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板闸”名实考

2015-03-28捷,刘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清江浦福兴新庄

张 捷,刘 飞

(1.淮阴师范学院 运河与漕运文化研究中心 江苏 淮安 223300;2.淮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江苏 淮安 223001)

淮安“板闸”名实考

张 捷1,刘 飞2

(1.淮阴师范学院 运河与漕运文化研究中心 江苏 淮安 223300;2.淮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江苏 淮安 223001)

板闸为明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所建。板闸初为木闸,后改建为石闸,万历年间又照旧增修。板闸西北约十里处为移风闸,曾于板闸西北三里处改建,并设官厅管理。历史上,移风闸官吏代管过板闸,故有上、下移风闸之称。

淮安;板闸;移风闸

板闸,原指水闸上为调节流量安装的木板闸门。清代俞正燮 《癸巳类稿·板闸喻》:“明於临清汶口,砖闸下置板闸,其法至善,所谓下行则灌塘,上行则倒塘。凡闸河之制皆如此。”可见,明清时期板闸的建造十分普遍。本文仅讨论清江浦的板闸,目前,学界对其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多关注板闸钞关等方面内容,对于板闸的管理机构、板闸与相邻移风闸关系等讨论甚少①。本文通过深挖排比史料,并运用历史地理学、财政学等知识进行互动性分析,以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1 清江浦的开凿及建闸缘起

随着明朝迁都北京后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分离,运河进一步承担起了为北京提供江南财赋的漕运使命。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命平江伯陈瑄督转运,逐渐加强对内河运道的管理,采取诸如疏通旧运道、设置各类船闸等措施。

永乐初年,明朝仍然实行海陆兼运,“一仍由海,而一则浮淮入河,至阳武,陆挽百七十里抵卫辉,浮于卫,所谓陆海兼运者也。”海运多遇险境,陆运也十分艰难,因为淮泗水交汇处清口,与邗沟入淮处间的淮河航道为一巨大弯道,史称山阳湾,该段航道地形复杂,水流湍急,为避免舟船沉溺之患,来自湖广、江西、浙江等地之粮艘,首尾相接行之山阳,经漕督盘查后北上。到了淮安城外,漕船由仁、义二坝,官民商船由礼、智、信三坝车盘入淮,运输起来甚是辛苦,需时较多,且费用高昂②。正如《明史·陈瑄传》载“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巨。”[1]除此之外,漕船从淮安府东北车坝入淮之后,还要“逆水行六十里”[2],即逆淮河水而上,波涛凶险,很不安全。

因此,为了使漕船与官民商船免于车盘入淮之苦,达到省力、省时、省钱又能保证安全等目的,平江伯陈瑄经访当地老人,在得知宋转运副使乔维岳所开的故沙河后,便沿着沙河故道开河,从淮安城西管家湖至淮河鸭陈口,与清口相接,导湖水人淮,时名清江浦。据《明史·河渠志三·运河上》记载:“瑄访之故老,言:‘淮城西管家湖西北,距淮河鸭陈口仅二十里,与清江口相值,宜凿为河,引湖水通漕,宋乔维岳所开沙河旧渠也。’瑄乃凿清江浦,导水由管家湖入鸭陈口达淮。十三年五月,工成。缘西湖筑堤亘十里以引舟。淮口置四闸,曰移风、清江、福兴、新庄。以时启闭,严其禁。”[3]

可见永乐十三年(1415)陈瑄开凿了清江浦,新挖河道二十余里,引管家湖水,向西流向淮阴鸭陈口入淮(黄),这样就可以免去盘坝入淮的困难。同时,这也说明,到了明朝初年运河的水位仍然高于清口的黄河水位。所以,为了防止运河水泄入黄河,陈瑄在清江浦河上递建移风、清江、福兴、新庄四座闸,各闸相距约十里,用于节水,规定只准“进贡鲜品船只,随到随即开放”,商、民船只由淮安仁、义、礼、智、信盘坝入淮,其余船只要待积水而行,各闸二至三天或四至五天开闸一次,不得擅自开启。

检索史料,“闸”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宋雍熙元年(984),为了避淮河风涛之险,淮南转运使刘蟠和乔维岳主持开凿了沙河,在沙河上建世界上第一座复闸,两闸相距五十步,“设县门积水,俟潮平仍泄之”,“自是弊尽平,而运舟往来往无滞矣。”[4]可见,通过船闸来控制水位的高低,以保证漕船的顺利通行。当然,设立船闸还可以提高漕运量,比如宋代沈括认为,江淮运河建造船闸以后,增加了运力,即“运舟旧法,舟载米不过三百石;闸成,始为四百石船。其后所载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受米八百余囊,囊二石。”[5]所以,漕运量或也是清江浦设闸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为了加强对清江浦运道的有效管理,在清江等闸设立的第二年,陈瑄又奏请再设一闸,即板闸。《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十四年,平江伯陈瑄奏建板闸,并前四闸为五闸。盖漕河全用诸湖之水,以济运舟,而五闸递互启闭,专为避黄淮之水,以其多沙泥易淤塞也[6]。

五闸根据水势涨落,递为启闭,节水通流,使河水常平,船行自易。单日放进,双日放出;满漕方放,放后即闭。因为清江浦河无固定水源,必须谨慎引黄河水内灌,“方可浮舟,而黄流甚浊,恐至淤垫。”[7]故各闸启闭十分小心。

《乾隆淮安府志·河防·运河》也解释了造闸的原因:“瑄凿清江浦一带以通黄淮,而黄流甚浊,恐至淤淀,乃设天妃等闸,递相启闭,将入伏,闸外筑软坝,一应船只俱从五坝车盘,九月水落,复开坝,由闸。二百余年皆因其制,后渐废弛。”[8]

可见,水源及黄河含沙量等也是板闸等设立的重要原因。对于水源而言,清江浦河水源主要依靠管家湖、徐家湖湖水,所以必须节约用水量,为此规定在漕船凑齐以后才开一次闸门。对于后者,规定在三伏天黄河水位高的季节到来之前,在闸外筑坝,闸门关闭,漕船仍从仁、义二坝,官民商船仍从礼、智、信三坝车盘入淮;而到了枯水期,再拆除大坝,启用船闸通运。如此,既有利于漕运,又避免了黄河水倒灌和黄河水所带泥沙造成淤塞。

此后,随着黄河河床不断抬高,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黄河河床高于淮河,淮河河床又高于清江浦河,如逢黄淮并涨,必然倒灌并淤塞清江浦河。如景泰七年(1456)河灌新庄闸口,至清江浦河三十余里淤浅阻漕。成化七年(1471)淮河水灌入新庄闸,水退后清江浦河沙淤二十里,不通舟楫。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后来不断开挖新渠道、挑浚旧河道、修闸和移置闸的情况。

2 板闸的建造及其方位

《乾隆淮安府志》卷五《城池》记载:将闸分为石闸(古末口)、砖闸(南锁坝)、板闸。板闸有板闸、移风闸、清江闸、福兴闸、永清闸、窑湾闸、文华寺通济闸、鱼濒河闸等共十八座[9]。这里,显然是以建闸材质进行分类记载的。同书板闸镇条:城西北十里,宋故沙河所经处,明平江伯陈瑄于此建闸开槽渠,先以板,故名板闸[10]。从建闸的材质记载来看,以板建闸的现象在当时似很普遍。

木闸容易建造,但“河不任受蓄,小涨易溢”、“蓄泄不任”,而石制闸结构坚固,更容易节制水流,升降漕船。比如元朝郭守敬是古今难有比肩的治水大师,主持开凿通惠河用了11个月时间,由于工期太紧,所建的闸(共10处24座水闸,上下两闸、上中下三闸等)全是木结构,在运行二十年后,多数木闸开始腐朽,至大四年(1311)中书省奏报武宗皇帝,“今为永固计,宜用砖石,以次修治。”[11]全部工程历经16年艰苦努力才告完成。

《大清一统志》载:“板闸,明永乐十四年平江伯陈瑄建,其时以新庄、福兴、清江、移风四闸不能节水,仓猝建木闸,次年乃甃以石,乡人至今仍呼板闸云。”可见,板闸是在新庄等闸未实现预期效果情况下,仓猝建成的。为了充分调节与控制管家湖等水源,保证漕运的顺利进行,又在第二年(永乐十五年,1417)进行重建,改木闸为石闸,以取其利而避其弊,仍名曰板闸。板闸初设有官厅,安排人员进行管理,“去治西北一十里,永乐十五年重建,官厅三间。”[12]

而上据《天下郡国利病书》:“永乐十四年(1416),陈瑄奏建板闸,距淮安城10里,合前四闸为五闸”,初建时板闸距“淮安城10里”,重建之后仍“去治西北一十里”,可知板闸是在原址上重建。囿于史料,重建板闸的具体花费不详。

万历七年(1579),明政府进行过规模较大的闸坝修建系列工程,其中也包括板闸,《两河经略》记载说:“议钱粮。……修复板闸、清江、福兴、新庄等闸,各加石六七层不等,共该工料银一千四百九十两,四闸各开月河,打坝截流,该用银五百两;修复仁、义等坝约用银五千两。议分督。……修复淮安板闸至新庄闸共四闸,修筑里河两堤并新城北一带,帮筑新旧堤及塞黄浦口,该水利道佥事杨化总管。”[13]

可知,修复板闸、清江、复兴、新庄闸等预算用银一千九百九十两,相比较其它工程的用银数量,此工程似乎并不浩大。

但是,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又以通济闸逼近淮河,旧址坍损,改建于甘罗城北。仍改浚河口斜向西南,使黄水不得直射。因发折新庄闸,又改福兴闸于寿州厂适中处所,其清江、板闸照旧增修。又议修复五坝,惟信字坝久废不用;智、礼二坝加筑,仍旧车盘船只;仁、义二坝与清江闸相邻,恐有冲浸,移筑天妃闸内。复命官修扬州、高、宝运河,减水闸四座,加高闸石九座。自是,宝应诸河堤岸相接[14]。

可见,万历七年(1579)清江浦上原定修复闸坝的计划有所变更,即原来打算修复四闸,后来仅修复清江、板闸。如此一来,有可能超出原来预算工料银一千肆百玖拾两。需要强调的是,板闸仍然属于“照旧增修”之事,但此时一直未提移风闸,也许是移风闸等闸已经废除的缘故[15]。此亦为下文佐证。

再者,据《大明一统志》:“故沙河,在府城西北一十里,宋转运使乔维岳所开,以避山阳湾清河口风涛之患……。”[16]从故沙河和板闸的位置关系上,也可以看出板闸在城西北十里左右。

近日,考古工作人员在板闸施工现场,发现一处明朝修建的闸,并且在河道中发现明正德年间的瓷片标本。从发掘出闸的材质为石制,以及距原淮安府城不到五公里等来看,此闸应该是明永乐年间重建的名为“板闸"的石头闸(即下文的上移风闸),具体年代应该是公元1417年,确实与否,只有等到测定数据出来了。

3 板闸与移风闸考辨

据《明史·河渠志三·运河上》:“(永乐)十三年五月,工成。缘西湖筑堤亘十里以引舟。淮口置四闸,曰移风、清江、福兴、新庄。以时启闭,严其禁。”[17]《正德淮安府志》亦载:“板闸,去治西北一十里。永乐十五年重建,官厅三间。移风闸,去治西北二十里。永乐十三年创建。”[18]可知,移风闸比板闸早建一年;板闸在东、移风闸在西,两闸相距约十里。

据检索,不少史料中提及移风闸。比如《乾隆淮安府志·河防·运河》载正统十一年(1446)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奏:“淮安府满浦、淮安、南锁三坝,旧以无闸而设,后立移风五闸,其三坝皆废不用。”[19]此条内容应是摘自《明英宗实录》,距离清江浦四闸建造不过30年。

另外,《淮安河下志》和《续纂淮关统志》也有记载:叶淇,字本清,板闸镇人。明景泰甲戌进士,拜监察御史。……后以疾乞归,卒赠太子太保,葬移风闸[20]。叶淇墓,明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墓在移风闸西岸。有神道碑、祠宇[21]。叶氏是明代山阳本地一个大族,该家族曾出过一个显宦就是叶淇,叶淇夫人孔氏正是吴承恩的长辈。弘治四年,叶淇被明孝宗朱佑樘任命为户部尚书。在任职期间,在徽商的推动下改定盐法,改革后徽商实现跳跃式发展。据史料记载,叶淇死于弘治十四年(1501),看来移风闸被时人视为风水宝地。

又据《正德淮安府志》,“板闸:去治西北一十里,永乐十五年(1417)重建,官厅三间。移风闸:去治西北二十里,永乐十三年创建。清江闸:去治西北三十里,永乐十三年创建,官厅三间。福兴闸:去治西北四十里,永乐十三年创建,官厅三间。”

此志为陈艮山所修,陈氏于正德八年至十五年(1513~1520)任淮安知府,正德十年起任山阳县教谕。该志起笔于正德十二年,“辍工于十三年”。可见,至正德十三年(1518),板闸与移风闸位置基本未变。同时,该材料也说明移风闸创建时并未设官厅,永乐二十一年(1423)情况有了变化。《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一年五月“丙戌,设直隶淮安府山阳县移风闸,置闸官一员。”[22]

而据《漕运通志》卷二《漕渠表》记载:

板闸:在淮安淮阴驿西北十里,距康济北河闸一百七十里。

移风闸:在淮安新城西,东距板闸二里。

清江浦闸:在淮安新城西北,东南距移风闸一十七里。

福兴闸:在淮安新城西,东距清江浦(闸)一十五里[23]。

杨宏,字希仁,海州大河卫人。六岁时父亲去世,按明朝的惯例,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正德十六年(1521)至嘉靖九年(1530)节镇淮扬,管理漕运。《漕运通志》一书是嘉靖初年由杨宏收集史料,初步整理成编,后由谢纯“撮其所录”,补充加工润色而成。所以,此志可视为理漕实录。从材料中移风闸东距板闸由十里变成了二里、西北距清江闸由十里变成十七里可知,至迟于嘉靖九年(1530)移风闸东移了七里左右,其东移的原因不甚清楚。

但是据(明)席书编次《漕船志》记载:移风闸官一员,兼管板闸,吏一名;清江闸官一员,吏一名;福兴闸官一员,吏一名;新庄闸官一员。福兴闸吏代办[24]。

席书,弘治三年(1490)进士,授郯城知县。历官户部员外郎等职。朱家相,嘉靖十七年进士,历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官至兵部车驾司郎中。《漕船志》是明代关于船厂与漕船的专著,席书编,后经朱家相增修席。席朱二人多年从事漕运,并先后主持清江船厂(在今江苏淮安市),以其亲身经历,记述明代清江船厂与卫河船厂(在今山东临清)两个专造漕船工厂(后二厂合并为一)的历史沿革与生产情况。此事说明,至少在嘉靖年间清江浦上仍有五闸,且移风闸与板闸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据《大明会典》记载,“凡漕河正闸,各设闸官一员,吏一名,其无官吏者,以别闸带管。”[25]又据上文“移风闸官一员,兼管板闸,吏一名”,可见,至迟在嘉靖年间移风闸为正闸,板闸可视为副闸。这里,显然将移风闸与板闸二合一进行管理,或许是上移风、下移风闸说法的由来。但是板闸原来是有官厅的,而且宣德四年(1429)明政府就在板闸设关收税,可能之后关于闸的具体管理事宜就交与移风闸官员代管了。

关于移风与板闸关系问题亦见于《续纂淮关统志·建移风社学记》:“去城十里,地名板闸,旧名上移风闸,又三里许,名下移风闸。二闸南北相望。是移风本有二闸,与板闸是一是二,不过相去三里许。自正德志以后,悉言板闸在城西十里,移风闸在城西二十里。与诸书不合。今诸闸悉废,无从考其是非,惟备存各说,以俟知者。”[26]

查阅《淮关统志》卷十四《艺文》所载王莹所作《建移风社学记》:“郡治西北,去城殆十里,地名板闸,旧名上移风。闸之北,有钞关公署一所,岁以南京地官郎主之。又三里许,有闸名下移风。二闸南北相望,居民环处者甚众。板闸西岸,就有移风社学一区。云云。”[27]文内有“弘治乙丑夏,南京户部地官主事永明欧阳公万钟来榷舟是关……弟父兄若戴冕辈德公美意,相率征予言勒之石,以记作兴之盛。”可知移风社学建于弘治乙丑年(即1505)左右。此处,似与上文《漕船志》记载相吻合,即由于移风闸兼管板闸,两闸相距较近(仅三里),时人便将板闸称为上移风、而将原移风闸称为下移风的缘故。

然而,《大明会典》载:万历元年,题准苏、常、镇三府运河责之苏松兵备副使,浙西运河责之浙江水利佥事。照所辖地方,时加疏浚,如有疏浚不早,致误粮运者,俱听总理河道侍郎并儹运御史参究。革移风闸带管板闸官吏[28]。可见,万历元年(1573)移风闸带管板闸官吏被革除,后来,移风闸或因年代久远而被废弃了。

比如《明史·河渠三·运河上》记载说:万历五年(1577)冬,“桂芳又与元哲增筑山阳长堤,自板闸至黄浦亘七十里,闭通济闸不用,而建兴文闸,且修新庄诸闸,筑清江浦南堤,创板闸漕堤,南北与新旧堤接。板闸即故移风闸也。堤、闸并修,淮、扬漕道渐固。”[29]

从万历五年(1577)“板闸即故移风闸"表达来看,似能说明一些问题。据上文,万历七年(1579)对清江浦河的闸坝改建一事中,清江、板闸是照旧增修,并未提移风闸。此后的不少史料,亦只提及板闸。这从《明史·河渠三·运河上》可寻觅一二:“万历十年,督漕尚书凌云翼以运船由清江浦出口多艰险,乃自浦西开永济河四十五里,起城南窑湾,历龙江闸,至杨家涧出武家墩,折而东,合通济闸出口。更置闸三,以备清江浦之险。是时漕河就治,淮扬免水灾者十余年。”[30]

此处说明,为了便于漕运的通行,明政府于万历十年(1582)又开了一条永济河。事实上,永济河在使用一年后即淤,不再行船,其上之龙江闸、永清闸、窑湾闸已堙废。关于永济河、清江浦河等情形从《河防一览图》上可得以求证。

《河防一览图》是明万历年间,也是明代最有代表性的运河和黄河工程图,由潘季驯在治河工程结束后,组织同僚于万历十八年(1590)绘制。其中,从《淮安运河图考·淮安府图》[31]可知,在淮安城西有两道运河,一道是清江浦河,一道是其南面的永济河。清江浦河上板闸、清江闸、福兴闸一字排开,并无移风闸之名。

可见,清江浦河开凿以后,河上建闸非一时举措,而是屡次淤塞毁坏后重修、移置,位置也有所变化。其中,板闸原为木质结构,永乐十五年(1417)由陈瑄重建为石闸。移风闸则位于其北十里,两闸曾并存很长时间。从官员设置上看,移风闸官吏曾一度代管板闸,故时人为称呼方便,将上游的板闸称为上移风,而原移风闸称为下移风。但是,在万历元年(1573)移风闸代管板闸官吏被撤消之后,史料中仅见板闸之名,较少述及移风闸或仅在板闸后作注而已。

综上所述,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为了加强与南方经济重心的联系,逐渐重视对内河运道的管理,开凿河道并兴修闸坝。板闸是平江伯陈瑄在清江浦开凿之后,明永乐十四年(1416)为了增强节水济运功能而匆忙增建的又一座木闸,仅在第二年(1417)就加固改建为石闸,万历年间又进行“照旧增修”。历史上,板闸与移风闸实为独立的两闸,曾合二为一进行管理,或是所谓上移风、下移风之称的由来。

注释:

① 由于淮安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要道,因此淮安段运河也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最为重要的一段,近年来关于淮安段板闸的研究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主要著作有超凡编《中国通史·下卷一》,季祥猛、吉文海主编《淮安运河文化旅游》,陈秀夔编著《中国财政史》等。论文有刘洪石《清光绪朝淮安关正额绌收原因探微》、范金民《清代前期淮安关税收的盈绌原由》、廖声丰《鸦片战争前的淮安关及其商品流通》、荀德麟《明清时期的淮安榷关》等。但大多关注板闸钞关等方面内容,对于板闸的管理机构、板闸与相邻移风闸关系等讨论甚少。

② 《明史》卷八十五《河渠志三·运河上》记载:“二省及江、浙之米皆由江以入,至淮安新城,盘五坝过淮。仁、义二坝在东门外东北,礼、智、信三坝在西门外西北,皆自城南引水抵坝口,其外即淮河。清江浦者,直淮城西,永乐二年尝一修闸。其口淤塞,则漕船由二坝,官民商船由三坝入淮,挽输甚劳苦。”说明当时漕船由仁、义二坝,官民商船由礼、智、信三坝车盘入淮,很辛苦。

[1][3][17][29][30]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8][9][10][19] 卫哲治.乾隆淮安府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

[4] (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 (宋)沈括,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6] (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十册)[M]//续修四库全书(史部59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 (明)潘季驯.河防一览[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

[11] (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2][18] 淮安地方志办公室.正德淮安府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

[13] (明)潘季驯.两河经略[M]//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430册).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

[14]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5]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16] (明)李贤.大明一统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20] 淮安地方志办公室.淮安河下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21][26][27] 淮安地方志办公室.续纂淮关统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22]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太宗实录[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23] (明)杨宏,谢纯.漕运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24] (明)席书.漕船志·王家营志·钵池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25][28] (明)徐溥.大明会典[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

[31] 李孝聪,席会东.淮安运河图考[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郑孝芬)

The Research on "Board Gate" of Huai'an

ZHANG Jie1,LIU Fei2

(1.The Research Center of Canal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 Huai'an Jiangsu 223300,China;2.The Culture, Radio, Press and Publication Bureau of Huai'an, huai'an Jiangsu 223001,China)

The "Board Gate" was built by Chen Xuan in the Ming Dynasty Yongle. In the very beginning, it was made of wood, later, alterated to the stone Gate, and then upgraded as before in the Ming Dynasty Wanli. About ten miles of the northwest, there was a sluice named "Yi Feng". Afterwards, It was reconstructed to three miles away from the "Board Gate",and provided adminstration. In history,the officials governed the "Board Gate". Therefore, there are the names of "Upper Gate"and "Iower Gate".

Huai'an; Board Gate; Yi Feng Gate

2015-03-30

张捷(1970-),男,江苏淮安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运河文化史、财政经济史、淮安地方史研究。

K206

A

1009-7961(2015)06-0005-05

猜你喜欢

清江浦福兴新庄
淮安清江浦区专委牵头 遇事不愁
漫话清江浦
罗福兴:“杀马特教父”的回归
“福兴布庄”里的革命故事
京剧大师王瑶卿与清江浦大戏台
文脉清江浦 非遗“磁场圈”
老庄尾盘拔高股价的确认技巧
福兴楼夜话
河南孟津新庄汉代烧窑遗址
新庄矿井瓦斯含量预测和防治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