一描述。在中国“皇权不下郡县”的长期历史传统中,在“后-外发型现代化”疾风骤雨般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大社会-小政府”、“小社会-大政府”,甚至是“无政府”等诸如此类的“国家-社会”关系状态,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国家都曾经历过。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合奏”让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远比西方要复杂,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一些特征在中国纷纷出场。就像著作者在书中所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慢慢的变化。”[6]著作者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切入对“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解,把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复杂面相进行了全面深描。不同的政府范式就会建构不同的行政管理模式,从而折射出不同的“国家-社会”关系,为此,也会对中国行政改革提出各具特色而又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引。

2 “价值-事实”:“国家-社会”关系的推导路径

刘祖云教授通过“政府范式”的理论外壳,系统梳理了十大政府范式,透视了“国家-社会”关系的多维面相。那么,著作者采用何种方法和路径推进他的研究呢?在《十大政府范式》一书中,导向价值判断的规范研究和立足事实的实证研究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诚如作者所言,《十大政府范式》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哲学与伦理学的规范研究”[7]。规范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历史最悠久、也是最经典的研究方法之一,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刘祖云教授对这一方法颇为偏爱。在其前期的一本著作《行政伦理关系研究》中,规范研究方法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应用。在《十大政府范式》研究过程中,规范研究方法传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对于每一种政府范式,以及这种政府范式折射出的“国家-社会”关系,著作者都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比如,关于有限政府质、量、度的三重解析,就是沿着哲学认识论的理路而展开。有限政府之“质”体现了政府权力控制的必要性,有限政府之“量”划清了政府权力与社会权利的边界,有限政府之“度”区分了其与小政府、弱政府和无政府的差别。又比如,关于透明政府范式的论述,著作者从君权神化的“神秘政府”谈起,经由社会契约论者的理论颠覆,形塑新型政府与公民关系,从而实现神秘政府向透明政府的范式转换。再比如,对法治政府“良法”、“善治”、“公正”的三重德性内涵的分析。著作中类似这样的规范研究还非常多,请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看一看。

同时,在《十大政府范式》一书中,与规范研究同样鲜明的另一个特色是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本书研究的问题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改革实践以及遭遇的现实问题是著作者研究的“触发性因素”,即“中国政府发展与改革要求是政府范式变革的客观要求,是触发行政学界展开政府范式理论研究的重要元素。”[8]而具体到每一种政府范式而言,其出现无不是对中国行政管理领域诸多问题的回应。比如,有限政府是对全能政府的回应;责任政府是对我国政府“责任缺失”的回应;电子政府是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社会管理困惑而产生的;生态型政府是对生态危机中政府生态管理责任的一种变革和回应。二是,体现在具体研究方法中的定量研究方面。在书中,著作者凭借对资料文献的大量占有,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各类资料进行系统梳理。通过文献统计与梳理,全面反映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对现实问题的回应状况。比如,对2000年~2012年间报纸上刊登的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的有关文章进行统计;对2001年~2012年间报纸、党建期刊、学术期刊上登载的服务型政府文献进行了统计整理。

“价值-事实”双向度研究推导路径,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一种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启示,一种是关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启示。从方法论意义上来说,当下社会科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方法综合运用的态势,众多学术创新都是生长于交叉学科领域中。“价值-事实”双向度研究路径本身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有机融合,这一研究路径能够很好切入对当下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融合哺育下的政府理论研究中。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角度来看,“价值-事实”双向度研究路径较好凸显了西方理论背景下中国研究的主体性意识。发轫于西方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抑或新公共管理运动,其所带来的政府改革冲击波,首先发生在西方世界,其所形成的理论经验教训成为其它国家政府改革的外部理论策源。但是,在现实的政府改革过程中,我们往往又会迷失在西方改革的经验浪潮中而简单模仿甚至是照搬。国内众多的“×××型政府”之类的表述就是明显体现。而在《十大政府范式》一书中,著作者对政府文件中出现的每一种政府范式的解读,都是立足于中国行政改革的实际,都是立足于中国实践的沃土,体现了著作者研究中国政府改革问题的主体性意识。

3 未尽话题:与著作者商榷

《十大政府范式》一书,书名简约冷静而大气,一如作者的文风,亦如作者一贯为人的风格,恰所谓“文如其人”。 本书具有一种类型学研究特色,对于每一种政府范式的研究,著作者都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条分缕析,旁征博引;用哲学的眼光剖开行政改革的表象,深入政府范式的内在,阐发政府范式变革的机理,从而使研究富有条理性、学理性和哲理性,叙事和学理建构的色彩都非常明显。作为政府范式理论研究的第一本专著,本书出版已经实现了其目标:即实现政府范式理论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

自觉的理论研究不是研究的终结,而是另一个研究阶段的开始。《十大政府范式》一书就是开启理论自觉研究的第一块铺路石,必将启发后来者继续追索问题。

其一,到底什么是政府范式?在范式主义滥觞之际,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引用了这一概念,但是对于政府范式到底是什么,每一种政府范式吸引了哪些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他们共有怎样的理论信念,每一种政府范式各自遭遇了哪些反常事件等这些问题在书中并没有详细阐述。在公共行政改革的历史性推进过程中,是否每一种“×××型政府”的提法都构成一种政府范式呢?张康之在公共行政研究中曾指出,范式与主题是不同的,“同一个范式中必然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主题。在公共行政研究中,因研究的部门、部分不同,会有不同的主题,这种主题上的差异,不仅不能被理解成范式上的不同,反而恰恰是对它们共同拥有的范式的增强。这种平面上的主题分立,往往不会被学者们误解为范式上的不同,而历史维度上的主题差异却经常性地被学者解读成范式的转换。”[9]

其二,十大政府范式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虽然作者在书中说“这十大范式之间并不具有相互排斥性,从总体上说,它们共同组合成中国政府改革的一个大的理论范式,旨在替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所形成的政府实践范式……‘全能政府’。”[10]那么,这十大范式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在书中,著作者从“观念-操作层面-路径-目标”出发建构了十大政府范式之间的逻辑架构。每一种政府范式出现的动因,都有强烈的现实策源性,“源于社会的发展,‘政府范式’需要革命性的转换”[11]。但是,对于政府范式出现的理论策源性探析略显不足。在十大政府范式相继出现并兼容彼此的过程中,揭示了“国家-社会”关系怎样的演变轨迹?对于这一轨迹,著作者还没有给予浓墨重彩的描画。

[1] 邓正来.“国家-社会”研究框架的建构与限度——对中国乡土社会研究的评论[M]//.王铭铭,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609.

[2]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6.

[3][4][5][6][7][8][10][11] 刘祖云.十大政府范式——现实逻辑与理论解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2,2,3,10,8,7,9,3.

[9] 张康之.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研究中的“想像”——读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J].天津社会科学,2009(2):51-62.

(责任编辑:贺 兰)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uhn's Paradigm——On the BookTenGovernmentParadigms:RealisticLogicandTheoreticalInterpretationbyLiuZu-yun

GE Xiao-ru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The recent research on the paradigm theory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changing from spontaneity to self-consciousness. Looking through the book namedTenGovernmentParadigmsandcopingwiththedouble-dimensionalderivative"value-fact"path,wecanobservethechangesinthestate-societyrelations,andgrasptherealisticdirectionofChina'sadministrativereform.Thecontributionsofthestate-societyrelationstheoryresearchdominatedbythesubjectivityconsciousnesscanbeenriched,soastofurtherpromotethelocalizationresearchofChineseadministrativescienceandgovernmentalsciencetheory.

government paradigm,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2015-08-31

葛笑如(1979-),女,江苏新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三农问题研究。

D035

A

1009-7961(2015)06-0011-04

猜你喜欢

范式行政理论
行政学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