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国民”
——试析伪满洲国教科书《满语国民读本》

2015-03-28刘学利张学鹏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满语伪满洲国读本

刘学利,张学鹏

(1.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37)

制造“国民”
——试析伪满洲国教科书《满语国民读本》

刘学利1,张学鹏2

(1.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37)

伪满洲国是日本侵华时期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的存在14年的殖民政权,期间教科书发展已经偏离基本特质,沦为伪满政权的统制工具。此研究通过分析“国民科”教科书——《满语国民读本》的历史背景、编写概况及文本特征,揭示伪满政权控制教科书最深层的思想动机。《满语国民读本》通过重新定义“国家”、“国民”,以及“满洲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等来达到制造忠顺“国民”的终极目的。

伪满洲国;满语国民读本;教科书;国民

伪满洲国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前清废帝溥仪侵占我国东北、肢解我国版图而建立的殖民政权。伪满政权将教育作为其政治之延续、军事之后援,利用教科书编造事实、篡改历史,泯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宣扬侵略有理。在此期间,“教科书作为意识形态控制与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发展已经偏离了自身的独特追求,而直接成为政治的工具。”[1]《满语国民读本》是伪满中小学“国民科”教科书,在其“国民教育”中充当重要角色。

一、《满语国民读本》的编写出版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地区教育的统治,伪满政权于1937年5月公布“新学制”之敕令,是年10月伪民生部①公布以该敕令为基础制定的《学制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规程》,并自193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学制”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洲国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的重要措施,《学制纲要》明确提出了其奴化教育方针,即“遵照建国精神及仿日宣诏之趣旨,以咸使体会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之关系及民族协和之精神,阐明东方道德,尤致意于忠孝之大义,涵养旺盛之国民精神,陶冶德性,并置重点于国民生活安定上所必需之实学,授予知识技能,更图保护、增进身体之健康,养成忠良之国民,为之教育方针”[2]。

根据“新学制”,东北原有初等小学校改为“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改为“国民优级学校”,“国民科”在初等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居于核心地位。实质上,“国民科”打乱了学科的逻辑体系和系统知识,将修身、历史、地理、自然等学科生搬硬凑为一门科目,使其成为宣扬伪满洲国“国民道德”、制造“国民”的重要工具。并把“汉语”改成“满语”,而日语则“依日满一心一德之精神,作为国语之一而重视之”[2],妄图以此手段逐渐用日语完全取代汉语,以利于日本殖民统治。由于“新学制”改变了原有的学校体系及课程设置,教科书相应地也需要全面重新编撰。

“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一至八卷)、“国民”优级学校《满语国民读本》(一至四卷)作为初等教育“国民科”教科书之一于1938年至1942年陆续出版发行,正式登上伪满洲国教育的舞台,并承担了制造“国民”的重任。

《满语国民读本》由伪民生部编审官室(编审部)②负责编撰,采用右侧装订,封面设计简单,封面正中间为学段、书名、卷数、“满洲国帝国政府”字样,文字竖排楷体。版权页的编著者是“民生部”,印刷兼发行者(发行所)是“满洲国图书株式会社”③。课文由汉语白话文编写,通俗易懂。课文中出现大量图画,内容多为学生、士兵、伪满国旗、日本国旗、日本天皇、日本历史名人、动植物及自然景色等。

《满语国民读本》通过重新定义“国家”、“国民”,以及“满洲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等来达到培养其忠顺“国民”的终极目的。

二、强势推行“满洲国”的国家观念

在政治学视野下,国家观念即国家权力的合法性问题,每个权力体系“都会试图并培育人们对其正当性的信仰”[3]。伪满洲国的“国家观念”是以“建国宣言”、“回銮训民诏书”精神为基础,教育学生“做满洲国民的要谛,即彻底地体得国民精神”,“在这个无国家传统的新国家里,毅然脱掉其民族主义的积弊”,而同归到伪满洲国之“大理想的国民精神”[4]。

《满语国民读本》教科书中大量出现“满洲国”、“建国”、“我国”、“国防”、“国旗”等为中心的宣传话语,以此塑造“国家形象”、宣扬“国家观念”,使东北民众认同伪满洲国国家政权,逐步形成“国家观念”,增强伪满洲国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如:“国民”学校第三卷第三课《建国节》、第七课《建国体操》、第二十五课《国旗》;“国民”学校第五卷第六课《建国》、第十九课《纪元》;“国民”学校第六卷第六课《我国的都会》;“国民”学校第七卷第五课《满洲国》;“国民”学校第八卷第二十二课《满洲国前史》;“国民”优级学校第一卷第一课《建国》、第二课《皇帝陛下》、第三课《我国之概观》;“国民”优级学校第二卷第一课《国防》、第二课《国防歌》等等。

教科书内容或明显强化或潜移默化地渗透“满洲国”的国家观念。《建国节》课文写道:“今天风和日暖是明朗快乐的建国节呀。学校的式典完了……村庄里家家的门前都挂着招展的日满两国旗。许君不觉的大呼‘万岁’,他的朋友们也随同大呼‘万岁’。恰巧那边山上也同样的大呼着‘万岁’。……此唱彼和一片欢呼的声浪惊醒了沉默的村庄也好像发出同样的呼声‘万岁万岁万岁’。”[5]《满洲国》一课写道:“一看这地图也就知道我国是个完美的国家了吧。……我国主要的都市有新京、奉天、哈尔滨、抚顺、安东、营口、鞍山、吉林、锦州、牡丹江等,近来随同我国的进展,这些都市的人口都有显著的增加,各种设备也逐渐的完善了。……我国是在大同元年三月一日诞生的,受日本的承认是在当年的九月十五日。……更在康德六年加盟于日、德、意的防共协定,国势就更一天比一天隆盛了。”[6]通过教科书将此种新的“国家意识与观念”灌输给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深处打下“满洲国”的烙印。

三、竭力宣扬“国民”责任,激励青少年报效“国家”

“国民”作为人的身份属性,更多强调的是对国家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伪满政权认识到“国家的兴衰实际上是由如何健全地培养第二代国民来左右”[7]。《满语国民读本》大肆宣扬“国民”责任,不断描绘“满洲国”未来发展和百姓生活的美好前景,激励青少年为之奋斗牺牲,以期将其形塑为彻底服从统治的“满洲新国民”。

在“国民”学校阶段,“国民”教育注意培养“国民”责任之基础,即传授生活知识技能,锻炼身体,养成忠良“国民”性格。如《好孩子》一课写道:“我下了决心,一定要严守先生和父母的教训,去勤勉读书、努力运动,成一个好孩子。”[8]《舍身报国》一课写道:“敌方的炮火很猛烈的袭来,队长一方用机关枪拼命的扫射,一方激励部下道:‘我们宁全数死在这里,绝不能退让一步。’于是部下的勇士都忘却生死,向敌方猛击。……战友们不但钦佩他那忠勇的精神,更赞叹他那悲壮的战死。”[9]而“国民”优级学校则主要教授关于实务知识与技能,培养劳作习惯,注重灌输“国民”责任。如《国民的任务》课文:“为国家都是必得尽力去做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就是人之所谓为人,也就是国民应尽的任务。……明治天皇的御制曾说:‘身在阵前与敌后,衷心卫国无差异。’”[10]《模范国民》一课:“人生最要紧的是得知道怎样才能叫做好国民。第一要明白建国精神。所谓建国精神简言之就是日满不可分离的关系,实现民族协和,完成王道乐土,创建道義世界。满洲国是以日满一德一心为基础而生成的。……为增进建国精神更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国民的身体一方系属于自己的同时也是属于国家的。”[10]通过灌输“国民”责任,以使青少年成为伪满洲国效忠的“国民”,无条件地忠诚和服从。

四、重新定义伪满洲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满语国民读本》重新定义了伪满洲国与日本、东亚及世界的关系,宣扬所谓日本侵略东北有理的谬论,“教育他们对新政权忠诚,培育他们对‘满洲国’的国家情感,还要增进对‘日满不可分离关系’的信心”[11],做伪满政权统治下的“忠良之国民”。

《满语国民读本》大量篡改历史事实,歪曲侵略占领,美化日满关系。譬如:“国民”学校第四卷第十二课《九月一八日》;“国民”学校第七卷第五课《满洲国》;“国民”学校第八卷第二十二课《满洲国全史》、第二十三课《我国和日本》;“国民”优级学校第二卷第八课《日满交通之今昔》、第三卷第二十一课《日满之交通》;“国民”优级学校第四卷第一课《世界》、第二课《东亚之黎明》、第九课《支那旅行》、第十课《兴亚之歌》等等。

《九月一八日》一课:“九一八纪念日,日本帝国真仗义,打到恶军阀,造成新天地。民族协和庆太平,彼此相亲密。你爱我我爱你,一德一心如兄弟。手拉手儿向前进,共往光明道上去。唤醒东亚同胞们,大家同心齐努力,齐努力齐努力,东亚光明无尽期。”[8]《满洲国》课文写道:“我国还有很多未开发的土地,而日本人实有向海外移植的必要。我国和日本是兄弟之邦,不但这样得受他的指导以促成我国的进展,并且应该欢迎日本人民来开垦我国广阔的土地。……巩固国防的责任,当然是由我国军队和日本皇军结成一体而去共同担当的。……将来东亚新秩序的建设完成,日、满、支结成一体,我们这东亚便要成为一个大乐园了。”[6]《我国和日本》课文写道:“满洲国自日俄战争后经日本极力开发各方面都急剧的发展起来。……以日本为盟主,互相提携,努力东亚新秩序的建设,以谋东亚民族的永久幸福。现因欧洲动乱,世界将发生一大变革,我们须乘时奋起,以尽满洲国忠良国民的责任。”[12]

五、大力推崇日本文化和封建“忠孝思想”

“一个强国,要是兼并一个新兴国家,那是很容易的事体。但是要凝结他人民心悦诚服的意志,那就绝对不容易了。”[13]因此,伪满政权企图用日本的思想文化精神最终彻底同化中国人,极力尊崇日本天皇、日本语言及文化风俗。以此培养东北民众对日本天皇、伪满皇帝的崇拜,对日本的感恩和对伪满洲国的认同,教导学生要做“良好的国民”,要具有亲善、忠孝、守法等责任和义务。

《满语国民读本》课文中大量的日本历史上的将军、武士、忠孝人物及文化风俗的描述,如“国民”学校第六卷第五课《二宫尊德》、第二十一课《武藤元帅和他的母亲》;“国民”学校第七卷第十五课《小林大尉》;“国民”学校第八卷第十八课《中江藤树》;“国民”优级学校第一卷第十九课《野口英世》;“国民”优级学校第二卷第十四课《乃木将军及其夫人》等。伪满政权妄图以日语取代汉语,规定45%~50%的“国民科”课程必须用日语授课[14]。从《日本语》一课中可以看到其粉饰侵略的野心,“只有日本是存心道义,向来没有恃强凌弱的事情。……满洲事变发生以来,日本军奋力将旧政权逐出,救出我们三千万民众,又仗义援助建设了新国家。……我们实因依赖日本,才得享受这样安居乐业的生活。……据日本的理想,日本满洲支那三国,既属近邻,就应当像弟兄一样联合起来,以日本为中心,互相援助,亲善提携,以谋东亚民族的幸福。我们现在的急务是要把日本语学会,以便能和日本人自由谈话。……我们在学校每当学习日本语时,要格外用心,能早些把日本语学好,多结交日本朋友,互相亲善起来,同谋国家发展才是。”[15]

另外,《满语国民读本》还注重用封建思想道德来束缚、教化学生,宣扬“皇帝”是顺应天命的,民众应该顺应天命成为其统治下的忠顺“国民”。如“国民”学校第四卷第二十一课《不忘恩》;“国民”优级学校第一卷第二课《皇帝陛下》、第二十课《孝经抄》;“国民”优级学校第二卷第十二课《孝道》、第十五课《忠君》等。《忠君》一课写道:“忠君者乃为我国民普通、最高、绝对之道德也。……原夫忠君之道其最纯者,乃完全否定自己以归一于皇帝陛下也。因既以生命奉之于皇帝陛下则其他自无不可贡献之理也。”[16]

六、结语

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载体,教科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教科书也是一种政治文本,它是建构在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情境之中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教科书既是主流阶级意识形态和权力渗透的结果,又是主流阶级进行社会控制的有力工具。因此,教科书在这个由日本侵占我国东北、肢解我国版图而制造的“伪满洲国”中充当了重要的统治工具。

“人与强权的斗争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一个大国要想完全彻底地占领一个弱国,它所采取的方式就是遗忘,也就是剥夺一个小国的国家意识,摧毁其原有的历史和文化,强加给自己的文明。”[17]伪满政权至始至终都在向中国人强加“满洲国”的国家意识,妄图制造忠顺“国民”。如何制造“国民”?答曰:国民教育。通过国民教育,对国民施以工具化的规训和控制,制造合格的同质化的“国民”。“权力制造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18]伪满政权深刻认识到“教科书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之良否,且于国民之意识统一上,亦有极重大之关系”[7],因此极为重视“国民科”教科书——《满语国民读本》的编纂,使其紧贴伪满政权的奴化教育宗旨,承担起宣称伪满统治合法性、规训“国民”之重任,成为培养无思想、具有奴性人格“国民”的工具。

现今我们离日本侵华时期硝烟弥漫的日子已很遥远,但在中外文化激烈碰撞的国际背景下、在日本右翼势力频繁活动的形势下,这段特殊的教科书历史值得我们去回顾和深入研究。

注释:

①1932年3月,伪满洲国民政部下设“文教司”为伪满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文教事业。1932年7月,“文教司”扩司为部,伪满洲国国务院总理郑孝胥兼任第一任伪文教部总长。1937年7月,取消“文教部”,设立“民生部”,掌管教育、保健、卫生、社会设施、宗教等。伪民生部下设大臣官房、教育司、厚生司、劳务司、保健司等。其中伪教育司掌管学校教育、教科书编撰及审查等事宜。1943年4月,伪满政权为强化“战时教育体制”,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取消民生部下设的“教育司”,重设“文教部”。

②“编审官室(编审部)”属于伪满民生部教育司,是伪满洲国教科书编撰和审查的主要机构。

③“满洲图书株式会社”是伪满洲国教科书出版发行的指定机构,出版发行了大量中小学教科书。

[1]石鸥,吴小鸥.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上)[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2]学制纲要[J].满洲教育,1937,(6):1-3.

[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1卷)[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王野平.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5]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3卷)[M].长春:伪满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38.

[6]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7卷)[M].长春:伪满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1.

[7]武强.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二辑)[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8]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4卷)[M].长春:伪满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39.

[9]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6卷)[M].长春:伪满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1.

[10]伪文教部.国民优级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4卷)[M].伪满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1.

[11][英]F.C.琼斯.1931年以后的中国东北[M].胡继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2]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8卷)[M].长春:伪满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1.

[13]钱定钧.满洲建国之精神[J].文教月刊(创刊号),1933,(1):1-2.

[14]杨家余.内外控制的交合——日伪统制下的东北教育研究(1931-1945)[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15]伪民生部.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5卷)[M].长春:伪满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3.

[16]伪文教部.国民优级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2卷)[M].长春:伪满洲国图书株式会社,1943.

[17][捷克]米兰·昆德拉.笑忘录[M].莫雅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8][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Creating Nationals——Analysis of the Puppet Manchukuo Textbook the National Reading of Manchu

LIU Xue-li1,ZHANG Xue-peng2
(1.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034,China;2.College of Education,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37,China)

Manchukuo is a colonial regime established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during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for 14 years,during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 deviated from the basic character and became a ruling tool of the Manchukuo regime.The paper reveals the deepest motivation of thought that the Manchukuo regime wanted to control the textbook b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compilation and textual characteristic of“National Subject”textbook——The National Reading of Machu.The National Reading of Manchu through the redefinition of the state,nationa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chukuo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making faithful people.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making obedient people,The National Reading of Manchu redefined the state,nation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chukuo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ty,and others.

puppet manchukuo;the national reading of manchu;textbook;national

G423.3

A

1671-6124(2015)02-0054-04

2015-01-15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另类731——伪满洲国教科书研究”[DOA130361]

刘学利,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满语伪满洲国读本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铁蹄下的东北——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占东北罪行纪实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伪满洲国时期农产品价格变化及其影响
浅析伪满洲国傀儡帝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