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境口岸与腹地城市物流体系的构建及空间结构优化
2015-10-17张必清
张必清
(昆明学院经济学院,昆明 650214)
云南边境口岸与腹地城市物流体系的构建及空间结构优化
张必清
(昆明学院经济学院,昆明 650214)
在云南“桥头堡”、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中,以边境口岸为窗口与枢纽的边境地区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文章从边境口岸物流的角度出发,对17个边境口岸进行层次定位的基础上,从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物流规模、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发展水平四个方面构建边境口岸腹地城市物流指标体系,对云南边境口岸腹地城市物流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运用引力模型对云南边境口岸腹地城市之间的物流联系强度和隶属度进行了测度,结合云南边境口岸层次定位、腹地城市物流的等级结构,构建了以“瑞丽、磨憨、河口”为核心口岸,以“大理、普洱、红河”为核心边境口岸腹地城市的滇西、滇西南、滇东南三大物流圈,为提升云南边境地区的对外开放、深化与南亚、东南亚的经贸合作提供强大的物流支撑。
边境口岸;腹地城市;物流体系;空间优化
一 引言
云南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处于物流的末梢,在改革开放以前,云南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尤其是92年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讲话后,沿边地区的开放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云南关闭多年的边境口岸先后恢复开放,为云南边境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之后的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工程也为云南边境地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党十七大“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精神的指导下,国务院于2011年出台《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及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云南瑞丽、广西东兴、内蒙古满洲里三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对云南的沿边开放在国家层面进行战略支持,为云南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也为云南的开放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云南17个边境口岸成为了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与门户,如何通过边境口岸的窗口作用及对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经济拉动作用来实现边境民族地区经济腾飞,是目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然而,对边境口岸及边境口岸地区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边境口岸体系的布局[1-3],口岸经济的发展[4-5],边境贸易与边境地区经济发展[6-7],口岸城市发展模式[8-9],口岸通关模式[10],对开口岸及城市功能互动[11]等。较少从物流的角度来探讨边境口岸体系的布局、对边境口岸地区经贸合作的支撑等。目前,制约边境地区贸易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对外贸易中的物流成本偏高[12],由于边境地区经营分散、布局不合理、现代化水平低导致跨境运输布局不合理,区域资源得不到集聚,缺乏要素快速流动的有效支撑。因此,笔者在前期滇越边境口岸物流研究[13]的基础上,从边境口岸物流的角度,构建和优化云南边境口岸与腹地城市物流体系,以期对提升云南的沿边开放,国际通道建设及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支撑。
二 研究区域概况
(一)云南边境口岸分布及边境口岸载体城市概况
云南共有16个州(市),其中8个州(市)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即红河、文山与越南接壤,保山、临沧、普洱、德宏、怒江、西双版纳与缅甸接壤,普洱、西双版纳同时又与老挝接壤。截止2011年,8个边境州(市)总面积约为20.0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51%;总人口1851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9.96%。拥有长达4060公里的绵长边境线,分布着10个国家一级口岸和7个省级二级口岸(本文的边境口岸指陆路边境口岸),如表1所示。
表1 云南边境口岸及对应口岸情况表
(二)云南边境口岸物流及边境口岸载体城市发展现状
1、云南边境口岸物流发展现状
随着云南边境口岸的开放及云南加快对外开放,促进经贸易合作,完善基础设施,发挥边境口岸功能等政策措施的实施,大大促进了边境口岸物流的发展。从2000-2011年,云南边境口岸过货量以16.8%的年平均速度增长,12年间过货量从2000年的215.727万吨上升至2011年的916.376万吨,增长了4倍多,如图1所示。同期,云南边境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以23.6%的年平均速度增长,12年间进出口货物总值从2000年的4.957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47.059亿美元,增长了近12倍,如图2所示。
图1 2000-2011年云南边境口岸过货量
图2 2000-2011年云南边境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
云南边境口岸的过货量、进出口货物货值总额均呈现总体增长趋势,特别是过货量和进出口货物总值随时间变化增长趋势显著。虽然边境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的大幅提升并不能掩饰贸易交易能力有待加强以及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有待优化,急需扩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种类,增加大宗进出口贸易的数量及提高商品内涵价值等。但是,云南边境口岸的物流量,带动了云南边境口岸贸易的快速发展,有效的拉动了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的经济发展。
2、云南边境口岸载体城市发展现状
从表2的统计数据来看,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的GDP合计,2001年占云南GDP的25.68%,2006年为27.77%,2011年为28.26%,十年来增长了2.58个百分点。而边境口岸城市的进出口总额2001、2006、2011年分别占云南进出口总额的24.22%、18.51%、18.78%,十年来降低了5.44个百分点。从云南边境口岸进出口货值总额来看,2001、2006、2011年分别占云南进出口总额的30.68%、25.85%、29.31%,都分别高于同期边境口岸载体城市所占云南进出口总额6.46、7.34、10.53个百分点。这表明2011年通过边境口岸的货物有10.53%进入到了内地,体现了边境口岸物流的影响范围在逐步扩大,逐年提高,这也恰恰佐证了需要构建边境口岸与腹地城市物流体系对边境口岸物流发展的支撑。
表2 历年云南边境口岸及边境口岸城市GDP、进出口总额占云南相应指标的比重
(三)云南各边境口岸物流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边境口岸物流量、物流货值反映了边境线两侧生产要素、资源要素流动情况,是对应口岸城市经贸合作程度的重要体现。由于与云南接壤的越南、老挝、缅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资源禀赋、边境口岸基础设施等也有明显差异。因此,云南与上述三国的边境口岸物流也呈现显著的发展差异,如表3所示。从表3可看出,2011年滇缅边境口岸进出口贸易额为27.81亿美元,占云南边境口岸进出口总额的59%,滇越边境口岸进出口贸易额为12.61亿美元,占云南边境口岸进出口总额的27%,滇老边境口岸进出口贸易额为6.63亿美元,占云南边境口岸进出口总额的14%。可见,云南边境口岸进出口贸易额,滇缅占了近六成。另外,从2011年滇缅、滇越、滇老的进出口贸易额与对应的边境口岸进出口贸易额比较来看,对应的边境口岸进出口贸易额都大于其与云南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这表明,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通过了边境口岸进行转口,也体现了边境口岸在云南对外贸易中的窗口与门户作用,也是云南对外贸易与周边国家逐步深化的体现。
表3 云南接壤国家进出口总额与对应边境口岸进出口总额对比表
三 研究设计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1、边境口岸层次定位的指标体系
云南边境口岸众多,隶属于不同的州市管辖,各州市竞相投资,造成边境口岸物流发展无序及缺乏全局性规划的现状。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为构建主次分明、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边境口岸物流体系,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各边境口岸物流在全省边境口岸物流体系中的层次与作用进行准确定位,以满足我省边境口岸物流合理有序发展的要求。鉴于指标数据的代表性、可得性,选取了边境口岸的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出入境辆次,进出口货物量,进出口货物货值八个指标反映边境口岸物流的重要性,详见表4所示。
2、边境口岸与腹地城市物流网络节点等级指标体系
边境口岸作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枢纽,是边境地区重要的生长点及经济增长级。边境口岸的发展,需要其腹地城市的支撑。边境口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边境口岸的繁荣。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构建边境口岸与腹地城市物流网络体系,是实现边境地区要素快速流动,促进对开口岸腹地城市之间经贸往来的重要支撑,对构建跨境经济合作、边境口岸对开城市功能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借鉴权威机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及参照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高频率指标,本文从边境口岸腹地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物流规模、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发展水平四个方面选择了14个指标,详见表4。
表4 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方法
1、主成分分析。也称为因子分析,其实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因为因子分析模型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14]。更准确来说,本文使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是指抽取主因子的方法是主成分法。其基本思想就是利用降维的思路,在损失较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通常把转化生成的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这使得主成分具有某些比原始变量更优越的性能。
设有N个样本,P个指标,分别用X1,X2,…,Xp表示,这P个指标构成的P维随机向量为。用主成分法寻找公共因子,将所得的P个主成分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序,记为Y1,Y2,…,Yp,则主成分与原始变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其中为随机向量X的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
若选择m(m<p)个主成分,再把Yi转化成合适的公共因子,将Yi除以其标准差记为Fi,得出以下关系式:
2、引力模型
边境口岸物流活动伴随着口岸对应城市之间要素流动或服务输入、输出而产生,依赖于对应口岸载体城市间良性功能的互动及腹地城市对边境口岸发展的支撑,当边境口岸对应城市地理位置相近或腹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时,边境口岸的物流活动就更加频繁及有效,呈现出了边界两侧明显的空间联系强度。因此,不能片面的看待边境口岸的物流量,还要重点关注边境口岸与其腹地城市联系的特征与动向,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为了较好的衡量边境口岸载体城市与腹地城市物流发展的依存关系,对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物流以及腹地城市物流辐射的接受程度。本文借鉴引力模型[15],对其边境口岸载体城市与云南省核心城市的物流联系强度和隶属度进行评测,以期构建和优化边境口岸与腹地城市物流的空间结构。测度公式如下:
式中:Rij为两城市物流联系强度;Pi、Pj为i、j城市的人口总数;Gi、Gj为i、j城市货运量。Lij为物流联系隶属度,表示i城市归属于j城市的强度系数。
四、研究结果
(一)云南边境口岸层次定位
查阅《云南年鉴2012》得到上述边境口岸层次定位8个指标的原始数据。本文运用spss19.0首先通过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645,Sig为0,适合做因子分析。并且通过指标的关联矩阵,发现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及信息重叠度。然后进一步分析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特征根大于1的有2个,因此,提取了2个主成分。第一个主成分占总成分方差的77.854%,第二个主成分占总成分方差的15.621%,2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3.476%。所以,选择前二个主成分已经能较好的描述边境口岸物流层次结构。利用spss19.0计算出的前二个公因子得分,再利用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出综合得分,得到各边境口岸物流层次体系的分值,如表5所示。根据边境口岸的得分排序,将边境口岸分为核心、一般两种类型,则瑞丽、河口、磨憨为核心边境口岸,其它为一般边境口岸。
表5 云南各边境口岸的层次定位
(二)边境口岸腹地城市物流网络节点等级结构
根据边境口岸腹地城市物流网络节点等级结构的指标,查阅《云南统计年鉴2012》及云南省各州市201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后整理得到上述14个指标体系的原始数据。运用spss19.0首先通过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725,Sig为0,较适合做因子分析。并且通过指标的关联矩阵,发现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及信息重叠度。进一步分析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特征根大于1的有2个,因此,提取了2个主成分。第一个主成分占总成分方差的87.729%,第二个主成分占总
成分方差的8.206%,2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5.935%。所以,选择前二个主成分已经能较好的描述边境口岸腹地城市物流网络节点等级结构。利用spss计算出的二个公因子得分,再利用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出综合得分,得到各边境口岸腹地城市的分值,并根据其得分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云南边境口岸腹地城市物流网络节点等级排序与分类
(三)边境口岸腹地城市物流联系强度及隶属度
根据表6边境口岸腹地城市的得分情况,把云南的省会城市昆明定位为一级核心城市,把红河、大理、普洱定位为云南边境口岸的直接腹地核心城市(全省的二级口岸核心城市),分别计算红河、大理、普洱三个城市与其它六个边境口岸城市的物流联系强度及隶属度,结果如表7所示。其中,各城市的人口总数及货运量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2012》及云南省各州市201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两城市间的距离通过《彩云之南交通旅游地图2013年修订版》整理而得。
表7 云南边境口岸腹地城市物流联系强度及隶属度城市
从表7可看出,与红河联系的首位城市是文山,与大理联系的首位城市是保山、临沧、德宏、怒江,与普洱联系的首位城市是西双版纳。
五、结论与建议
从表5、6、7的结果来看,核心边境口岸为瑞丽、河口、磨憨,边境口岸核心载体城市为红河、大理、普洱及内陆腹地省会城市昆明,对应云南东、中、西三大物流通道及以红河、大理、普洱为枢纽城市的三大边境口岸物流圈,即构建“一核三极三圈三枢纽”的云南边境口岸腹地城市物流体系,如图3所示。一核即以昆明为核心;三级即东(滇东南方向)、中(滇西南方向)、西(滇西方向);三圈为滇东南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滇西南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滇西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三枢纽代表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上述三大物流圈同周边地区连接的国际中转枢纽口岸分别为河口、磨憨、瑞丽;另一方面表示,三大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的核心枢纽城市分别为红河、普洱、大理。
图3 云南边境口岸与腹地城市物流体系
(一)以瑞丽口岸为核心的滇西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
滇西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以瑞丽口岸作为国际核心中转枢纽,大理作为滇西核心枢纽城市,昆瑞国际公路、泛亚铁路西线作为国际物流大通道,成为连接南亚的重要中转物流枢纽及物流集散地。大理并不是沿边城市,但却是连接保山、德宏、临沧、怒江四个边境州市及省会城市昆明的枢纽城市,不言而喻成为了滇西的物流枢纽及重要物流集散地。
滇西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要建设成为滇缅经济走廊的主要物流基地,通向南亚国家的重要物流枢纽。该物流圈包括怒江、保山、德宏和临沧四个边境州市。从表7可看出,临沧与大理的物流联系强度及隶属度最高,因此,临沧的首位联系城市是大理。滇西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拥有片马、腾冲猴桥、盈江、章凤、瑞丽、畹町、南伞、孟定和沧源九个边境口岸,边境线长约1793公里。滇西是云南边境地区的重要增长极,要以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及桥头堡建设的先行区为契机,构建大理都市圈、隆腾芒都市圈、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等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带重点次区域。在产业空间布局上,重点打造南亚重要制造业产地和商贸文化中心。其中,大理主导生物资源创新产业、装备制造业、矿冶、物流业;怒江州泸水县、兰坪县主导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农产品加工产业;保山市主导进出口加工业、物流业、冶金、农产品加工业;德宏州主导进出口加工业、物流业、商贸服务业、边贸旅游业;临沧以林(竹)浆纸一体化基地、林板林化基地,家具制造等为主的产业群。为滇西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提供发展动力。同时加快昆瑞国际大通道镇安至瑞丽段的高速化扩建工程,构建隆腾芒都市半小时物流圈,即隆阳区、腾冲、芒市、龙陵构成的半小时物流圈;以梁河、盈江、陇川、施甸、昌宁及小城镇构成的一小时物流圈;以瑞丽、孟定为核心,由沿边口岸及特色小城镇构成的沿边外围物流圈;为滇西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经济发展提供物流支撑,让滇西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真正成为滇西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二)以磨憨口岸为核心的滇西南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
滇西南边境口岸物流圈以磨憨口岸作为国际核心中转枢纽,普洱作为核心边境口岸城市,昆曼国际公路、泛亚铁路东线作为物流大通道,成为连接中南半岛的重要中转物流枢纽及物流集散地。
滇西南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要成为昆曼经济走廊,中老(泰)经贸合作的重要物流基地。该物流圈包括普洱和西双版纳两个城市,打洛、孟连、磨憨、勐康四个边境口岸,其中西双版纳分别接壤老挝、缅甸;普洱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与老挝、缅甸、越南接壤,以上两州市的边境线长约1452.3公里,具有良好的区位地缘优势。在发展滇西南边境口岸城市经济时,分别以磨憨—勐腊、孟连—澜沧—西盟作为发展极,重点培育以下3个产业集群:以磨憨、孟连为核心的生物资源加工、边境商贸物流、旅游、矿业等边境经济产业群;以普洱茶、滇红茶、南药为主的生物产业群;以食品加工、酒、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产业群;以产业集群带动滇西南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为滇西南边境口岸物流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同时,要提高昆曼公路段勐腊至磨憨口岸段及境外段的高速化扩建工程,打造孟连—澜沧—西盟边境半小时物流圈,构建打洛—勐海、磨憨—勐腊、江城—墨江的口岸通道及沿边运输干线,为滇西南边境口岸进出口货物提供便利、便捷的物流支撑。
(三)以河口口岸为核心的滇东南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
滇东南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以河口口岸作为国际物流的中转枢纽,充分发挥连接“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核心窗口与门户作用。以河口口岸载体城市红河州为滇东南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的核心城市,昆河国际公路、泛亚铁路东线为国际物流通道,通过沿边干线公路汇集滇越各边境口岸物流,使滇东南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成为连接东南亚、沟通泛珠三角及西南出海(太平洋)的物流集散地、国际中转枢纽。
物流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要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滇东南边境口岸城市物流圈要建设成为昆河经济走廊物流基地及西南通向东南亚的重要物流枢纽。该物流圈包括红河州、文山州,拥有河口、金水河、天保、田蓬四个边境口岸,边境线长约1353公里。为加快边境口岸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经济要素在边境口岸地区的高度集聚,要打造滇东南城镇集群,率先推进个旧、蒙自同城化及文山、砚山一体化措施,再逐步形成个开蒙建、文砚平丘两个子城镇集群及物流子圈,通过10至20年发展,逐步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滇东南物流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也要加快通道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昆河国际大通道要实现全程高速化(包括境外公路的高速化),实现大通关、大物流。优化滇东南城市群的物流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个开蒙建、文砚平丘城镇集群的半小时、一小时物流圈,为经济要素的集聚与流动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支撑。
[1]张国坤,赵玲,等.中国边境口岸体系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5,(6):20-24.
[2]郭来喜.中国对外开放口岸布局研究[J].地理学报,1994,(5):385-393.
[3]于国政.论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J].人文地理,1997,(2): 53-57.
[4]刘建利.我国沿边口岸经济特殊性分析及发展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1,(12):45-49.
[5]丛志颖,于天福.东北东部边境口岸经济发展探析[J].经济地理.2010.12:1937-1943.
[6]杜发春.边境贸易与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J].民族研究,2000,(1):58-67.
[7]李建华.云南边境贸易与边境城市发展[J].城市问题,2005,(3):31-34.
[8]汤建中,张兵,等.边界效应与跨国界经济合作的地域模式——以东亚地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2,(1):8-12.
[9]杨乃裕.广西边境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8):98-100.
[10]杨文兰.边境贸易与口岸对接:重构内蒙古发展新模式[J].开发导报.2012,(6):66-69.
[11]王燕祥,张丽君.中外边境毗邻城市的功能互动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1):27-31.
[12]史进,刘养浩.论跨边界次区域物流运输一体化的构建[J].经济地理,2012,(6):98-102.
[13]张必清,博斌.“桥头堡”建设中滇越边境口岸物流体系的构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08-112.
[14]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66.
[15]李全喜,金凤花,等.区域物流引力和地位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0):1619-1630.
[责任编辑 刘贵阳]
Yunnan Border Crossings and the Hinterland Logistics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ZHANG Bi-qing
(Kunm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yunnan kunming 650214,China)
In Yunnan "bridgehead" Ruili focus on developing open pilot area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border crossings and the hub for the window border region ushered in a good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Articles from the border port logistics point of view, on the 17 border crossings for level positioning, based on the leve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cale of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and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build four border crossings index system of urban logistics hinterland, Yunnan border hinterland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logistics. By using gravity model in Yunnan border hinterland logistics link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membership degree of intensity measure, combined with Yunnan border level positioning,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e hinterland of urban logistics, building a "Ruili, Mohan, estuaries," as the core port, with "Dali, Pu'er, Red River" as the core of the city's hinterland border 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Yunnan, southeastern Yunnan three logistics circle, to enhance border areas of Yunnan to the outside world, deepening and South Asia, Southeast Asia, provides a powerfu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logistics support.
border crossings; hinterland of the city; logistics system; space optimization
F512
A
1008-9128(2015)01-0115-07
2014-06-13
云南省哲社基地项目:滇越贸易中的物流合作机制研究(JD2014YB23)
张必清(1977—),男,云南宣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经济、区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