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中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
2015-03-28王福泉
王福泉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农民工是社会弱势群体,其权利容易遭遇侵犯,特别是,我国农民工数量多、分布广泛但又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这就使得部分农民工成为被侵权的对象,如果农民工自身法律意识不强,或者不知晓自身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则在面对这种侵权行为时可能无所适从,因此,无论是何种时代,对农民工法律意识问题进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而社会转型时期又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会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并给农民工带来诸多新挑战,要求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进行有效的变迁,以便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一、社会转型对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的影响
社会转型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这一过程中,社会结构、运行机制乃至于利益格局、意识形态都会发生重要的变化,因而要求社会中的主体意识形态随着发生变化。农民工作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其法律意识会对社会发展以及自身的利益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法律意识必须随着社会转型而进行调整。
1.社会转型要求农民工具有强烈的守法意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着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要推动法治国家建设,这种治理模式的转型表明我国依法行政将迈上新的台阶。转型则要求全体公民法律意识更加强烈,更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于农民工而言同样如此。首先,社会转型要求农民工知法懂法,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居民能够知法懂法,对一些事关自身利益和行为准则的基础性法律法规较为熟悉,并形成相应的判断能力,即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这就要求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能够进行变迁,由原来的不懂法、不知法转变为懂法知法。其次,社会转型要求农民工依法行事,在社会转型中,国家有关部门为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执行,会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如果农民工不严格依法行事,而是践踏法律的尊严,则容易受到法律的制裁[1]p72-77。
2.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的不完备性要求农民工法律意识进行变迁
社会转型过程中部分制度需要创新,但这种制度创新可能会滞后于现实需求,这就容易形成一些法律漏洞,如绝大多数农民工而言都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但在满足一定条件的背景下也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这两种保险尚未完全实现并轨,这就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即重复参保,部分农民工就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导致国家资产受损。这些法规制度漏洞的存在对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变迁提出了要求。首先,农民工不能寻求法律的空子,即使农民工发现了法律漏洞,也不能寻求钻法律的漏洞,而是要按照一般的规定,结合政府的指导意见行动,这就要求其转变法律意识,而不能唯利是图,意图利用法律的漏洞为自己谋利。其次,农民工要能够依照法律维护自身的利益,转型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都会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农民工必须树立起强大的法律意识,依照法律维护自身的利益。
3.社会转型导致法规条文的变化要求农民工法律意识进行变迁
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法规条文也会发生变化,其中有相当部分条文是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切身利益的,即使不与农民工利益直接相关,也可能是间接关联的,因此,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必须随之发生变迁。首先,法规条文的变化本身要求农民工法律意识发生变迁,农民工要做到遵纪守法,做到按法律要求办事,必须紧盯法规条文的变化,主动将一些已经废止的法律法规剔除,转而以新的法律法规来武装自身的头脑,这就势必要求农民工法律意识发生变迁。其次,法律法规内涵的变化要求农民工法律意识进行变迁,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法律法规所适应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其内涵与外延也可能随之进行调整,这就要求农民工根据这种变化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形成适应于新的历史条件的法律意识[2]p307。
二、社会转型中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的影响因素
社会转型中,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除受自身素质影响外,政府的行为以及社会氛围也会通过不同的途径产生影响。因此,如果要引导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必须全方位的把握好这些因素,而不能有失偏颇。
1.农民工自身因素的影响
对于农民工而言,首先,其法律意识并不浓厚,我国农民工特别是40 岁以上的农民工大多受教育程度较低,部分农民工甚至只是简单的接受了小学教育,对国家法律法规并不熟悉,甚至对一些基本的法律规章都不了解,这就使得其在实践行动中难以做到遵纪守法。即使是受过一定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也大多学习成绩不佳,对法律法规知识缺乏兴趣,因而不了解、不熟悉法律法规。其次,其法律意识变迁的难度较大,我国农民工特别是素质较低的农民工思想观念较为传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甚至怀有一定的排斥感,这就加大了新的法律法规被接纳的难度。
2.政府行为影响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
政府是法律制定的主体之一,也是法律宣传与应用的主体之一,因此,政府行为会对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产生重要影响。首先,从政府立法行为来看,如果政府立法的价值导向是倾向于保护农民工利益,并积极对这种行为给予肯定,则农民工必然会积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这就会推动法律意识转变。相反,如果政府对农民工利益予以忽视,则农民工很可能会采取抵抗政策,对政府的行为不予认可,从而也就难以推动法律意识变迁。其次,从政府执法行为来看,如果政府能够公正执法,敢于维护法律的权威,则各种法律制度就必然能够得到执行,这势必在社会上树立一种法律不容践踏的形象,会倒逼农民工遵守法律制度。相反,如果政府不注重维护法律权威,执法不严,则容易在农民工中形成一种印象,只要予以抵抗,法律也可以变通,这就难以推动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3]p87-94。
3.社会环境影响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
农民工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主体,因而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并进而对其法律意识产生影响。首先,社会文化影响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如果整个社会都尊重法律,都依照法规办事,则能够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倡导遵纪守法的氛围,并树立起诸多按照法律法规办事的“案例”供农民工学习和模仿,这就会直接或者间接的推动其法律意识转变。其次,社会氛围影响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如果社会整体氛围好,转型过程中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实现了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则必然能够促进全体公民素质的提升,并进而促进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变迁。
三、社会转型中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转型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有利于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的因素,但也出现一些不利于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的问题,实践中需要把握机遇,克服困难,有效推动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
1.社会转型中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的历史机遇
首先,政策机遇。当前,我国积极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国家也高度重视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司法部公布的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为例,截止到2013年底,有关监狱工作的文件共22 项,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共10 项,有关律师工作的共71 项,有关公证工作的共94 项,有关基层法律服务的共45项,有关人民调解工作的共39 项,有关司法鉴定工作的共34 项,有关法制工作的共30 项,此外,还有全国人大、国务院其他部门、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这些制度的存在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为规范农民工行为、指导农民工依法行事奠定了基础,对促进农民工法律意识转变带来了机遇。其次,环境机遇,当前,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各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积极推动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针对农民工,住建部门、劳动部门还会组织专门的培训,这就为农民工知识素养的提高,知法懂法用法能力的增强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采取了积极的举措推动包括法律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下乡,并建立了农家书屋、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等提升农民法律意识的体系,这都对推动农民工法律意识转变提供了机遇[4]p48-53。
2.社会转型中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面临的挑战
首先,互联网环境带来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手机互联网的发展,我国大量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网民,但这些网民由于知识体系不完备,对社会的认知不够,容易受到一些偏激思想的影响,而互联网环境下,各种思想包括偏激的思想理念都会得到传递,且这种信息传递迅速,部分农民工难免会受到影响,从而对其法律意识变迁产生影响。其次,农民工群体自我利益觉醒带来的挑战,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工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大幅度的觉醒,特别是随着法律制度对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保护力度的加大,社会舆论媒体参与监督保护深度的提升,农民工为维护自身利益所采取的手段也不断增多、力度不断加大。如果法律制度变迁影响到农民工个人的利益,如在征地拆迁中由于征地目标的不同而导致补偿价格存在差异等,农民工会采取“拼死抵抗”的态度来应对,从而难以促进其法律意识的变迁。
四、适应社会转型促进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
农民工法律意识是否强烈,能否及时、有效的根据法律法规的变化而进行变迁,既关系到农民工个人是否遵纪守法,是否按照法律要求行动,也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必须积极推动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具体而言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变迁的氛围,多措并举对农民工展开培训,完善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配套体系[5]p251-254。
1.营造有利于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的氛围
首先,要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知法守法的文化氛围,当前,要根据法治国家、法制政府建设的目标,积极在全社会倡导依法执政的管理体系,宣传社会公众知法守法的理念,以此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逐步改变农民工依靠传统的习惯做出决策、凭借个人喜好决策等不良行为,转而依靠法律法规为指导决策,以此推动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变迁。其次,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一方面,要创新宣传渠道,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等渠道展开普法宣传,让法律法规进入农民工的视野,成为农民工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要主动展开宣传,要结合农民工的特征、农民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违法违规行为,撰写专门的宣传文章进行宣传。再次,要在农民工队伍中挖掘一批知法守法的典型、违法违规的典型,对于知法守法的典型要重点进行宣传,鼓励农民工向这些人才学习,转变法律意识。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要重点予以打击,形成打压的高压态势,避免违法违规行为受到鼓励,促进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
2.多措并举对农民工展开培训
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培训则是重要的外部力量之一。首先,要加大培训投入,当前,针对农民工的培训诸多,既有地方政府组织的转移就业培训,还有各种技能型的培训,这些培训活动中政府财政投入较多,建议在这种财政投入中适度加入法律法规培训的内容,并明确法律法规培训的基本目标和任务要求,通过明确投入甚至加大投入来保障法律法规培训落实。其次,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针对农民工的主要就业领域、与农民工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培训,特别是在这些法律法规本身发生变迁时,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帮助农民工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指导和规范自身的行为。
3.完善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配套体系
首先,要完善政府参与的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体系,政府在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各级政府部门要结合辖区内农民工的情况,制定农民工法律法规培训方案,并制定中长期农民工法律法规培训规划,以此指导政府行为。特别是,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组织对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评估工作成效,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其次,要完善用人单位支持的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体系,要明确用人单位在农民工法律意识变迁中的责任,如培训责任、教育责任等,建立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农民工法律法规意识变迁工作的体制机制,如允许相关的工作费用在税前扣除等,形成一种激励机制。
[1]王春林.关于加强农民工法制教育培训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6).
[2]赵艳.浅谈我国农民工法律意识的现状[J].法制博览,2013,(12).
[3]陈静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保护法律的缺失核算及其路径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3,(5).
[4]陈志忠,王恭顺.浙江省农民工法律援助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司法,2013,(5).
[5]王莹博.农民工法律认知与维权方式选择——基于长三角地区的调查[J].法制与社会,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