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时期河南作家的地域特征
——以《文选》为例
2015-03-28刘海军
刘海军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四川绵阳 621000)
两汉魏晋时期河南作家的地域特征
——以《文选》为例
刘海军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四川绵阳 621000)
考《文选》所录中古时期河南籍作家及作品,可以看出汉魏南北朝时期此地文学发展变化的情况。大体而言,自东汉迁都洛阳以来,学术中心东移,加之“永嘉之乱”后,文人士大夫纷纷避乱江南,从客观上也促成此地文学的进一步繁荣。河南所在之地,自战国以来,就是学术和文化兴盛之地。《文选》所录河南籍作家共二十四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文选》;地域特征;河南作家
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之《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其选录作品,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但因其不录“经”、“史”、“子”三部之文,先秦诗文中亦仅取屈原、宋玉、荆轲和李斯四人共十九篇作品。因此,其所录先秦作品,尚难显示当时的文学概貌,故暂且放过不谈,本文限于篇幅,仅谈及《文选》所录汉魏南北朝时期河南籍作家作品,以期由点窥貌,并重点论述这一时期河南作家的文学地域性特征。
一
《文选》所录西汉作家共十八人,除去孔安国、李陵、苏武和班婕妤外(按:据相关作家考证,四人作品或为后人附会,故略去不谈),凡十四人。其中生长或其主要创作时期在黄河流域即今河南一带的仅一人,即贾谊。史载上古之时,华夏分九州,河南属豫州,其地在九州中部,故亦称中州。而河南自古为中国传统发源的正宗之地,孔子当年也曾到此学习“雅言”(注:类于今之普通话)。因此,生于此地的贾谊身上或多或少的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发源地的影响。是时,贾谊兼受儒、法、道诸家影响,又少有文采,擅辞赋,故颇得文帝赏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1]贾谊也正因其文采盛,擅辞赋而仕途一帆风顺,但好景不长,后因遭人谗言,被调往长沙,担任太傅一职。渡湘水时,因自感身世而作《吊屈原赋》,且因洛阳地处当时中国的中心地带,贾谊兼受儒、道、法诸家影响,故其风格近于楚辞,且其人生经历与屈原相类,故司马迁将二人合为一传,诚为高明之见。关于贾谊辞赋的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篇中叙述赋的发展时说:“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同其风,王扬骋其势”。[2]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亦有言:“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3]可见其对辞赋发展是有一定贡献的。《史记》、《汉书》均录其《吊屈原赋》,而《文选》不录,《文选》唯录其《鵩鸟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言:“贾生既以適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1]于是成《鵩鸟赋》,前《吊屈原赋》《史记》论述时亦言:“贾生既辞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1]由此可知二赋所作之缘由大体相类,亦可知贾谊为一悲观之人。清王先谦《补注》引王伯厚说:“夫贾生上接《楚骚》,《鵩鸟》方物《卜居》,《惜誓》吊古伤今,皆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4]《惜誓》等诸篇今已不可见,但尽管如此,贾谊任不失为两汉辞人之冠。
《文选》所录东汉河南籍作家有张衡,蔡邕两人。张衡为南阳籍(今河南南阳)人,蔡邕为陈留籍(今河南杞县)人。二者虽均为河南南阳、杞县人,但二地古时均属楚,陈留地处豫东,与鲁相近,而关中地区是战国以文化最为发达之地。故其作品风格亦多受关中地区影响。如张衡虽为南阳人氏,据《后汉书》本传载:“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5]故其主要的文学积累是在文风颇盛的关中地区。但关中学术和文艺的兴盛主要是在东汉中叶以前,如马融自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以后,调迁洛阳,并从此定居于此,因而其主要的学术和创作活动均在洛阳而非关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此地自古为农业发达之地,据《尚书·禹贡》载:“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6]上古之时河南地区便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之地,遑论经过西汉、东汉两朝的建设了。另一原因则是东汉光武帝起兵于南阳郡,之后又平定了今河北各地,并将河内和南阳二地作为其主要军需供应地。由此,河内、南阳二地的重要性便大大提高了,再加上后来武帝迁都洛阳,洛阳又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关中地区的重要性便随之下降。虽武帝不喜文人,但文人依然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而多聚集于洛阳,一时洛阳成为了全国的文化中心。《文选》所录东汉河南籍作家虽只有张衡,蔡邕两人,但这并不妨碍洛阳成为文人聚集之地。
二
三国魏晋时期为河南地区文学兴发达之际,《文选》所录此时河南籍作家凡九人:其中原籍为今河南省东部和南部的凡六人,计有:潘岳、潘尼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应贞为汝南顿(今河南项城)人;枣据为颍川(今河南许昌一带)人;郭泰机为河南(今洛阳以南一带)人;王赞为义阳(今河南信阳北)人。原籍为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的三人:向秀为河内怀人:司马彪为河内温(今属河南)人;成公子安为东郡白马(今属河南滑县)人。
潘岳诗,“其源出于仲宣”(钟嵘《文心雕龙》),谢混亦有言:“潘谠诗料若舒锦,无处不佳。”(《世说新语·文学篇》引孙兴公言);应贞诗文《诗品》载:“祖袭魏文。善为古语,指事殷勤,雅意深笃,得诗人激刺之旨。至于‘济济今天日所’,华靡可讽味焉。”[7]应贞诗除《文选》所录一首外,诸书所载而流传至今者,尚有四首。枣据善文辞,其所著诗赋论四十五首,遇乱多亡失。《文选》注引《傅咸集》曰:“河南郭泰机,寒素后门之士。不知余无能为益,以诗见激切。可施用之才,而况深沦不能自拔于世。余虽心知之,而末如之何。此屈非复文辞可了,故直戏以答其诗。”[7]《诗品》言其诗曰:“泰机‘寒女’之制,孤怨宜恨。”[7]由是可见其诗孤愤之情。《后汉书》有传:“王赞太康三年薨,诏遣御史持节监丧致祠,谥曰成。皇太子命舍人王赞诔之,文义甚美。”[5]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
另著《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文选》录其《思旧赋》,其文为悲悼亡友嵇康所做,“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向秀二人,交谊很厚.后来,嵇康因不服晋王司马昭独揽朝政,被诬陷杀害。陈寅恪先生说向秀“在嵇康被杀后,完全改节自图,弃老庄之自然,遵周孔之名教”,但是细读他的《思旧赋》,那种刻骨的痛却在昭示着他的不甘与愤懑。所谓的“改节自图”,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司马彪其人,身世颇为悲苦,《晋书·卷八十二》载:“司马彪,字绍统,高阳王睦之长子也。出后宣帝弟敏。少笃学不倦,然好色薄行,为睦所责,故不得为嗣,虽名出继,实废之也。”[8]但也正因如此,“彪由此不交人事,而专精学习,故得博览群籍,终其缀集之务。”[8]从而成就了其一代史学大家的地位。虽其《续后汉书》难和《史记》、汉书相较,但相差亦不远,从文学角度而言,文辞颇优美,是难得的史传散文。成公子安古今文献所录其资料不多,考有明人张溥辑《成公子安集》。《文选》录其《箫赋》。
总体而言,与其他地区相比,河南地区所入选作家为谓多矣。究其缘由,此地自战国以来,就是学术和文化最为兴盛之地。两汉统一之后,此地文化进一步向南北两地扩展,经三国时代,则进一步发展,魏在曹操平袁绍之后,以邺为自已的大本营而努力经营,有关邺之一地,历来纷争不断,盖因古代所指邺指今河南安阳、河北临漳之地,但无论那一地,都近于河南,加上后来曹操建都许昌,这些都对当地的文化中心地位有大大提高。但自“永嘉南渡”之后,黄河以南的文人士族纷纷避乱南渡,这也从另一方面上客观促成了江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
《文选》中所录东晋南朝作家绝大部分为黄河以南人氏。计有:瘐亮为鄢陵(今属河南)人;干宝为新蔡(今属河南)人;谢混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殷仲文为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袁宏为陈郡阳夏人,五人皆为今河南东南部人。此类编选,大概与东晋时代的“玄言诗”、“淡乎寡味”有关,此为公论。而南朝宋、齐、梁三代入选《文选》的河南籍作家有六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者六人:谢瞻、谢惠连、谢灵运、谢庄、谢眺和袁淑。原籍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一人:江淹。由其所选录作家可看,大部分为江南名家,如谢瞻,《宋书》载其曾担任“高祖镇军、琅邪王大司马参军,转主簿,安成相,中书侍郎,宋国中书、黄门侍郎,相国从事中郎”[15]等诸多官职;此时河南籍作家共入选十二人,其中谢姓六人,大抵谢姓为当时江南望族,且在文学方面多效法中原之故。
在文学史上,一般而言,多重视南朝文学而认为北朝无文学,如胡国瑞先生在其《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言:“自永嘉之乱以后,广大的北方地区,进入长期的种族残杀恐怖之中。随着经济的惨遭破坏,文化亦严重低落。魏晋之间已经繁茂的文学根株,被逃亡的士大夫移植到江南而继续开花结果,北方文坛遂成一片荒芜。”[16]诚然,在北朝后期,政治上是北朝征服南朝,而文化上是南朝征服北朝,但说北方文坛为“荒芜”却有过之。此时的南迁士族正逐步地和南方居民融合,不论在生活习俗上,抑或文学上,都颇有成效。当然,“归根结底,不论南或北朝的学术文化都是黄河沿岸学术文化发展的结果。”[17]这种情况至隋唐而终,入唐以后,南北分离的两支最终归于融合统一。
[1]司马迁.史记[M].屈原贾生列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
[2]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汉]班固.汉书[M].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
[4][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3.
[5][南朝]范晔.后汉书[M].南宋绍兴刊本.
[6][汉]孔安国,尚书正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钟嵘.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唐]房玄龄,等[M].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9][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46.
[11]曹道衡.从文选看中古作家的地域分布[J].齐鲁学刊,2004,(6).
[责任编辑 刘贵阳]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n Wei Jin Dynasties Henan Writers——to "Selected Works" as an Example
LIU Hai-jun
(Mia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Art,Mianyang Sichuan 621000,China)
"Anthology" recorded on the Henan writers and works of the medieval period,can be seen her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Generally speaking,sinc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moved the capital to Luoyang,academic center eastward,and the "Yongjia chaos",the literati have refuge in Jiangnan,objectively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further prosperity of this literature. Henan is,since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is the academic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Anthology of Henan writers" recorded a total of twenty-four people,the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is various.
"Selected works";regional characteristics;Henan writers
I206.2
A
1008-9128(2015)02-0064-03
2014-06-05
刘海军(1985-),男,湖北十堰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