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注我新奇诡异
——论王闿运对宋玉《高唐赋》的阐释
2015-03-28肖友芳吴广平
肖友芳,吴广平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六经注我新奇诡异
——论王闿运对宋玉《高唐赋》的阐释
肖友芳,吴广平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王闿运一生的志趣就是要做纵横家,他注释《高唐赋》,亦时时可见其纵横家的思想。他的注释采取的不是“我注六经”的方式,而是“六经注我”,因而别开生面,呈现出新奇诡异的特征。在王闿运的眼里,宋玉《高唐赋》并非是一篇山水赋,而是一篇政治、军事赋,其中描写的巫山神女以及自然山水、飞禽走兽都是有政治、军事象征含义的。同时,他以《高唐赋》为载体,借注释《高唐赋》之机,引申发挥,暗中表明了自己在政治、军事、外交上对时局的看法。
宋玉;《高唐赋》;王闿运;《楚辞释》
“经典是时空的产物,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反复考验、被反复选择和确认的产物。”[1]26所以在阅读经典时才有梁旭东所说的“经典更像是一种精神,一种体验,一种生命的感悟。”[2]战国时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高唐赋》,经过时间的洗礼,已成为辞赋的经典名篇。历代学者在笺注《高唐赋》时,往往揉入自身的人生遭际、个性气质、学术思想等,使《高唐赋》的笺注蒙上了时代、个人的色彩,以致于《高唐赋》的主旨就像赋中描写的巫山云雨,是那样迷离缥缈、不可捉摸。据马世年、李诚瑶两位学者统计,历代学者关于此赋的主旨有讽谏说、寄寓说、主淫说、山水说、言情说、娱君说、心理疏导说等七说[3]。事实上,关于《高唐赋》的主旨清代王闿运还提出了奇特的“申屈子之奇谋”一说,这在《高唐赋》的研究接受史上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
一
王闿运(1833—1916),湖南湘潭县七都(今湖南省湘潭县云湖桥镇)人,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文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崇拜屈宋,酷爱《楚辞》。其组诗《秋兴十九首》其十三云:“荒哉楚宋生,翩翩赋高唐。”[4]49即将自己创作诗赋比作宋玉创作《高唐赋》。光绪九年(1883年),王闿运完成《楚辞释》一书的写作。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仲秋,由其弟子成都方守道整理,交由成都尊经书院刊印。王闿运《楚辞释》,凡十一卷。卷一至卷十所收的屈原、宋玉作品是《楚辞章句》原有的,而卷十一收入的宋玉《高唐赋》则是从萧统《文选》中选入的,王闿运是将《高唐赋》作为附录收入的。
王闿运《楚辞释》一书之特色,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概括为“奇邃”[5]247,即奇特幽深。他注释《高唐赋》,亦具有此鲜明的特征。他在为《高唐赋》所作的解题中说:
《高唐赋》者,宋玉之所作也。旧以高唐为云梦之台。今案高唐邑在齐右,云梦泽在南郢,巫山在夔,三地相去五千馀里,合而一之,文意淆乱,由不知赋意故也。古今文人,设词众矣。至于昼幸妇人,公荐枕席,于文不足以增词彩,于理徒以为秽乱,虚作此言,果何为哉?盖尝登巫山,望秭归,临夔门,泛夏水,深求秦楚强弱之故。读《离骚》《回风》(引者按:即《悲回风》之省)之篇,得屈子之忠谋奇计,在据夔巫以遏巴蜀,使秦舟师不下,而后夷陵可官,五渚不被暴兵。东结强齐,争衡中原,分秦兵力,楚乃得以其暇,招故民,收旧地,扼长江,专峡险。良媒不遂,顷襄弃国,秦师并下,贞臣走死。弟子宋玉之徒,崎岖从迁,假息燕幕,畜同俳优,不与国谋。然坐见危亡,追思远谟,虽势无可为,而别无奇策,乃后叹息窃泣,哀楚之自亡也。情不能已,因遂作赋。首陈齐楚婚姻之交,中述巴蜀出峡之危,
末陈还都夔巫之本。计言不显则意不见,故直以幸女立庙,明当婚齐,申屈子之奇谋,从彭咸之故宇。
后有知者,明楚之所以削,秦之所以霸,然后服达士之远见,申沉湘之孤愤矣。[6]174-175
王闿运认为《高唐赋》中的“高唐”不在楚之云梦,而是属于齐国的地名,即高唐邑;他进而认为宋玉创作《高唐赋》的目的是“直以幸女立庙,明当婚齐,申屈子之奇谋,从彭咸之故宇”,主张《高唐赋》是宋玉申述屈原的忠谋奇计,主张齐、楚联婚,复兴楚国,共同对抗西边的强秦。因此,王闿运将宋玉《高唐赋》看作是一篇“哀楚之自亡”的具有浓厚政治隐喻色彩的辞赋。这样一种理解与认识,在以往的宋玉《高唐赋》接受史上是没有过的。王闿运之所以将不属楚辞体的《高唐赋》作为附录收入《楚辞释》,原因就在于,在他看来,《高唐赋》的主旨与屈原辞作的主旨是相通的、一致的。
二
将王闿运《楚辞释》对《高唐赋》的阐释与他的《湘绮楼日记》和《湘绮楼诗文集》综合起来进行考察分析,我们认为王闿运对宋玉《高唐赋》的阐释主要有如下观点:
1.王闿运认为宋玉《高唐赋》所描写的内容是与屈原作品的主旨一脉相承的
王闿运《楚辞释》认为屈原所有作品的主旨都是表现其谋返怀王、复兴楚国的忠谋奇计(所谓谋返怀王,即屈原设法将被扣留在秦国的楚怀王营救回国)。《离骚》述说了为返怀王、谋废新王的密谋;《九歌》《九章》述说了谋返怀王之计,表明己死之心;《九辩》《高唐赋》为宋玉追思屈原的安国之谋,申屈原之志。王闿运《楚辞释》卷十一笺注宋玉《高唐赋》,先引唐代李善《文选注》卷十九《高唐赋》的注释,后列王闿运自己之注释。王闿运不认同李善的“讽谏之说”。在王闿运看来,《高唐赋》“首陈齐楚婚姻之交,中述巴蜀出峡之危,末陈还都夔巫之本”。正是基于这样的看法,王闿运诠释《高唐赋》,时常将其中描写的神话故事、自然山水当做政治、军事寓言。我们且看王闿运对《高唐赋》某些句子或段落的诠释:
“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闿运解释为:“进枕席者,女御之职,言齐楚复通,当结婚姻。”[6]176
“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王闿运解释为:“正妃匹之名也。辞,犹谏也。去,去齐也。结齐所以强,楚当还国谋长计,既得齐欢,当进居故都从先君旧封。祖宗陵墓皆在夔巫,故妃后亦当在巫阳。倚高丘之阻以自固,言地险可拒秦也。”[6]176
“湫兮如风,凄兮如雨。风止雨霁,云无处所。”王闿运解释为:“湫、凄,寒惨之貌,喻国危也。止、霁,喻罢兵也。朝云无安处之所,言夔巫皆入秦也。”[6]177
“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王闿运解释为:“水军登岸,兵交相击,则被迫于隘而致死,必能却我会合之师。”[6]178
“猛兽惊而跳骇兮,妄奔走而驰迈。虎豹豺兕,失气恐喙;雕鹗鹰鹞,飞扬伏窜。股战胁息,安敢妄挚?”王闿运解释为:“此皆喻秦兵之暴、楚败之状。喙,息也。”[6]179
“王乃乘玉舆,驷苍螭,垂旒旌,旆合谐。紬大弦而雅声流,冽风过而增悲哀。于是调讴,令人惏悷憯凄,胁息增欷。”王闿运解释为:“旆者,将行旆旗也。合谐者,上下同心,还都巫也。大丝,喻君也。楚虽可存,屈原已死,非其谋之不用,故终返于悲惧。”[6]184
“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九窍通郁精神察,延年益寿千万岁。”王闿运解释为:“终显正意,以切谏王也。万方虽广,国害至近。不能通郁察滞,九窍精神且犹无用。岂贤圣之能辅乎?国见亡,而不知所由,叹息于年寿也。”[6]185
由上可以看出,在王闿运看来,宋玉《高唐赋》的内容就是企望返都夔巫、与齐联婚、复兴楚国、抵抗强秦。王闿运认为《高唐赋》的开头是说楚当与东邻齐国结为婚姻之国,并以此为依托,削弱秦国,壮大楚国。其中云雨之变,委婉地指责了楚国君主的无信行为,欲与齐结盟却又与秦交好,见欺于秦后,便谋与齐联姻。赋的正文描写山水地理之貌,在王闿运看来都是有隐喻象征含义的。其自然山水描写是象征若用屈原之计,可据夔、巫,阻止南下的秦兵;其飞禽走兽的描写是象征秦楚交战的惨烈,写了秦兵之暴,楚兵之败的原因。王闿运认为《高唐赋》的结尾讽谏了楚国君王亡了国却不知亡国的原因,哀叹了屈原之奇谋不能得到重用。王闿运解说《高唐赋》,完全是把宋玉《高唐赋》看作是屈原系列作品思想的延续,是追思屈原谋返怀王、复兴楚国的忠谋奇计的反映。
2.王闿运对“巫山神女”的身份提出了不同看法
关于“巫山神女”的原型与来源,据彭安湘博士统计,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九种观点:先妣兼高禖说、)巫儿(尸女)说、灵芝说、帝女或尧女说、云雨说、美神和爱神说、山鬼说、盐水女神说、复合型神祗说[7]。然而,在王闿运看来,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的起源另有由来。他在《巫山神女祠碑》中说:
《礼记·祀典》:“祠出云雨之山,天子秩之,诸侯望焉。”巫山自夏世孟涂以来,传祀帝女瑶姬,帝不知当何代也。有楚贞臣屈平,始亟言巫咸,其弟子宋玉乃言巫山。山之名巫,盖咸所典祀。殷人重巫,周人贵易。《记》曰:“示不敢专,以尊天也。”巫、易于后世,当谏官谋政之职,天子有事必进断焉,非夫禳祝奉祠之流。楚之先为文王师,与隗同祖,隗即夔也。芈、熊传巫咸之德言,故文王奉以为师,三代之道于是乎在。帝女主山,又在其先。稽古之神仕,在古曰巫。周礼始有男巫,然则,帝女乃圣神通灵,非仙人羽化者也已。巫之必取女者,岂不以妃后深居,尤好祷祠,设官专典,然后巫蛊之祸无由而作。古圣职微防嫌,噫其远与。左氏、庄生言圣人主山川者具有典记。自秦以来,乃不复传。而宋玉之赋巫山,有高唐朝云之事,其曰“先王幸之”,故为立庙,托神女以况先后也。讥楚后王弃先君之宗庙,徙夔、巫故都,而乐郢、陈。将不保妻子,故曰巫山之女,为高唐客。寄客如云,《诗》所谓“有女如云”者也。其后《神女赋》,则又以女喻贤人,如屈子之徒,故其词不及山川,比兴意显,各有实指。而后小儒不通天人,罔识神女主山之由,莫察人托喻之心,苟见其异,肆其咴嘲。[8]894[9]188①按:《湘绮楼日记》本所录《巫山神女祠碑》,《湘绮楼诗文集》本题目作《巫山神女庙碑》,正文文字亦有较大出入。本文引文以《湘绮楼日记》本为准。
由此可见,王闿运认为巫山自夏朝孟涂以来都传说是祭祀帝女瑶姬的;巫山之所以名叫巫山,是因为巫山乃巫咸所主持祭祀的对象。他认为宋玉《高唐赋》中的巫山神女是象征“先后”,即象征楚国先王的后妃,亦即象征楚怀王的后妃;而宋玉《神女赋》中的巫山神女是象征“贤人”。王闿运认为宋玉《高唐赋》中写到楚先王为巫山神女立庙,是讥讽楚国后来的君王抛弃先王的宗庙,将楚国故都从夔、巫迁到郢、陈,这是十分愚蠢的做法,将会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高唐赋》中巫山神女所说的“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就是象征楚国故都从夔、巫迁到郢、陈以后,楚国后妃随之迁徙,她们有“独在异乡为异客”之感。王闿运《巫山神女祠碑》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他对宋玉《高唐赋》的理解。在他的眼里,《高唐赋》中的巫山神女表面上虽然是一个神话人物,但骨子里却是楚国先王后妃的化身,而且寄托了对楚国迁都的讥讽。这样就把《高唐赋》中的神话叙述当作了一种政治书写与历史记录。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一种十分牵强的解释,也存在“过度诠释”之嫌。但是,我们认为王闿运在这里并非是追寻文本的原意,而是借诠释宋玉《高唐赋》来借古讽今。
3.王闿运欲借注释宋玉《高唐赋》来陈述屈原之军事才干,表达自己的军事新见
他从地理战略位置出发,探讨了楚国复兴之路。从我们前文所引用的王闿运对《高唐赋》的题解可以看出,他反对前人将高唐视为云梦之台的观点。在他看来,高唐即高唐邑,在齐国的右边;云梦泽在楚国郢都的南边;巫山在楚国故都夔的所在地;高唐邑、云梦泽、巫山三地相隔五千馀里,将三地绞在一起,会使《高唐赋》的内容混乱。王闿运认为,高唐的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它与巫山、南郢相隔不远,远游云梦,就可望高唐,楚国可近距离地向齐求救。“其务于东而失之于西,得于齐而失之于秦。”[8]894楚国可就近以齐国为靠山抗击秦国,但秦国也可借此打开楚国的缺口,所以宋玉的《高唐赋》有非凡的意蕴。王闿运认为宋玉写此赋的目的在于追叙屈原的安国大计,探究楚弱秦强之因,肯定屈原的军事才华。王闿运进而认为,楚之弱在于君命的反反复复,“欲结齐之好不终,乃改而入秦,又求好于齐”[6]175,失去最佳结盟的机会;后党人进谗,楚襄王听信谗言又力战秦国,导致楚国逐渐削弱乃至灭亡。为复兴楚国,力避秦国入侵,王闿运认为必须启用屈原的奇谋:首先,据楚之故都夔、巫,遏制秦军。王闿运在《巫山神女祠碑》中说:“宋玉之赋巫山……讥楚后王弃先君之宗庙,徙夔、巫故都,而乐郢、陈。将不保妻子,故曰巫山之女,为高唐客。”[8]894他认为失掉夔、巫,楚国就失去了最后的屏障;强楚的首要条件是还都夔、巫。夔、巫连接巴蜀,西疆毗邻秦国,东接齐国高唐。夔、巫磐石险峻,倾崎崖隤,地理位置险要。其次,管理夷陵,可使“五渚不被暴兵”。夷陵是仅次于夔、巫的军事要地。秦国削弱楚国,其目的在于占据巴蜀,夺取夔、巫,挺进夷陵。夷陵当蜀江之口,扼三峡之险,如果楚国能够很好地利用夷陵的地理环境,楚军就能依靠夷陵,休养生息。最后,与强齐结交,分秦兵力,楚国才能招揽故民,收复旧地,依靠险峡,扼住长江,恢复元气。若以险陈兵,据巫自固,则秦国不足畏惧。若据此计,楚国就可联合其它国家破秦国的连横之策,甚至可再次兴盛,问鼎中原。在王闿运的眼里,《高唐赋》简直是一篇寓意深远的政治、军事赋。
三
王闿运在《高唐赋》题解中,说他注释《高唐赋》的目的是为了“深求秦楚强弱之故”[6]174。他凭借注释宋玉《高唐赋》,深入探讨秦国强大、楚国弱小的原因,洋洋洒洒地大谈屈原的忠谋奇计,都是借注释宋玉《高唐赋》之机来阐述自己对清末时局的政治、军事乃至外交上的策略。王闿运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六个时期,见证了清末民初的衰败与动荡。他一直想以其帝王纵横之学,辅佐非常之人,试图改变清末的政局,匡世济民。虽有鸿鹄之志,却是曲高和寡。早期的王闿运以才学闻名,不循程、朱理学的旧辙,“不事性理空谈,强调躬行实践,期于致用。”[9]2从青年、中年到老年都在寻求幕府,以期被幕主重用,从而实现其匡世济民的抱负。但因性格狷介,有跅驰之风,又好纵横之计,虽有献策,却未被任用。“唯有家兼国,终身所共忧”[10]1142,最后只好学魏源、龚自珍等人“循汉学的门径,由东汉的古文经学而上溯西汉的今文经学,以研究《春秋》公羊学为阶梯,提倡通经致用”[9]2。熊希龄曾为王闿运下盖棺定论:“读《湘绮全书》,直接汨罗大夫、船山遗老。”[11]237认为其人格、气格继承了以屈原、王夫之为代表的忠君爱国、上下求索的湖湘之风。王闿运自己也曾表达此类观点,在《巫山天岫峰诗序》说:“余楚人也,国君麋熊,亲为文师,先正屈原,自夔迁湘。今湘、蜀舟行之路,江湖阻深,芳菲灵异,遗言閟义,具在《楚辞》。”[9]75我们认为王闿运其人所体现出来的屈原遗风,除了受屈原及其作品魅力的吸引,更多是一种悲剧性人物的心理认同感。相似的生命旅程、类似的生命张力,使王闿运对屈原表现出的不是一种心理上的同情,而是一种心灵上的认同与寄托,为此他时常感叹:“既恨屈原不见我,又恨我不见屈原!”[8]1314光绪八年(1882年),英、俄窥视中国西藏,中国西南边疆局势危急。王闿运的亲家、四川总督丁宝桢对此十分忧虑,与王闿运商量并请其代拟疏稿一份陈述天下之大计,“欲经营西藏,通印度,取缅甸,以遏英、法、俄之窥伺,且自请出使以觇夷情。”[12]114纵观王闿运游幕一生,“从大小战役的对策到重大战略的规划,从求贤之道的应用到具体人事的安排,从反侵略战争的应对措施到改朝换代的精心谋划”[13]83,他无一不参与谋划。王闿运暮年曾自题挽联:“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儿述诗礼;纵横计不就,空余高咏满江山。”[14]75萧艾先生所撰《王湘绮评传》亦云:“综闿运一生,欲做鲁仲连、陈汤而不可得,最后只好隐居讲学如申屠蟠。无怪乎他在晚年时常叨念着王摩诘的两句诗:‘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11]129他的志趣就是要做纵横家,因而他撰写的《楚辞释》,亦时时可见其纵横家的思想。
在王闿运的眼中,战国晚期东边的弱楚就好比清末的中国,西边的强秦就好比西方的列强,忠贞忧国的屈原就好比他自己。王闿运在注释《高唐赋》中阐述的屈原“弱秦强楚之策”,就间接地表达了他自己的“弱夷强华之策”。光绪八年(1882年)二月八日,王闿运“读《楚辞》、评释《九歌》,尤伤心于《山鬼》”,在他的日记里记下了他如此一大段感慨:
楚弃夔、巫而弱亡,屈子独欲复夔以通巴蜀,宋玉传其说。此自古智士秘计其谋,至余乃始发之。虽或谓屈、宋所不到,而此策自是弱秦复楚立奇未经人道者也。余今日亦有弱夷强华之策,无由陈于朝廷,用事大臣闻者尚不及子兰能大怒,其情悲于屈原,而遇则亨矣。古之伤心人别有怀抱,渔父、詹尹岂能笑之乎?[8]1078-1079
其中“复夔以通巴蜀”即是王闿运在《高唐赋》解题中所言他发现的屈原“忠谋奇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他光绪八年(1882年)代四川总督丁宝桢所拟奏疏中建言清末应“经营西藏,通印度,取缅甸,以遏英、法、俄之窥伺”的军事策略完全一致。此外,王闿运的《陈夷务疏》《御夷论一》《御夷论二》等皆为弱夷强华之策论,可惜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权贵皆视王闿运为一介书生,对其政治、军事策论都不屑一顾。“余今日亦有弱夷强华之策,无由于陈朝廷”,道出了王闿运的苦衷,所以欲借注释屈宋作品寄托自己对清末政治、军事、外交的主张与见解。他在《楚辞释》中注释《高唐赋》具有同样的特征。
通读王闿运注释的宋玉《高唐赋》,结合王闿运的人生经历,我们还可发现王闿运在《楚辞释》一书中附录《高唐赋》还有更深层的目的。《高唐赋》最后六句为:“思万方,忧国害。开圣贤,辅不逮。九窍通郁精神察,延年益寿千万岁。”王闿运注曰:“终显正意,以切谏王也。万方虽广,国害至进。不能通郁察滞,九窍精神且犹无用。岂贤圣之能辅乎?国见亡,而不知所由,叹息于年寿也。”[6]185在他看来,整个《高唐赋》除探讨了楚弱秦强的原因、追思了屈原弱秦强楚的忠谋奇计外,赋的结尾还借古讽今、点明主旨,讥讽了楚国君主不知国家即将灭亡,更不知国家即将灭亡的原由。
总之,王闿运一生的志趣就是要做纵横家,他注释《高唐赋》,亦时时可见其纵横家的思想。他的注释采取的不是“我注六经”的方式,而是“六经注我”,因而别开生面,呈现出新奇诡异的特征。在王闿运的眼里,宋玉《高唐赋》并非是一篇山水赋,而是一篇政治、军事赋,其中描写的巫山神女以及自然山水、飞禽走兽都是有政治、军事象征含义的。同时,他以《高唐赋》为载体,借注释《高唐赋》之机,引申发挥,暗中表明了自己在政治、军事、外交上对时局的看法。他的这种新奇的解说方式也影响到现当代某些楚辞学家。如蒋天枢、孙作云、路百占、冀凡等人都认为屈原许多作品反映了他组织兵力、反秦救国的经历[15-19];孙常叙和龚维英等人认为屈原的《九歌》是战歌[20-21];张中一认为屈赋是“屈原南征反秦复郢斗争的史诗”[22]。可见,王闿运的楚辞研究仍有余绪。
[1]王中江.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M]//刘小枫,陈少明.经典与解释的张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2]梁旭东.边缘情境与西方文学经典[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6):1-3.
[3]马世年,李诚瑶.《高唐》《神女》主旨新探——兼论宋玉赋作中的“娱君”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0(5):27-31.
[4]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三册[M].马积高,主编.长沙:岳麓书社,2008.
[5]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王闿运.楚辞释[M].吴广平,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13.
[7]彭安湘.高唐神女原型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57-60.
[8]王闿运.湘绮楼日记[M].马积高,主编.长沙:岳麓书社,1997.
[9]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一册[M].马积高,主编.长沙:岳麓书社,2008.
[10]刘长卿.湖南使还留辞辛大夫[M]//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一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1]萧艾.王湘绮评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7.
[12]王代功.清王湘绮闿运先生年谱[M]//王云五.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6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8.
[13]周柳燕.王闿运的生平与创作[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14]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第五册[M].马积高,主编.长沙:岳麓书社,2008.
[15]蒋天枢.楚辞论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16]孙作云.屈原的放逐问题[J].开封师院学报,1961(1):43-59.
[17]路百占.庄蹻历史考辨——兼论屈原诗作和庄蹻的关系(上)[J].许昌师专学报,1982(1):1-9.
[18]路百占.襄初屈原迁地为江南说质疑[J].许昌师专学报,1984(1):36-45.
[19]冀凡.以史论世,旧学新构[M]//黄中模,王雍刚.楚辞研究成功之路——海内外楚辞专家自述.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20]孙常叙.《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体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1978(1):249-256.
[21]龚维英.《九歌·国殇》祭祀战神蚩尤说[J].文学遗产,1985(4):24-30.
[22]张中一.屈赋——屈原南征反秦复郢斗争史诗[M].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8.
On Annotations of Song Yu’s Fu on Gao Tang by Wang Kaiyun
XiAO Youfang,WU Guang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
Wang Kai-yun’s ambition is to become a politicians strategist.In his annotations of Fu on Gao Tang,the idea of the politicians strategist can be often seen.He took the principle of“Six Confucian Classics annotating my thoughts”instead of“my thoughts annotating Six Confucian Classics”.So his annotations are quite special,innovative and mysterious.In hismind,Song Yu’s Fu on Gao Tang is nota scenic fu buta politicalandmilitary fu,in which the Goddess ofWu Mountain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have the political ormilitary symbolic meanings.Thus,he used Fu on Gao Tang as a vehicle to express his own opinion on politics,military affairs and foreign affairs in its annotations.
Song Yu;Fu on Gao Tang;Wang Kaiyun;Chu Ci Shi
I206.2
:A
:2095-4476(2015)03-0034-05
(责任编辑:陈道斌)
2014-12-01
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1A038)
肖友芳(1988—),女,湖南汉寿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吴广平(1962—),男,湖南汨罗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