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致的学术思维路向
——金德万研究员新著《沉潜中的惝怳》评介
2015-03-28胡贤鑫
胡贤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新致的学术思维路向
——金德万研究员新著《沉潜中的惝怳》评介
胡贤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沉潜中的惝怳》一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度解析,并要求着眼于以问题为中心,把问题意识与思想方法结合起来;着意于拓展研究空间,激发理论思维活力和内在张力;着力于经典创造阐解,申扬其精神特质和当代启示意义,昭示出新致的学术思维路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导向;研究空间
自200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被设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二级学科以来,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学者们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积极进行多向深入的专题探索,涌现出一批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金德万研究员新著《沉潜中的惝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和思考》[1],则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新致的思维路向而引人瞩目,其学术关注点和研究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着眼于以问题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的实践指向性很强,这一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必须从实际问题出发。学术界近来提出的“中国实践”、“中国问题”更是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着力点和着重点。“中国实践”内生出“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要立足“中国实践”研究“中国问题”,其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答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要依托两大根基,即实践根基和群众根基。从实践根基来看,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根源性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历史进程蕴含着实践目的、实践形态和实践结果,其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产生和突现问题,问题成为理论产生的逻辑起点和认识提升的重要介体,理论认识只有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才能得到检验和验证。实践根基重在从现实实践中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显示出科学性(真理性)指向。从群众根基来看,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力量,也是实现解决中国问题的主体力量,必须依靠群众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同时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群众根基重在依靠人民群众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显示出价值性指向。著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和结果,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回答和正确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就是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和文化语境下提出、思考和解决不同的问题,就是运用中国方式解决中国问题,问题的不断解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实现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致新,保持永不衰竭的生机和活力。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当满腔热情地面对新情况,脚踏实地解决新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境界。”[1]180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来说,必须强化问题意识,真正确立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原则。具体问题是催化和助力学科建设的生长点,是引导学科发展的指南,也是推动理论思维的原动力。要着眼于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自觉地有意识地发现和提出所要研究和解答的问题。问题是现实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声,具有征实性、时代性和聚焦性。以问题牵引研究,以使研究的目标更为明确,使研究的指向更有针对性,使研究的结果更有实际成效和学术价值。著者明确指出,从学理思考来看,提出问题要显现出敏锐独到眼光,解析问题则要表现出真知灼见,藉问题专探而致学术专诣。学科体系的内容建构涉及到多方面有待阐解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跨学科跨界域的。必须以问题为中心而实现对所涉学科和界域的跨越性观照和综合性研究;必须从问题出发,根据问题的设置和需要,来择取和组织相关学科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融通性阐解,以利于提升学科研究的科学化水平。总之,确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中心,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基本原则。《沉潜中的惝怳》一书着重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原则,并据此着重探讨了一些重要的学理性问题,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进程与中国文化语境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表述方式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话语权问题、思想形态学方法论问题、理论表述的形式特征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界接触较少或未加深究的,著者分肌擘理多维透析,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富有学术建设性,显现出创造性的理论品格。
二、着意于拓展研究空间
回顾反思和再思新探是学术研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法。该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和进展情况进行了回顾和反思,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其总体研究在理论致思上主要集中于六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背景、现实针对性和概念范畴发展演进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属性特征研究;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研究;六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六个方面涵盖了本学科研究的主体内容和重点。著者着重指出,深入推进本学科研究,需要进一步开拓学术视野和拓展研究空间,从下列问题着手进行再阐解再探索,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范畴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不同历史阶段(即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系统中某些特殊语言现象(如“自由与必然”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概念阐解(如“实事求是”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特质和价值指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特质和价值指向等,需要进行多角度、多维面、多层次的深度阐析,以利于全面构建科学完整的学科体系。著者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积极面向时代的新趋势,更加关注现实的新发展,着重研究和科学解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以取得理论认识的新突破。特别是“对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矛盾与问题提供更加深入的回答,正是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空间”。[1]180
该书还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造的逻辑进程,即社会实践发展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提出新课题和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在坚持和发展中不断地做出新的呼应和新的回答,新的实践推动理论创新,新的理论成果又指引实践新发展。如此新以促新日新又新,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1]185这也点明了科学理论发展的趋新致新取向。著者认为,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可以得出三个规律性认识,一是坚持“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法则;二是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三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1]186这就紧紧抓住了论题的基础、关键和核心,深切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和生命力。
在著者看来,进一步推进研究的拓展和深化,要整合把握两个层面,实践层面指取得实践成效,实现实践创新;理论层面指取得理论成果,实现理论创新,实践成效检验和验证理论创新。要着力把握双重维度,纵向维度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脉络,横向维度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和两大理论成果。要着重把握三个关节,即学科研究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要注重把握三个要求,即民族化要求(立足中国国情,适应民族特点,通过民族形式,解决中国问题)、时代化要求(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主题,符合时代要求,反映时代趋势)、科学化要求(体现理论认识的真理性,为实践所验证,符合真理发展规律)。要全面把握学科体系建构,包括概念范畴体系和理论话语体系。要辩证把握多种关系,即上述各要点的内部关系和内外关系,本学科与同属二级学科的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相兼相制相辅相成,互动互促互渗互化而有机统一,形成学科整体性和实质一体化,具有学术综合性、系统集成性和内在关联性。为此需要加以整体通观和综合把握,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突现出学科研究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要求,即学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进一步激发思维活力和理论生命力。著者对上述问题的反思和新探,把横向拓展和纵深开掘结合起来,自出机杼而倾力于创造性阐释。
三、着力于经典创造阐析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路的先驱探索者和成功开创者。该书重视对经典创造的典型分析,特辟专章对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路的艰辛探索进行具体分析,并把毛泽东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著者以延安时期为限,以此一时期党的文献为据,具体分析说: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首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命题,[2]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此问题认识有了新的理论自觉。这一命题依托三点支撑。一是国情论,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真正认清和掌握中国国情,科学把握中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需要;二是批判论,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大力批判“本本主义”,坚持具体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反对对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的教条式的僵化理解;三是应用论,强调关键是结合实际重在应用,在应用中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新创造。毛泽东在批判与建构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路,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
著者认为,毛泽东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现途径上,立足于中国国情,把科学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成功解决了中国实际问题,开启了新的路向,这是中国式发展道路。在创造特点上,推进了理论新创造,新的理论话语具有民族形式和中国特点、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这是中国式理论创造。在思维原则上,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成为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基本思维原则和思想方法,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标志”[1]348。这是中国式思维原则。“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论述,可以最终归结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确定为实事求是,是他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最大的理论贡献。”[1]348中国式发展道路、中国式理论创造、中国式思维原则,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支点,突现出科学性、现代性、民族性和致新性特征。著者进而指出,毛泽东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强调以研究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双向互动共同提升,“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推进的新路。”[1]358著者还强调指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的成功探索和独创性历史贡献表现为四点,即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立足于中国实际创造性运用;批判地继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有效利用民族形式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反对和抵制教条主义错误倾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349这就深刻揭示了毛泽东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意义。
该书还通过对毛泽东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路的具体叙述,进一步阐明了其在思维论和方法论上所提供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第一,理论指导,坚持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指导作用,精通科学理论又掌握中国国情,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第二,理论应用,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结合中国实际按照中国特点加以应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理论创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把丰富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阶段,“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1]344理论指导是前提,理论应用是关键,理论创造是标的,既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又产生中国式新理论。理论创造要求结合中国实际,突现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也就是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把“外来马”变为“中国马”,既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的确是中国式的。这些分析剀切精当而深中肯綮,也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真谛奥义。
纵览全书,大体可以窥见:该著着眼于以问题为中心,把问题意识和思想方法结合起来;着意于拓展研究空间,激发理论思维活力和内在张力;着力于经典创造阐解,申扬其精神特质和当代启示意义。著者在论述中纵横开合,举重若轻,表现出深入把握重点聚焦关节紧扣肯綮的眼光和能力,彰显出思维逻辑的明晰性和理论阐析的深刻性,更是昭示出新致的学术思维路向。
[1]金德万.沉潜中的惝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和思考[M].广州:南方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
(责任编辑:倪向阳)
2014-10-20
胡贤鑫(1955—),男,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