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几个误区浅议

2015-03-28冯石岗梁思远

关键词:误区新形势教学

冯石岗 梁思远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几个误区浅议

冯石岗梁思远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给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诸如重视转变教学观念而忽视学科知识传授,重视转变教学方法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重视更新教学手段而过于依赖电化教学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走出误区,正确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使思想政治课充满魅力,焕发生机。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误区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5.05.032

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同时也带动了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转变,不少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更注意发扬民主,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教学形式越发开放。不可否认,这些转变给思政课教学带来诸多益处,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主动性得到加强,课程效果有所改进。但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忽视学科知识传授,忽视教师主导作用,过度依赖电化教学手段等。

一、误区之一——忽视学科知识传授

(一)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观念落后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其教学和考试的特点突出表现为:重知识点的记忆,轻理论和观点的运用,学生不能很好地用思政课上所习得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看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对教师的服从,忽视学生的自主创新,学生被动的接受课本的知识和观点,听从教师的讲授;注重于考试成绩,轻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只需用考试来证明自己的学习成果,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并在能够体现于日常行为中的没有几个。

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学生对于思政理论知识只是有了粗浅的认识,并没有理解、领悟到内在的精髓,也没有在学生的内心留下深刻的烙印,更不会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社会实践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缺乏主体的体验和实践,认识往往难以内化,更难以转化为个体行为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学生“知行不能合一”的局面。这样的局面显然有悖于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效果。

(二)更新教学观念却陷入忽视学科知识传授的误区

为改变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弊端,更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观念,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给予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指导性文件,我国高校思政课在文件的指导下,更加注重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用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特点和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求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真正使大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还是新颖活泼的形式,高校思政课都不能偏离知识传授这个重点。有些教师已经出现了重教学形式、重与学生的互动、重课程的趣味性、重学生的实践参与,而忽略理论知识的现象。这样的舍本逐末的做法歪曲了更新教学观念的本意,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三)更新教学观念的同时要保证学科知识的传授

更新教学观念与保证思政学科知识的传授并不是两个相悖的概念,学科知识是基本,教学观念是指南,没有学科知识的支撑,先进的教学观念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引导,只传授学科知识,思政课就会陷入固步自封、事倍功半的境地,既得不到创新和发展,又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保证学科知识的传授,在此基础上用更先进、更有效的教学观念指引,我国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大学生思政教育才能有理论支撑、有科学根据。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用先进文化熏陶学生、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学生们才会真正地理解思政课的精髓,并转化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高校思政课是一门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方向性和知识性的重要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运用科学巧妙的手段,引导教学共鸣,注重学生感受,倾听学生想法,更要时刻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思想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使思政理论知识能够根植于学生内心,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二、误区之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应当改进

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不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采用从上至下的单向灌输形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育、学生服从”,“双向交流”较少。传统的思政课课堂缺少提问、讨论、让同学们自我展示这样的环节,不容易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教师也无法了解到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课程的想法、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忽视了同学们的自我感受。这样的情形势必会影响到思政课的课堂效果,影响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让思政课教师的辛勤工作付之东流。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当代大学生出现了诸多新的群体性特征,如主体意识强、参与意识强、自决意识强等特点。当代大学生普遍个性鲜明,而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多习惯对大学生“一刀切”,忽视其多样性和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所差异,对于课堂知识接受程度有所不同,内化程度也不尽相同,思政课教师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不同进行教育,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丰富教学方法却陷入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误区

高校思政课的深化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大学生新变化、新情况和新特征做出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政课改革至今,大部分思政课教师都能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进程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当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深刻的认识。

但实际上,在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不理想,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当作教学理念的转变,用以避免“灌输”、“填鸭”之嫌。有的教师采用学生分组讲课、教师点评的形式,有的教师课堂时间多用于学生发言和讨论,这样做固然可以提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但凡事过犹不及,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使思政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高校思政课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修养、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形势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个学科分支,内容庞杂有难度,尤其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他们本身缺乏文科基础,如果老师不能够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研读、透彻分析,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吃不透、搞不懂、一知半解的情况。这样显然有悖于高校开设思政课的初衷。

(三)丰富教学方法的同时要重视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而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更具支配性,思政课教师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角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占有支配地位的一方,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1]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提升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思政课的教学的同时,一定要牢牢把握好“度”,既要点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也要对学生讨论进行引导,还要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进行匡正,必要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在上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应变,及时干预,把握住课堂进程和走向。

三、误区之三——过度依赖电化教学手段

(一)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是课堂上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依赖于语言、文字、印刷教材,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传统思政课堂的标准配置。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教师口头讲述为主、黑板书写为辅,趣味性不强,较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校思政课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于生动活泼的大学生来说略微乏味,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不仅不会勾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会造成学生对思政课的反感和排斥。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仅仅依靠单纯的书本知识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的,必要时教师要通过分析案例、放映纪实电影等方式使学生更为细腻的对知识进行吸收。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最新的理论成果以及党和国家的新要求,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网络手段,将新鲜的理论知识、最新的社会动态、当前的国际形势等内容及时呈现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广泛地通过互联网获取资料和案例,仅凭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无法使课程血肉丰满、与时俱进,无法使学生及时、直观、全面、整体地理解课程知识。

(二)革新教学手段却陷入过度依赖电化教学手段的误区

大数据时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量大而繁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运用于教学领域的幻灯机、计算机和投影仪等电化教学手段应运而生,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到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在思政课堂上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集声音、图像、影视、动画于一体,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教学过程更具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直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能够加大教学内容的密度并提高教学效率,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直观的知识体系。[2]这些科学技术手段在思政课堂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的缺陷和不足,提升了课程的效果,获得了教师和学生的青睐。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电化教学手段给当今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许多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心制作课件、收集视频音频资料,甚至直接从网络上下载课件,但课件的内容却照搬课本、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只是起到了代替板书的作用。教师过于依赖电化教学手段,减少或取消板书内容,学生一开始可能会被新鲜的内容所吸引,但是长此以往,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逐渐变成单纯的听众,不仅会造成走神的现象增多,还会从某种程度上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很好地跟上教师的思路,甚至不能深入地理解知识。照此情形,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就有种“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感觉,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长此以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革新教学手段的同时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不少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电化教学就意味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须知,电化教学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中的优点不应当被忽视,讲授法、讨论法和演示法等优良的传统教学手段在当今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仍然具有用武之地。因此,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不应当将所有的知识讲授都依赖于电化教学手段,整节课不动粉笔、不写板书,电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都应当参与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发挥各自的长处,趋利避害。教师应当将电化教学手段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际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有目的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俗话说过犹不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形式,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也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全部应用现代化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并不完整,而仅有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也不科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效果放在第一位,在摈弃传统课堂教学中弊端的同时,吸收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与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将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体系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责任编辑远扬)

[参考文献]

[1]任平.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研究[J]. 学理论,2009(29): 199.

[2]贺艳秋.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4): 93.

本刊加入“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的声明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本刊上述声明。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454(2015)05-0114-04

[作者简介]冯石岗(1955-),男,河北冀州人,管理学博士,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梁思远(1990-),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8-27

猜你喜欢

误区新形势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