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汉字的性质
2015-03-28杨柠裳
杨柠裳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昆明 650091)
简论汉字的性质
杨柠裳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昆明 650091)
汉字性质的研究由来已久,它不仅是汉字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文字类型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认定汉字的性质,要结合汉字自身的特点,分时期、分阶段来总结汉字发展的性质特征,同时也要将汉字研究纳入世界文字的研究中,从多个角度来审视汉字,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出汉字的性质。结合以上两个方面,从文字符号记录语言的方式、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文字符号的体态等角度切入,汉字应当是一种音节文字——形音·意音文字——图符·字符文字。
汉字;汉字性质;形声字
一 引言
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汉字作为汉语的载体流经了千百年的岁月时光,到如今仍然在世界文字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汉字性质的研究,即讨论汉字究竟属于哪一类型的文字,是现代汉字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汉字的性质并没有一致的认定。回顾近百年来对汉字性质的讨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象形文字说、表意文字说、表音文字说、意音文字说、表词文字说、语素文字说等,由于汉字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学者们研究所立足的角度不同,分类的标准各异,各家言说并不统一。
王元鹿先生在其论著《比较文字学》中将汉字归入“表词—意音文字”[1]118体系,暂且不去评论这样的归类是否合宜,但王先生在文字分类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他从三个方面多个视角来比较各个时期不同文字的差异与共性,力图揭示世界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服务于世界文字学理论体系的建设。
本文主要根据王先生的研究方法,从文字符号记录语言的方式、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文字符号的体态三个方面简要评述已有的具有代表性的汉字性质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汉字的特点,总结和归纳汉字的性质。
二 汉字性质学说简述
象形文字说。象形文字说是19世纪西方学者提出的最早的关于汉字性质的定论。当外国传教士和商人来到中国学习汉语、汉字时,他们发现汉字中间有一些字,例如:日、月、山、川等,跟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相像,因此他们也就把汉字称为象形文字。这种说法影响不小,不但国外早期语言文字的著作中采用这种说法,国内不少著作也持这种观点。西方学者的论著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瑞典学者高本汉的《中国语言和文字》,还有英国学者帕默尔的《语言学概论》,他们都认为“汉字是一种程式化了的,简化了的图画系统。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而不是通过口头的词再去表示概念”[2]99。
表意文字说。表意文字由来已久且影响最大。上世纪30年代沈兼士将文字归为“意字”和“音字”,并且汉字很大程度上属于“意字”:“意字”的性质,不以声音为主,而以表示形象为主,用文字来具体的或抽象的形容事物之状态,如前面所说的文字画,楔形文字,中国的象形、指事、会意各字皆是;音字的性质以表示声音为主,大都是由意字转变而来的,如欧美各国通用的拼音文字,中国的形声字皆是”[3]386。50年代以后,学者们更多关注汉字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张从不同阶段看汉字的性质。蒋善国先生在《汉字的组成和性质》中提出:小篆及其以前的汉字是象形文字,隶书及其以后的汉字是表意文字。丁晓虹主张将汉字的发展分为三阶段:商周文字是以图形式为主体的表意字,从春秋中期到秦是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字,从汉代到现在是以记号为主体的表意字[4]79-82。
表音文字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中国的汉字是单音节词表音文字。唐兰先生根据形声字表形表音的特点将形声字看作是一种音符文字,就叫做记音文字[5]。他认为,形声字只有半个字表示语声,这是中国语言的特点,也是中国音符文字的特点。因为简单,所以在文字里能尽量把形符保存下来,成为只要念半个字的注音文字,而不变成纯音符的拼音文字。
意音文字说。国内学者在吸收西方文字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汉字的性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意音文字,即综合应用表意兼表音两种方法的文字,认为汉字是“意音文字”的学者主要有周有光、曹伯韩、裘锡圭和王元鹿。周有光先生认为甲骨文中除象形、指事、会意外,已经有不少假借字和形声字。假借字是脱离原意的音符,形声字是音符和表示意义范畴的类符的结合。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表意符号的比重相对缩小,表意兼表音的形声字成为汉字的主体。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汉字的组织原则是相同的,汉字在有记录的三千年中始终是意音文字制度。裘锡圭先生主张符号的性质决定文字的性质[6]。汉字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基本上使用意符和音符,隶书的形成,使得汉字逐渐转变为兼用意符、音符和记号。隶变以前的汉字可以称为意音文字,隶变之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或后期意音文字。
表词文字说。这种学说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他将汉语称为“wordwriting(表意文字)”,80年代中国学者袁家骅将其译为“表词文字”;美国学者格尔伯也将汉字、苏美尔文字等称为“语词文字”。王伯熙在批驳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的基础上,赞同将汉字称为表词文字[7]。此后在汉字定性问题上,高明的“音节词字”和聂鸿音的“词符文字”都与“表词文字”大同小异。
语素文字说。赵元任先生在布龙菲尔德的“wordwriting”基础上提出了“语素文字说”,他认为用一个文字单位记录一个词素,汉字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汉字的性质》一文中,他肯定汉字是意音文字的同时,也讨论了语素文字。认为汉字应是语素文字或音节文字。
三 汉字性质学说简议
以上各家对汉字性质的讨论出发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看法亦不同。下面我们运用王元鹿先生的文字分类研究方法将上述各学说进行归类,看学者们究竟是从何种角度切入来认识汉字的性质,再简要评价各学说与汉字实际是否相宜。
首先,我们认为象形文字说、表意文字说、表音文字说以及意音文字说是基于“文字符号记录语言的方式”所划出的类别,这种划分标准强调文字符号的功能。
那么汉字是不是象形文字?答案是否定的。汉字中确是有一批从商周时代就沿用至今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这些字都以“象实物之形”为基础,却在汉字的字库中只占有极少的比例。而且商周时期,大多数象形字都被当作假借字来使用,而且已经出现了少量的形声字,这些字都不算象形字。相较而言,商代以后形声字在不断地发展增加,象形字却在不断的减少,纵观整个汉字发展的历史,把汉字称为象形文字是不合理的。
表意文字说影响深远,但是汉字却不能只简单定性为表意文字。我们认为要从汉字不同的发展阶段认定汉字的性质,但是,如何分期,依据是什么,需要更加准确的证据和更加严密的逻辑。参考刘又辛先生的“汉字发展三阶段说 ”,①上述丁晓虹的观点值得商榷:商周文字即甲骨文、金文,两者图画形式的特征已经大大减弱;而春秋中期到秦这一时期是形声字的发展阶段,根据容根《金文编》统计, 形声字约占40%左右,到了秦汉以后形声字才占据汉字的主体地位;况且汉字现如今仍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记号”的提法更加不准确。此外,基于“汉字发展的三阶段说”,刘又辛先生并不同意汉字表意这一说法,他认为表示词语的意义是所有文字共同的作用和目的,无论是表形文字还是表音文字如果不能表意,它就不是文字。表形或表音只是达到表意这个目的的手段,将目的当作手段,混淆了判断的标准。关于这一点,我们认为汉字具有表意的性质:形符表形的同时,与其所蕴含的意义不能分离,尤其是抽象意义。
唐兰先生的“注音文字说”强调了声符的作用,却又忽略了形符的作用,仅仅是从声符的角度来认识汉字的性质,显得不够全面。但不能否认的是,表音作为汉字记录语言的一种手段,并没有消失,汉字字符确实是具有表音功能的。
意音文字说综合了汉字字符既表音又表意的功能,较之于单纯的表意文字或表音文字,更全面,更符合汉字的实际。然而,如上所论,我们认为汉字字符在表意时借助了一定的形体,表形和表意的功能并不能完全分离,“形音文字”与“意音文字”都符合汉字的功能特征,却又没有囊括所有。介于此,我们认为,汉字是形音意的结合体,如果从文字字符记录语言的方式看,汉字应属于一种“形音·意音文字”。
其次,表词文字说、词符文字说、音节文字说及语素文字说是从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这一标准所划分出的文字类型,这一分类标准将文字与所代表的语言连接起来。
表词文字说认为汉语每个字符所表示的都是一个音义的结合体,是词的书写符号。但仅仅称汉字为表词文字还不足以说明其特性。语素是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语素文字说可以看作是表词文字说的发展。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或一个词;魏晋以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到了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已经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一个汉字基本记录一个语素,因此语素文字说比之表词文字说或词符文字说更符合现代汉字的特征。但是,现代汉语中有一类的单纯词,通常由一个语素构成,却表现为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语音形式,例如:蝴蝶、葡萄、哆嗦、忐忑等,这时一个汉字往往只能记录一个音节而非一个语素。可以说,无论是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一个汉字记录一个一个音节的表述方法最为恰当。
四 汉字的性质简论
对于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汉字而言,要想将其简单地归纳为某一类型是很困难的。我们认为,要讨论汉字的性质,至少要兼顾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要结合汉字自身的特点,分时期、分阶段来总结汉字发展的性质特征。
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从象形、表意文字向表音文字发展,在朝表音方向发展时最初是采用同音假借的方法,然后逐渐淘汰假借字,留下几百个表示音节的文字符号,这样就变成所谓的音节文字;再进一步把几百个符号加以淘汰,就只剩下几十个表示音素的符号,再将这些符号简化为字母,就形成了完整的音素字母文字。俯瞰汉字的演变史,从表意字到假借再到形声,是汉字主要的三个发展阶段。汉字同样经历了假借时期,为何没有遵循世界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走上拼音化的道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形声字的特殊性。
形声字用表音的声符和表意的形符结合而成,既可以避免同音假借字所产生的同音歧义的缺点,又可以利用声符从声音角度在事物的意义范畴内区别不同事物个体的意义。形声字既不是象形字也不是单纯的表音字,而是一种既表形又表音的复合文字,也可以称之为形音文字。秦汉以后,汉字的80%都是形声字,到现代汉字达到90%。这充分说明在汉字发展的主要阶段以及现行的汉字,都是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文字体系,要确定汉字的性质,要以形声字的性质为依据。
第二,要将汉字研究纳入世界文字的研究中,试图从多个角度来审视汉字,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出汉字的性质。
周有光先生说过,中国的文字学以中国的汉字、汉语为范围,主要用微观的方法深入探求汉字的起源及其形、音、义的演变。而中国传统的文字学从一开始就是经学的附庸,服务于读经、解经,文字学家很少关注其他文字,缺乏不同文字的比较,自然不会注意有文字类型的划分方法,因而对于汉字性质的判定也无从说起[8]25。将汉字研究纳入世界文字的研究中,正是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汉字,归纳和总结汉字的性质。
上文中所讨论的对于汉字性质的各种学说,是前贤学者们在分析、比较、综合世界各种文字材料,解释不同文字之间的差异、总结不同文字之间的共性的基础上,为世界文字进行分类后所得出的结论。根据王元鹿先生的“三角度研究法”,我们已经从、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两个方面总结了汉字的性质特征:我们认为从文字符号记录语言的方式及汉字形声字的特点看,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可以称为“形音·意音文字”;从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看,汉字属于音节文字。最后,从文字符号的体态上看,同时结合汉字的历史演变,我们同意周有光先生观点,他认为文字符号的外形可以分为图符、字符和字母,兼用图符和字符的是图符·字符文字,汉字即属于此类[8]32。
综上所述,兼顾汉字自身的发展阶段及特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汉字,我们认为汉字的性质为:音节文字——形音·意音文字——图符·字符文字。
五 结语
汉字性质的研究由来已久,它不仅是汉字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文字类型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简要阐述了学界对汉字性质认定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并对已有学说进行分类分析和评价,认为认定汉字的性质,要结合汉字自身的特点,分时期、分阶段来总结汉字发展的性质特征,同时也要将汉字研究纳入世界文字的研究中,从多个角度来审视汉字,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出汉字的性质。结合以上两个方面,从文字符号记录语言的方式、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文字符号的体态等角度切入,我们认为汉字是一种音节文字——形音·意音文字——图符·字符文字。
注释:
①刘又辛先生认为,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表形、表音、形音兼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甲骨文之前的时期:甲骨文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虽然现在考古并未发现大量可供研究的材料,但甲骨文中保存大量的象形符号,可以推测甲骨文之前(上推至大汶口文化时期)为表形为主的时期;第二阶段即商朝到战国时期:为假借字时期,前期以假借表音为主,春秋到战国时出现假借字和形声字并存发展,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局面;第三阶段即秦统一文字后至今:为形声字时期,从秦代之后形声字不断增多,成为汉字的主体,形声字是既表形又表音的文字。
[1]王元鹿. 比较文字学[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英]L.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李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沈兼士 . 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4]丁晓虹. 论汉字发展的阶段性[J]. 浙江师大学学报,1991,(2).
[5]唐兰. 中国文字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裘锡圭. 汉字的性质[J]. 中国语文,1985,(1).
[7]王伯熙. 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兼与姚孝遂先生商榷[J]. 中国语文,1984,(2).
[8]周有光. 比较文字学初探[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鲁海菊]
Briefly Discuss the N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
YANG Ning-shang
(Chinese and Literature College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The study of the n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not only a center part of the study about Chinese character theory but also an important subject study in Chinese character typology. Affirming the n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 must be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different periods, and at the same time, putt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 study into the field of the study of all kinds of characters , observing it from different angle to analysis, compare and summarize the n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 is also necessary. Depending on the two point above, from the way of how character symbol notes langua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symbol and the form of character symbol, the n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 is that Chinese character is a kind of syllable writing --- morphological and phonetic writing & ideographic and phonetic writing --- graphic and symbolic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 the n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 phonogram
H12
A
1008-9128(2015)01-0090-03
2014-06-27
杨柠裳(1988—),女,云南个旧市人,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