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联理论翻译观的粤地方言翻译研究
——以广东地区公示语英译为例
2015-03-28曾衍文
曾衍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外贸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83)
基于关联理论翻译观的粤地方言翻译研究
——以广东地区公示语英译为例
曾衍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外贸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83)
关联理论在翻译领域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帮助解决不少翻译难题。基于关联翻译理论的“明示—推理”模式,译文读者在付出有效努力的情况下获得对原文作者意图的最佳关联,达到最大的语境效果,帮助译文读者对原文正确理解。以广东地区粤语公示语翻译为例,探讨关联理论翻译观指导下的方言翻译方法。建议根据不同语境选用直译、音译、意译等翻译策略提高语境的吻合度,使方言翻译取得最佳效果。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公示语翻译; 粤地方言; 翻译策略
近年来,从语言学、翻译学等角度出发研究公示语英译,已取得可喜成绩,但公示语翻译研究从语言、文化和语用交际三个层面的研究尚缺乏充分理论指导和足够例证分析。德国学者格特(Gutt)的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提出,给翻译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指导性理论框架,也为国内外译界提供了较为完善和独特的翻译标准和尺度,受到翻译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指导,以格特的关联翻译理论为依据,结合广东地区公示语英译实例,对粤地方言英译现象进行探讨。
一、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国外知名学者斯波伯和威尔逊结合认知与交际,在批判与继承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Grice)的语用相关原则(Relevance Maxim)的基础上,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了人类交际的性质与内在机制,并于1986年合著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系统提出“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他们以“关联”的定义及认知和交际两个原则为基石,对认知过程中的语言输入所作出的认知努力和推理努力展开研究,也对以认知为基础的人类交际模式——“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l)模式”作出独到阐述。何谓关联,在他们看来,一个假设在语境中具有某种关联,当且仅当它在该语境中具有某种语境效果。“关联机制包括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最大关联指的是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了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1]关联性的强弱由两个因素决定: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s)与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与关联性成反比,语境效果与关联性成正比,即处理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小,则关联性越弱。
人类认知就是以最小的信息加工努力尽可能获知信息最大的关联,在斯波伯和威尔逊看来,认知角度的交际是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行为,发话人传递和展示信息,是明示的过程;而受话人根据发话人的信息明示,结合语境假设,推断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当发话人发出话语信息时,受话人根据词语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及参与话语理解的百科信息(encyclopedic information),在头脑中综合加工,从而推导出发话人的话语意义。在此信息综合加工过程中,认知语境是语用推理的一种手段,而推理是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何自然教授(2003)在其论著中指出“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人们对话语和语境假设的思辨和推理越成功,话语的内在联系就越清楚;话语内在的关联性越清楚,人们在思辨和推理过程中无须付出太多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2]。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作为语言解码和推理活动,它涉及语言转换、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作为语际交流和转换活动,它涉及价值认知、文化移植和传统对比,关联理论对指导交际者进行解码和推理并最终实现交际意图,其本质与翻译活动相似,这就是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指导作用的因由。译者要使得读者交际成功,就必须明白作者的示意及所处的语境,并将自己的理解信息用另一种语言清晰明了地传达给读者。既然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那么涉及语言解码和推理、语际交流和转换的翻译行为也可以看成是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推理过程了。既然翻译与关联理论都涉及到推理和代码,那么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研究不再是研究翻译过程中文本本身或文本产生的过程,而是寻找关联性和最佳关联的推理认知过程了。早在一个世纪前,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学生格特便受关联理论启发,以认知心理学和关联理论为契合点,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翻译过程,他指出翻译不仅是涉及语码的言语交际行为,还是通过大脑机制,根据动态变化的语境进行动态推理的思维过程,其推理的依据便是关联性。他的关联理论翻译观,在1911年出版的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一书中,有着详细而系统的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翻译不是静态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一种文化现象,是依据不同编码对符号进行再解释(re-contextualization)的一个无止境的过程。”[3]因此,真正成功的翻译是在熟悉两种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目标语言替代源语言,实现意义传递的解码过程,关联理论与翻译的联姻有着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渊源。
二、关联理论在翻译领域的运用
“关联翻译理论”的首次出现是在格特于1991年撰写的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由于关联翻译理论完全刷新了人们对翻译的传统认识,从认知与语境角度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研究框架,而受到语言学界,特别是翻译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始于1994年,国内学者林克难对格特的《关联与翻译》做书评,并在其发表的文章《关联翻译理论简介》中,对关联翻译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以此拉开了对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序幕。何自然于1996年就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从关联理论视角透析翻译本质,并以认知图的形式绘制出整个翻译过程,给其后的研究专家与学者很大的启示,推动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向着深远领域拓展[4]。随着关联理论以及关联翻译理论相关的论著相继发表和出版,见证了关联翻译理论从理论简介、论述到文本指导与实践的研究发展足迹。
笔者以“关联翻译理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篇名”类目下进行搜索,1994-2005年的论文数为102篇,而2005-2015这十年间的论文数为1 237,在上述文章中,涉及到旅游、广告、话剧、口译、教学、科技、影视文本、互文性、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与策略等20多个课题和视角。由此可见,国内关于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已日趋成熟,且从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现象解释等方面都有涉及。笔者以2006-2015年为区间,分析这十年间关联理论运用于中国翻译的发展状况,并就此分析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基于此文的研究目的,笔者重点介绍如下三类的关联翻译理论应用研究:
(一)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很强解释力的命题贯穿于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国内学者就关联理论对翻译行为、翻译标准,戏剧翻译、诗歌翻译的解释力均有探讨。关联理论的相互明示推理、语言的描述功能与解释功能、最佳关联假设、认知语境等概念从认知角度给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奠定了理论基础。赵彦春(1999)首先肯定,关联理论之所以有很强的解释力,在于它给翻译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和全方位的描述。他还从翻译的难题“不可译性”和“对等原则”这两方面论证了关联理论对翻译这—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的解释力,特别指出关联翻译理论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它的理论基础是把翻译看作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明示—推理过程”[5]。关联理论的思维定式使得诸多翻译问题,如直译和意译,等值和等效,可译和不可译得到解释,何自然、冉永平(1998)也强调了关联理论的强有力作用,能够用于解释大量有关语言理解和语言认知的问题,是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6]。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学者们认为关联理论下的翻译是一种三元关系的双重交际行为:源语、译者和读者。孙巍伟(2007)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译者的任务是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令译文达到语用等效。他归纳了三种形式与意义相对时的翻译策略选择,得出的结论是:在关联理论框架下采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时并非排除对立而是相得益彰,应以归化策略为主,异化策略作为有益的补充。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间人的译者要注意,原作者的意图和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这两方面的因素,归化和异化这两种互为补充的翻译策略,都为传递原语文本最佳关联性服务。如前所述,文化缺省是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交际现象,在关联理论下,由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文化背景,译者需要对文化缺省采用补偿的翻译策略,将暗含的信息加以明示,从而使交际获得成功。由此,韦忠生(2006)提出“以目的语读者为视点对译文进行归化性明示”、“以最佳关联为原则对译文进行异化性明示”、“化繁为简,突出交际意图”和“调整原语信息,实现译文最佳关联”四种策略以处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问题[7]。事实上,很多学者在处理文化缺省时,用的最多的翻译策略就是音译、补偿翻译、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和增译等。
(三)关联理论在不同文体翻译中的运用
文学翻译下的交际双方具有共同的文化意识,是关联性得以存在的基础,然而文学翻译作为语际交际,其源文作者与译文读者处于不同文化中,因此基于关联理论的文学翻译研究主要从“文学作品的可译性”、“语境效果的度”和“文学作品的重译”展开。武文芳(2011)认为需要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和隐含在原文背后的含义,才能将原文的明示和暗示意图忠诚地给予译文读者[8]。于涛(2009)则试图基于关联翻译理论,强调认知心理学对解释文学作品重译的积极作用,指出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行为具有动态性,读者的认知环境、期望和关联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及影响,它可作为评判译文成功与否的标准[9]。但符赛男(2010)认为,由于文化缺省,源文本认知图式无法在目标文本复现,导致译文本的读者无法完整获取源文本认知图式,致使翻译行为以失败告终[10]。
关联理论来源于认知与语用,用以指导认知与语用领域的应用翻译现象不足为奇。可以说,探讨关联理论与实用文体及多文本类型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精彩纷呈,如“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探讨商务英语语用翻译的等效”(黄晓雄,2008)、“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公示语的语用翻译研究”(王治涛,2011)、“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医隐喻翻译”(汤思敏,2010)等。
三、关联理论翻译观对粤地方言公示语英译的启示
粤语,是一种发源于广东地区的汉语方言,俗称广东话、白话,英文叫Cantonese,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在中国两广、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北美、澳大利亚等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众所周知,英语也并非“纯种”语言,它吸收了拉丁语、法语甚至是汉语的诸多词汇。广东的华侨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先行者,加之临近香港、澳门,间接受到英国的文化影响,英语与粤语的交融互通成为必然,这也为粤地方言的英译处理方法给予启示。
方言的翻译,特别是粤地方言的翻译,因其复杂的语音声调、多变的措辞句法,还保留古音特点,受到外来语影响等客观情况增加了粤地方言翻译的难度。如果不根据粤地区特殊的认知和语境背景,不熟悉粤地方言源语的内涵和交际信息,甚至不通过交际者的身份推理译文及其译文读者的意图,也许通过最大努力可能也难达到最佳关联。由于汉语和英语读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心理认知环境不一样、所关注的点也不一样(陈敏,2013)[11],因此,译者首先保证翻译的效度,使译文读者的期待与原文作者的意图相吻合,其次才是尽量提高译文的可信度,使译语文本最大限度地向原语文本趋同(孟建钢,2001)[12]。由此,译者只有充分了解粤语方言的语言特征和不同语境场的交际意图,再根据译文信息和自身认知环境选择对应翻译策略,找准译文与语境的最佳关联,才能挖掘出方言文本的文化内涵意义。
(一)音译
由于广东地区的华侨众多,又邻近港澳、粤地方言区,存在数量不少的音译外来词,为本方言区广泛接受,很多英语词汇都有粤语的汉译,例如:strawberry,sandwich,cheese的粤语汉译分别为“士多啤梨”(普通话为“草莓”)、三明治(普通话为“三文治”)、芝士(普通话为“奶酪”)。语言是交互影响的,因此,英语中也有不少粤语音译的英语词汇,尤其是广东岭南地区特色食品方面的词汇基本上以广东话发音音译过去的,例如:广东地区特有的水果“荔枝”对应的粤语音译英语为“lychee”;广东的特色早餐“饮茶”及相关的食品如点心、云吞(广式馄饨)、炒面都有对应的粤语音译英语词“yumcha”、“dim sum”、“won ton”和“chow mein”。对于此类词语,用音译法是符合语言的认知规律的,因为译文读者只需付出最小的努力,即可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此法用于具有广东地方特色景点的英译也是绝妙之法。例如:有着著名侨乡之称的广东开平的碉楼景区,在其成为世界遗产后,很多外国游客慕名前去参观,该景点的公示语英译的正确性和得体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介绍公示语中提到其主要的出资建造者为旅美华侨谢氏家族。20世纪初,谢氏兄弟在美国从事经商贸易,被称为“经商世家”。译者在对应的英译公示语中,“经商世家”的英译采用了“Business Saga”。“Saga”在英语的发音与“世家”的粤语发音非常相近,而且“saga”的意思是“a long story about events over a period of many years(讲述许多年间发生的事情的)长篇故事(Saga的英、中文解释来源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saga”的使用能够让外国游客把开平碉楼的“粤式—西式”融合建筑特色与开平侨胞兄弟在美国打拼、发展的经商传奇故事关联起来,外国游客能够轻易地感受到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意义所在。
(二)音译加注
对于不少的地方特产,特别是传统食品,因其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特产的名称与食物相差甚远,如果采用直译,会让外国友人无法接受,如果采用音译,很容易出现“音不达意”,采用音译加注的话,可以取得其中的平衡,即能体现粤地特色,又能让外国友人明白。广东佛山的著名特产食品“盲公饼”就是一个不适用音译和直译的例子。具有中华老字号荣誉的“盲公饼”名称始创人是一位失明老人,顾客就俗称到他那里买到的饼为“盲公饼”并沿用此名百年至今。厂家对盲公饼采用了音译“Mang Gong Cake”,笔者认为欠妥,一是音译无法反映食品的特点,二是采用了普通话版的拼音音译体现不了此产品为广东地区特色食品。如果使用直译“Blind Man Cake”将把外国客户吓跑;使用意译能够较准确表达食品的用料味道等,可是跟产品名称简洁易读的特点相悖。因此,笔者建议使用粤语音译加注的方式获得译文“Mang Kong Cake(Peanut & Sesame Cake)”。粤语与英语的发音规律更加相近,方便译文读者记忆,同时,通过注释了解到产品的用料和基本的味道,让译文读者只需有限的努力就能获取最佳关联。
(三)意译
当源语的时代背景、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浓厚时,单是直译,以字面内容的简单互换的话,译语读者由于没有相似认知环境,可能无法理解,直译加注又怕本末倒置,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只有意译法,才能将所涉及到的所有信息整合和再现,重现源语的神采。例如:地处广州的著名的岭南建筑文化景点“陈家祠”的名称英译在景点附近的指示牌和路牌就有三种不同的英文翻译。陈家祠广场地铁出口的标示翻译采用了“Chen Clan Academy”,为陈家祠的另一名称“陈氏书院”的直译,体现的是陈家祠从清朝到民国、建国后作为学校的主要功能;地铁出口正对着的景点指示牌采用的是陈家祠的直译“Chen’s Lineage Hall”,但是此翻译没有突出宗氏祠堂供奉祖先牌位的特点,译名有所欠缺;陈家祠外面施工区域的围蔽墙上的英译采用的是意译“Ancestral Temple of the Chen Family”,从语境角度分析,笔者以为第三个更可取,因为它准确地表达出陈家祠是陈氏家族的宗祠,即祭祀和拜祭祖先的地方,让读者直接了解到此景点的历史悠久以及文化传承的特点。第三种翻译从认知和语境角度来讲,让译文读者所做的努力最小。正如赵娟(2012)指出的,在应用翻译过程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利用自己认知语境的各种信息知识推导出原文的暗含意义或交际意图,找出语境和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再以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期待为准则,对译文进行最佳关联的取舍,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关联,实现应用翻译传递信息的目的[13]。在广东特产食品名称的英译就能清晰地体现关联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以广东地区著名的传统特色甜品“姜撞奶”的名称英译“Chinese-style Ginger Milk Pudding”为例,采用意译的方法,把食品翻译中需要体现的用料、味道、形状等信息让译文读者无需花费不必要的努力就能获知姜撞奶是用姜和牛奶做成的含有姜辣味道的凝固状而非常见的液体状的牛奶食品。但是,鉴于此产品具有广东特色,笔者认为名称应翻译为“Cantonese-style Ginger Milk Pudding”更好。
(四)直译
既然英语在译介和流变过程中融入和吸收了汉语词汇,那么,在不引起译文读者错误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可以使用符合译文语言使用规范的对应词语进行直译,让译文读者无需花费太多努力,就能通过简单推理获得足够语境效果。公示语中的特产和旅游景点英译更是要以“经济简明”和“信息突出”为原则进行。如广东特色食品“马蹄糕”便可直译为“water chestnut pudding”,已经能够清晰展示其主要用料和形状。在广东不少地方都有名为“莲花山”的景点,顾名思义,景点是由于山脉形似莲花而得名,因此也可以直译为“lotus mountain”。又如具有广州岭南地方特色的西关风情连廊建筑群在修葺时,围蔽连廊施工的脚手架下的人行通道就挂着具有粤语风味的提示语“行(“走”的意思)得快,好世界”,这个本来是粤语中的一句俗语,意思是“比别人快一步,更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在这个围蔽施工的语境下,可以直译为“walk faster,life better”,译文读者只需使用有限的努力,就能获得最佳关联,明白此处有潜在危险,需要快步离开,远离危险,你的生活将更加美好,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个公示语的直译既能实现公示语的提示功能,又能与粤语版本相呼应,以免过于呆板。
(五)直译加注
由于粤语使用者和英语使用者的认知环境不同,对于方言源语中蕴含的文化色彩和时代背景可能无法理解。鉴于此,如何既传达粤地方言的文化色彩,又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能力,使其从输入的信息中,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处理努力,就能激活源文本的认知心理图式,经过读者的推理判断后,获得源文本的文化和语用意涵和交际意图,直译加注是不错的选择。例如:广东的另一款中华老字号饼食——中山市传统特产“杏仁饼”的英译为例,采用简单的直译“Almond Cake”,貌似合理,简洁直接地给译文读者勾勒出此产品的心理图式“用杏仁为主材料做的糕点”,帮助译文读者快速认知此产品。可是,事实上,“杏仁饼”名称的来源只是因为此糕点在创始阶段制作出来的形状像杏仁,而非主要用料,而且现售的杏仁饼已经采用圆形了,主要材料为绿豆粉,杏仁所占的比例很少。因此,笔者认为翻译时应直译产品名称并且加注主要原料,译为“Almond Cake(Mung Bean Cake)”。直译加注的译文比起直译译文在阅读时显得“不自然”,导致读者多费了处理努力,但却产生了相对更大的语境效果。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这种直译加注的选择以“不自然”的表达最大程度地向读者传达了原文的文化内涵意义。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因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由于关联理论是一种涉及语码和推理过程的交际理论,翻译也是一种既涉及语码又涉及推理的交际行为,因此两者能够相互兼容,关联理论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作用已是不言而喻。由于粤地方言的语言特征和文化背景,给岭南地区公示语翻译产生一定影响,即从公示语英译中看到粤语的影子,在英语中也能透视粤语的流变缩影。从关联翻译理论下的公示语研究得出,何种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基于译文读者接受环境的评估和判断基础之上的,只要让公示语译文与语境之间达到最佳关联,提供充足的语境效果,成功表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即可。
[1]央泉.关联理论与文化翻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2-164.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9.
[3]Gentzler,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utledge:New York,1993.
[4]阳鲲.中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述评[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9):228-230.
[5]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3-295.
[6]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92-107.
[7]韦忠生.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DB/OL].(2006-12-01)[2015-11-20]http://www.fjfyxh.com/article.php?id=23013,.
[8]武文芳.关联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3):155-156.
[9]于涛.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学作品的重译——以DavidCopperfiel的翻译为例[J].外国语言文学,2009(1):35-41.
[10]符赛男.关联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及存在的问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73-76.
[11]陈敏.旅游资料的翻译目的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怀化旅游指南》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3(6):87-89.
[12]孟建钢.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J].中国科技翻译,2001(1):9-11,47.
[13]赵娟.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初探[J].时代经贸,2012(4):63-64.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antonese Dialect Based on the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Taking the Canto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as an Example
ZENG Yan-we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andInternationalTrade,GuangzhouPanyuPolytechnic,Guangzhou511483)
The relevance theory has great explanatory power over translation.It helps to deal with many disputes in translation field.Through the 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the target readers can get the optimal relevance with the intention of writer to achieve the best contextual effects,so that the target readers can get perf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Based on the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the translations of Cantonese public signs are used as examples to get the approach of dialect translation.It is suggested that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including literal translation,transliteration,free translation,etc.,should be chos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ntext to improve the contextual coincidence,so that dialect translation can receive its best results.
relevance theory; optimal relevan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Cantonese; translation strategy
2015-11-21
广东省教育厅课题“广州城市圈公示语的撰写及英译研究”(GD13XWW02);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广州城市圈公示语的撰写及英译研究”(9)。
曾衍文,1980年生,女,广东广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和高职英语教学。
H315.9
A
1671-9743(2015)12-01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