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科学性*

2015-03-28肖光荣

湖湘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国家

肖光荣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科学性成为评判一切思想体系和理论形态的基本尺度,而衡量一切思想体系和理论形态科学性的主要标志在于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和对客观规律的把握,是否经受住实践的检验。习近平主政以来,十分关注国家治理问题。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讲话中又多次着重阐述了国家治理问题。可以说,习近平的系统论述已形成了完整的国家治理思想。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其对国家治理规律、治党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特别是经受住实践的检验,鲜明地展现出科学性维度。

一、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将这一基本原则概括为“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正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之中,成为其思想的精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和鲜明特色。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1]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立足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如习近平在巴西国会发表《弘扬传统友好共谱合作新篇》的演讲中指出,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习近平强调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习近平认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华民族历史传承的现代转化,“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有改进的地方,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注意避免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倾向,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势。”凡“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改革事项,“要坚定不移改”。[1]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基本原则,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

习近平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2]

坚持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唯物辩证法是观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始终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是习近平经常告诫我们的,也是他观察思考国家治理问题始终秉持的立场和角度。总书记注重以全局的视野、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国家治理问题;注重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把握问题的关联性、协调性。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我们观察形势、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习近平反复强调,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辩证地看问题。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题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1]

二、体现了对国家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

国家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被人们视为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漫长的中世纪,国家一直被视为神的意志的造物。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之后,人们开始以人的眼光,而不是以神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但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是从所谓“抽象的人”的眼光来看待国家的本质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国家是建立在人的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国家的本质是人类理性的自我发展。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不是人类理性的自我发展,国家不仅是阶级矛盾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且也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它决定了国家内部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辩证统一。如何实现国家管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在阶级社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的国家管理权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的,都将通过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统治机制来实现。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写了《国家与革命》一书,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不仅教育俄国布尔什维克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他们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也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结合本国实际,解决本国的国家与革命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可能穷尽国家治理规律,不可能对现在的国家治理作充分的注解。正如习近平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讲话中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也“发生了严重曲折”。[3]

之所以说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体现了对国家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不仅体现在它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

习近平亲任起草组组长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决定》共24次提到治理,主要有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小区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体制、治理结构、治理方式、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第三方治理等等提法。由此可见,国家治理不但是一个战略目标任务,而且是各级干部必须掌握的工作方式方法。习近平开启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全新阶段。

习近平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称之为“第五化”,构成了更为完整的现代化目标,也更加凸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前四化可以称为经济基础层面的现代化,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层面的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日益紧迫和重要。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与时俱进的勇气、敏锐的政治眼光和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习近平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同于一个系统工程,表现为宏大的治理体系。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3]。习近平还指出,“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志。”[4]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经济领域的市场治理、政治行政领域的政府治理、文化领域的文化和思想道德治理、社会领域的社会治理和实行基层群众自治、生态文明领域的生态治理、国防建设领域的军队治理、党的建设领域的执政党治理。

习近平强调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3]在习近平提出的国家治理能力系统中,首先强调的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这就是依靠法律制度和规章制度进行依法治国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能力,也可以说是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总能力。同时,要把这样的能力运用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及国防建设中去。

习近平强调国家治理既不能割断与本国历史和文化的联系,也不能割断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和社会主义国家已有的实践之间的联系;同时,对国外的治理理论和治理的经验与做法,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排斥拒绝,而要很好地进行吸收借鉴。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相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1]

习近平强调国家治理最根本的是靠法治。习近平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实质上就是“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3]。为此,习近平要求务必在2020年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5]习近平着重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6]。

三、体现了对治党规律的深刻把握

我国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执政体制,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国家治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成效。

建国以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重视党的自身建设,为治党规律的把握作出了重要贡献。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对党的执政经验的科学认识和执政规律的初步探索,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增添了新的科学内容。然而,由于历史的强大惯性及现实条件的局限,党在执政以后仍然沿袭了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领导模式,导致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等严重弊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思想,以及改革党的领导制度的初步实践,为更深入地认识和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增添了新的理论成份和实践养料。

江泽民在新的探索实践中提出了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课题,并围绕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长期执政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于政党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党理论的研究,着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观。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尤其是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不少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治党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

习近平强调“打铁还要自身硬”。治党与治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治好党,才能治好国,只有党自身过得硬,才能有治国的资格,才能长久治国,才能治好国。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500 多万党员、在一个13 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我们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会被历史淘汰。必须把从严治党贯彻和体现到从严管理干部、从严管理党员队伍、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7]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央“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责任担当,是对全党同志的警示,也是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基本方针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强调解决“四风”问题既着力治标又注重治本。“四风”不仅影响党风,也影响政风和民风,要以解决“四风”问题为突破口,从而整顿党风,转变政风和民风。习近平指出,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着力治标又要注重治本。对提出的目标,都要分清轻重缓急,从实际出发进行细化和量化,然后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加以实施,使措施和目标配套,把目标要求落到实处。长效机制一定要起作用,思想不能疲、劲头不能松、措施不能软。[8]

习近平强调要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应该权为民所用;如果权力不受监督与制约,就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擅权、特权等现象。因此,治国必须治权,治党也必须治权。习近平强调,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反腐倡廉关键在于“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9]

习近平强调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习近平在肯定中央政治局起表率作用、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畅通人民群众举报和监督渠道、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坚持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切入口来扶正祛邪等成绩的同时,又特别强调,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10]

习近平强调要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得民心者得天下。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得民心的关键举措,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在,是治国安邦的核心内容,也是治党的最后落脚点。习近平指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并由此要求广大基层党组织积极主动解民难、排民忧、顺民意,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11]

四、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波兰革命家卢森堡曾视社会主义为一块有待人们奋力开拓和辛勤耕耘的“处女地”。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自然有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

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执政以来,提出了一整套国家治理思想,从中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习近平强调国家治理是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的国家治理。国家治理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有种观点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治理才是现代化的,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应该实行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两院制。言下之意,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对此,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1]

习近平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一个不断认识与发展的过程。毛泽东于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两化”即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毛泽东于1959年末至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中提出“四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周恩来于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地把“四化”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提出来,即要“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习近平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继“四化”之后的“第五化”提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的高度,无疑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刻认识与把握。

习近平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1]。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在当前物质文明建设较硬、精神文明建设较软的情况下,显得尤其重要与紧迫。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层面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无疑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又一深刻揭示。习近平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

习近平强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这个主张与定力就是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改革中,要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同时,又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在实践中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1]

五、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不仅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对国家治理规律、治党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更重要的是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在经济领域的市场治理实践方面,正在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形成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投资与生产经营者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的现代市场体系,坚决清除市场壁垒、地方与部门保护主义,不断提高资源分配正义和公平性。不断实现经济转型,以创新型驱动实现经济“新常态”。

在政治行政领域的政府治理实践方面,政府正在转变职能,不仅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地方放权,而且突出统一效能、强调服务到位,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正在努力做到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四个分开。正在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标准明确、程序严密、运作规范、制约有效、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不断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政府职能,建设现代政府。

在文化领域的文化和思想道德治理实践方面,正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治理的体制机制,积极培育传统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培育好文化要素市场。正在注重培育一种汲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反映时代发展和中国实践要求、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努力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注重凝聚中国精神、依靠中国力量、树立中国形象、共筑“中国梦”已成为强大的主旋律。

在社会领域的社会治理和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方面,正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不断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正在构建群众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不断推进基层群众自治,使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努力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从允许单独生二胎、探索统考减少科目、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到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放开小城市落户,几乎与每一个中国人“生、老、病、死”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都在社会治理中得到体现。

在生态文明领域的生态治理实践方面,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正在加大生态治理,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正在坚决摒弃“有毒GDP”、“黑色GDP”。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正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各种各样的清新空气行动、清水河道行动、绿化美化行动、清洁村庄、清洁社区行动等等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

在党的建设领域的执政党治理实践方面,“实施八项规定”,正上率下,以正治政。坚持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反对“四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领导联系群众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干部考评制度、行政问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表达制度等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制度上保障群众路线的落实。

在国防建设领域的军队治理实践方面,正在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表现出坚硬风骨,特别是在维护海权方面频频亮剑、大有作为。建立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重点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

总之,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既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实践的总结与创新,既有立足于整体全局的宏观把握,又有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具体部署,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体现了对国家治理规律、治党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充满着合党心、顺民意、鼓士气的巨大感召力,深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认同和拥护,昭示着一个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新阶段正在到来。

考文献:

[1]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

[2]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20.

[3]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

[4]习近平.坚持以强军目标引领改革围绕强军目标推进改革为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提供有力制度支撑[N].人民日报,2014-03-16.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6]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

[7]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3-06-28.

[8]习近平.在听取河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情况汇报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10.

[9]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Z].2013-01-22.

[10]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Z].2014-01-14.

[1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Z].2014-01-20.党建研究,2014,(2).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国家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