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兴教科书”的抗战救亡启蒙

2015-03-28吴小鸥,徐加慧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国耻教科书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4-0018-07

收稿日期:2015-03-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复兴之路———百年中国教科书启蒙与社会变迁研究”[10YJA880147]

作者简介:吴小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1931年9月18日,日本武力入侵中国东北,铁蹄践踏中国的河山,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1932年1月28日,日军侵犯上海闸北。第二天上午,日机就轰炸宝山路商务印书馆总厂,使总管理处及四个印刷厂、栈房中弹起火,全部焚烧。2月1日,日本浪人又潜入东方图书馆纵火,五层大楼及藏书化为灰烬,其状惨不忍睹。日军之所以要炸毁商务印书馆,时任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的盐泽幸一讲得很明白:“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 [1]战火中成为废墟的商务印书馆没有一蹶不振,董事长张元济在致胡适的信中说:“平地尚可为山,况所覆者犹不止于一篑。设竟从此澌灭,未免太为日本人所轻。” [2]总经理王云五认为:“敌人把我打倒,我不力图再起,这是一个怯弱者。一倒便不会翻身,适足以暴露民族的弱点。自命为文化事业的机关尚且如此,更可为民族之耻。” [3]于是,商务印书馆重振旗鼓,以“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 [3]为复业标语,汇聚210多人的队伍,利用劫后余留的旧纸,从1933年开始推出全新的“复兴教科书”183种738册,成为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上编辑校订人数最多、出版种类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经历课程标准最多的一套中小学教科书,被誉为“民国教科书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山峰” [4]。翻阅“复兴教科书”,我们发现小学社会、国语、历史、音乐等教科书鲜活地记录了亲历战争的历史记忆,对抗日战争的严峻性、全民族性、正义性积极启蒙,鼓舞中华民族抗敌御侮,促进世界和平,本文试对此初步探寻,以求教于方家。

一、“复兴教科书”启蒙“勿忘国耻”,明确抗战救亡的严峻性

耻辱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耻感教育也历来为仁人志士所重视。1915年5月7日、5月9日因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与袁世凯除第五条外的宣布接受而相继被国人定为国耻纪念日。1921年,在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上有人就建议:“宜速将来年国耻事项,插入国民学校教材,俟义务教育施行后,一般国民咸知国耻之难忍,必自觉以图强,须知今日之小学生,即异日之主人翁,日人以蕞尔小国,战胜强俄,论者皆归功小学教员,岂非由教材而助其成功乎。” [5]1928年的济南“五三”惨案后,恰逢“五九”纪念日,撤出济南的蒋介石在日记中疾呼:“国耻、余耻、民耻,今日加重二耻矣。何以雪之?可不勉哉。” [6]蒋介石因日军强硬要求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他道歉而备感耻辱,随后他在5 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倭寇第一条要求为总司令谢罪。呜呼,国耻身辱,其可忘乎?” [6]1928年5月25日,蒋介石致电执掌教育大权的蔡元培,对中小学教科书编写内容提出要求:“教科书之精神,其一即为国耻,而尤须注重胶东与辽宁之耻辱;其次乃为历史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再次则为本党之历史与国民革命之意义。” [7]蒋介石还在电报中强调:“尤须注重小学教科书与小学教师,必使其有爱国雪耻之血心,而后方能任其为老师也。” [8]国耻教育从民间上升至国家教育,明确进入中小学教科书。1929 年7月1日,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十次常务会议通过的《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就将“五九”、“五三”、“五卅”、“沙基”惨案发生之日列入国耻纪念日 [9]。1932 年8月,国民党中执委第三十五次常务会议决议将“九一八”纪念定为国家纪念。“复兴教科书”从国耻的由来、国耻纪念活动等多方位启蒙,通过一些带有强烈悲情色彩的文字及插图,将国耻深入儿童的集体记忆之中,希望由此形成的象征符号、意义言说与国家观念、主权意识紧密相连,激发他们自觉使命感。

1.“复兴教科书”介绍国耻的由来及历史事件

每当面对外敌欺凌,总会勾起人们与近代中国的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的国难、国耻记忆。以小学社会教科书为例,出现有《鸦片和国耻》《中日战争》《九一八》《五月九日》《五四和五卅》《五五纪念歌》《五卅纪念歌》等课文,如《鸦片和国耻》的最后一句是:“清政府不敢抵抗,反革去林则徐的官职,派人和英国讲和。结果割香港与英国,赔偿军费和烟款,并把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开做商埠,这是我国最大的国耻纪念。” [10]接着第18课《鸦片战争以后的外交》开篇一句为小字印刷的“造成许多国耻纪念” [10]。在《中日战争》一课最后写道:“清政府不得已,派李鸿章到日本去订立马关条约;我国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澎湖等岛,并赔偿军费二万万两。这种耻辱,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11]《五月九日》一课写道:“这二十一条要求,是日本用武力强迫袁世凯承认的,全中国的民众到底没有承认。我们认为这是极大的耻辱,就把每年的五月九日,定做国耻纪念日。” [11]在小学音乐教科书中有《国耻》一课,曲调为“凄凉”,歌词写道 [12]:

历数国耻心痛酸,令我坐卧不安。

最初失败鸦片战,外侮从此开端。

割土地,索赔款,炮舰年年演惨案。

同胞,同胞快奋起,为国雪耻挽主权。

音乐教学法对于《国耻》一课的“歌词研究”指出:“1、歌词研究,应使儿童明瞭的:(1)我国数十年来最大的国耻事件,(2)鸦片战争,与国势的关系,(3)数十年来,被割去的土地,和割我们土地的国家,(4)数十年来最大的几项赔款,(5)数十年来重大的惨案(上列许多,最要能与社会科联络教学)。2、应使儿童更深切的明瞭国耻的羞辱,和如何可以洗雪国耻。” [12]《复兴教科书历史(小学校高年级用)》的“编辑大意”中明确说明“本书以本国史为中心,择关系最深切而有代表价值的史料,如经济生活、文物制度、历史大事、国耻和民族复兴运动史等,均甚注意” [13]。教科书还指示国耻纪念活动的展开,如在《复兴社会教学法(小学校初级用)》第一册之“复兴初小社会教学法概要”中明确提出集会法是中年级社会研究法之一,且集会的性质有两种,第一种是含有纪念性质的,“例如举行国耻纪念,……举行国耻念时,除讲明史迹外,更当略述雪耻的方法” [14]。

2.“复兴教科书”强调“九一八”事变及东北局势紧迫

中华民族自尊心在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被蹂躏地体无完肤,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更是在炎黄子孙的心上划下了极深的一刀,《最近的东三省事件》一课开篇三句小字印刷有:“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军队占据沈阳。接着把东三省完全占去。” [10]在复兴社会、历史、国语、音乐教科书中更是出现有“九一八”命名的课文,如《九一八》一课写道 [15]:

想(1)“九一八”事变的起因怎样?(2)“九一八”事变的经过怎样?(3)“九一八”事变以后的国难怎样?

“九一八”以前 民国以前,日本战胜我国和俄国后,他的势力就从朝鲜侵入东三省了。

“九一八”事变 民国以来,日本想侵略东三省,时常和我国发生冲突。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军突然攻取沈阳,并继续占领东三省各地。二十一年三月一日,日本更利用汉奸,设立伪“满洲国”。

“九一八”以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我国民众,共谋反抗,日本想用武力压迫,先进攻上海,后占领热河,最近华北各地,时常受他的威迫。我国政府正在和日本交涉,设法收复失地。

做(1)搜集关于国难的书报和杂志。(2)统计我国被日本占领的失地?

“复兴教科书”将国耻记忆作为一个最具现实针对性的一个资源,并进一步强调国家现实危机,如《口蘑和口鹼》一课内容是一家人在吃饭时议论口蘑和口鹼,父母亲说这些生长在长城外,爱群忽然大声说:“啊哟,现在长城口外一代地方,给别国人占据了,不肯交还,以后这口蘑和口鹼要变成别国的产品了。” [16]

3.“复兴教科书”呈现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极为严峻

“复兴教科书”在不断强化国耻记忆时,不断呈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严峻,选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五个时期(选自汪精卫的<国民会议国际问题草案>)》《不平等条约》《世界大战》《大战后的世界》《世界上的强国》《我国民族的国际地位》《怎样恢复民族地位》等课文,直面中华民族处于危机的地位和处境。如小学初级用春季始业《复兴国语课本》第6册第8课《当心一双鹰》一课写道:“中国西南有大山,喜马拉雅早著名;高峯直上插霄汉,连绵不断如围屏。只是如今形势变,山后站着一双鹰,掠过高山入康藏,步步进逼真可惊。” [16]文字下方是“中华民国”的全图,上面标有喜马拉雅山,以及西藏、西康、四川三省的文字,在喜马拉雅山的中国版图之外,标有英属印度和英属缅甸的文字。

二、“复兴教科书”启蒙“共赴国难”,明确抗战救亡的全民族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勤劳、智慧、友善睦邻、渴望和平的民族。这些民族精神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不离不弃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为中国人民创造辉煌灿烂、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纪念的意义绝不是消极的哀悼,而是积极的继续。” [17]抗战最大的使命就是形成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使民族救亡成为全民族现实性的诉求。为此,“复兴教科书”启蒙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全民参与抗战救亡。

1.“复兴教科书”宣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保卫国家的传统,激发民族自信心

“复兴教科书”不断出现有《中华民族》《中华歌》《我们永远爱中华》《中国心》等课文,希望激发强烈的民族感情,使儿童形成保卫家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中华歌》一课写道 [18]:

中华!中华!我们民族的老家。

中华!中华!生生世世地爱他。

试登昆仑山上望,黄河长江东流下;

农田连绵千万亩,稻、麦、茶、桑、豆、棉花。

这是中华!这是中华!

试翻历史从头看:四千余年古文化,

绵延不息到现在,常能应时发新芽。

这是中华!这是中华!

中华!中华!我们民族的老家。

中华!中华!生生世世地爱他。

问题:(1)甚么叫做民族的老家?

(2)登昆仑山能不能望见这许多东西?

(3)甚么叫做应时发新芽?

“复兴教科书”十分注重历史上的爱国人物及爱国事件的选择,通过他们表现出无所畏惧的坚定意志和卧薪尝胆的奋发精神,以说明中华优良的爱国传统。如国语教科书选有《苏武牧羊(第一幕出使)》《苏武牧羊(第二幕说降)》《苏武牧羊(第三幕咽雪)》《苏武牧羊(第四幕传书)》《苏武牧羊(第五幕归汉)》《郭子仪单骑见回纥》《谅山之战》《文天祥》《顾炎武》《戚继光》等课文。

2.“复兴教科书”强调个人之于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动员全民参与

“复兴教科书”从历史到现实,阐述人人参与抗战救亡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启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并注重调动妇女和儿童参战的意识,有《木兰从军》《击鼓助战》《战场上的天使》《救护队》《仁慈的救护队》《怎样报国》《助人的童子军》等叙述普通民众积极参与战争的意义和价值的课文。如《战场上的天使》一课讲述了南丁格尔在战场上救护士兵的事迹,部分如下 [18]:

……奈丁格尔是在医院里有实地经验的人,她情愿牺牲家庭幸福,到战场上去看护伤兵,在那枪林弹雨的中间出没。好了,战场上有了这位青年女郎,那粗的面包,臭的咸肉,伤兵可以不吃了;冷酷的风雨里,泥泞的壕沟里,伤兵可以不睡了。她的精神,无意中好似歌声在空气波浪里,向四面散布。不久,妇女们都‘闻风兴起’,许多村妇情愿做她的助手,皇后情愿出她的私财,旅馆主人情愿开他的馆舍,于是无告的伤兵,竟得着千百个妇女来看护了。……

《童子军》一课写道 [19]:

学校里有许多童子军,都穿着规定的服装,带着应用的物品;有时在操场上操练,有时在教室内上课,有时还要到野外去露营。他们从各方面学得许多本领,养成种种好习惯,做一个健全的人。

“复兴教科书”为了激发每个人的抗日救国情感,还选入了一些朗朗上口、群情振奋的歌谣,如《热血歌》一课写道 [20]:

热血滔滔,像海里的浪,像江里的潮;常在我的心头翻搅。你看他,如狼似虎杀我同胞;你要是不拼命,到那时国无噍类,你岂能逃?

热血溶溶,像火焰般烈,像铁汁般红;常在我的心头汹涌。你看他,得寸进尺,贪欲无穷;你要是不拼命,到那时国土尽失,何地自容?

问题:(1)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

(2)救国的责任在谁的身上

《最后五分钟》一课写道 [1]:

战鼓响咚咚,热血心头涌;那怕敌人凶,努力向前冲!像一个个活虎生龙;像一阵阵捲地秋风。冲冲冲,且看这最后五分钟!

由于音乐教育有着极大的激发爱国情感的启蒙作用,复兴音乐教科书从小学到初中都大量出现了抗战救亡的启蒙歌曲,如沈秉廉作词的《自强》,旋律为“决心”,歌词写道 [12]:

哀我中华国,祸乱日益深,经济被侵略,利权尽鲸吞;领土辟租界,内河驶外轮,随时可亡国,思之惊梦魂。静心溯原因,不必空怨人,自侮人亦侮,积弱种祸根。但愿从此起,人人齐发奋,努力图自強,死里求生存。

又在《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中指出:“至于要团结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尤非借助音乐的力量不可。” [21]故特别多选择“雄壮、活泼、奋发、进取”的歌曲,教育学生救国自强、振兴民族,如有《睡狮》、《杀敌歌》、《抗敌歌》、《旗正飘飘》、《九一八》等雄壮激昂的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为题材的歌曲二十多首,占歌曲总量的1/3。以《睡狮》为例,结束部分的三个连续的主和弦分解,配上歌词中三个“睡狮醒!睡狮醒!睡狮醒!”音区从低到高,显示出中华民族蕴藏的巨大奋争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复兴教科书”注重从理论层面建构认知,辨析意义

由于晚清、民国时东西方碰撞与冲突,且加上战争局势的变化无常,“复兴教科书”还注重选入一些权威文章,对于“忠”、“勇”、“义”等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概念进行说明及辨析,以澄明意义,建构正确认知。如《忠字的解释》节录自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课文写道 [20]:

现在一般人民的思想以为到了民国,便可以不讲“忠”字。以为从前讲“忠”字,是对于忠君的,所谓“忠君”。现在民国没有君主,“忠”字便可以不用。……我们生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

“复兴教科书”也选入一些重要的时事政治文章,如1925年3月19日汪精卫在北京追悼孙中山大会演讲稿也选入了小学国语教科书,标题为《“和平”!“奋斗”!!“救中国”!!!(一)》、《“和平”!“奋斗”!!“救中国”!!(二)》,其中写道 [21]:

“救中国”!是孙先生一生的事业。他对于“救中国”,不但有志愿,而且有方法与条理。所谓方法与条理,便是他遗嘱上所列举的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中国得救与否,全视以上主张能贯澈与否为断。他用尽四十年的心力,以上主张,还未能达到。至于垂死之日,连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两件事,明明是可以做到的,却还被人阻碍着,不能做到,真真是他一件伤心的事情。他口口声声的说“救中国!”“救中国!”他不止含着无穷的希望,他还含着无穷的痛苦。

“复兴教科书”从历史到现实,用故事、舞台剧、歌曲等多种表现方式,积极启蒙个人、群体、男女老少积极抗战救亡,以激起儿童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对敌人的仇恨,从而使其自觉投入抗战救亡之中。

三、“复兴教科书”启蒙“英勇国殇”,明确抗战救亡的正义性

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日两国开战的战场是在中国,日本是侵略者,中国的抗战是绝对正义的。正义战争历来具有巨大的感召力,是鼓舞民心士气,战胜敌人的一种强大力量。“能否造成‘正义战争之势’是能否掌握政治上的主动,进而赢得战争的先决重要条件。” [22]蒋介石认为,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当下,应当坚定信念,不惜牺牲来御侮救亡,“这不仅是我们中央委员抱这种心理,就是全国的小学生也都念念不忘这一句话,可以说凡是中国人,谁都知道要救亡,谁都知道要御侮” [23]。林森在1933年纪念大会上提到:“纪念惨痛的国耻,应脚踏实地,从实际职务方面努力,要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利益,把个人的心力财力精神,贡献国家,方能履践骂实达到雪耻目的。” [24]“复兴教科书”启蒙学生捍卫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家的独立,必须浴血奋战、英勇抗敌、绝不怕死。

1.“复兴教科书”强调铭记烈士,宣扬战士血洒疆场的英勇事迹

“复兴教科书”选入描写抗战初期战略防御中气壮山河的大血战的内容,呈现恢弘惨烈的抗战场景,展现杀敌报国、绝不屈服、我死国存的艰苦卓绝。如小学音乐教科书中《弔淞沪阵亡将士》一课旋律为“苦闷”,歌词写道 [25]:

惟我先烈,舍身杀敌,忠勇可感天地。陆无利器,空无飞机,只凭肉搏血袭。令人痛哭,令人丧气,复仇未能彻底。淞滬幸存,国难未已,还待后死奋起。

这一课的补充教材有《黄花冈烈士殉国纪念歌》、《不要忘记》、《五五纪念歌》、《五卅纪念歌》 [25]等,这些歌曲在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广为传唱。《复兴公民教学法(小学校高级用)》第3册第17课是《爱国》目录栏中专门标注“(一)文天祥杀身成仁;(二)史可法为国殉难;(三)郑成功死守台湾” [26]。可见,“复兴教科书”注重选取中国历史上舍生取义、抗击外地的历史人物,不断出现有《忠勇的军人》、《保护国家的军人》、《四烈士塚上的没字碑歌》、《革命先烈(一)》、《革命先烈(二)》、《七十二烈士的精神》、《致远舰精神不死》、《武昌起义的故事》等内容。如讲述戚继光叫士兵做中间有孔的烧饼穿成一串带在身上的《光饼》一课写道 [16]:

倭寇来势凶猛,官兵常打败仗。他们上了陆地,不是焚烧便是抢掠。戚继光奉命平寇,看见这种情形,对他的兵士说“倭寇常来横行扰乱,我们不把他们灭尽,中国永没有太平的日子。况且军人的责任,是在保护国家;假使国土不能保守,就是军人的耻辱!”士兵听了,个个奋勇杀敌。

又《忠勇的军人》一课写道 [27]:

军人是替我们保护国家的。如果国家有难,他们都能忠心报国,绝不怕死。

《伤兵的话》课文写的是父亲拉着我的手跑到野战医院去慰问伤病员,其中有一个同乡,就和他谈起话来,伤病员说:“……我们同敌兵作战,已经十多天了,弟兄们死在敌兵炸弹下的,不知其数。敌兵天天用飞机来轰炸,用铁甲车来冲锋,靠着我们的步枪,实在不能够对抗的。但是我们为全民族争生存,就抱着决死的心思,同敌兵肉搏。在最紧急的时候,我们没有睡,没有吃,可是我们一心一意对付敌人,竟不觉得疲倦和饥饿。” [16]

此外,一些旋律激昂的军歌,也迅速进入中小学教科书,发挥了巨大的鼓舞斗志的启蒙作用。如小学国语教科书收入罗家伦写的军歌《献给前线抗日将士》,课文中写道 [20]:

(一)中华男儿血,应当洒在边疆上;不管雪花涌,不怕朔风强,我有热血我抵挡。炮衣褪下,刺刀擦亮,冲锋的号响!冲冲过山海关!雪我国耻在沈阳!中华男儿,义勇本无双,为国流血国不亡!沙场凝碧血,尽放宝石光,照着民族生路上,璀璨辉煌!

(二)中华男儿血,应当洒在边疆上;飞机我不睬,重炮我不慌,我抱正义来抵抗,枪口对好,子弹进膛,冲锋的号响!冲冲过鸭绿江,雪我国耻在平壤!中华男儿,义勇本无双,为国流血国不亡!抵抗!抵抗!凯旋作国士,战死为国殇,精忠常耀史册上,万丈光芒!

2.“复兴教科书”注重选取中国普通百姓积极抗战的事例和决心

“复兴教科书”指出,普通民众自觉投入抗战救亡之中,其为国捐躯的事迹同样可歌可泣,如《勇敢的汽车夫》写一个叫做胡阿毛的汽车夫战后第三天经过街道时被敌兵搜出汽车执照,被带到司令部要他开一辆装满军火的汽车,他假装答应,开车途中经过江边时将日军连人带车一起冲到江中,课文最后为:“好一个烈士胡阿毛,竟为民族而牺牲了自己。” [16]特别指出的是,《一封儿子给母亲的信》及《一封母亲给儿子的信》两课,更体现一对母子与日寇血战到底的意志,其中《一封儿子给母亲的信》写道 [20]:

亲爱的母亲

勉强压抑了我的无限的悲哀与热情,来写这封给你诀别的信。我现在所能想到的,只有为中国民族战死在疆场上这一念了,别的什么我都不能想了,连你,我也不敢想了,亲爱的母亲!

不要伤心,不要胆怯,你应当引以为荣,因为这个愿为国殇的,是你亲爱的儿子。我看过别个国家许多做母亲的,都爱伊们的儿子,但是遇着国家被压迫到不能独立自由的时候,伊们更忘了私情,勉励自己的儿子,去和压迫者拼死活。我希望你,亲爱的母亲,作中国第一个爱国家甚于爱儿子的母亲。虽然那以一个青年人死在枪林弹雨那种残酷的战场上,实在是可悲可痛的;不过不幸而中国亡了,无数的年轻人和全国的同胞都要受异国人的欺凌与虐待,那更是甚于战死千万倍的悲痛!到那时,你将无法来爱你的儿子,你将眼看着自己的骨血在别人铁蹄下宛转呻吟。

亲爱的母亲,勇敢些,抹干了慈爱的眼泪,严肃着面容,警励你的儿子:“上前罢,儿子!我原是为国家而养育你。国家有难,你不勇敢上前,你便是辜负了我,侮辱了我!”

亲爱的母亲,我是怎样希望现在中国的母亲,都这样对伊们的儿子说:“别了,给我的爱与你,我不愿意在敌人未退之前见你生还!”

问题:(1)为什么希望母亲作中国第一个爱国家甚于爱儿子的母亲?

(2)为国家而养育儿子的一句好怎讲?

第25课《一封母亲给儿子的信》写道 [20]:

儿子:

你的勇敢,给与了我无上的骄傲和喜悦。

我把你的信公开了,给那些作母亲的看看,我脸上纵流着热泪;但这热泪是骄傲的,是喜悦的,当然,也是悲痛的。

本来一个青年人,并不只是属于父母或是家庭的;大部分是应该属于社会,属于国家全人类的。你该记得,在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条约的时候,你虽是刚六岁,我曾勖勉过你,并诰诫你:“你将来不要希望死在家中,死在床上,当为了你的祖国,死在战场上。”现在,这机会到了,上前罢,为了你的祖国,不然,国家何苦要懦弱的青年人,做母亲的何苦要不忠勇的儿子。

你这举动,不单是爱国,而且是为了全人类的公义而战。我希望你并和其他青年人,挽救祖国的危难,并且在强暴残忍的敌人手中,夺回世界人类之所谓公义。

是的,儿子,我敬佩你!我愿意作中国第一个爱国家甚于爱儿子的母亲!我愿意现在全中国的母亲都这样做!

中国不亡,公义得伸,人类得和平。为这三件事,我为国家向你致敬,并永远的警励你。勇敢些,上前去,我为你祈祷!

问题:(1)一个青年人,究竟属于谁得!

(2)为全人类的公义而战,应该不应该?

3.“复兴教科书”强调维护全人类的正义和平,促进世界大同

抗战必胜的最大的理由是中国抗战的绝对正义性,卫国保家的正义之战能爆发无穷威力。“一个国家的战斗精神往往是靠必胜的信念来维系的。” [25]在抗战初期,人们最容易丧失斗争的信心。然而,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坚持用道义的力量来凝聚和鼓舞人们的战斗意志。“复兴教科书”不仅启蒙中国不亡,而且为“将国内各个人的天赋能力尽量发挥,向世界人类全体文明大大的有所贡献” [28]。教科书不断宣扬战争的正义性,如《复兴音乐教学法(小学校高级用)》第2册有《正义的摇篮歌》、《正义》等内容,其中《正义》一课的歌词为 [29]:

我们始终不愿把人欺,始终不愿谋私利,只知鞠躬尽瘁为人群,济困扶危求正义。你看少年热血满胸臆,浩然之气塞天地,怕什么强权与暴力,粉身碎骨所不计。

《今后的我国》一课写道 [10]:

·对外收回失地。

·对内安定民生。

我国现在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以致国家衰弱,人民困苦。最近自东三省事件发生后,国难临头,真是十分危险!今后的我国,必须全体国民,共同努力,才有希望。

第一,对外方面 已经失去的地方,要完全收回,一切不平等条约,都要完全取消。

第二,对内方面 政府和人民,合力共谋实业的发达,修治道路、运河,使民生安定。至于人民政治的知识能力,当由政府积极的训导,使能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等直接民权。

想:(1)我国现在有什么危机?

(2)对外方面,今后的希望怎样?

(3)对内方面,今后的希望怎样?

研究:间接民权和直接民权的区别。

而在沈秉廉词并曲的《中国心》一课更是注重阐发拯救全人类的诉求,这首歌的旋律为“勇壮热烈”,歌词写道 [30]:

正义在我们血里,公道在我们心里,怕什么强权暴力,怕什么阴谋诡计?振作精神,团结团体,依照三民主义,奋斗到底!中国要拯救人类,中国要解放自己,誓联合弱小民族,一同来努力奋起!黑暗时代,将要过去,快见青天白日,普照大地。

这一课的“教学述要”中第6点“歌词研究”中有4小点:“1、诡计是什么意思(是欺诈的计策);2、为什么中国人要拯救人类?(因为我们中国是大的民族,古的国家,有领导的义务,总理曾告诉我们应该拯救世界的人类);3、为什么中国要解放自己?(因为中国自己还受人家束缚着);4、什么叫做黑暗时代?(是紊乱不安的时代)。” [30]补充教材中列有《我们永远爱中华》。同样,在历史教学方法中也指出:“宜注意发展儿童正常的国家观念和国际同情,陶养儿童的爱国心,是教育上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教者宜注意发展儿童的爱国心,并且还要使其明了国际的同情的重要,这样可以促进世界的大同。” [31]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与责任。

四、结语

日本的入侵,商务印书馆惨遭轰炸,在烽烟四起、艰苦卓绝的残酷岁月里,商务印书馆自觉调整启蒙基调,推出“复兴教科书”,以其广泛的受众群体及巨大的影响力(如《(新课程标准适用)复兴教科书·社会(小学校初级用)》第7册1933年7月初版,1933年8月就40版),成为抗战救亡的启蒙利器。这套教科书弘扬中华民族自尊与自信,注重阐明全民族人民共赴国难,浴血疆场,表现出特殊的与战争紧密的契合,通过对抗日战争的严峻性、全民族性、正义性积极启蒙,鼓舞中华民族抗敌御侮,珍爱和平。

猜你喜欢

国耻教科书
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中国近代国耻教育的社会动员力量(1895-1927)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铭记国耻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欢乐颂”行走的职场新人教科书